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关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B.各种金属在常温下都能与氧气反应C.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初步比较一些金属的活动性D.在较高温度下能与氧气反应的金属,在常温下也能与氧气反应2.下表中不同的金属被开发和利用的年代不同,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决定这一年代先后顺序的关键因素是( )A.金属的活动性B.金属的导电性C.金属的延展性D.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3.已知金属M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CuSO4=MSO4+Cu,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M不可能是铁B.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C.M可能是铝D.反应过程中会看到黑色固体析出4.甲、乙、内烧杯中均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将形状、大小均相同的三种金属片Zn、X、Cu分别放入其中,产生的现象如图所示,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Zn>X>Cu B.X>Zn>Cu C.Cu>Zn>X D.Cu>X>Zn5.小科在验证Zn、Cu、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制出了美丽的“金属树”。其方法为向两个放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分别滴入2mLCuSO4溶液、AgNO3溶液,再放入锌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得到“铜树”说明Cu比Zn更活泼B.得到“铜树”过程中,观察到大量气泡C.得到“银树”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AgNO3=Ag+ZnNO3D.将Zn片换成Fe片也能得到“铜树”和“银树”6.小科通过实验探究某种金属R的活动性强弱,并根据实验现象编制检索表如图,根据检索表可知,金属R的活动性强弱排序正确的是( )A.Fe>Ag>R B.Ag>R>Fe C.R>Fe>Ag D.Fe>R>Ag7.钛(Ti)是一种具有优良性能的金属,小李同学在实验室研究Ti、Mg、Cu的活动性顺序,他在相同温度下,取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薄片入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观察现象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金属 Ti Mg Cu现象 气泡速度缓慢 气泡速度快 无明显现象A.将镁条放入可溶性钛盐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可能是镁条表面有氧化膜B.钛粉中混有Mg,可用稀硫酸除去MgC.将镁条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质量增加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Ti、Mg、Cu8.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分析,你认为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A.滤渣一定有Fe粉B.滤渣一定有Cu粉C.滤液中一定有Fe2+D.滤液中一定有Ag+、Cu2+9.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由图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B.a、b、c三点中,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的是b点C.完全反应后,Mg消耗稀H2SO4的质量大于ZnD.两种金属与稀H2SO4恰好反应后生成的ZnSO4质量大于MgSO410.将等量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别放入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三份硫酸中,反应完成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可能的是( )A. B. C. D.二.填空题(共8小题)11.如图形象地表示了金属和盐溶液发生反应的情况,图中金属1和含金属2的盐可以是铁单质和硫酸铜,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并写出实验反应的现象 。12.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历史上人类冶炼不同金属的大致年代如图所示:(1)铜和金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又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金器,其中部分青铜器和金器上,还有被人为敲击的痕迹。通过敲打可将青铜等金属材料打制成不同的形状,是利用了金属的 性。(2)我国的青铜文化历史悠久。西汉时期的湿法炼铜工艺就是利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铁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 年,至今铁仍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但每年因腐蚀造成了巨大损失,写出一条防止铁生锈的措施 。(4)铝的利用距今100多年,现在铝的年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铝虽然较活泼,但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 。13.我国自主设计的大型客机成功试飞,首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标志着我国的合金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探究Al与酸的反应前,用砂纸打磨铝条是为了除去 (填化学式)。(2)某合金中含有金属钪(Sc),相同条件下,取相同状态的金属钪和锌分别与相间浓度的盐酸反应,钪产生气泡速率明显更快,则金属活动性Zn Sc(填“>”或“<”)。将锌粉和钪粉的混合物加入盛有一定量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将所得滤渣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渣里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3)已知Sc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3价化合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4.已知有三种金属X、Y、Z,化合价均为+2价,其反应情况如下:①X+H2SO4=XSO4+H2↑;②Z+H2SO4→不反应;③Y+X(NO3)2=Y(NO3)2+X(1)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的顺序是 。