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第2课时 (课件 27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第2课时 (课件 27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2)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区分超声波和次声波; 2、了解超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次声波与自然灾害间的关系; 4、了解控制噪声污染的三种措施。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声的利用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 ,发出声音后的最短时间为 才可形成回声;
2、蝙蝠利用 的反射来进行回声定位,利用这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 ,并广泛应用于 、 及绘制海底地形图,汽车上的 也应用了回声定位原理。
3、一些自然灾害会产生 ,与超声波相比,它传播的距离会更 。
知识点2、噪声及其控制
1、噪声是指 的声音;它会影响人的 、 和 ,被列为 ;
2、控制噪声的方法:
1)从 处控制:控制噪声的产生;
2)在 中控制:阻断噪声传播;
3)在 控制:防止噪声入耳。
二、例题讲解
例题1、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是能量大,二是沿直线传播。下列利用了超声波能量大的特点的是(  )
A.超声波加湿器使药液雾化后让病人吸入治疗咽喉炎症
B.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食物及障碍物的位置
C.医院利用“B超”检查体内情况
D.用超声波探测水库大坝是否有空隙裂缝
例题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例题3、学习声波的课堂中,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列有关发言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小明说,可以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
B.小红说,可以用超声波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
C.小李说,有些小动物可以预感地震是听到了产生的超声波
D.小陈说,在相同温度和介质的情况下,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要快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
例题4、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   。
A. 城市禁鸣喇叭。 B. 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 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 D. 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
E. 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 F. 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
例题5、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三、课后练习: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B. 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
D.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教室内不要喧哗,是要求同学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C.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因为超声波的速度快
3、“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4、某地建设空中隧道,利用全封闭屏障隔音,避免给与工程毗邻的居民小区造成噪声污染。这种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 )
A.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  )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6、如图是一种凹下道路的设计,它能起到控制行驶汽车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影响的作用。这种设计是采用了下列哪种途径来减弱噪声的(  )
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吹笛子时,笛管振动发声
C.汽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击鼓,鼓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8、振动周期(T)指物体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周期与频率(f)存在下列关系:f=1/T。寄生蝇一般听到寄主(如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般听到捕食者(如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蟋蟀的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的发生频率是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则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 )。
A. 5×10-3s、1.25×10-5s B. 1.25×10-5s、5×10-3s
C. 2×10-4s、8×10-6s D. 8×10-6s、2×10-4s
9、关于甲、乙、丙三个正在振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手臂以每秒2次的频率上下挥动    乙:蝙蝠发出频率为1×105赫兹的振动
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赫兹的音叉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10、声速测量器仪可测量声波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速度,使用时,将A、B两个声波采集器和发射器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当声波发射器发出声波时,通过调节图中S的距离,声波到达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就会不同,声速测量仪器上的显示屏则能显示出声波到达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差,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单位为ms,(1ms=10﹣3s)。下图是声速测量仪器某次在教室里测量声速时的情景,其中S=34cm,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为1ms,下列对此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次测量声波先被A采集器接收到
B.保持上图距离不变,测量声速时教室的温度为15℃,则A、B间的距离为102cm
C.若声速增大,则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会变小
D.若声波发射器逐渐靠近A,则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时间差逐渐变小
11、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机屏幕上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音量关小些”的字样,电视机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从   处减弱噪声的;从声音的特性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减小了声音的   。城市的街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可以使交通和生活中产生的   被部分吸收而减弱,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的一个冲击声波经反射集中后,可以将结石粉碎,这说明声音具有   。
12、如图所示是摩托车发动机引擎后端安装的消声器的结构图。安装消声器是采用 方法来减弱噪声的;请你举出一个生活、生产中采用其它方法减弱噪声的实例: 。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反射。
14、阅读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能利用噪声造福人类。
①噪声除草。科学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
②噪声诊病。科技人员研制出一种激光听力诊断器,先让装置发出微弱短促的噪声波,使人的耳膜振动,然后由装置中的微型电脑根据回声,把有关耳膜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师诊断。此法测试快速,对人体无害且不痛不痒,很适合儿童诊病。
③噪声武器。目前已研制出一种“噪声弹”,能在瞬间释放出大量噪声波,麻痹人的中枢系统,使人暂时昏迷。该弹可以用于对付恐怖分子,特别是劫机犯等。
(1)噪声被利用时   (选填“能”或“不能”)成为乐音。因为噪声是由发声体做   (选填“无”或“有”,下同)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而乐音是由发声体做   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发现,对人类来说,噪声   。
15、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完成后,小明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1)步骤②中小明为了使橡胶球每次撞击玻璃板的力度是一样的,请问他是如何操作的?
