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百合花》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基本信息
年 级 高一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学习领域/模块 文学阅读与写作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百合花》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百合花》在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茹志鹃于1958年撰写的具有典范意义的短篇小说作品。该作品以“我”的视角讲述了革命年代一名青年战士和一位农村妇女围绕一条百合花被子而展开的借被、献被的故事,歌颂了残酷战争下军民情谊的人性之美。本单元的主题为“青春的价值”,要求学生通过思考作品意蕴、结合自身体验,树立崇高理想,理性拥抱未来。本单元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本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在于“探究文章艺术特色,品味文章深刻思想”,要求学生能够从小说细节中探究、掌握人物性格;把握文章背后蕴含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学习者分析 知识储备:高一学生对于小说文体已有所接触;大致了解革命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阶段划分,对革命战士的正面形象具备认知。能力水平:该阶段学生处于过渡阶段,能够大致把握文章思想主题,基本能够独立地鉴别文章中的重要细节、提取有效信息,初步具备在历史中看问题的能力。心理特征: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小说类课文有一定兴趣,教师应做好引导,帮助学生领悟文章内涵。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学习本文精妙的细节描写手法,掌握本文在人物塑造技巧、题材选取等方面的艺术特色。2.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体会故事中的的人性美及革命年代军民间的深厚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难点:体会故事中的的人性美及革命年代军民间的深厚情感。
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导入活动一:展示鲜花图片,说出代表含义,引出《百合花》。梅花代表不屈,向日葵代表热情,菊花代表追思,而百合花代表……在革命年代,有这样一片百合花,它没有开在大地上,而是开在了一床枣红色的被子上,这是为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小说《百合花》。环节二:整体感知活动一:概括文章内容,划分片段并为每个片段取一个小标题 革命年代一名青年战士和一位农村妇女围绕一条百合花被子而展开的故事。护送途中——借被风波——战斗牺牲环节三:精读课文活动一:1.找出与两位主人公有关的、且重复出现两次及两次以上的细节,完成表格细节一细节二细节三细节四反映出的人物性格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脸红馒头肩上的破洞年轻朝气、青涩憨厚、善良无私新媳妇笑铺被子短促地“啊”为战士解衣擦洗活泼和善、富有同情心、思想觉悟高2.除了上述细节,文中还有一些关于人物行为发生变化的细节描写,比如:①“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②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③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些转变都能深刻体现出通讯员和新媳妇有着很高的革命觉悟。活动二:思考并发言:通讯员和新媳妇,谁才是《百合花》的主人公呢? 没有标准答案通讯员是主人公:通讯员在文初就出场,贯穿整篇文章,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塑造这一人物。通讯员是“我”和新媳妇结识的桥梁,没有他,后半段故事无从展开。在“我”的视角中,从相遇到见证牺牲,通讯员的故事是最为完整的。通讯员是革命时期青年战士的缩影,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新媳妇是主人公:百合花被是重要线索,而借被、铺被和合被下葬的情节都由新媳妇完成。新媳妇为战士缝衣下葬的情节是本文最震撼人心的片段。新媳妇有着明显的成长过程,比如从娇羞到虔诚。新媳妇是革命年代人民群众的缩影,是革命战士身后最坚固的后盾。环节四:情感体悟活动一:思考:这条撒满百合花的新被子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百合花: “百年好合”是新婚妇女对于生活的最朴素最美好的向往。具有纯洁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和爱、人性美和人情美。人民群众对于解放军战士的崇高的拥护,军民鱼水情。“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新被子:“新被子”“十分年轻稚气”“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新”的意象,转瞬即逝的生命和青春,巨大的反差。活动二:自由讨论:你认为《百合花》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呢?(首先,歌颂了英勇的战士和善良的人民群众。除此之外呢?它的主要受众应该是哪些群体?这就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与其他同类型小说有何不同。)1.(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同样是描写革命战争的小说,本文中关于战斗的描写部分和该片段有何不同?(提示:可以从视角、内容和整体感受方面谈一谈你的感受) 整个城市的情况历历在目,就像在手掌上一样。他们从这里指挥炮兵发射。围城红军的每个行动他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今天布尔什维克军队非常活跃。用蔡斯望远镜可以看到红军各个部队运动的情况。一列装甲火车一边打炮,一边顺着铁轨缓慢地开向波多尔斯克车站。后面是步兵散兵线。红军几次发起进攻,想夺取这个小城,但是谢乔夫师的部队隐蔽在近郊的战壕里,固守着。战壕里喷射出凶猛的火焰,四周全是疯狂的射击。
每次进攻,枪炮声都异常密集,汇成了一片怒吼。布尔什维克部队冒着弹雨进攻,后来支持不住,退却了,战场上留下了不动的尸体。从视角上看,《百合花》讲述了“我”眼中的故事,《钢铁》是非聚焦型,即“上帝视角”;从内容上看,《百合花》不写战斗过程,而是写大后方的事情。最后,从整体感受来看,《百合花》选取的是琐碎的生活片段,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战斗前的插曲。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战斗的激烈场面,而要着力写“包扎所”的事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侧面烘托出战争的残酷;能够凸显战争背后的人与事,这是战争题材小说中非常少见的,具有新颖性;比起描写战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故事,更能使普通人也有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创作年份1958)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