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这反映了唐代科举
A.忽视对文化的考察 B.仍需进一步完善
C.以家世为选拔标准 D.推动了文化繁荣
2.下表是唐宋时期常科设置情况的变化表。这一变化有助于宋代( )
唐 北宋前期 北宋中期以后
秀才 进士 进士
进士
明经 明经
明法 诸科
明书
明算
注:明法科主要考查专门的法令知识,明书科的考试内容以文字学为主、兼及书法,明算科用以选拔数学专才
A.提高人才的选拔标准 B.遏制地方的割据势力
C.士大夫文化素养提升 D.规范科举录取的途径
3.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这反映当时英国( )
A.封建势力仍根深蒂固 B.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 D.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
4.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5.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这些规定( )
A.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 B.确保了公务人员的公正廉洁
C.削弱了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 D.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发展完善
6.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这反映了
A.北洋政府没有文官选拔制度 B.北洋政府文官选拔存有弊端
C.郁达夫志大才疏,无真才实学 D.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人才
7.19世纪初,英国以党派为基础任用的官员,常因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替而大批更换;19世纪中期后,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同进退的“文官”,不参加党派之争,一般终身任职,执行政府的决策,论功奖惩。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决策权与执行权合一 B.削弱了内阁行政权力
C.调整了政府的行政运行机制 D.导致了政党政治衰退
8.1854年,英国财政部两位官员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其中的两条重要内容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1883年,美国颁布《彭德尔顿法案》,它在内容上确立政务官和事务官分途而治的基本原则,被视为美国第一部公务员法。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建立
B.政务官和事务官分途是西方文官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C.西方文官制度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及国家治理的需要
D.改革官员录用制有利于向社会开放公职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
9.孙中山认为:“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唐宋至明清之间的考试,不符合此评价的是
A.选才制度的程序公正 B.科目一直不合时用
C.试题的体裁屡有变化 D.选拔出了很多人才
10.1933 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B.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1.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12.《彭德尔顿法》规定,在录用时,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款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都无权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者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体现出的政治特点是
A.公开透明 B.政治中立 C.择优录取 D.职务常任
13.清朝嘉庆年间,鲍桂星任河南学政,他在主持地方科举考试时,将《中庸》篇内“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题为“大草”,即取前句尾,后句首,而拼凑成题。这一现象反映清朝科举考试
A.对儒家经典高度重视 B.突出经义的守旧传统.
C.僵化呆板的文字游戏 D.考查考生的训诂功底
14.宋代,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官员在履行养亲义务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来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致仕、辞官养亲。据此可知,宋朝统治者( )
A.以养亲作为考核官员主要标准 B.意在强调官员知行合一
C.弱化血象亲情对社会的影响力 D.重视官员的忠孝一体化
15.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
类型 来源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优点 B.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C.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 D.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
16.1832年,纽约州参议员威廉姆·马西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上、战争上一样公平,战利品属于胜利者所有。既然官员任期有限,那么就竭尽全力地捞取最大化的利益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游戏规则如瘟疫一样广泛地侵蚀着合众国的机体。由此可见,当时美国( )
A.各个党派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 B.官僚体系制约社会发展
C.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存在弊端 D.文官制度运行尚待完善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 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隋炀帝大业年间 始置进士科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始置武举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唐的选官制度及相应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8.材料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按照法律规定、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政府工作人员,经录用,就长期任职、稳定升迁,无过失不解雇,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所以又叫常任文官制。实行了比较严格的职位分类,一般采用“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两种形式,通过科目繁多的考试选拔对应专业的人才以满足工作需要。英国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文官制度的国家,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以后,迫切要求改革问题重重的旧有选官制度,建立能为本阶级服务的新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在其长期的运转中,对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陈秀梅、在黎民《西方文官制度的启示》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背景
19.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摘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
——摘编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
(2)据材料二,分析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弊端。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即如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了,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作者的观点,并以中外史实为例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C A B C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D D B
1.B
【详解】材料反映科举制不能选拔出有才能的人,虽然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但在实行初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部分魏晋以来的荐举制度的弊病,科举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故B正确;AC不符合科举制的特征,排除;D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点睛】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唐宋时期常科设置情况的变化表”及所学可知,唐朝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至北宋中期以后,进士科考查的内容更加广泛,这使考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不断增加,从而提升了士大夫的文化素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才选拔标准得到提高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内容的变化信息,与遏制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录取途径不断规范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说明当时英国政党政治存在弊端,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C项正确;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封建势力仍根深蒂固”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8世纪末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排除B项;当时英国的执政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并非贵族,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不禁为吾浙前途悲”可知,科举制度废除后,仍有大量的学子对新学不了解,不禁让人为国家前途担忧,说明此时新旧思想在碰撞,社会呈现转型特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新学,没有体现风俗习惯,排除A项;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新”是新文化、新思想,而不是所谓的新政,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883年(美国)。据材料“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统一管理……”,可知1883年《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对政党负责,实行政治中立原则,这有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A项正确;“确保了”一词过于绝对,无法确保文官的公正廉洁,排除B项;政党对政治影响力并不会因公务员制度而削弱,文官制度弥补了政党政治的不足,排除C项;1883年《彭德尔顿法》标志美国文官制度形成,“发展完善”一词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可知,北洋政府所组织的文官考试和外交官考试只是形式上走场,没有真正实现选拔人才的目的,说明北洋政府的文官选拔存在弊端,B项正确;根据材料“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可知,北洋政府有自己的文官选拔制度,A项错误;根据材料“学富五车的郁达夫”可知,郁达夫具有真才实学,C项错误;单凭郁达夫的个例不能说明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的人才,D项错误。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英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后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文官保持政治的中立,调整了政府的行政运行机制,C项正确;文官制度下的文官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文官是执行政府的决策,因此不能得出削弱了内阁的行政权力,排除B项;促进了政党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并且材料只是说“其中的两条重要内容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但不能得出英国文官制度由此建立,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根据材料“1883年,美国颁布《彭德尔顿法案》,它在内容上确立政务官和事务官分途而治的基本原则,被视为美国第一部公务员法。”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政务官和事务官分途是西方文官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时间,可以得出当时正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所以西方文官制度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及国家治理的需要,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材料“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确立政务官和事务官分途而治的基本原则”可以得出改革官员录用制有利于向社会开放公职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依据材料“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知作者意在突出科举制的积极方面,而不是局限,B不正确,符合题意,所以选B项;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0.C
