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孝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孝感市部分高中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95%的大洋是黑暗无光、压力巨大、地形复杂的深海。探索深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进入 20 世纪,人类才慢慢揭开深海未知世界的神秘面纱。
首先为人类进入深海提供"入场券"的是深潜技术。1930 年两位美国科学家乘坐最早的
空心深潜球在百慕大成功潜到水下 183 米。1960 年,瑞士"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承载
两人深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 10916 米处。此后逐步出现能够在水下移动、采样,具有探测功
能的深潜器。目前只有中国和美、法、俄、日等少数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我国自主设计研
制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下潜深度覆盖了大洋纵深万余米的"全海深"。
在深海海底钻探地壳,涉及深海探索难度最高的技术。1968 年开始的国际大洋钻探计
划证实了海底扩张等理论。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使南海成为大洋钻
探研究程度最高的边缘海。
人类还追求进入海洋内部,进行原位的长期连续观测。海底观测网是 21 世纪的新事物。
2009 年加拿大建成"海王星"网,2015 年日本建成缆线长 5700 千米的海沟海底地震海啸观测
网,2016 年美国的海底观测网投入使用。我国也正在东海和南海建造海底科学观测网。
"深潜""深钻""深网"合称"三深",构成当前进入深海内部进行科学探索的主力。人们
曾经以为,深海是没有运动、没有生命的死寂世界。随着探索的深入,人们发现深海不但充
盈着水流和生命活动,而且充满了想象不到的奥秘。
深海热液是 20 世纪海洋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美国的载人深潜器"阿尔文"号 1979 年
在东太平洋发现 2 米高的"黑烟囱"向上喷出滚滚浓烟,这是渗入地壳的海水与上升的岩浆接
触后,形成富含金属元素的热液,即深海热液。之后东太平洋发现的热液生物群,颠覆了人
们过去对生命必须依靠太阳才能生存的基本认识,深海海底存在依靠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在
还原环境制造有机物的第二生物圈。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把地球看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完整
系统,从深海探索地球内部将会成为科学界的热点。
共 8 页 第 1页
发展深海科技绝不能带着"淘金"的狂热竭泽而渔、"挖空"深海。进入新时代以来,我
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 1 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
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深海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另辟蹊径。地下深处岩石孔隙里的微生物构成的
地球最底层"深部生物群",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水深火热"条件下的它们"寿命"可以
万年计算,还具有适应高温高压、在还原缺氧环境下繁盛等"特殊功能"。提供这些特殊功能
的基因是无价之宝,可能给人类带来全新福祉。
(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探索:更好认识海洋》)
材料二:
这里是凡尔纳笔下"鹦鹉螺号"未曾抵达的终极深渊﹣﹣曾被视为"生命禁区"的马里亚
纳海沟。近日,中国科学家团队依托国产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首次向世界呈现这座
海底万米深渊的系统生态图景:获取的 7564 个物种水平的代表性基因组数据构建起"黑暗绿
洲",其中 89.4%为新发现物种,多样性规模与全球已知海洋微生物总多样性体量相当;基
因组大小达人类 4 倍的深渊钩虾编织起能量枢纽,特异性基因能应对高压、低温、黑暗及食
物匮乏环境,代谢通路的优化则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利用;深海鱼类用可追溯至白垩纪的演化
智慧突破生存禁区,通过多不饱和脂肪酸积累实现了细胞膜重塑,打破了深海鱼依赖与腌菜
防腐机制类似的氧化三甲胺抗压的传统理论……这是人类首次系统性研究深渊生命,揭示了
深渊生态系统的生命适应策略与资源潜能。
“下潜万米深渊,就像倒着爬一次比珠峰还要高的山!”高达 1100 个大气压相当于“20
头大象站在手掌心”。中国研究团队为此创新设计了一套模拟深海高压环境的设备,但根本
性难题是找不到明确的嗜压基因。通常生物可能通过关键基因突变就能适应一个环境条件,
但微生物的适应涉及成百上千个基因。自 2004 年《科学》发表首个深海细菌基因组研究后,
