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调研测试卷
高二语文
2025.7
本试卷共8页,22小愿,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请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
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
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
区城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常,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
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83分)
(一)阅读I(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6题。
顺势疗法:它是荒谬的,为何不消失?(英)迈克尔·布鲁克斯
7世纪末发明的顺势疗法,建立在两大反常识的原则上:一是“以症制药”,将
引发相似症状的物质当作药物:二是通过“超稀释震荡法”增强药效,将原液按1:99
比例稀释30次,每次稀释都要反复震荡或撞击,最终达到10倍稀释度—①这大概
相当于将1滴药物溶入1,5亿个地球体积的水中。
尽管科学界对其嗤之以鼻,顺势疗法已纳入德国、印度、墨西哥等一大批国家的
公共医疗体系。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
按照现有的科学标准,只有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药物
效应。比如,使用抗生素消灭病菌—即“对症下药”一这是“对抗疗法”主要方
式之一。而经30次稀释的顺势疗法溶液,药物浓度甚至低于单分子存在的概率一15
滴溶液中残存单个药物分子的概率仅千万分之一。
顺势疗法创始人塞缪尔·哈尼受知道这点,但他说,“这与化学无关,是放入水中
的药物带来了‘能量'。”但他所说的这种“能量”在科学上根本无人能知。一般科学
家认为,“如果顺势疗法的疗效有效,它不应该强于安慰剂。”
首次实验室交锋出现在1988年。法国免疫学家本维尼斯特在《自然》杂志声称,
“水已被溶解在其中的药物分子求久改变了”。该研究引发学界震动。但《自然》编辑
团队联合三位作为现场监督的独立证人,再次进行实验,发现实验结采无法复现。后
续调查揭露本维尼斯特的助手存在数据筛选行为。这场轰动学术界的遗假事件导致本
维尼斯特被解是。这也埋下科学界对超稀释效应研究的禁忌种子。
转机出现在2001年。免疫学家马德琳·思尼斯主导的跨国实验发现:经10°倍稀
释的组胺溶液显著抑制了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反应。研究采用双盲设计和荧光标记技
术,在法国、荷兰等四个实验室获得统计学显著结果。但BBC《地平线》节目组在2002
年复现实脸失败。瑞士伯尔尼大学团队进而指出,温度、溶液制备时间等细微变量足
以改变实验的结论。缺少“可重复性”的难题使得顺势疗法研究再次陷入困境。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一、阅读(83 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6 小题,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题。
顺势疗法:它是荒谬的,为何不消失
(英)迈克尔·布鲁克斯
17 世纪末发明的顺势疗法,建立在两大反常识的原则上:一是“以症制药”,将引发相
似症状的物质当作药物;二是通过“超稀释震荡法”增强药效,将原液按 1:99 比例稀释 30 次,
每次稀释都要反复震荡或撞击,最终达到 1060“倍稀释度--①这大概相当于将 1 滴药物溶
入 1.5 亿个地球体积的水中。
尽管科学界对其嗤之以鼻,顺势疗法已纳入德国、印度、墨西哥等一大批国家的公共医
疗体系。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
按照现有的科学标准,只有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药物效应。比如,
使用抗生素消灭病菌--即“对症下药”--这是“对抗疗法”主要方式之一。而经 30 次稀释
的顺势疗法溶液,药物浓度甚至低于单分子存在的概率--15 滴溶液中残存单个药物分子的
