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新知导入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说说魔方的颜色是什么样的?从左边看是红色的;从右边看是蓝色的;从上边看是黄色的。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和朋友游庐山时所作,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苏轼十几次徜徉于庐山的灵山秀水之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创作背景、横——岭侧——峰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歌朗读诗句赏析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的景色却各不相同。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岭相连的山峰高而尖的山1、感受“不同风光”“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1、感受“不同风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苏轼站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庐山,看到了哪些景色?找出诗句读一读。2、想象“万千风光”那身在庐山的远处、近处、高处与低处,看到的景又是怎样的呢?苏轼并没有细说,只告诉我们———“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_______________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 。都有哪些不同的景象呢? 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站在远处看,庐山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站在近处看,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巨人耸立在眼前。站在低处看,庐山高大险峻,一眼望不到头。2、想象“万千风光”站在高处看,庐山云雾缭绕,隐隐约约。名师微课堂2、想象“万千风光”多少文人墨客,用诗句写下了庐山不同的美!请你说一说。瞧,诗仙李白站在庐山远眺,望见了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初夏,白居易走进庐山上的大林寺,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诗人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思 考角度:正面 侧面位置:远 近 高 低启示: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两句蕴含怎么样的人生哲理?、思 考身在庐山之外才可以。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深入理解不能认识,辨别因为;由于诗意: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主旨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题西林壁》这首诗诗人抓住了庐山的不同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的雄起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