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据《佛祖统纪》记载,被视为忠义道德代表的关羽,曾在玉泉山显灵后被佛教高僧授戒度化,隋朝时被封为守护佛法的“伽蓝菩萨”,塑像供奉,关公因而成为了中国本土佛教神明。这折射出( )A.政府借助宗教来维护统治 B.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佛教在发展中渐趋本土化 D.儒学社会影响最为稳固2.唐时,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一改之前的肩披大巾、直鼻大眼、身材粗短,姿势略显僵硬的形象,体态丰腴、姿态优美,多呈“S”形舞姿。壁画里很多大型的乐舞场面,给人“天意飞扬,满壁风动”的感受。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教主题的弱化 B.风俗画的新发展C.盛世王朝的风貌 D.宫廷乐舞的普及3.《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4.北魏晚期,以龙门、巩县石窟为代表的中原风格造像艺术中的飞天形体姿态亦变得多样,他们面貌清瘦,眉目疏朗,褒衣博带,长裙裹足,随着漫天的云气、鲜花轻快地飞翔。新的飞天形象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A.民族之间交融发展 B.少数民族普遍汉化C.深受西域文明影响 D.飞天艺术进入全盛5.据考古发现,南北朝时期北齐封氏墓、梁朝萧氏墓出土的青釉莲花尊,形体都很硕大,纹饰均以仰覆莲、忍冬花和宝相花为主,或饰以坐佛和飞天,或足部饰以菩提叶纹。这反映出当时( )A.北方的政局动荡 B.经济的重心南移C.文化的中外交流 D.国家的分裂割据6.突厥是唐对外交往的重要民族之一。630年,唐太宗出兵突厥,擒东突厥可汗;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京城陷落后,地方藩镇坐视不理,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导致唐与突厥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 B.唐僖宗懦弱,失去军心C.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D.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7.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8.唐朝的妇女在婚姻生活中,可以嫉妒、挑剔、改嫁、再嫁、和异性交往可以不避嫌,妇女可以和男性一样从事商业活动;在政治领域中,她们也展现了毫不逊色于男性的领导才能。据此可知,唐代A.男女地位平等 B.受多元文化的影响C.市民阶层兴起 D.出现儒学批判思想9.据资料统计,晚唐时期科举出身者世族家庭占76.4%,中等及寒族家庭占23.6%,而北宋科举出身者世族家庭仅占12.8%,中等及寒族家庭高达87.2%.由此可见,与晚唐科举制相比,北宋A.实现了仕途晋升公平 B.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D.使贵族退出了历史舞台10.某人请求唐玄宗开恩帮其女婿科举及第,唐玄宗钦点后,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的大事,怎么能因为皇帝一句话而随便给人呢?”唐玄宗只好收回成命。该材料说明当时A.科举制度发展完备 B.皇帝与宰相共管科举C.考试不受皇权干预 D.科举具有相对公平性11.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文成公主入藏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③大力推行道教④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④12.下列各项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某朝廷讨论调兵平叛时,一位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税养兵,当命令其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还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所以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该官员最可能是( )A.汉代周亚夫 B.唐朝李德裕 C.宋朝王安石 D.清朝曾国藩14.汉代察举制度,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其中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唐代科举士人“怀牒自列”、 自由竞选,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从而获得做官资格。由此可得出A.察举制评定人才列为九等 B.儒学教育逐渐官方化制度化C.科举制开创利用考试选官 D.古代选官制度的沿袭和创新15.北魏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唐朝均田制规定:“诸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给。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其变化反映了A.寺院经济的开始出现B.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C.赋税制度的重大变化D.基层行政组织的调整16.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 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很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作者吴兢(670-749),生活在高宗、武后、玄宗年代。《贞观政要》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几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以下是《贞观政要》目录摘编:第一篇 君道 第三篇 任贤 第四篇 求谏第五篇 纳谏 第七篇 择官 第十八篇 俭约第二十五篇 奢纵 第三十篇 务农 第三十一篇 刑法第三十三篇 赏献(1)判断《贞观政要》对研究唐代贞观年间历史的史料价值。(2)如果你是生活在贞观年间的唐朝大臣,请向唐太宗李世民就“为君之道”提出至少四条合理建议。19.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结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彻底崩溃,直至北魏统一北方,无主土地和荒地仍大量存在。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政策将土地和劳动力重新结合起来,北魏强大的中央集权则为均田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另外,北魏早在建国时就曾实施“计口授田”的政策,将土地分授给民户耕种,这为后来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材料二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材料三 唐德宗接受了杨炎的建议,便在建中元年公布了这一新税法,明令“丁租庸调,并入两税”,结束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自均田制崩溃以后,土地买卖更加公开而频繁,田庄经济日益发展起来了,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部分赋税,商人也要在所经商的郡县纳税。在实行的当年,唐王朝实际控制的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多万户,全年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整理自王仲荦《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的赋税制度”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具体内容。(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新税法的“积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北魏到唐德宗年间,赋税征收的主要标准发生的变化。