概率仅千万分之一。
顺势疗法创始人塞缪尔。哈尼曼知道这点,但他说,“这与化学无关,是放入水中的药
物带来了'能量’。”但他所说的这种“能量”在科学上根本无人能知。一般科学家认为,“如
果顺势疗法的疗效有效,它不应该强于安慰剂。”
首次实验室交锋出现在 1988 年。法国免疫学家本维尼斯特在《自然》杂志声称“水已被溶
解在其中的药物分子永久改变了”。该研究引发学界震动。但《自然》编辑团队联合三位作
为现场监督的独立证人,再次进行实验,发现实验结果无法复现。后续调查揭露本维尼斯特
的助手存在数据筛选行为。这场轰动学术界的造假事件导致本维尼斯特被解雇。这也埋下科
学界对超稀释效应研究的禁忌种子。
转机出现在 2001 年。免疫学家马德琳·恩尼斯主导的跨国实验发现:经 10 倍稀释的组
胺溶液显著抑制了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反应。研究采用双盲设计和荧光标记技术,在法国、
荷兰等四个实验室获得统计学显著结果。但 BBC《地平线》节目组在 2002 年复现实验失败。
瑞士伯尔尼大学团队进而指出,温度、溶液制备时间等细微变量足以改变实验的结论。缺少
“可重复性”的难题使得顺势疗法研究再次陷入困境。
②为了解释超稀释效应,科学家转向对水特殊性质的研究。马丁·卓别林发现:水分子
通过氢键形成动态团簇结构。2001 年德国团队证实二十面体结构的存在。2004 年斯坦福大
学团队证实水中存在链式、环式等异构体结构,揭示液态水具有远超传统认知的结构多样性。
基于这些发现,材料学家鲁斯图姆。罗伊在 2005 年提出“结构外延”的假说:药物分子可能
通过改变水分子排列传递生物信息,其过程不受稀释的影响;而振荡过程产生的高压有可能
给溶剂分子打上了结构的“印记”。但是这一假说因涉及“水记忆’等争议概念遭主流学界
排斥。
③与此同时,植物学家维尔玛·巴拉坦开辟了新路径。她为顺势疗法建立包含 2.5 亿
条疗效数据的矩阵,通过分支学分析发现:含强心苷类物质的 13 种植物在心血管治疗分支
中显著聚集,其化学作用机制与西医心衰药物高度吻合。这个发现暗示部分顺势疗法药物可
能通过微量化学成分发挥作用--实验表明“蜜蜂毒液”中含有的蜂毒肽,其浓度虽经稀释,
仍可能触发抗炎通路。巴拉坦的研究为 19 世纪改革者理查德 休斯的理念提供佐证。这位
英国顺势疗法先驱曾主张减少稀释次数,推动疗法与现代药理学融合,却因挑战传统教条被
边缘化。
疗效验证的战场同样胶着。2005 年商艾京团队在《柳叶刀》发表荟萃分析,宣称临床
试验表明顺势疗法不优于安慰剂。科学家克劳斯。林德等人表示强烈反对,指出其违反荟萃
分析准则,比如,强行合并治疗关节炎、过敏等不同病症的数据,忽视 1997 年研究中发现
的阳性结果--事实上,特定病症改善率达 20-30%。“虽然我们也认为顺势疗法非常不可信,
然而商艾京团队的研究有明显缺陷,《柳叶刀》对文章的审查也存在巨大问题。”
科学研究困局催生顺势疗法的两极分化。药剂师鲍勃。劳伦斯坚持工程化改良:他设计
自动震荡稀释设备,建立药物溯源体系,剔除“熔岩”“麦田怪圈”等玄学成分。而更多从
业者仍依赖《圣经》封面震荡药瓶的仪式化操作,甚至开发“艾滋病毒稀释剂”“反物质溶
液”等荒诞疗法。这种科学与神秘主义的共生状态,折射出传统医学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矛
盾。
纵观两个多世纪的争论史,今天“对抗疗法药物”和“顺势疗法药物”之间的局是由过
去的人为因素造成,而非两者基本不相容性的表现。顺势疗法不会消失的原因非常简单:它
的处方原理存在着合理的成分,能起到与“对抗疗法”相似的作用。如果理查德·休斯能够
实现他的改革主张,那么在过去的 100 年,环绕在顺势疗法周围的神秘主义、繁文缛节、过
度的稀释以及振荡产生的噪音或许都已被剥离,④顺势疗法中的有价值的东西或许已被纳入
对抗疗法。
维尔玛·巴拉坦应该紧紧抓住她的分支图,也许某一天这些分支图会被视为顺势疗法药
物从冷遇中得到认可的过滤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顺势疗法“以症制药”不同于“对症下药”,不但违反常识,也起不到治疗效果。
B.有意对实验数据进行筛选属性质恶劣的学术造假,也导致实验结果缺少说服力。
C.对商艾京团队得出的顺势疗法不优于安慰剂这一结论,林德等人表示强烈反对。
D.顺势疗法之所以不消失,是因为其处方原理能够发挥与对抗疗法同等重要作用。
1.B
A 错误,并非“起不到治疗效果”,原文提到“特定病症改善率达 20-30%”。
C 错误,商艾京团队的结论与前面一般科学家的看法一致,克劳斯·林德表态“我们也认为
顺势疗法非常不可信”,表明他是站在一般科学家的立场的。他强烈反对的,不是商艾京团