(2)请完善表格中的“▲”处内容:   ;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4)小明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玻璃(单层/双层)。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反射 大于0.1s
2、超声波 声呐 测量海洋深度 获取渔讯 倒车雷达
3、次声波 远
知识点2、
1、令人烦躁 正常工作 生活 休息 国际公害
2、1)噪声源 2)传播过程 3)人耳处
二、例题讲解:
例题1、A
解析:A、超声波加湿器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使药液雾化后让病人吸入治疗咽喉炎症,符合题意;而B、C、D、都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都不符合题意。
例题2、C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A正确,不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C.“引吭高歌”中的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故D正确,不合题意。
例题3、B
解析:A、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超声波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故A错误;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所以利用超声波能够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故B正确;人类听不到的某些声波,对于有些动物而言,可能是“可听声”,但地震产生的是次声波,故C错误;D、在同种介质中,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超声波相同,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例题4、A;CDE;BF
解析:A.城市禁鸣喇叭,从声源处减弱噪声;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属于防止噪声入耳;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属于阻断噪声传播;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属于阻断噪声传播;E.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属于阻断噪声传播;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属于防止噪声入耳。
那么: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A;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CDE;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BF。
例题5、(1)小(2)塑料袋(3)粗糙多孔
解析:(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的原理。(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塑料袋隔音时,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远,则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塑料袋。(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
三、课后练习:
1、A 2、A 3、B 4、B 5、D 6、B 7、D 8、C 9、C 10、D
11、空气;声源;响度;噪声;传播过程中;能量
12、 声源处减弱噪声;在街道两旁种植树木——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合理即可)
13、空气;能
14、(1)不能;无;有 (2)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虽然噪声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现出对我们有害的一面,但噪声也可以为人类造福(合理即可)
15、(1)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平均值
(3)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4)双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1.3声音的特性与应用(2)教学设计
课题 1.3声音的特性与应用(2)……声的利用、噪声及其控制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浙教版八上第1章第3节《声音的特性与应用》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声音的利用及噪声的控制等。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声音的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回声及其利用,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利用及噪声的产生与控制噪声的三个基本措施;教材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能一边探究,一边体会,充分给了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教材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区分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控制噪声污染的三种措施;科学思维:通过了解生活中的噪声控制措施,提炼归纳控制噪声污染的基本措施;探究实践: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升自学能力;态度责任:通过了解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了解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并运用至生产生活中。
重点 区分超声波和次声波;控制噪声的主要措施
难点 超声滤和次声波比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 、 、 ; 2、音调受 的影响,响度受 和距离的影响;而音色受 的影响; 3、频率的单位是 ,响度的单位是 。 4、声音的传播是以 的形式进行的,既可传播 还可传播信息。所以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过渡:声音,除了被用于人类交流外,还有许多的其他应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利用1、回声: 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形成回声。 2、形成回声的条件: 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人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当障碍物离人较近时,声音被很快反射回到耳边,此时,人们区分不出回声和原声。 3、人类对声的利用: (1)消除回声,增强听觉效果: 为获得更好的声音感觉,音乐厅中常采用消除回声的设计,使听众获得更好的听觉感受。 (2)声呐系统的应用: 利用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测 量海洋的深度,绘制海底地形图。渔船还可以利用声呐获得鱼群的信息。汽车上安装的倒车雷达,也是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3)超声波的利用: 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是否有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超声波仪器也可用来检查孕妇腹中胎儿的发育情况:医生用一个小小的探头在胎儿所在的位置慢慢移动,探头会发出超声波,超声波接收仪接收并测量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通过处理后就会形成一幅超声波扫描图,医生可以在屏幕上观察胎儿发育的情况。 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超声波,如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洗牙等。