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九中学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贵阳市第九中学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第九中学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每小题3分,共48分)
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聚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
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
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
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2.商代的“王臣”大致为商王所有,其活动在商王左右。进入西周后,“王臣”的范围由周王室的官员开始向诸侯国延伸,其最终扩大到囊括整个周朝范围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人,形成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这种变化得益于(  )
A.分封制的推行 B.宗法制的瓦解
C.集权制的确立 D.世官制的盛行
3.《刘辅传》:“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该朝代是(  )
A.秦朝 B.唐朝 C.汉朝 D.清朝
4.《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体现了(  )
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 B.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5.《唐律》规定,官员若在辖区内从事买卖盈利,以“乞取监临财物罪”论处,最高可判杖刑;官员家属经商则减罪处罚,但知情者同罪。官府机构若参与商业活动(如经营公廨本钱),盈利需上交,亏损则追究责任。上述法令(  )
A.完善了官员考核程序 B.重构了国家财政收入结构
C.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 D.瓦解了“工商食官”制度
6.下图是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这种制度的设计旨在(  )
A.保障吏治的清明高效 B.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分化事权以加强君权 D.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7.南宋的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他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明代的王守仁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做到“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他们都(  )
A.重视社会伦理道德修养 B.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强调以自己内心为准则 D.宣传格物致知探究天理
8.明代《农政全书》中绘有描绘农田水利建设、家禽养殖方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场景的全新农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
A.农业技术不断创新 B.农业生产注重经验总结
C.农业发展依赖多种经营 D.农业生产重视生态保护
9.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两国使团在尼布楚举行谈判,经过半个多月交涉,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与外国缔结的第一个正式条约。条约签订后,中俄贸易关系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中段边界未定,影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雍正时双方重开边界谈判,于雍正五年(1727年)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此后中俄中段边境也得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安宁局面。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清朝(  )
A.开始放弃朝贡贸易政策 B.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C.正逐步地走向对外开放 D.具备了近代国际法意识
10.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颁布“废八股改试策论”的上谕,宣布今后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一改革举措(  )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导致了戊戌变法失败
C.是对时局的应变 D.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
11.解放战争时期,留守后方的老百姓念着“后方多生产,前方打胜仗”的口号,日夜劳作,把新粮、草鞋等送给前线解放军战士。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
A.美国停止对国民党的援助 B.苏联政府长期的无私援助
C.拥有高超的军事战略战术 D.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2.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A.法律制度形成完整体系 B.依法治国方略深入人心
C.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
13.在这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深刻地论述了亚非国家间具有广泛的求同基础,并就此前各国代表在发言中提及的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等进行了逐一回应。……为会议找到了一条避免对立继续进行的路线,成为会议走向成功的转折点。这次会议(  )
A.彰显了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地位 B.推动了建交小高潮的到来
C.实现了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如表为某历史研究小组在研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所收集的部分史料内容。据此可以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英国(  )
著作 内容
13世纪中期《英国的法律和习惯》 国王不应服从任何人,但应服从上帝和法律,因为法律创作了国王
13世纪60年代政治诗歌《刘易斯之歌》 法律支配着国王的尊严……如果没有法律,他的统治将偏离正道
14世纪初《爱德华三世镜鉴》 根据普通法,任何人(也包括国王)都不应当援取另一个人的财产,如果所有者不愿意和没有正当理由的话
A.责任内阁制度的渊源 B.“主权在民”观念的起源
C.民主平等的时代诉求 D.“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
15.根据维也纳体系,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战胜国四强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并增加法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由此可知,维也纳体系(  )
A.消除了法国大革命影响 B.实现了欧洲长期和平
C.体现了大国均衡的原则 D.践行了民族自决原则
16.关于下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金本位制度阻碍世界经济发展
B.世界金融霸权中心从未发生区域性转移
C.国家的经济实力影响货币地位
D.浮动汇率后美元不占国际货币最大权重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定都与迁都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关系密切。
材料一
若从古都变迁的轨迹看,西安、洛阳、开封成横线排列在我国中部,恰好都在渭河一黄河南岸,是古代中愿的腹心地区,也是先秦至唐中叶各王朝都城的基本所在区域;而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居古代中原的边缘 元朝和清朝都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建立的朝代,是在定都北京后统一全国的。此外,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来说,北京更贴近他们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以便保留一条退路。
——摘编自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