队的结论,而是其论文违反荟萃分析准则,以及《柳叶刀》审查存在的巨大问题。
D 错误,原文强调“处方原理存在合理成分”,并非“发挥同等重要作用”,而是有着“相
似作用”。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顺势疗法被一大批国家纳入公共医疗体系,说明其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但是这不能直接证
明其治疗是有效的。
B.顺势疗法创始人提出的“能量”说,罗伊团队涉及的“水记忆”,都缺乏科学实证而得不
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C.荟萃分析需将不同的数据进行重新评估和合成,这一过程必须使用合理的分析框架,而且
要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D、文中所说的“两个多世纪的争论史”,实际上是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斗争史而且二者目
前还没有完全分出胜负。
2.D(“争论”是指顺势疗法与现代科学标准的冲突,并非“科学与非科学之战”。顺势疗
法部分研究具备科学探索性,如巴拉坦的微量化学分析所指出的。)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①通过列数字的方法,将前一句所说的超稀释溶液的稀释度描述得更加精准。
B.②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转向”突出同一目的下的不同研究方向。
C.③“与此同时”“新路径”体现文章的写作思路是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展开。
D.④暗示作者立场:对抗疗法是发展的主流,顺势疗法可为其提供有益的补充。
3.A(①使用“列数字”和“作比较”,将溶液的稀释度与“将 1 滴药物溶入 1.5 亿个
地球体积的水中”作比较,与前一句相比,精准度反而有所下降,“大概相当于”也体现这
点。这样表述的目的是让读者更直观、形象地把握信息,从而明白“超稀释震荡法”的荒诞。)
4. 请仿照表格中的示例,结合第 3 段主要观点,将其推理过程补充完整。(4 分)
推理方式 示例 第 3 段
大前提 所有商品都是用来交换的。 ①
三 段 论 推 理 小前提 阳光、空气因不属于任何人而不能用来交换。 ② 结论 所以阳光、空气不属于商品。 所以顺势疗法溶液(几乎) 不具有药物效应
4.参考答案:
①所有药物效应都必须通过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②顺势疗法溶液因(几乎)不包含药物分子而无法引发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
用。(每点 2 分,共 4 分。)
5. 验证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有何重要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 分)
5.参考答案:
①可以有效验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②有利于发现实验过程存在的偏差。(或:有利于发现
其他足以改变实验结论的变量)。(每点 2 分,共 4 分。)
6. 6.文章最后一段重提维尔玛·巴拉坦的研究,有何深意 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6.参考答案:
①肯定顺势疗法的价值。巴拉坦的研究已证明,顺势疗法部分药物符合现代药理学。
②为顺势疗法发展指明方向。要像巴拉坦一样开辟新路径,对顺势疗法进行大胆改良。
③提倡融合发展。主流医学可将巴拉坦的分支图作为过滤器,吸收顺势疗法的有益成分。
(每点 2 分,共 6 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过冬 红柯
老头喜欢外边的空气,喜欢他这个宽敞的大院子。土房顶上那个瓷罐烟囱还在,跟土炮
似的很威风。煤块躺在土房里,跟躺在煤窑里差不多。四棵树煤矿他去过,那些煤全躲在山
包里,一条小铁轨通进去,煤块很不情愿地被拖出来。拉到他这里,是煤的福气,他会善待
它们的。
雪就是这时候落下来的。一群群雪片静悄悄的伞兵似的,拖着胀鼓鼓的白降落伞来到老
头身边,惊醒了他的思绪。
一辆车摇摇晃晃开到门口,老头知道那是儿子的车。车上装满煤,煤块黑亮而粗壮,跟
山里的熊一样,老头几乎能听见煤块粗壮的出气声。
他们回屋里,丫头做揪片子,到处都是羊肉和皮芽子的香味。老头问儿子:“办好啦 ”