(附视频)(4)人类对次声波的利用: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如地震、火 山喷发、海啸、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次声波可传播很远的距离,发生地震、台风、核爆炸时,即使在几千千米以外,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也能接收到它们产生的次声波。 通过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声源的方位和强度等。 4、一些动物对声的利用: (1)蝙蝠的回声定位: 蝙蝠通常在夜间出来活动,它的视觉较差,但从来不会撞到树枝等障碍物,并且能够以很高的精度确认目标。原来,蝙蝠在飞翔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超声波碰到猎物时会被反射回来,根据回声传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猎物的方位及距离。蝙蝠采用的定位方法叫作回声定位。 (2)一些动物的特殊交流方式: 不同的动物感受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 如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进行交流;海豚可以利用超声波交流,等。 科学阅读:动物利用大地振动波互相联络二、噪声及其控制 1、乐音与噪声: (1)乐音:使人轻松愉快的声音,称为乐音。 如,清脆的鸟鸣声、悠扬的乐声、悦耳的歌声。 (2)噪声:使人烦躁不安的声音,称为噪声。 如,马路上的 嘈杂声、飞机的轰鸣声等。噪声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甚至还会损害人体健康。 2、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 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例如,学习时,周围传来的优美的音乐对你来说也许是噪声。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有害健康,被列为国际公害。 人们把噪声称作“隐形杀手”。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入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家用电器设计要求尽可能降低噪声,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颁布了噪声污染标准。我国政府规定,学校、居民住宅区的环境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5dB,夜间不能超过45dB。3、噪声的来源: 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是杂乱无章的。噪声的成因较多,主要来源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建筑工地噪声、娱乐噪声、设备噪声、自然噪声等。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噪声源也在不断出现,因此噪声污染防治是一个持续性的挑战。 视频:噪声的危害4、噪声防治: 控制噪声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 ①控制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传播;③防止噪声入耳。 科学阅读:我国古代在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声音是可以反射的了解回声的形成条件:距离、时间人类对声音的利用例子较多,但学生不甚了解,举例加以说明使学生理解科学的运用有利于生活质量科学的应用于生活,学有所用对动物的特殊交流产生兴趣,树立热爱动物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噪声作为一种环境污染 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理解噪声预防的原理学会保护,减小噪声的危害
课堂练习 1、超声波有2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二是沿直线传播,下列各例中利用超声波能量大的是( A )A.超声波加湿器使药液雾化后让病人吸入治疗咽喉炎症B.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食物及障碍的位置C.医院利用“B超”检查体内情况D.用超声波探测水库大坝是否有空隙裂纹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C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3、学习声波的课堂中,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列有关发言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B )。A.小明说,可以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B.小红说,可以用超声波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C.小李说,有些小动物可以预感地震是听到了产生的超声波D.小陈说,在相同温度和介质的情况下,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要快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4、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   。A、城市禁鸣喇叭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 E、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 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 答案:A;CDE;BF5、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参考:(1)小(2)塑料袋(3)粗糙多孔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7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

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第1章
“第2课时”
对环境的察觉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区分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超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控制噪声污染的三种措施;
科学思维:通过了解生活中的噪声控制措施,提炼归纳控制噪声污染的基本措施;
探究实践: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升自学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了解控制噪音污染的有效措施,并运用至生产生活中。
复习导入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 、 、 ;
2、音调受 的影响,响度受 和距离的影响;而音色受 的影响;
3、频率的单位是 ,响度的单位是 。
4、声音的传播是以 的形式进行的,既可传播
还可传播信息。所以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音调 响度 音色
频率 振幅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赫兹 分贝
声波
能量
声音,除了被用于人类交流外,还有许多的其他应用。
探究新知
一、声的利用
1、回声:
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形成回声。
2、形成回声的条件:
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人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当障碍物离人较近时,声音被很快反射回到耳边,此时,人们区分不出回声和原声。
探究新知
3、人类对声的利用:
(1)消除回声,增强听觉效果:
为获得更好的声音感觉,音乐厅中常采用消除回声的设计,使听众获得更好的听觉感受。
(2)声呐系统的应用:
利用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测 量海洋的深度,绘制海底地形图。渔船还可以利用声呐获得鱼群的信息。汽车上安装的倒车雷达,也是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
利用声呐获取海底信息
探究新知
(3)超声波的利用:
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是否有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超声波仪器也可用来检查孕妇腹中胎儿的发育情况:医生用一个小小的探头在胎儿所在的位置慢慢移动,探头会发出超声波,超声波接收仪接收并测量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通过处理后就会形成一幅超声波扫描图,医生可以在屏幕上观察胎儿发育的情况。