【详解】本题属于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选项提示词意在可知本题为主旨题。时空是:1933年,国民党中央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根据材料可知,1933年国民政府任用公务员,与功勋、国民党派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C项正确;国民政府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是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种公务员选任方式未继承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排除B项;这种公务员选任不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舍人出身的蔺相如”“拜为上大夫”“拜为上卿”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相关内容——官爵制度。B项“对秦国的偏见”属于无关项;C项“唯一依据”,具有片面性;D项“大幅提高”,材料内容无从涉及;A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
12.B
【详解】材料中规定要求公务人员独立于党派更迭之外,体现了公务人员政治中立的特点,B项正确;其它三项皆不能得出,排除ACD。故选B。
13.C
【详解】根据材料“命题为‘大草’,即取前句尾,后句首,而拼凑成题”可知,这时期科举考试负责人将《中庸》的语句中抽取、拼凑命题,体现了这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僵化呆板,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科举考试内容从儒家经典中选取,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内容,A项错误;题干通过科举考试命题主要体现了这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僵化呆板,未突出经义的守旧传统,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训诂指的是运用语言文字来阐释古书中未理清的具体问题或理论问题,这与题干中科举命题的制定无关,D项错误。
14.D
【详解】根据材料“宋朝,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官员履行养亲义务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致仕、辞官养亲。”可知,反映了宋朝对官员养亲方式的多种选择,其目的是保证官员能够公私兼顾,既要对祖父母、父母尽孝,又要对国家尽忠,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官员的忠孝一体化,D项正确;官员考核的标准仍以政绩为主,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知行合一”的信息,排除B项;宋朝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强化血缘亲情对社会的影响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从唐朝科举考试考生来源有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自学考试合格者、被举荐者,说明唐朝科举考试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故选D;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官,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B“唯一”表述太绝对,排除;C不符合制举的类型,排除。
【点睛】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2年(美国)。根据材料“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上、战争上一样公平,战利品属于胜利者所有。既然官员任期有限,那么就竭尽全力地捞取最大化的利益吧。”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官员履职上存在弊端,出现了贪腐腐败现象,官僚体系的弊端制约了社会发展,需要构建文官制度服务于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美国官僚体系存在弊端,并非党派之间的矛盾加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排除C项;此时美国文官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美国国会于1883年通过了《美国文官法》,即《彭德尔顿法》,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7.(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汉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唐朝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任答三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至唐(中国)。据材料“令郡国举孝廉”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据材料“立九品官人法”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据材料“置进士科”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开创科举制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中国)。影响:据材料“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得出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据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得出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得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18.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背景:根据材料“英国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文官制度的国家,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以后,迫切要求改革问题重重的旧有选官制度可知,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根据材料“,建立能为本阶级服务的新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方面,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以及外部环境方面,借鉴中国科举制度。
19.(1)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或逐渐制度化、规范化);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
(2)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清明;无法从根本上约束皇权,反而强化了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和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起不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详解】(1)特点:根据“……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得出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根据“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得出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根据所学得出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
(2)根据所学得出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清明;根据“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得出无法从根本上约束皇权,反而强化了君主专制;根据“它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得出不能从根本上制约和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起不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20.示例:
观点:对任何制度都要放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去分析评价。
(举例要求写出制度的名称、简述背景、内容或特点、作用及你对该制度的认识态度)
例1:中国科举制在隋唐时期产生,当时,以门第高低来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不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因此改为以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这就使人才的选拔有了相对客观的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隋唐之后虽然具体办法历经变化,但总体来讲,有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不能因为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科举制)束缚了思想的发展,不适应人才选拔的需要而完全否定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例2:斯大林模式,苏联在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基础上,面对被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封锁的情况,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苏联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工业产量很快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来,斯大林模式逐渐走向僵化,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弊端、僵化以及苏联的解体而完全否定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这就是钱穆先生所说的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可提炼出主题为对任何制度都要放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去分析评价。论述时可举例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对当时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举例其他的制度也可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