儿子说:“那是个好单位,在市中心,妹妹明天就可以上班。”
儿子叮咛爸爸天冷不要出去乱跑,“我分到了房子,就把你接到奎屯去。”老头说,“我
喜欢这里,跑奎屯去干什么 ”儿子说:“你儿子你女儿在那里工作,你肯定要在那里安度晚
年。”
丫头说:“爸,我走了房子里就剩你一个了,你不孤单吗 ”
老头笑了:“我不孤单,你到奎屯才孤单哩,谁也不认识。”
丫头说:“不会的。我在电视上见过奎屯,城里很热闹。”
“年轻的时候应该到热闹的地方去生活。”
丫头说:“我回来给你买肯德基、巧克力蛋糕。”
“我不吃那些洋玩意儿,有羊肉有皮芽子就够了。”
“那东西吃了一辈子你还吃呀。”
“不吃羊肉不吃皮芽子,就没什么好活的。”
儿子把妹妹的行李搬到车上,坚决不要老人送。老头就站在门口,看着车子消失在白雪
中。
老人到前边的土房子里,从煤堆上搬下一个大煤块。老头听见的全是刷刷的落雪声。雪
越落越多,院子彻底地白了。
炉子里的火焰扑轰扑轰,跟健康人的心脏一样。老头不是心急的人,他有耐心,等火那
种轰轰声衰弱下去。炉膛里静悄悄,老头心里也静悄悄。炉子这么谦虚绝不是因为它弱,而
是它沉得住气。老头揭掉炉盖,火烬渗出岩熔状的红光,可炉子有个结实的铁壳,跟堤坝一
样把波涛滚滚的洪流压向远方。冬天的房子就靠这炉子支撑。火烬很瓷实,像牝马胸前的筋
肉。老头上了年纪,可还是喜欢结实有力的东西。这么棒的火他很放心。
老头夹一块煤,像给一个壮汉递一块烤羊腿,动作豪迈大方。炉子有个好胃口跟吃果子
似的把一桶煤咔嚓光。老头绝不让它们冲出来,他把他的大铁壶搁在上边火焰被压进火墙,
沿着远程火炮的膛线射向屋顶射向寒冷蔓延的各个角落。寒冷覆盖整个冬天,却对房子无能
为力,房子里有他这样的老头和炉子。炉子是他的机关枪是他的大炮。老头当过志愿军,跟
联合国军打过仗,他知道一挺机枪完全可以守一座山头。
老头忍不住把脚搁在炉子上,就像把脚搁到牲口身上一样。他种过地放过牧,牲畜身上
那种暖烘烘的感觉很诱人。一个烧得很旺的炉子就跟一头黄缎般的牛犊一样,就跟浑身雪白
的儿马一样。
老头睡觉前关了灯,炉子一下子到了暗处,像一头熊进入幽暗的林子。
天快亮了。老头摸下床,拨开炉子,火焰又困又乏,老头只给它几块煤。很快有一股蓝
色火苗蹿上来。大清早就要这种火苗,一脸淳朴的蓝色,像个新鲜的婴儿。老头真想抱一抱,
只是他的手又干又黑,伤痕累累。可蓝色火苗不嫌弃,吮奶子似的吮他丑陋的手。蓝汪汪的
火苗从手指爬到手背,照亮手背上唯一鲜嫩的东西--血管,老头的血管还是新鲜的,老头知
道这是唯一陪他去死的东西了。身上的其他部件都坏了,不能用了,唯有血液能流到生命的
尽头。
丫头真是好丫头,头月发工资就买了肯德基和巧克力蛋糕。老头啃着鸡腿,喝着奎屯特
曲:“真有意思,老子跟美国人打过仗,现在又吃美国鸡。”
丫头带着哭腔:“爸爸,你太孤单了,我下月给你买收音机。”
“我不孤单,我有煤有炉子,我过得很好。”
丫头看出来了,炉子成了爸爸的宠物,临走前,拿抹布蘸着水把炉子上下擦一遍。
过了几天,儿子又给老人带来一只宰好的羊。老头先给炉子添上煤,他要炉子跟他一起
用餐。下雪的日子,羊肉的香味就显得特别鲜美。老浓烈的羊肉味儿冲出屋子冲到很远的地
方。老人走出院子,走到白茫茫的雪原上,嘴巴和喉咙一下子清爽了。积雪的气息真厉害,
一直透到肠子里,五脏六腑像洒了清水,潮润润的。
老头迷恋这个冬天,他从来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冬天。
积雪不怎么白了,悄然变暗,有些地方雪成了干粉。这样下去,炉子也不用烧了。
儿子来接老人。儿子在奎屯分了房子,三室一厅,有暖气有煤气。老头还是那句话:“没
有炉子没有煤,日子怎么过呀 ”老头问儿子:“暖气能不能接到炉子上 ”儿子说:“能。”
老头说:“接上暖气我还要烧煤。”儿子说:“你烧什么都行。”“我只烧煤,煤烧起来可好听
了。”
到了奎屯,新房子用不着炉子。炉子放在楼道里,老头蹲在它跟前一蹲就是大半天,听
了很久,也听不到煤块燃烧时那种雄壮的声音。儿子只好给炉子装上四个滑轮把它挪到老头
床前。老头出去的时候,炉子轰隆隆跟在后边,像凶猛的猎狗。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老头的眼里,满车的煤块就像“山里的熊”,突出煤块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为后文写炉
火的强劲做好铺垫。
B.儿子和丫头反复劝说老头搬去奎屯,与老头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形成强烈对比说明两代人观
念存在严重冲突。
C.老人先说“我不吃那些洋玩意儿”,后来却边笑谈战争,边啃“美国鸡腿”反映老人有时
口是心非、容易妥协。