该领域近 20 年未有突破性进展。国际学界甚至出现“深海不重要论”,认为浅海数据足以代
表深海特征。技术无法突破、价值认同动摇的双重困境使中国研究团队产生了“必须亲眼看
看海底"的执念。
2020 年之前,能成功下潜万米以上深度且重复使用的潜水器,全球寥寥无几。为了打造
中国全海深载人深潜“国之重器”,中国科学院组织 10 余家院属单位全面参与“奋斗者”号
研制。通过跨系统、跨单位、跨部门的大团队合作,“奋斗者”号成为全球唯一具备深渊系
统调查采样能力的载人潜水器。从此,研究者能在深渊现场选择特征区域采样,这种“眼见为
实”的采样方式,使样品数量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样本从深海转移至海面常压环境时,DNA 会因环境剧变迅速降解。如何在样本损毁前“抢
救”出完整的遗传信息 研究团队需要与时间赛跑。团队最终摸索出在常规实验室环境下成
功提取满足测序要求的 DNA 的实验条件,为后续高质量基因组解析奠定了基石。
破译马里亚纳海沟“黑暗绿洲”生命密码的研究,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也实现了协作
模式的创新。
平均年龄不足 40 岁的团队践行“只有岗位、没有单位”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科研边界。
当“奋斗者”号触底,科学家们通过水声通信系统向海面科考船传输了一段音频。这段被永
久存档的宣言,标志着《马里亚纳共识》的诞生-向全球开放共享深渊生命数据。这些宝贵的
数据是不可复现的历史记录,更推动了全球深海生命研究从竞争走向协作。
共 8 页 第 2页
正如团队核心成员肖湘教授所言,“深渊教会我们,真正的科学突破从不属于某个国家,
而是人类共同跨越认知边界的里程碑”。这场始于万米海底的科研革命,正在将中国方案转
化为全球探索深海的新范式,为全球深海探索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李晨《破译马里亚纳“黑暗绿洲”的生命密码》)
[注]材料一作者汪品先是中国海洋地球科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材料二选自《中国科
学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深海神秘莫测,由于地理、技术等条件的制约,人类对深海世界的探索至今还存在诸多未知
领域。
B.载人深潜器是深海探索的重要工具,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拥有,中国已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
成果。
C.“深钻”是难度最高的深海探索技术,有助于地理研究和资源开发,必然会带来更高的经济
收益。
D.“深网”技术出现较晚,人类利用它在海洋内部进行原位长期连续观测,可借此预测自然灾
害。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奋斗者”号的研制成功为深渊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深渊采样的效能提升。
B.深渊生物基因组数据的采集,颠覆了国际学界一直以来对深海探索的错误认知。
C.从海底深渊到海面,随着海水压强的巨大变化,生物样本的研究难度也逐步递增。
D.中国深海探索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人类对深海生命基因系统性研究的再次突破。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虽使用不少专业术语,但整体表述简洁通俗而不失生动形象,可读性较强。
B.材料二按照逻辑顺序展开,主要报道了中国科学团队探索深渊生命的曲折过程。
C.材料二马里亚纳海沟生命密码的破译,可以佐证材料一关于深海生态系统的观点。
D.两则材料都列举了具体的数据,表述清晰准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我国在深海探索发展中贡献的“中国智慧”的认识。(4 分)
5.两则材料都围绕深海探索进行了介绍,但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为什么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虎雏再遇记(节选)
沈从文
①四年前我在上海时,曾经做过一次荒唐的打算,想把一个年龄只十四岁,生长在边陬
僻壤,小豹子一般的乡下人,用最文明的方法试来造就他。虽事在当日,就经那小子的上司
预言,以为我一切设计将等于白费,所有美好的设想,到头必不免落空,我却仍然不可动摇
地按照计划作去。我把那小子放在身边,勒迫他读书,打量改造他的身体改造他的心,希望
他在我教育下将来成个知识界伟人。谁知不到一个月,就出了意外事情,那理想中的伟人,
在上海滩生事打坏了一个人,从此便失踪了。一切水得归到海里,小豹子也只宜于深山大泽
方能发展他的生命。我明白闹出了乱子以后,他必有他的生路。对于这个人此后的消息,老
共 8 页 第 3页
实说,数年来我就不大再关心了。但每当我想及自己所作那件傻事时,总不免为自己的傻处
发笑。
②这次湘行到达辰州地方后,我第一个见到的就是那只小豹子。除了手脚身个子长大了
一些,眉眼还是那么有精神,有野性。见他时,我真是又惊又喜。当他把我从一间放满了兰
草与茉莉的花房里引过,走进我哥哥住的一间大房里去,安置我在火盆边大柚木椅上坐下时,
我一开口就说:“祖送,祖送,你还活在这儿,我以为你在上海早被人打死了!”