(2)现将金属X、Y的混合物加入一定量Z(NO3)2溶液中,过滤,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滤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15.将金属X插入烧杯内的AgNO3溶液中(如图),观察到溶液颜色变蓝后取出X,向烧杯内再加入一定量锌粉,振荡后,溶液蓝色逐渐消失。(1)金属X是 。(2)加入锌粉后,溶液蓝色逐渐消失的原因是 。(3)实验结束后,过滤烧杯内的液体,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16.A、B、C、D为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常见的四种金属。已知:①A+BSO4=ASO4+B ②C+H2SO4=CSO4+H2↑ ③B+2DNO3=B(NO3)2+2D 请完成以下填空:(1)金属C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 (选填“前面”或“后面”)。(2)根据上述反应能判断出其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其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用字母填写)。(3)若A、B、C、D分别为锌、铁、铜、银中的一种,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17.金属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用途,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请回答下面问题:(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X是 (填写相应的元素符号)元素。(2)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粉,溶液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B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18.先把天平调节平衡,往左右两个烧杯中加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盐酸(HCl气体挥发忽略不计),如图所示。(1)小明选择了打磨得光亮的片状铜和片状铁,取相同质量的铜和铁,同时分别投入左右烧杯中,可以看到右边烧杯中的现象为 ;反应结束后,看到的天平的指针 (填“向左偏”“向右偏”或“指向中央刻度线”)。(2)如果铁片没有打磨光滑,也可以将氧化的金属投入稀盐酸中除锈。生锈的铁投入稀盐酸溶液中刚开始没有看到气泡产生是因为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19.某研究小组为验证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1所示三个实验(三种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过,其形状和大小相同,稀盐酸的浓度和用量也相同)。(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实验B中的现象 。(2)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A和C可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3)乙同学认为仅仅通过上述实验不足以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因此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做了一个实验,装置均如图2所示,且实现了探究目的。乙同学的实验:X是 金属,Y是 溶液。20.小金在网上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取火方法,将包口香糖的“锡纸”剪成中间窄、两端宽的条状,并将其两端搭在电池的正负极上(有一定危险,请不要模仿),过一会儿,“锡纸”中间部分燃烧起来,如图所示。【揭秘“锡纸”成分】【查阅资料】:“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实验探究】:取包口香糖的“锡纸”,将有金属的一面打磨后,朝上放在点滴板上;并向其表面滴加氯化锌溶液,观察到有深灰色固体析出。【实验分析】:(1)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知“锡纸”是 (选填“锡”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2)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 。(3)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探究实验的是 (选填字母)。A.硝酸银 B.稀盐酸 C.硫酸亚铁 D.氯化镁四.计算题(共1小题)21.黄铜(由铜和锌形成的合金)有较强的耐磨性能,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晓军同学为了测定黄铜屑样品组成,分四组取样品与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样品 第1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取样品质量(g) 25.0 25.0 25.0 25.0取稀硫酸质量(g) 40.0 80.0 120.0 160.0产生气体质量(g) 0.2 0.4 0.5 m试计算:(1)上表中m的数值是 ;(2)通过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当黄铜样品和稀硫酸的质量比为 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3)求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2.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B B D D A D C ACD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分析】从金属的化学性质着手进行分析,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金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金属越活泼,越易与氧气反应;在较高温度下铜能与氧气反应,但在常温下两者不发生反应.【解答】解:A、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有在氧气中才会燃烧,故说法错误;B、不活泼的金属如金,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故说法错误;C、金属越活泼,越易与氧气反应,相反,金属越不活泼,越不易与氧气反应,因此可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初步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故说法正确;D、在较高温度下铜能与氧气反应,但在常温下两者不发生反应,故说法错误。故选:C。2.【分析】由表分析可知,金属活动性越强,越不容易冶炼;反之,金属活动性顺序越弱,越容易冶炼。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则不同的金属被开发和利用的年代不同。【解答】解:由上表可知,因为金属活动性越强,越不容易冶炼;反之,金属活动性顺序越弱,越容易冶炼。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则不同的金属被开发和利用的年代不同;所以上表中不同的金属被开发和利用的年代不同,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决定这一年代先后顺序的关键因素是:金属的活动性。