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2讲 气压带、风带与季风环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2讲 气压带、风带与季风环流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
-
第12讲
气压带、风带与季风环流
复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形成原因及
季节移动。
2.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影响。
01
考点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季节
移动
02
考点2 季风及季风气候
考点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与季节移动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的原因
高低纬之间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1)图中①为__________,②为
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气压带:A为______________,
C副热带高气压带,E为_________
_______,G为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3)风带:B为东北信风带,D为__________带,F为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
大致是夏季______,冬季______。
北移
南移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类型 原因 举例
热力型成因 与温度有关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

动力型成因 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 直运动有关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
气压带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
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0°、30°、60°纬线及极点附近
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
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
压带。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有不同
的形式,如右: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发生季节性变化,
如图所示。
[经典真题·浙江卷] 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
1~2题。
1.图中( )
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
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解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影响。甲为东北信风带,风向
稳定,A错误。
乙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受热力因素影响而上升,B错误。
丙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在北半球夏季向北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形成的西南风,C正确。
丁为东南信风带,在图示区域为离岸风,不能给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
汽,D错误。
2.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解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移
动和地理事象判断。此时气压带、
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
夏季,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A错误。
夏季为黄河流域雨季,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强,黄河中游含沙量明
显增加,B正确。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是在北半球冬季,C错误。
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D错误。
[2024·浙江温州模拟]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丙、丁由南向北正确排序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甲(位于北极圈附近)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
压带,乙为北半球的西风带,丙(位于南极圈附近)为南半球的副极
地低气压带,丁(位于30°S附近)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
由南向北的顺序为丙、丁、乙、甲,故选C。
4.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天气的气压带是( )
A.甲 B.丙 C.丁 D.戊
[解析] 读图可知,④中的戊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长江中下游
的伏旱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故选D。

考点2
季风及季风气候
1.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______性质差异→纬向的
气压带被分裂成块状高、低气压中心。
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气压带基本上呈______分布。
热力
带状
(2)气压中心分布与季风
①1月,__________(气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此时东亚盛
行______风,南亚盛行东北风。
②7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了______________带。此时东亚盛
行______风,南亚盛行西南风。
亚洲高压
西北
副热带高气压
东南
2.季风气候
(1)冬、夏季风源地及性质
季风 源地 性质
冬季风 ______内陆 __________
夏季风 ______海洋 __________
高纬
寒冷干燥
低纬
温暖湿润
(2)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地区的气候特征:冬季__________,夏季
__________。
(3)分布:自南向北因热量差异依次形成了______季风气候、
________季风气候、______季风气候。
低温少雨
高温多雨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1.季风与季风气候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3)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 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欧亚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 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势力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 本等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
南等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 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有利:雨热同期 不利:低温、旱涝等灾害 (续表)
2.季风气候特征的区分
特征 判断标准
热带季风气 候 气温:终年高温 (最冷月均温> 15 ) 降水:有明显的 旱季和雨季 ①年降水量较多(>1500 mm);②7
月份降水可突破600 mm;③雨季较
短,多为6—9月
特征 判断标准
亚热带季风 和季风性湿 润气候 气温:夏季高 温,雨热同期 降水:夏季降水 多,冬季降水少 ①最冷月均温>0 ;②雨季较长;③
年降水量较多(800~1500 mm)
温带季风气 候 ①最冷月均温<0 ;②雨季较短;③
年降水量较少(400~800 mm)
(续表)
[2024—2025·浙江金华阶段练习] 下图为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半年后a处风向形成的原因是( )
A.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B.受信风带的控制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季风由海洋吹向
陆地,亚洲为夏季,a处为西南季风,主要
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造成;半年后,
a处为东北季风,是由于冬季大陆气温低,
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由陆地吹
向海洋,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故半年后a处风向形成原因是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C正确。
6.受b风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
A.降水较多 B.普遍寒冷干燥
C.普遍高温少雨 D.多大风天气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b风属于
夏季风中的东南季风,东南季风从海洋带来
大量水汽,受该季风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高温多雨,A正确,B、C错误;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多,大风天气不明显,D错误。

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和冬季的多年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单位:
百帕)及盛行风向。据此完成7~8题。
7.南亚地区( )
①夏季风比冬季风势力强
②夏季风由东南信风北移形成
③冬季风比夏季风势力强
④冬季风由东北信风南移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南亚地区夏季等压线比冬
季等压线密集,因此夏季风风力较大,势力强于
冬季风,①正确,③错误;
南亚地区夏季吹西南季风的原因是南半球的东南
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
南季风,②正确;
南亚地区冬季吹东北季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④错误。故选A。
8.与夏季风相比,南亚冬季风与等压线夹角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较大 B.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C.气流的湿度较小 D.风与地表摩擦力较大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地转偏向力大小与当地所处纬度相关,与季节
无关,排除A;
根据上题可知,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冬季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
排除B;
气流湿度大小对风与等压线夹角影响较小,排除C;
冬季风来源于陆地,风与地表摩擦力较大,使其风速减小,与等压线
夹角增大,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