③他有点害羞似的微笑了,一面为我倒茶一面却轻轻地说:“打不死的,日晒雨淋吃小
米包谷长大的人,哪会轻易给人打死!”
④我说:“我早知道你打不死,而且你还一定打死了人。我一切都知道。说到这里时,
我装成一切清清楚楚的神气。你逃了,我明白你是什么诡计。你为的是不愿意跟在我身边好
好读书,只想落草为王,故意生事逃走。可是你害得我们多难受!那教你算字的长胡于先生,
自从你失踪后,他在上海各处托人打听你,奔跑了三天,为你差点儿不累倒!”
⑤“那山羊胡子先生找我吗?”
⑥“什么,‘山羊胡子先生’!”这字眼儿真用得不雅相,不斯文。被他那么一说,我预
备要说的话也接不下去了。
⑦可是我看看他那双大手以及右手腕上那个夹金表,就明白我如今正是同一个大兵说话,
并不是同四年前那个“虎雏”说话了。我错了,得纠正自己。于是我模仿粗暴笑了一下,且
学作军官们气魄向他说:“我问你,你为什么打死人?怎么又逃了回来?不许瞒我一字,全
为我好好说出来!”
⑧他仍然很害羞似的微笑着,告给我那件事情的一切经过。
⑨旧事重提,显然在他这种人并不什么习惯,因此不多久,他就把话改到目前一切来了。
他告我上一个月在铜仁方面的战事,本军死了多少人。且告我乡下种种情形,家中种种情形。
⑩谈了大约一点钟,我那哥哥穿了他新作的宝蓝缎面银狐长袍,夹了一大卷京沪报纸口
中嘘嘘吹着奇异调门,从军官朋友家里谈论政治回来了,我们的谈话方始中断。
到我生长那个石头城苗乡里去,我的路程尚应当有四个日子,两天坐原来那只小船,
两天还坐了小而简陋的山轿,走一段长长的山路。在船上虽一切陌生,我还可以用点钱使划
船的人同我亲热起来。而且各个码头吊脚楼的风味,永远又使我感觉十分新鲜。至于这样严
冬腊月,坐两整天的轿子,路上过关越卡,且得经过几处出过杀人流血案子的地方,第一个
晚上,又必需在一个最坏的站头上歇脚,若没有熟人,可真有点儿麻烦了。吃晚饭时,我向
我那个哥哥提议,借这个副爷送我一趟。因此第二天上路时,这小豹子就同我一起上了路。
临行时哥哥别的不说,只嘱咐他“不许同人打架”。看那样子,就可知道“打架”还是这个
年轻人的快乐行径。
在船上我得了同他对面谈话的方便,方知道他原来八岁里就用石头从高处砸坏了一个
比他大过五岁的敌人。上海那件事发生时,在他面前倒下的,算算已是第三个了。近四年来
因为跟随我那上校弟弟驻防淑浦,派归特务连服务,于是在正当决斗情形中,倒在他面前的
敌人数目比从前又增加了一倍。他年纪到如今只十八岁,就亲手放翻了六个敌人,而且照他
说来,敌人全超过了他一大把年龄。好一个漂亮战士!