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超声波,如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洗牙等。
视频:超声波洗眼镜
(4)人类对次声波的利用: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如地震、火 山喷发、海啸、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次声波可传播很远的距离,发生地震、台风、核爆炸时,即使在几千千米以外,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也能接收到它们产生的次声波。
通过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声源的方位和强度等。
探究新知
4、一些动物对声的利用:
(1)蝙蝠的回声定位:
蝙蝠通常在夜间出来活动,它的视觉较差,但从来不会撞到树枝等障碍物,并且能够以很高的精度确认目标。原来,蝙蝠在飞翔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超声波碰到猎物时会被反射回来,根据回声传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猎物的方位及距离。蝙蝠采用的定位方法叫作回声定位。
探究新知
(2)一些动物的特殊交流方式:
不同的动物感受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
如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进行交流;海豚可以利用超声波交流,等。
海豚利用超声波进行交流
科学阅读
探究新知
二、噪声及其控制
1、乐音与噪声:
(1)乐音:使人轻松愉快的声音,称为乐音。
如,清脆的鸟鸣声、悠扬的乐声、悦耳的歌声。
(2)噪声:使人烦躁不安的声音,称为噪声。
如,马路上的 嘈杂声、飞机的轰鸣声等。噪声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甚至还会损害人体健康。
探究新知
2、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
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例如,学习时,周围传来的优美的音乐对你来说也许是噪声。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有害健康,被列为国际公害。
人们把噪声称作“隐形杀手”。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入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家用电器设计要求尽可能降低噪声,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颁布了噪声污染标准。我国政府规定,学校、居民住宅区的环境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5dB,夜间不能超过45dB。
3、噪声的来源:
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是杂乱无章的。噪声的成因较多,主要来源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建筑工地噪声、娱乐噪声、设备噪声、自然噪声等。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噪声源也在不断出现,因此噪声污染防治是一个持续性的挑战。
视频:噪声的危害
(点击图片播放)
探究新知
4、噪声防治:
控制噪声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
①控制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传播;③防止噪声入耳。
道路隔音墙
控制噪声的产生
阻断噪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入耳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控制噪声的措施。
讨论交流
举 例
市区内汽车鸣笛 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
摩托车排气管发出的声音 在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火车发出的声音 铁路两边建造隔音墙
营业性场所噪声 使用低噪音的扩声设备
公共活动场所噪声 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
生活活动噪声 使用隔音材料进行装修
…… ……
科学阅读
我国古代在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我国古代在声学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一批文物,其中有大量完整的骨哨和骨笛,至今仍能吹奏出和谐的旋律。这表明中国古人在史前时期对声学就有了认识。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已能系统地掌握乐器的制造方法和相应的乐律等,能制造弦乐器和管乐器,以及钟磬等打击乐器。例如,近代出土的编钟是由一系列大小不同的钟组成的,能敲出高低不一而和谐的音调。
我国古代工匠在建筑声学技术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例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巧妙地利用声音的反射和聚焦现象,使声音能沿着环形壁面传播得很远,并且在回音壁中心的三音石附近能清晰地分辨出三次回声。这个奇特的建筑声学设计,是天坛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的原因之一。
课堂练习
1、超声波有2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二是沿直线传播,下列各例中利用超声波能量大的是(  )
A.超声波加湿器使药液雾化后让病人吸入治疗咽喉炎症
B.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食物及障碍的位置
C.医院利用“B超”检查体内情况
D.用超声波探测水库大坝是否有空隙裂纹
A
课堂练习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C
课堂练习
3、学习声波的课堂中,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列有关发言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小明说,可以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
B.小红说,可以用超声波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
C.小李说,有些小动物可以预感地震是听到了产生的超声波
D.小陈说,在相同温度和介质的情况下,超声波的传播速度要快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
B
课堂练习
4、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措施是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的措施是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措施的是   。
A、城市禁鸣喇叭。 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
E、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 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
【答案】A;CDE;BF
A
课堂练习
5、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塑料袋
粗糙多孔
课堂总结
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2)
……声的利用、噪声及其控制
1、声的利用:
1)回声:被反射回来的声波;
2)超声波反射:蝙蝠回声定位、声呐、超声波扫描仪、超声波清洗器等;
3)次声波远距离传播,地震等常伴随着次声波;
2、控制噪声:
1)噪声:影响生活、工作,令人烦躁;国际公害;
2)预防:
①控制噪声的产生 ②阻断噪声的传播 ③防止噪声入耳
分层作业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预习“光的反射”相关内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2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