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钠及其化合物 练习一、单选题1.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NaOH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NaOH溶液浓度增大,并放出H2B.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不变,有H2放出C.溶液的总质量增大,有H2放出D.溶液的总质量不变,有H2放出2.Na2CO3和NaHCO3是常见的两种钠盐,它们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下列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小苏打能中和胃酸,对胃壁不产生强烈刺激或腐蚀作用,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但不适合胃溃疡病人B.NaHCO3能中和面粉发酵后产生的酸,并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做馒头C.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D.往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可获得NaHCO3沉淀3.将一小块钠投入到FeCl3的稀溶液中,以下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最恰当的是 ( )A.Na溶解,溶液里有黑色固体析出和无色气体逸出B.钠与溶液剧烈反应,溶液里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和无色气体放出C.钠在溶液的表面上静静地消失,溶液里有红褐色沉淀生成D.钠迅速消失,溶液里快速地冒出很多的气泡,同时有白色固体生成4.下列物质中,常用作还原剂的是A. B.Na C. D.稀5.下列关于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白色固体 B.都可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C.与水反应都能生成氢氧化钠 D.都属于碱性氧化物6.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A.CaO B.NaHCO3 C.NaOH D.Na2CO37.将一小块金属钠进行下列操作,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加到CuSO4溶液中,只能发生一个氧化还原反应B.加到饱和石灰水中,会产生白色沉淀C.加到NaOH溶液中,不会发生化学反应D.加到液态CCl4中,会浮在液面之上8.联合制碱法中关键的一步是把NH4Cl从几乎饱和的NaHCO3溶液中分离出来,为此根据NaCl和NH4Cl溶解度的差异向混合溶液中通入某种气体,同时加入磨细的食盐,可析出不夹带NaHCO3的NH4Cl。NaCl和NH4Cl共同存在时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以下操作正确的是选项 通入气体 温度控制A CO2 30~40℃B CO2 0~10℃C NH3 30~40℃D NH3 0~10℃A.A B.B C.C D.D9.取一小块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的描述①钠先熔化②钠在空气中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到浅黄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①③④10.下列关于钠的叙述正确的是A.钠在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 B.钠是一种灰色的固体C.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D.钠着火时可以用水扑灭11.科学的实验方法是探索物质世界的一把金钥匙,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A.观察钾元素焰色反应的操作:先将铂丝放在稀硫酸中洗涤,然后蘸取固体氯化钾,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上进行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B.因为碘易溶于酒精,所以常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C.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和水,可通过分液方法分离D.用丁达尔效应鉴别 NaCl 溶液和 KCl 溶液12.从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A SiO2既可与NaOH溶液反应又可与HF溶液反应 SiO2为两性氧化物B 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产生胶状沉淀H2SiO3 碳酸酸性比H2SiO3强C 一小块钠投入水中,迅速熔成银白色小球 反应放热且钠熔点低D 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原溶液中含NH4+A.A B.B C.C D.D13.某白色固体混合物由NaCl、KCl、MgSO4、CaCO3中的两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 混合物溶于水,得到澄清透明溶液;② 做焰色反应,通过钴玻璃可观察到紫色;③ 向溶液中加碱,产生白色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其组成为A.KCl、NaCl B.KCl、MgSO4C.KCl、CaCO3 D.MgSO4、NaCl14.实验室里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下列仪器用品中需要用到的有几种①试管;②镊子;③小刀;④滤纸;⑤研钵;⑥烧杯;⑦坩埚;⑧陶土网;⑨玻璃片A.3 B.4 C.5 D.6二、解答题15.某校化学课外小组为了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1)方法Ⅰ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 (填“能”或“不能”)鉴别Na2CO3和NaHCO3。(2)方法Ⅱ能鉴别Na2CO3和NaHCO3的现象是 。(3)方法Ⅲ、Ⅳ均能鉴别这两种物质,其中加热试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与方法Ⅲ相比,方法Ⅳ的优点是 (填字母)。A.Ⅳ比Ⅲ复杂B.Ⅳ比Ⅲ安全C.Ⅳ比Ⅲ操作简便D.Ⅳ可以做到用一套装置同时进行两个实验,而Ⅲ不行16.10℃时加热NaHCO3饱和溶液,测得该溶液的pH随温度的升高发生如下变化:温度(℃) 10 20 30 加热煮沸后冷却到50℃pH 8.3 8.4 8.5 8.8甲同学认为,该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随温度的升高HCO3-的水解程度增大,故碱性增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乙同学认为,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了Na2CO3,并推断Na2CO3的水解程度 (填“大于”或“小于”)NaHCO3,该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丙同学认为甲、乙的判断都不充分。丙认为:(1)只要在加热煮沸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若产生沉淀,则乙判断正确。为什么?能不能选用Ba(OH)2溶液? 。(2)将加热后的溶液冷却到10 ℃,若溶液的pH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8.3,则 (填“甲”或“乙”)判断正确。17.化学活动课上,三组学生分别用图示甲、乙两装置,探究“NaHCO3和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按表中的试剂用量,在相同条件下,将两个气球中的固体粉末同时倒入试管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请回答: (1)各组反应开始时, (甲、乙)装置中的气球体积先变大,该装置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当试管中不再有气体生成时,三组实验出现不同现象,试分析原因并填写下表的空格。试剂用量 实验现象 (气球体积变化) 分析原因第①组 0.42gNaHCO3 0.53gNa2CO3 3mL 4mol·L-1盐酸 甲中气球与乙中气球的体积相等 甲、乙盐酸均过量 n(NaHCO3)= n(Na2CO3) V甲(CO2)= V乙(CO2)第②组 0.3gNaHCO3 0.3gNa2CO3 3mL 4 mol·L-1盐酸 甲中气球比乙中气球的体积大 A:第③组 0.6gNaHCO3 0.6gNa2CO3 3mL 2 mol·L-1盐酸 甲中气球比乙中气球的体积大 B:片刻后,乙中气球又缩小,甲中气球的体积基本不变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18.能源“非石油化”是战略目标,发展以CH4、CO2等为原料的“C1化学”成为当今化工生产的必然趋势。通常天然气中含有H2S等有毒气体,用天然气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1)合成氨的原料之一为氮气,该流程中为合成氨提供氮气的物质是 。(2)①处加入Fe2O3 H2O的目的是 。(3)②处CH4与H2O(g)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O2、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③处一般加入K2CO3溶液以吸收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该流程中参与循环的物质是 (填学式)。《2.1钠及其化合物 练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B C A C D D C题号 11 12 13 14答案 C A B C15.(1)不能(2)加入NaHCO3的装置反应后气球更大(3) 2NaHCO3Na2CO3+CO2↑+H2O D16. HCO3-+H2OH2CO3+OH- 大于 2NaHCO3Na2CO3+CO2↑+H2O 若原因是HCO3-水解程度增大,则溶液中几乎没有CO32-,所以可用BaCl2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O32-来推知乙的观点是否正确,但不能选用Ba(OH)2溶液,因为Ba2++OH-+HCO3-===BaCO3↓+H2O,若用Ba(OH)2溶液检验,无论哪种观点都会有沉淀产生 等于 甲17. 甲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甲、乙中盐酸均过量,n(NaHCO3)> n(Na2CO3) V甲(CO2)> V乙(CO2) 甲、乙中盐酸均反应完, V甲(CO2)> V乙(CO2) Na2CO3 + CO2 + H2O == 2NaHCO318. 空气 除去H2S K2CO3+CO2+H2O=2KHCO3 Fe2O3 H2O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