这小子大致因为还有点怕我,所以在我面前还装得怪斯文,一句野话不说,一点蛮气
不露,单从那样子看来,我就不很相信他能同什么人动手,而且一动手必占上风。
共 8 页 第 4页
船上他一切在行,篙桨皆能使用,做事时灵便敏捷,似乎比那个小水手还得力。船搁
了浅,弄船人无法可想,各跳入急水中去扛船时,他也就把上下衣服脱得光光的,跳到水中
去帮忙。照风气,一个体面军官的随从,应有下列几样东西:一个奇异牌的手电灯,一枚金
手表,一支盒子炮。且同上司一样,身上军服必异常整齐。手电灯用来照路,内地真少不了
它。金手表则当军官发问:“护兵,什么时候了?”就举起手看一看来回答。至于盒子炮,。
用处自然更多了。我那弟弟原是一个射击选手,每天出野外去,随时皆有目标拍的来那么一
下。有时自己不动手,必命令勤务兵试试看。但这小豹子既跟在我身边,带枪上路除了惹祸
可以说毫无用处。我既不必防人刺杀,同时也无意打人一枪,故临行时我不让他佩枪,且要
他把军服换上一套爱国呢中山服。解除了武装,看样子,他已完全不象个军人,只近于一个
好弄喜事的中学生了。
我不曾经提到过,我这次回来,原是翻阅一本用人事组成的历史吗?当他跳下水去扛
船时,我记起四年前他在上海与我同住的情形。当时我曾假想他过四年后能入大学一年级。
现在呢,这个人却正同船上水手一样,为了帮水手忙扛船不动,又湿淋淋的攀看船舷
爬上了船,捏定篙子向急水中乱打,且笑嘻嘻的大声喊嚷。我在船舱里静静的望着他,我心
想:幸好我那荒唐打算有了岔儿,既不曾把他的身体用学校锢定,也不曾把他的性灵用书本
锢定。这人一定要这样发展才象个人!
他目前一切,比起住在城里大学校的大学生,开运动会时在场子中呐喊吆喝两声,饭
后打打球,开学日集合好事同学通力合作折磨折磨新学生,派头可来得大多了。
等到船已挪动水手皆上了船时,我喊他:“祖送,祖送,唉唉,你不冷吗?快穿起你
的衣来!”
他一面舞动手中那支篙子,一面却说:
“冷呀,我们在辰州前些日子还邀人泅过大河!”
到应吃午饭时,水手无空闲,船上烧水煮饭的事完全由他作。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开篇回忆“我”强迫虎雏读书失败的教育经历,表明了“小豹子也只宜于深山大泽方能
发展他的生命”的观点。
B. 虎雏在寒冬里主动去帮助水手扛船的这一细节,突出了他勇敢热情的性格特征,也饱含
着作者对他的赞赏之情。
C. “我”与虎雏再次相遇,他与学校里的某些大学生迥然不同,我感受到了他身上保留的性
灵美,心中不免庆幸。
D. 沈从文创作大量关于湘西的作品;是出于热爱故乡、讴歌美好人性以及批判青年知识分
子情感勇气薄弱的目的。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虎雏”“小豹子”都是主人公祖送的特定称谓,运用比喻突出了他浓厚的野性气息。
B. “最文明的方法”“知识界伟人”均是反语,调侃了“我”曾试图改造虎雏的荒唐想法。
C. “打不死的,日晒雨淋吃小米包谷长大的人”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虎雏旺盛的生命力。
D. 文章在叙述与虎雏再次相遇 过程中引入地方民风的介绍,使内容丰富,有地域特色。
8. 文中两次写虎雏“害羞似的微笑”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 分)
9. 矛盾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有力因素之一。《虎雏再遇记》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处处有矛
共 8 页 第 5页
盾。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
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
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
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
之所重也,故王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
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
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
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
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
克英山诸寨,报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
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
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
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
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
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 分)
兵出逾 A 境 B 期 C 不十 D 日 E 不有亡 F 国 G 必有 H 破军杀将。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目,指条目,与《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不同。
B. 拔,指攻克,与成语“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不同。
C. 劳,指慰劳,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中的“劳”意思相同。
D. 告,指休假,与《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中的“告”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
武王同意他的说法。
B. 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