故选:A。3.【分析】根据M+CuSO4═Cu+MSO4可知,M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生成的化合物为MSO4,硫酸根显﹣2价,M元素显+2价,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M+CuSO4═Cu+MSO4可知,M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生成的化合物为MSO4,硫酸根显﹣2价,M元素显+2价;铁发生置换反应时显+2价,M可能是铁,故选项说法错误。B、M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则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故选项说法正确。C、M元素显+2价,该金属不可能是铝,故选项说法错误。D、反应后生成铜,会看到红色固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4.【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酸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解:甲、乙、内烧杯中均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将形状、大小均相同的三种金属片Zn、X、Cu分别放入其中,产生的现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锌和X都能与硫酸反应产生气泡,并且X反应更剧烈,产生气泡更多,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和X都排在氢前并且锌>X,铜和硫酸不反应,无气泡产生,说明铜排在氢后面,所以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Zn>Cu。故选:B。5.【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向放有滤纸的培养皿中滴入2mLCuSO4溶液,再放入锌片,得到“铜树”说明锌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故选项说法错误。B、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得到“铜树”过程中,不会观察到大量气泡,故选项说法错误。C、向放有滤纸的培养皿中滴入2mLAgNO3溶液,再放入锌片,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得到“银树”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3=2Ag+Zn(NO3)2,故选项说法错误。D、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铜强,则将Zn片换成Fe片也能得到“铜树”和“银树”,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6.【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越靠前,反应越剧烈),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解:由图可知,铁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R、银都不能与盐酸反应,则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H)>R、Ag;R能与硝酸铜反应,说明:R>Cu;银不能与硝酸铜反应,说明:Cu>Ag;综上所述,金属R的活动性强弱排序正确的是:Fe>R>Ag。故选:D。7.【分析】A、根据镁的活动性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Ti和Mg的活动性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反应的质量比分析进行分析;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分析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反应的越剧烈。【解答】解:A、由于镁比较活泼,会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氧化镁与钛盐溶液不反应,故A正确;B、Ti和Mg都与盐酸反应,在除去Mg的同时,Ti也除掉了,故B错误;C、将镁条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有反应的质量比可知,镁24份质量的镁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故C错误;D、由现象可以看出反应最快的是镁,其次是钛,无明显现象时铜;根据反应快慢、能否与酸反应与活动性之间的对应可以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为:Mg、Ti、Cu,故D错误。故选:A。8.【分析】根据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铜>银,当把铁粉加入到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首先置换出银,银被置换完才继续置换铜;过滤后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加入的铁已全部发生了反应.【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加入的铁有剩余,则一定有银、铜被置换出来;由于铁粉过量,所以硝酸铜、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因此,只能得到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滤渣中一定含有Ag、Fe、Cu的结论。由以上分析可知:A、滤渣中一定有Fe粉,故A正确;B、滤渣中一定含有Cu,故B正确;C、滤液中一定有Fe2+,故C正确;D、滤液中一定没有Ag+、Cu2+,故D错误。故选:D。9.【分析】稀硫酸和比较活泼的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解答】解:A、由图中信息不能确定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该选项不正确。B、a(镁和锌都完全反应)、b(锌完全反应,镁有剩余)、c(镁和锌都有剩余)三点中,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的是c点,该选项不正确。C、完全反应后,Mg消耗稀H2SO4的质量大于Zn,是因为生成的氢气完全来自于硫酸,镁反应生成的氢气较多,该选项正确。D、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完全反应后镁和锌都转化到硫酸盐中,两种金属与稀H2SO4恰好反应后生成的ZnSO4质量小于MgSO4,该选项不正确。故选:C。10.【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答】解:A、如果稀硫酸足量,镁反应生成氢气最多,锌反应生成氢气最少,该选项正确。B、当铁、锌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时,应该是稀硫酸过量,则镁反应生成的氢气和锌、铁一样多,该选项不正确。C、当三种金属都过量时,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相等,该选项正确。D、锌完全反应,铁和镁有剩余的时候,该选项正确。故选:ACD。二.填空题(共8小题)11.