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考证十九》:“迎旦东风骑蹇驴,决非盛唐人气象,只似白乐天言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苏轼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在《东坡题跋》中写道:“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摘编自吴振华《论“盛唐气象”与盛唐诗序的文体特征》从材料中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B A C D B B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B D B A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关公因而成为了中国本土佛教神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佛教著作中把中国本土历史人物关羽塑造为佛教神明,体现外来宗教佛教在改造自身以适应中国社会现实,佛教渐趋本土化,C项正确;佛教塑像供奉关羽,不是政府行为,排除A项;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学并非佛教,材料主旨为佛教的本土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儒学与其他学说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儒学社会影响最为稳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C【详解】壁画里飞天形象的变化,尤其出现的“体态丰腴”“大型场面”等,正是唐繁盛、自信的表现,故选C;敦煌壁画飞天是宗教画、不属于风俗画,排除A、B:飞天形象可能受到宫廷乐舞的影响,但说宫廷乐舞普及就夸大了程度,排除D。3.B【详解】依据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覆衣天下”,结合所学可知,东晋以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故B项符合题意;两汉时期,我国江南经济落后于北方,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三国统治者的农业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恢复和发展北方社会经济,故D不符合题意。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以龙门、巩县石窟为代表的中原风格造像艺术中的飞天形体姿态亦变得多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在迁都后开凿的一些石窟中,飞天的形象变为汉族女子形象,姿态也带有汉族女子的含蓄柔美,这是鲜卑族内迁后汉化的具体表现,说明当时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之间交融发展,A项正确;“普遍汉化”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史料可以用于佐证北魏时期的中原地区深受西域文明影响,排除C项;隋唐时期,敦煌飞天进入鼎盛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北齐封氏墓、梁朝萧氏墓出土的青釉莲花尊,……或饰以坐佛和飞天,或足部饰以菩提叶纹。”及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出土的墓葬品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方政局动荡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突厥的关系由处于优势到借助突厥并立消灭叛军势力的原因在于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7.B【详解】材料“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政府扩大招生范围,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B项正确。古代皇权至上,不可能向社会基层扩展,故A项错误。扩大招生范围与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在于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故D项错误。8.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深受少数民族和异域文化的影响,妇女在婚姻生活、商业活动以及政治领域中受限较少,故B正确;“男女地位平等”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材料和市民阶层兴起无关,故C错误;明清之际出现儒学批判思想,故D错误。9.B【详解】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科举制录取的人数中,中等及寒族家庭人数比重日益增加,这种趋势反映出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故答案为B项;A、D两项表述太绝对,均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考试程序的信息,排除C项。10.D【详解】根据“科举是为国家取才的大事,怎么能因为皇帝一句话而随便给人呢?”可得出科举制是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不能因皇帝的言行而随意破格选拔,因此反映出科举制的相对公平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特征,而不是发展过程,不能得出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宰相与皇帝对科举的管理,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11.C【详解】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① 文成公主入藏并非是对外交流,而是国内民族交流;②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属于对外交流; ③ 大力推行道教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也不属于中外交流范畴④ 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符合题目的要求;故此题应选C项考点:唐太宗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12.D【详解】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的灌溉工程,翻车是三国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三者都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②③④正确,故选D;唐朝出现曲辕犁,不可能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排除①,故排除A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联系所学魏晋南北朝(包括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农业和农学成就分析解答。13.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目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题干的意思是: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税养兵、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还常借故迟缓不前。根据所学,最符合的是唐朝的藩镇制度。结合选项,只有B属于唐朝,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政治制度的特征·藩镇制度14.D【详解】汉代察举制度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唐代科举士人自由竞选,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由此可得出科举制继承和发展了汉代的察举制,故D正确;九品中正制评定人才列为九等,故A错误;汉代时,儒学教育就已官方化,故B错误;察举制就有了考试,故C错误。15.B【详解】从材料看出,唐朝均田制除了给丁男、妇人、笃疾、废疾分田以外,还给道士、僧尼分田,并且数量比北魏大幅增加,从侧面反映出,门阀士族所占土地减少,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寺院经济的“开始出现”,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排除C;材料与基层行政组织无关,排除D。