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第二章地球及运动--第4讲宇宙中的地球复习目标: 1.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及地球成为特殊天体的原因分析。2.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4.地球的演化过程及特征。01考点1 地球的宇宙环境02考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03考点3 地球圈层结构04考点4 地球的演化过程考点1地球的宇宙环境1.读图,回顾并完善相关知识(1)主要天体:宇宙中的______、星云、______、卫星等各种物质。恒星行星(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__________,形成天体系统(如上图)。图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_。相互绕转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读太阳系模式图并完善相关内容(1)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到远):A______、B______、C地球、D______、E______、F土星、G_________、H________。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2)小行星:小行星带主要位于______轨道和______轨道之间。(3)远日行星:________、________。(4)八大行星绕日运动特点:______性、______性、______性。哈雷彗星的公转方向与八颗行星的公转方向______。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同向共面近圆相反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2024·浙江舟山中学质检] 下图为部分天体系统示意图,P、Q是与地球相邻的行星。读图回答第1题。1.与P、Q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形成的特殊条件是 (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 ②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 ③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 据材料可知,P、Q是与地球相邻的行星,与地球一样,都具有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在这两方面地球不具有特殊性,①④不符合题意;图示三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不同,与P、Q相比,地球表面温度适宜生物生存,②符合题意;图示三大行星体积和质量不同,与P、Q相比,地球表面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③符合题意。故选B。[2024·浙江衢州模拟] 2020年4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在开普勒历史数据中发现了一颗隐藏的类地行星Kepler-1649c,它距离地球约300光年,接收的光照约为地球的75%,有望供生命繁衍生息。据此回答2~3题。2.行星Kepler-1649c位于(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解析] 从材料可知,类地行星Kepler-1649c距离地球约300光年,超出了太阳系的范围,但位于银河系的范围之内,C正确。√3.依据材料信息推测,行星Kepler-1649c( )A.运行的轨道环境不安全B.可能存在固态和液态水C.公转轨道半径一定大于日地距离D.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解析] 依据材料“有望供生命繁衍生息”可知,这颗类地行星运行轨道是安全的,A错误。该类地行星接收的光照约为地球的75%,可能有固态和液态水,因该类地行星所在的恒星系统的中心恒星的发光能力不可知,故其公转轨道半径与日地距离相比的大小也不可知,B正确,C错误。无法判断该类地行星是否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D错误。考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________。核聚变(2)对地球的影响①能量来源:直接提供________,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②动力来源: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光和热(3)能量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下图中___(A、B、C)波段。B2.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①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层、B______层、C______层。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太阳黑子,B层的耀斑,二者变化周期约为____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光球色球日冕11(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导致大气电离层扰动,产生磁暴,影响______通信,干扰电子设备。②________到达地球,轰击极地高层大气,使高纬度地区产生______现象。短波太阳风极光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不同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2.世界太阳辐射量总体分布特征受上述因素影响,世界太阳辐射量分布不均衡。总体分布特征如下。(1)空间分布不同纬度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分布: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2)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3.我国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①主要为南疆、陇西、青藏高原大部分和内蒙古高原西部,其中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②主要为北疆,内蒙古高原东部,华北平原大部分,黄土高原大部分,甘肃南部,川西、川南、滇北一部分。③主要为东北大部、东南丘陵地区、汉江流域、广西大部、黔南一部分、云南东南部、湖南东部。④主要为四川、重庆、贵州大部分地区,其中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4.太阳能电站建设的区位条件[2023·浙江6月选考] 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图甲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乙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4~5题。甲乙4.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①土地 ②太阳辐射 ③劳动力 ④电网分布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 与浙江相比,青海地广人稀,多荒漠,可用于光热发电的土地广,①正确;与浙江相比,青海海拔高,大气稀薄,且距海远,多晴天,太阳辐射强,②正确;与浙江相比,青海劳动力少,③错误;青海电网分布稀疏,不利于电力输出,④错误。故选A。5.定日镜工作期间,镜面朝向(图乙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转动方向分别是( )甲乙A.顺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B.顺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C.