材料二 中国南北两大河流,各为风气,不相属也。自隋炀浚运河以连贯之,而两河之下游,遂别开交通之路。自运河既通以后,由南北一统之基础,遂以大定 明祖南入安南,莫都金陵;而燕王卒以靖难之师起北方,复宅金、元之故宅,以至于今。非地运使然,实地势使然也。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两周至清朝三千年间主要王朝都城的迁移轨迹,指出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因素。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梳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脉络。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自运河既通以后,由南北一统之基础,遂以大定”这句话的理解。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大城市以及南部和西部的新兴城市在工业化推动下迅速扩张,吸引了大量移民,城市公共服务不堪重负,导致当时出现了大片贫民窟。其中,住房问题首先引起改革者和政府的关注。19世纪末,美国国会曾发起专门委员会调查城市贫民窟问题,但并未出台系统的城市政策;尽管20世纪初的市政改革席卷美国多地,但改革者们主要以城市或州政府为平台,鲜少推动联邦城市政策的出台。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利用贷款购买住房成为许多中产阶级家庭的选择。
——摘编自李文硕《寻找“合适的衰败区”:联邦与城市关系视角下的美国城市更新》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受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很多失业者因还不起抵押贷款本息而失去了住房,无家可归者冲击了建筑业,老龄人、低收入者、军人更是急需住宅。1934——1937年,美国联邦政府修建2.2万套住宅以低价租给贫困家庭,但这种做法并不能根本解决住房问题 1964年9月,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了综合住宅法。根据这一法令,联邦政府拨款7.25亿美元用于都市重建,贷款1.5亿美元用于农村住宅建设,7500万美元用于老年住房贷款,共计11亿美元。1965年8月,约翰逊签署住房和都市发展法案,对住不起体面住房的穷人给以租金补贴,增建24万套住宅,拨款29亿美元用于城市更新。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前美国城市住房问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现代美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美国的住房保障政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琼州府志·地理志》记载:“海南史志河渠、水利,其来久矣。琼自唐以前,水利无可考"。由于"海南自古无战场。靖康之变,中原纷扰几三十年,此郡独不见兵革"。宋元时期大陆移民一再大量迁入海南,宋代海南的大陆移民从唐代的七万增加到十万,促使海南水利建设从宋元时代开始迈出较大的一步。
——摘编自王冬梅《试论宋元时期海南水利建设与农业开发》
材料二 表1是史书中关于宋元时期海南水利兴修的相关记载。
工程名称 修建者 记载
琼山度灵塘 琼州知州李易(宋) 《宋史·河渠志》中提到“州南五里有度灵塘,开修渠堰,溉水田三百余顷,居民赖之”
洪口溪 万安知军贺贾(元) 《道光广东通志》中记载:“元大德二年(1298 年),知万安军达鲁花赤贺费导踢容河,知军捐俸助,万宁县民吴显昌凿洪口,导河水至小海,设陵十三所开沟十八条,灌田七千余亩”
义丰堤闸 学正张宜举(元) 《万历广东通志·琼州府》中记载:“其间义丰、遵化、半好等处,民田往因洪水冲决,陵谷变迁,难以稼稿。“......提桥车闸,修制有方,七年之内,方始成效。凡通水利一十八处,成熟田者凡十万余顷”
湳丹坝 黎族酋长陈荐观(元) 《正德琼台志》中记载:“有水泛流。元末,酋长陈荐观疏通,泄于大江”
密泽陂 炯主王观泰(元) 《万历琼州府志》中记截:“近龙滚江,元末,炯主王观泰集众筑坝以防,又垦荒原数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南岛水利兴修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南岛水利兴修发展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有关现代化目标的表述。
时间 表述
1953年 要用三个五年计、时的时间……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61年 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79年 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们姑几用个断词,叫作“中国式现化”……要在本世纪术达到(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实现四个现代化比想象中困难
1987年 实现现代化的方向是“富强、民主、文明"。分别代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
2007年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2年 我们所推崇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樾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其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据谢冰《建国以来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认识的历史演进》等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现代化目标”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1)迁移轨迹: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向东迁到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再向西迁到秦朝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城西北,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再向东迁到东汉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隋唐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向东迁到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再向南迁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向北迁到元都城大都,今北京,明初都城今南京,明成祖向北迁都北京;清都城北京。
因素:自然条件;战乱、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巩固统治等。
(2)脉络: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都城的开始。后来元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前期迁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由此形成。清入关后定都北京。
理解: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加强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
18.【答案】(1)原因: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公共服务不足;住房政策的缺失;贷款购房政策加剧住房风险;经济危机的影响。
(2)变化:从直接建设到财政支持;从单一措施到综合措施;从租金补贴到增建住宅
简评:积极影响:提供了住房保障,缓解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压力;通过财政支持促进了住宅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消极影响:财政负担加重,可能影响政府在其他领域的投入;政策实施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依赖政府补贴影响市场机制,影响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
19.【答案】(1)原因:海南水利资源丰富但水利建设落后;海南社会稳定,吸引岛外大量移民酒人;南迁移民带来先进水利技术:当地官民的共同努力。
(2)影响:改变了海南水利建设落后的面貌改善了海南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了农业发展;促进了海南岛的开发:有利于稳定海南社会秩序:加强了对南部边疆的治理。
20.【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现代化目标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因此现代化目标重点突出工业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经历了"大跃进"的教训,中共中央更加注重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1964年中共中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僵化,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中共中央对现代化的难度和时间重新进行了评估,适当降低了现代化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中共中央开始关注政治、文化方面的现代化,注重社会的均衡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在此情况之下,现代化口标又增添了新内容,涵盖了社会内部的和谐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总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目标的表述是不同的,体现了党对现代化目标认识不断深化的趋势。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标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