1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根据材料“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可知,梁武帝建立治礼机构,制定礼仪系统,还将寺庙以父母命名,这都体现了梁武帝倡导儒家礼仪思想,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倡导儒家思想,没有体现民族融合信息,排除B项;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倡导儒家思想,没有体现社会动荡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7.(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抗拒。表现:依附本土文化思潮;依附民间习俗,采取民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2)影响:佛教日趋中国化,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挑战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也促使儒家文化吸取佛、道的精神,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解析】略18.(1)《贞观政要》是唐朝贞观年间之后唐朝人吴兢留下的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对研究唐朝贞观之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建议一:注重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心存百姓”、勤政爱民的有道明君。建议二:广泛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建议三:吸取隋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做到居安思危,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建议四:广兴科举,任人唯贤,不问门第、职位和从政时间的长短。所谓“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每个要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但答案必须联系材料中的篇目)其他答案:建议五:戒奢从简,清静无为。建议六: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建议七:刑法严明,赏罚分明,等等。【详解】(1)根据“《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可知《贞观政要》是唐朝贞观年间之后唐朝人吴兢留下的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对研究唐朝贞观之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针对“为君之道”的建议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如注重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广泛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吸取隋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做到居安思危、广兴科举,任人唯贤、戒奢从简,清静无为、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刑法严明,赏罚分明,等等。19.(1)条件:无主土地和荒地的大量存在;中央集权的强大;“计口授田”的经验。(2)原因:土地兼并;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户籍制度的混乱;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财政危机严重。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意义:结束赋税混乱局面;扩大收税对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变化:从人丁转为财产。【详解】(1)条件:据材料一“直至北魏统一北方,无主土地和荒地仍大量存在”得出无主土地和荒地的大量存在;据材料一“北魏强大的中央集权则为均田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得出中央集权的强大;据材料一“北魏早在建国时就曾实施‘计口授田’的政策……宝贵的经验”得出“计口授田”的经验。(2)原因:据材料二“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得出土地兼并;据材料二“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得出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据材料二“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得出户籍制度的混乱;据材料二“农民受田……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得出均田制的破坏;据材料二“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得出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据材料二“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得出财政危机严重。内容:据材料二“780年……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意义:据材料三“结束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得出结束赋税混乱局面;据材料三“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部分赋税,商人也要在所经商的郡县纳税”“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多万户”得出扩大收税对象;据材料三“全年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得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第二小问变化,据材料三“明令‘丁租庸调,并入两税’”结合所学可知,租庸调制主要根据人口收税,而两税法主要根据田亩和资产收税,赋税征收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20.示例:论题:唐诗中折射出“盛唐气象”阐述:“盛唐气象”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盛唐诗歌雄健浑厚,风格多样,如李白之飘逸,杜甫之沉郁,孟浩然之清雅,王维之精致,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无不是时代的写照。大唐盛世,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清明、文化的包容、对外的开放、时代的蓬勃进取,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唐诗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大唐的盛世风貌。总之,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唐诗中折射出“盛唐气象”。【详解】根据材料“‘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于宋代严羽……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可得出“唐诗中折射出‘盛唐气象’”这一论题;从唐诗特点、唐朝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阐述唐诗的波澜壮阔;最后升华。根据材料“苏轼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在《东坡题跋》中写道:‘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可得出,“‘盛唐气象’仪态万方”这一论题,可从诗歌、散文、绘画、书法等角度阐述,最后升华即可。本题为开放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