D.“他从来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冬天”,暗示老人是从物质贫乏的岁月一路走来的,直到如今才
算是过上富足的生活。
7.A(A 项正确:后文炉火“健康人的心脏”“雄壮的声音”与之形成呼应。B 项错误:两
代人的观念差异是存在的,但“严重冲突”夸大其词。老人拒绝搬家是因留恋乡土生活方式,
而非与子女对立,而且儿子最终也妥协了,给炉子装上滑轮。C 项错误:老人拒绝“洋玩意
儿”是因习惯传统饮食,后文吃肯德基是接受女儿的孝心,并非“口是心非”,而是情感包
容。D 项错误:老人觉得这是“好冬天”并非因为物质的幸福,而是因为精神的自足。)
8.关于文中描写“雪”的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将落雪比作“静悄悄的伞兵”,不仅形象地描述出雪的形态,也生动反映了老人看雪的视
角。
B.特定场景中的雪渲染出特定的气氛,如儿子、女儿走后“雪越落越多”,烘托老人内心的
悲凉。
C.老人感受积雪气息时“五脏六腑像洒了清水”,享受寒冷的细节反映老人精神气质的独特
性。
D.从初雪降落到积雪悄然变暗的跨越,构成情节向前推进的时间暗示,也正好呼应题目“过
冬”。
8.B(B 项错误:老人目送子女离去后,“雪越落越多”并非渲染“悲凉”,而是以雪的纯
净与宁静烘托出老人内心的平和,也为后面写火炉的温暖做好铺垫。其他选项正确。A 项
“伞兵”表现了雪的轻盈动态与老人的仰视视角;C 项,老人对寒冬十分迷恋,在雪地中焕
发出异样的热情,可以看出老人不肯服老、壮心不已,衰老的身体包裹着一颗年轻的心。D
项,雪从降落到变暗,暗示冬天的开始与结束,正好呼应题目“过冬”。)
9.丫头与老头的两次对话都谈及“孤单”。两人对“孤单”的理解,有何本质的区别 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5 分)
9.参考答案:
①女儿认为,老人独自在家是孤单的,而城市的热闹能消除孤单。(1 分)她理解的“孤单”
是物理空间的冷清,独自一人。(1 分) ②老人认为,“谁也不认识”是孤单的,“有煤有炉
子”,感到自足快乐,就不会孤单。(2 分)他理解的“孤单”,是精神世界的格格不入、不
快乐。(1 分)
(第 1 点 2 分,第 2 点 3 分,共 5 分。)
10. 有人说,老人对炉子的痴迷体现了他对记忆以及传统的坚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
一观点的理解。(6 分)
10.参考答案:
①炉子被老人比作“机关枪”“大炮”,用来对抗寒冬,可以唤醒老人当志愿军的青春记忆。
(或:炉子被老人比作“黄缎般的牛犊”,可以唤醒老人种地放牧的青春记忆。)老人痴迷炉
火,其实是用缅怀青春来对抗衰老带来的遗忘。
②炉子与烧煤、铁壶煮水,吃羊肉等农耕文明的生活传统有关,这与城市使用“暖气”的现
代生活形成对照。老人到城里后也要带上火炉,体现了他对生活传统无法割舍的情结。
(每点 3 分,共 6 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6 小题,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6 小题
材料一:
为人求荐书 (唐)韩愈
某闻木在山,马在肆,遇之而不顾者,虽日累千万人,未为不材与下乘也;及至匠石过
之而不睨,伯乐遇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以某在公之字下非一日,
是生于匠石之园、长于伯乐之厩者也,于是而不得知,假有见知者千万人,亦何足云!今幸
赖天子每岁诏公卿大夫贡士,若某等比威得以荐闻,是以冒进其说以累于执事,亦不自量已。
然执事其知某如何哉 昔人有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伯乐一顾,
价增三倍。某与其事颇相类,是故终始言之耳。某再拜。
材料二:
上王兵部书 (宋)苏轼
荆州,南北之交,而士大夫往来之冲也。执事以高才盛名,作牧于此。盖亦尝有以相马
之说,告于左右者乎 闻之曰:骐骥之马,一日行千里而不殆,而天下莫有识者,何也 不知
其相而责其伎也。
夫马者,有昂目而丰臆,方蹄而密睫,捷乎若深山之虎,旷乎若秋后之兔,飘忽腾踔,
去而不知所止。是故,古之善相者,立于五达之衢,一目而眄之,闻其一鸣顾而循其色,马
之伎尽矣。何者 其相溢于外而不可蔽也。士之贤不肖,见于面颜,而发泄于辞气,卓然其
有以存乎耳目之间。而必曰“久居而后察”,则亦名相士者之过矣。
夫轼,西川之鄙人,而荆之过客也。其足迹偶然而至于执事之门。其平生之所治以求闻
于后世者;又无所挟持以至于左右,盖亦易疏而难合也。然自蜀至于楚舟行六十日所见郡县
之吏数十百人莫不孜孜论执事之贤。且执事何修而得此称也 轼非敢以求知,而望其所以先