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共 8 页 第 6页
C. 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
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 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
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 从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来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请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满江红
文征明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
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
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全词从叙事写起:词人拂去残碑上的尘土,隐约可见当年岳飞命令出兵的文字。
B.“何重”与“何酷”形成对比,当初倚重岳飞抗金,后来却残酷杀害,使情感表达更加激越。
C.“岂是功成身合死”两句,让人联想到历代功高而被杀的名臣,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之死的愤
怒、惋惜之情。
D.两处“岂不念”连续反问,层层深入,启发读者对高宗的行为进行深入思考。
16.有人评价这首词“议论痛快而淋漓”,请结合全词具体赏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 分)
(1)屈 原 在 《 离 骚 》 中 表 明 自 己 当 仁 不 让 ,勇 于 担 当 楚 国 政 治 引 路 人 的 诗 句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诗人想象自己在星星中间穿行,心惊胆寒,徒然长叹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和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
一起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8~22 题。
当我们欣赏晶莹剔透的冰雕作品、沉醉于( ① )的冰雪世界时,不禁会好奇;这些
构成冰雕的冰块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
共 8 页 第 7页
透明度是衡量冰的品质的关键。为了获取品质好的冰块,人们倾向于在水质清澈、流动
缓慢的地方采冰。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例, 甲 。松花江水质清澈透明,含沙量低、
杂质少,保证了冰块的纯净质地。除了透明度,冰的结实程度也( ② )。为了确保冰雕
作品的稳定性、耐久性,冰面厚度需要达到 30 厘米才能开始采冰。即便是在入冬较早的哈
尔滨,也往往要等到 12 月份才能开始。
为了让游客早日领略美丽的冰雕,建造者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存冰。存冰场如同
巨大的冰雪仓库,冰块就叠放储存在里面。为了保持冰块温度,建造者用塑料布、草席等材
料,为这些冰块盖上一层层“棉被”。这些材料共同起到了类似保温瓶的效果。即使经过夏
天,到了冬天也能有 70%以上的冰符合使用标准。值得一提的是,那 30%融化了的冰也并非
无用,它们在化成水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热量。正是这一特性,让冰垛外层的冰块“牺牲自
己”,保护了内层的冰块。 乙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在长期实践中发展了
较为完善的存冰技术。古时候的冰窖(凌阴)就是用来储存冰块的地方。冰窖内还有排水系
统和隔热措施,与现代存冰原理非常相似。
①随着科技不断发展,②存冰、采冰、制冰的方法也更加高效环保。③在制冰方面,④
人们研制出真空制冰、超声波制冰等先进技术,⑤不仅能快速制造出品质优良的冰块,⑥根
据需求还能调整冰块形状和大小。
18.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句若改为“松花江水很净,让冰块很纯”,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 分)
21.文中“建造者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存冰”的破折号,与下列哪句标点作用相同?
( )(3 分)
A.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B.我们来到雨后的山林——空气清新得让人心醉。
C.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D.“呜——”火车开动了。
22.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木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才会越长越茂盛;人因为懂得扎根,才会成就生命的精彩。
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共 8 页 第 8页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①实现技术突破:在载人潜水器开发与研制、深湖生态系统研究成果等多个领城取
得重大突破:
②)创新协作模式:打破传统科研边界,形成社会合力:与全球共享研究数据,推动全球深海
生命研究从竞争走向协作(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答案:(1)侧重点:
①材料一侧重介绍了人类深海探索的发展历程。(从新技术、新发现,到产生新问题,展望