【分析】根据图中金属1和含金属2的盐可以是铁单质和硫酸铜,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图中金属1和含金属2的盐可以是铁单质和硫酸铜,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此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实验现象是铁的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故答案为:Fe+CuSO4═FeSO4+Cu;铁的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12.【分析】(1)根据金属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3)根据铁器的使用历史以及铁的防锈措施来分析;(4)根据铝的化学性质来分析。【解答】解:(1)通过敲打可将青铜等金属材料打制成不同的形状,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故填:延展;(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同时生成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故填:Fe+CuSO4=Cu+FeSO4;(3)由图可知,铁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00年,至今铁仍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但每年因腐蚀造成了巨大损失,铁在与氧气和水蒸气同时接触时会发生锈蚀,所以铁生锈的预防措施可以刷漆、涂油等,故填:500;刷漆(合理即可);(4)铝虽然较活泼,但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铝和氧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铝的进一步腐蚀,故填:铝和氧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铝的进一步腐蚀。13.【分析】(1)根据铝在常温下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来分析;(2)根据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以及将锌粉和钪粉的混合物加入盛有一定量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钪先与硝酸铜反应,钪完全反应后,锌再硝酸铜反应来分析;(3)根据钪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钪和氢气来分析。【解答】解:(1)铝在常温下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所以在探究Al与酸的反应前,用砂纸打磨铝条是为了除去氧化铝,化学式为:Al2O3;(2)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金属的活动性越强,相同条件下,取相同状态的金属钪和锌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钪产生气泡速率明显更快,则金属活动性Zn<Sc。金属活动顺序是钪>锌>铜,将锌粉和钪粉的混合物加入盛有一定量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钪先与硝酸铜反应,钪完全反应后,锌再硝酸铜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将所得滤渣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渣里一定含有Zn、Cu,可能存在钪;(3)已知Sc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3价化合物,则该反应是钪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钪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c+6HCl=2ScCl3+3H2↑。故答案为:(1)Al2O3;(2)<;Zn、Cu;(3)2Sc+6HCl=2ScCl3+3H2↑。14.【分析】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的两个应用分析:①氢前金属可同酸反应制取出氢气;②排在前面的金属可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答】解:(1)①X+H2SO4=XSO4+H2↑,可得X的活动性位于氢的前边;②Z+H2SO4→不反应,可得Z的活动性位于氢的后边;③Y+X(NO3)2=Y(NO3)2+X,说明金属活动性Y比X活泼;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Y>X>Z;(2)将金属X、Y的混合物加入一定量Z(NO3)2溶液中。由于金属活动性Y>X>Z,所以Y优先与Z(NO3)2发生反应,生成Y(NO3)2和Z。Y反应完全后,X与Z(NO3)2发生反应,生成X(NO3)2和Z。因此,过滤后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Z,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Y(NO3)2,同时可能含有的溶质是X(NO3)2、Z(NO3)2。故答案为:(1)Y>X>Z;(2)Z;X(NO3)2、Z(NO3)2。15.【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先和盐溶液反应。【解答】解:(1)将金属X插入烧杯内的AgNO3溶液中,观察到溶液颜色变蓝,说明金属X为铜;故答案为:铜;(2)硝酸银和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2Ag+Cu(NO3)2;加入锌粉后,硝酸铜与锌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化学方程式为:Zn+Cu(NO3)2=Cu+Zn(NO3)2;故答案为:Zn+Cu(NO3)2=Cu+Zn(NO3)2;(3)向烧杯内再加入一定量锌粉,振荡后,溶液蓝色逐渐消失,是因为硝酸铜和锌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因此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同时一定含有硝酸银和铜反应生成的银,如果锌过量,则含有锌,如果锌不足或恰好完全反应,则不含有锌。故答案为:银、铜。16.【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解答,①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氢气,②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答】解:(1)C+H2SO4=CSO4+H2↑,说明金属C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2)由①A+BSO4=ASO4+B可知活动性A>B;由②C+H2SO4=CSO4+H2↑可知C在氢前面;由③B+2DNO3=B(NO3)2+2D可知B>D;根据上述反应能判断出AB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的关系是A>B>D;(3)若A、B、C、D分别为锌、铁、铜、银中的一种,由①A+BSO4=ASO4+B ②C+H2SO4=CSO4+H2↑ ③B+2DNO3=B(NO3)2+2D 可知,金属A为锌,B是铜,D是银,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故答案为:(1)前面;(2)A>B>D;(3)Cu+2AgNO3=Cu(NO3)2+2Ag。17.