后于仕进之门者;亦徒以为执事立于五达之衢,而庶几乎一目之眄,或有以信其平生尔。
夫今之世,岂惟王公择士 士亦有所择。轼将自楚游魏,自魏无所不游,恐他日以不见
执事为恨也,是以不敢不进。不宣。轼再拜。
(有删改)
1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 分)
然自蜀 A 至于楚 B 舟行 C 六十日 D 所见 E 郡县之吏 F 数十百人 G 莫不孜孜 H 论执事之贤。
11. BDG(然自蜀至于楚,舟行六十日,所见郡县之吏数十百人,莫不孜孜论执事之贤。)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于是,于此情形,与《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的“于是”意义不同。
B.类,类似,像,与《种树郭橐驼传》“有类橐驼者”的“类”意义相同。
C.殆,疲乏,与《项脊轩志》“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殆”意义不同。
D.闻,听说,听到,与《孔雀东南飞》“府吏闻此变”的“闻”意义相同。
12.D(A 项,于此情形//表示承接;B项,都表示“类似,像”;C项,疲乏//大概;D
项,闻名,出名//听到。)
13.下列各项,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昔人有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
C.竅坎镗鞯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石钟山记》)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13.B(例句与B项都是定语后置句,A 项是被动句,C 项是判断句,D 项是宾语前置句。)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不认识栋梁之材的匠石,与材料二中不了解千里马形貌的众人,都算不上“善相
者”。
B.材料一中朝廷要求官员举荐贤士,与《陈情表》“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均反映古代的荐举
制。
C.材料二中的王兵部才能出众,声名卓著,在苏轼心目中是个有识人之明、很值得一见的人
物。
D.材料二中苏轼认为自己求见王兵部属于“士择王公”,这种心态与材料一中的求荐者明显
不同。
14.A(曲解文意。文中将匠石与伯乐并举,二者都属于“善相者”。)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而必曰“久居而后察”,则亦名相士者之过矣。
15.(1)如果一定要强调“长期相处才能识别”,那便是号称善于识人者的过失了。(察,
识别,1 分;过,过错,1 分;“必曰久居”“亦名相士者”的句意 2 分,共 4 分。)
(2) 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2)我很想遵从圣旨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
的私情,但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日笃”,一天天加重,1分;“告诉”,报告,申诉,诉求,
1分。“奉诏奔驰”“苟顺私情”的句意 2 分,共 4 分。)
16.两则材料分别讲述不售之马和千里马的不同际遇,由此引申出给执事写信的不同目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16.参考答案:
①不同际遇:材料一中,不售之马本来无人问津,因得伯乐一顾而身价倍增。材料二中,千
里马不为凡人所识,在伯乐眼中却尽显其技。(2 分)
②不同目的:材料一中,求荐者希望借执事的关照来提升自己身价,从而改变命运;材料二
中,苏轼希望借执事的眼力来证明自己也是千里马,从而有机会施展才华。(4 分)
(“际遇”1 分,“目的”2 分。共 6 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共 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7~18 题。
借居湖上赵师秀
出仕归来贫似旧,借园偶近画桥居,
纵观不用春携酒,清坐何妨夜读书。
港小只通闲客棹,树低多碍故人车。
向时城里缘尘土,久欲湖边住岁余。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写诗人做官归来依旧清贫,交代借居背景;“画桥”呼应诗题中的“湖上”。