未来前景)
②材料二侧重介绍中因科学家深潜马里亚纳海沟所取得的生物学研究成果、
(2)原因:
①材料一重在科学普及,对相关科学知识与成果作普及性介绍:
②材料二选自学术报刊,聚焦有重大意义的科研热点,挖掘其社会价值。
(评分参考:侧重点各给 2 分,原因各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答案】6. D 7. B
8. ①“害羞”表明虎雏面对长者、尊者提问时依然有着乡下孩子的腼腆和质朴。②“微笑”
表明虎雏虽然举止野蛮粗鲁,但有着基本的道德素质。③与虎雏勇敢野性的一面形成强烈反
差,丰富了人物性格,凸显了他的人性美。
9. ①小豹子和我生活环境的矛盾。②小豹子天生的野性和我想将小豹子改造为最文明的人的
矛盾。③小豹子的自然、淳朴与野性,与都市文明的矛盾更是展露得不露痕迹。④小豹子帮
忙扛船的动作身手和城里大学生对比中的矛盾。(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是要赞美湘西淳朴的人
性,这人性是健康的、自然的,而小豹子也是作者“人性庙宇”中的一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答案】
10. BEG
11. C
12. B
13. (1)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是先王一贯重视的,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
(2)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14. 符合智、仁、忠的标准:①明于审势,做事周备,这是智;②士女送迎,足见爱民,这
是仁;③为国谋划,思壮国威,这是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答案 A
16.答案 ①“岂是功成身合死”“最无辜”点明岳飞蒙冤而死,出语愤激,议论直接、痛快。
②“此身何属”“自怕中原复”指出朝廷屈辱苟安,害怕恢复中原,是皇帝自己的心意。议论深 刻而精警。③“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指出秦桧只不过是迎合皇帝,一针见血,读来痛 快淋漓。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答案:(1)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答案:18.①银装素裹、白雪皑皑②至关重要 (3 分)
19.甲:其冰块均采自松花江 乙:是谁最先想到这种办法呢(每点 2 分,共 4 分)
20.①原句强调松花江水质特点:具体指标(含沙量低、杂质少)和专业术语(清澈透明、
纯净质地),改句泛泛而谈;
②原句书面语,与原文风格一致,改句过于口语化,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每点 2 分,共
4 分)
21.答案:C (3 分)
22.序号:②修改:存冰、制冰的方法也更加高效环保
序号:④修改:人们研发(或“发明”)出真空制冰、超声波制冰等先进技术
序号:⑥修改:还能根据需求调整冰块形状和大小(每处 2 分,共 6 分,只选对序号不
给分)
四、写作(60 分)
23..【答案】例文: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树木的繁茂源于深扎土壤的根系,人的成长同样需要精神的扎根。扎根不是简单的停留,
而是主动选择沉淀与积累的生命姿态。它意味着在浮躁的时代里保持定力,在变化的洪流中
坚守本心,向下扎根的过程,正是向上生长的前提。
扎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生命提供了抵御风雨的支点。十九世纪英国乡村医生詹纳,
在牛痘接种术研究上耗费二十余年光阴。当同行们追逐名利时,他坚持在简陋诊所记录病例,
最终用八千多例临床观察证实了疫苗的安全性。没有这种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就不会有免疫
学的重大突破。当代人常感叹机会转瞬即逝,却忽略了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那些看似“一
夜成名”的背后,往往是数年如一日的深耕。
扎根也是抵抗时代浮躁的解药。法国画家塞尚晚年隐居普罗旺斯,日复一日描绘圣维克
多山。当印象派画家们热衷于捕捉光影变幻时,他却执着于研究山体的几何结构,这种看似
固执的坚持最终革新了现代绘画语言。在知识碎片化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
专注力。社交媒体上每分钟都在诞生“网红”,但真正改变行业面貌的,永远是那些在专业
领域持续积累的人。
懂得扎根的人,往往具备延迟满足的智慧。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历数百次失败仍不放弃
炸药研究,最终用全部遗产设立奖项激励后世。这种长期主义的视野,与当下追求即时反馈
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扎根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在正确方向上持续发力。就像农民深谙土地
脾性,知道哪类作物需要更长的生长期,人生同样需要区分“速生林”与“百年树”的不同
培育方式。
要做到向下扎根,首先要沉下心来深耕一个领域,像树根穿透土层那样持续积累。其次
要培养专注力,在重复中精进,在细节处突破。最重要的是保持定力,既不因困难退缩,也
不被诱惑分心。这种扎根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向下生长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在风雨
中站稳脚跟,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生命的精彩不在于表面的高度,而在于根基的深度。在这个崇尚“快”的时代,我们更需要
理解“慢”的哲学。当我们渴望成为参天大树时,先让自己的根系足够发达。因为所有令人
惊叹的生长,都始于不为人知的扎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