【分析】(1)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来分析;(2)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分析;(3)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解答】解:(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可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X是汞元素,元素符号为Hg;(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在铜的前面,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3CuSO4=Al2(SO4)3+3Cu;(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Cu>Ag,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根据Zn+2AgNO3=Zn(NO3)2+2Ag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根据Zn+Cu(NO3)2=Zn(NO3)2+Cu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银,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B点时锌与AgNO3恰好完全反应,没有与Cu(NO3)2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Cu(NO3)2、Zn(NO3)2。故答案为:(1)Hg;(2)2Al+3CuSO4=Al2(SO4)3+3Cu;(3)Cu(NO3)2、Zn(NO3)2。18.【分析】(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铁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通过比较等质量的铜和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来确定天平指针的偏转方向;(2)依据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稀盐酸的反应原理,解释生锈的铁投入稀盐酸溶液中刚开始没有气泡产生的原因。【解答】解:(1)铁的金属活动性在氢之前,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右边烧杯中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铜的金属活动性在氢之后,不与稀盐酸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Fe+2HCl = FeCl 2+H2↑,56 份质量的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 2 份质量的氢气,等质量的铜和铁,铁反应产生氢气逸出,会使右边烧杯中物质总质量减少,所以反应结束后,天平的指针向左偏;(2)生锈的铁表面有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将生锈的铁投入稀盐酸中,刚开始是氧化铁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没有氢气产生,所以刚开始没有看到气泡产生。故答案为:(1)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向左偏;(2)稀盐酸先与表面的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没有气体产生。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19.【分析】(1)根据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其活动性越强,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比银的金属活动性强,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实验B的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2)锌和铁都与盐酸反应,锌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快,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A和C可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锌反应产生气泡速率比铁快。(3)A能说明铁在氢的前面,B说明铜在银的前面,C说明锌在氢的前面,A、C说明锌在铁的前面,通过A、B、C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Fe>H,Cu>Ag,不能说明铁和铜的活动性,可以通过金属与酸或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来证明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应选用的金属X是Fe,Y是CuSO4。故答案为:(1)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2)锌反应产生气泡速率比铁快;(3)Fe;CuSO4。20.【分析】(1)根据金属活动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 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2)根据实验中打磨“锡纸”可以除去表面的氧化物来分析解答;(3)根据要区分锡和铝,需要用金属活动性位于锡和铝之间的金属化合物来分析解答。【解答】解:(1)金属活动性:铝>锌>锡,将有金属的一面打磨后,朝上放在点滴板上,并向其表面滴加氯化锌溶液,观察到有深灰色固体析出,则“锡纸”是铝箔和纸粘合而成;(2)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3)要区分锡和铝,需要用金属活动性位于锡和铝之间的金属化合物,铁的金属活动性在锡和铝之间,则可用硫酸亚铁溶液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探究实验,故选:C。故答案为:(1)铝;(2)除去表面的氧化物;(3)C。四.计算题(共1小题)21.【分析】(1)依据表中数据分析;(2)依据表中数据分析出恰好完全反应时,样品和稀硫酸的质量;(3)依据锌与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和题中数据,计算出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解答】解:分析依据表中数据可知,每40.0g的稀硫酸与样品反应可生成0.2g氢气,当加入硫酸120.0g时,产生氢气为0.5g,说明25.0g样品中锌完全反应完了,所以第4份,加入160.0g的稀硫酸时,产生氢气也应为0.5g,则m=0.5,故填:0.5;(2)分析依据表中数据可知,每40.0g的稀硫酸与样品反应可生成0.2g氢气,生成氢气为0.5g时,消耗硫酸的质量为100g,则恰好完全反应时,黄铜样品和稀硫酸的质量比为25g:100g=1:4,故填:1:4;(3)设100g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为xZn+H2SO4=ZnSO4+H2↑98 2x 0.5gx=24.5g则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00%=24.5%答: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24.5%。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