B. 第二联的“不用”“何妨”语气比较轻松,反映诗人借居之时自得其乐的心态。
C. 借居之地比较幽僻,但幸好有路可通,让诗人得以与客人、故人仍然保持来往。
D. 尾联所说的“尘土”与《临安春雨初霁》提及的“风尘”,语意上有相通之处。
17.C(这两句重点强调湖上环境幽僻、交通不便,而不是“幸好有路可通”;诗人因环境清
静而自得,并非有意与客人、故人保持来往。A 项正确,直写做官归来后清贫如旧,“画桥”
呼应“湖上”。B 项正确,“不用”“何妨”体现诗人不慕繁华、安于简朴的自适心态。D 项
正确,“尘土”与陆诗中的“风尘”均指世俗喧嚣,如官场纷扰、市井浮华等,语意相通。)
18.诗人对湖上生活的描述也是对自身人格的“画像”。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6 分)
18.参考答案:
①诗人在清贫中依然赏景读书,自得其乐,可见其高雅脱俗,为人豁达。
②诗人懒得与世俗交往,有意远离城市喧嚣,可见其追求宁静(洁身自好)、崇尚自由。
(给出文本依据 2 分,得出结论 1 分,每点 3 分,共 6 分。)
(五)名篇名旬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9.补写出下列旬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取意于《归去来兮辞并序》“ , ”两句,体现她
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的仰慕。
(2)杜甫《客至》“ , ”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在招待客人时竭尽诚意的盛
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强调必须树立“ , ”的正确心态才
能把树种好,启示人们教育子女既要疼爱,也要敢于放手。
(4)黄庭坚《登快阁》“ , ”两句,描写诗人身在官场而倍感孤独,惟有学狂
狷之士放浪形骸。
19.参考答案:
(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3)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4)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3
(每空 1 分,共 8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共 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不知道为什么瓜子比花生的名气大。你说,凭良心说,瓜子有什么吃头 它夹你的舌头,
塞你的牙,激起你的怒气--因为一咬就碎;就是幸而没碎,也不过是那么小小的一片,不解
饿,没味道,劳民伤财,布尔乔亚!你看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这
还只是看外貌。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
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结着吻。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的,碰到牙上那个干松
酥软!白嘴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舌上当槟榔含着也好。写文章时,三四个花生可以代
替一枝香烟,而且有益无损。
种类还多呢:大花生,小花生,大花生米,小花生米,糖饯的,炒的,煮的,炸的各有
各的风味,而都好吃。下雨阴天,煮上些小花生,放点盐,来四两玫瑰露,够作好几首诗的。
瓜子可给诗的灵感 冬夜,早早的躺在被窝里,看着《水浒》,枕旁放着些花生米;花生米的
香味,在舌上,在鼻尖;被窝里的暖气,武松打虎……这便是天国!
(选自老舍散文《落花生》)
20. 下面的加点词分别来自第 1 段与所学课文,对其意思的比较,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就是幸而没碎,也不过是那么小小的一片,不解饿,没味道。
②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③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的,碰到牙上那个干松酥软!
④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A. 两“不过”、两“那个”均不同。B.两“不过”相同,两“那个”不同
C,两“不过”、两“那个”均相同。D.两“不过”不同,两“那个”相同。
20.A(“不过”:①表示不超过某一范围,相当于“仅”“只”;②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表
示轻微的转折。“那个”:③相当于“那么”,强调程度深;④指示代词,指具体事物。课文
的两句话分别来自沈英甲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沈从文的《边城》。)
21.第 2 段的画线句,如改成“享受着被窝里的暖气,阅读着武松打虎的故事”,语义基本相
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 分)
21.参考答案:
①原句不用动词,将两个情景直接融合(或:有意打破现实与故事的隔阂),更能营造出冬
日里沉醉式的闲适氛围(或:更能体现被窝里的人沉醉在故事中)。
②原句的表达简省、跳跃,以适当的留白引导读者自行去补充、连缀,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
力(或:更能体现散文语言的诗意)。
③原句的表达,句子简短,节奏轻快,与前文衔接着更加紧密(或:与全文轻快活泼的基调
更加吻合)。
(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两点得 4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三、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但是,在当今社
会,仅凭“目见耳闻”来把握“事之有无”,又是远远不够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A错误,并非“起不到治疗效果”,原文提到“特定病症改善率达20-30%”。C错误,商艾京团
队的结论与前面一般科学家的看法一致,克劳斯·林德表态“我们也认为顺势疗法非常不可信”,表明他是
站在一般科学家的立场的。他强烈反对的,不是商艾京团队的结论,而是其论文违反荟萃分析准则,以及
《柳叶刀》审查存在的巨大问题。D错误,原文强调“处方原理存在合理成分”,并非“发挥同等重要作用”,
而是有若“相似作用”。)
2.D(“争论”是指顺势疗法与现代科学标准的冲突,并非“科学与非科学之战”。顺势疗法部分研究
具备科学探索性,如巴拉坦的微量化学分析所指出的。)
3.A(①使用“列数字”和“作比较”,将溶液的稀释度与“将1滴药物溶入1.5亿个地球体积的水
中”作比较,与前一句相比,精准度反而有所下降,“大概相当于”也体现这点。这样表述的目的是让读者
更直观、形象地把握信息,从而明白“超稀释震荡法”的荒诞。)
4.参考答案:
①所有药物效应都必须通过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②顺势疗法溶液因(几乎)不包含药物分子而无法引发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每
点2分,共4分。)
5.参考答案:
①可以有效验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②有利于发现实验过程存在的偏差。(或:有利于发现其他足以改
变实验结论的变量)。(每点2分,共4分。)
6.参考答案:
①肯定顺势疗法的价值。巴拉坦的研究己证明,顺势疗法部分药物符合现代药理学。
②为顺势疗法发展指明方向。要像巴拉坦一样开辟新路径,对顺势疗法进行大胆改良。
③提倡融合发展。主流医学可将巴拉坦的分支图作为过滤器,吸收顺势疗法的有益成分。
(每点2分,共6分。)
7,A(A项正确:后文炉火“健康人的心脏”“雄壮的声音”与之形成呼应。B项错误:两代人的观念
差异是存在的,但“严重冲突”夸大其词。老人拒绝搬家是因留恋乡土生活方式,而非与子女对立,而且
儿子最终也妥协了,给炉子装上滑轮。C项错误:老人拒绝“洋玩意儿”是因习惯传统饮食,后文吃肯德
基是接受女儿的孝心,并非“口是心非”,而是情感包容。D项错误:老人觉得这是“好冬天”并非因为
物质的幸福,而是因为精神的自足。)
8.B(B项错误:老人目送子女离去后,“雪越落越多”并非渲染“悲凉”,而是以雪的纯净与宁静
烘托出老人内心的平和,也为后面写火炉的温暖做好铺垫。其他选项正确。A项“伞兵”表现了雪的轻盈
动态与老人的仰视视角;C项,老人对寒冬十分迷恋,在雪地中焕发出异样的热情,可以看出老人不肯服
老、壮心不已,衰老的身体包裹若一颗年轻的心。D项,雪从降落到变暗,暗示冬天的开始与结束,正好
呼应题目“过冬”。)
9.参考答案:
①女儿认为,老人独自在家是孤单的,而城市的热闹能消除孤单。(1分)她理解的“孤单”是物理空
间的冷清,独自一人。(1分)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