逆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逆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的。定日镜是独立跟踪太阳的,其工作期间会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转动。一天之中太阳水平方位为顺时针变化,所以图乙所示镜面朝向的水平转动方向也应为顺时针。为获得更强的太阳辐射,镜面应调整到使太阳光线能反射到集热塔的固定位置。甲乙上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图乙所示镜面朝向在垂直方向上应从比较平的状态逐渐调整为比较竖的状态,为顺时针转动;下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图乙所示镜面朝向在垂直方向上与上午的情况相反,为逆时针转动。故选B。甲乙下图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6~7题。6.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解析] 地平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受坡向影响,故图中比值大小反映了各坡向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少;读图可知,1月份不同坡向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最大,1月份为当地冬季,故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冬季。故选D。7.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A.增大 B.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解析] 冬季时如果坡度增大到15°,则当地正南坡面的正午太阳高度将会加大,坡面上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也将加大,而地平面上不变,所以比值也将增大,A正确,B、C、D错误。考点3地球圈层结构1.图解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分类 特点P波(______) 传播速度______,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S波(______) 传播速度______,只能在______中传播纵波较快横波较慢固体(2)不连续界面名称 特点莫霍面(图中C) 地下平均17千米处。该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______古登堡面(图中D) 距地表2900千米。在这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______,横波则完全消失加快下降(3)圈层划分:图中,E为地壳,F为地幔,G+H为地核。2.图解地球的外部圈层——“3+1”圈(1)外部三大圈层,可用与岩石圈的相对位置图示法来帮助识记,如图:(2)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化石形成主要涉及______圈和______圈,风蚀地貌形成主要涉生物岩石大气岩石及______圈与______圈,喀斯特地貌形成主要涉及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火山灰形成主要涉及岩石圈和大气圈。[经典真题·北京卷] 莫霍面深度不一。右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第8题。8.据图可推断(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圈层构造的知识。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深度越大,地壳越厚。读图,地壳在①地的厚度为38.5~39.0千米,在③地的厚度为37.5~38.0千米,比②④两地的厚度大,故A、C错误;①③两地地壳厚,可能为山地,推测②地位于两山之间的山谷地区,地壳有抬升,金属矿产丰富,故B正确;④地地壳相对较薄,地势低,附近有河流,地下水埋藏浅,故D错误。故选B。当地时间2020年1月3日,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一座火山爆发,喷发的灰烬直冲约6096米的高空,甚至可能达7315米,引发航空警报。据此完成9~10题。9.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首先进入大气圈,可能成为凝结核,以降水的形式进入水圈,火山灰沉降后形成肥沃的土壤,促进植物生长,进入地球生物圈;最终沉积在地表,进入岩石圈。故选A。10.火山喷发时,造成航班取消,说明火山灰弥漫在( )A.岩石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大气圈[解析] 飞机在大气圈飞行,火山灰弥漫在大气圈,影响大气透明度,影响飞机飞行。故选D。√考点4地球的演化过程1.地层与化石地 层 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______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化 石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可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______和______遗体时代顺序2.地质年代表太古元古显生中生新生1.地层和化石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举例 指示作用红色岩层 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 还原环境珊瑚化石 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 滨海环境2.地质演变过程时间 变化 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即“太元古中 新”) 海陆 演变 前寒武 纪 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等矿物)古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后期为重要成煤期海陆 演变 中生代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重要成煤期新生代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续表)大气 变化 原始大 气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现代大 气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生物 演化 动物演 化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植物变 化 海生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续表)[2024·浙江6月选考] 右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的岩层分布示意图。在该地地下河沉积物中,发现有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完成11~12题。11.最有可能发育大型溶洞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其形成主要与石灰岩有关。石灰岩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溶蚀作用,逐渐形成溶洞。在图中,③处为古生代石灰岩,石灰岩分布广泛且岩层较厚,具备形成大型溶洞的物质基础;①处为中生代砂砾岩,砂砾岩的可溶性相对较低,难以形成溶洞;④处为古生代砂页岩,砂页岩的可溶性较差,不利于溶洞的形成;②处虽然也有石灰岩,但②位于石灰岩岩层的上部位置,发育大型溶洞可能性不大。所以最有可能发育大型溶洞的位置是③,故选C。12.大熊猫、剑齿象等骨骼化石来自( )A.古生代砂页岩 B.古生代石灰岩C.中生代砂砾岩 D.新生代沉积物[解析] 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生活在新生代。骨骼化石通常保存在沉积物中,在该地地下河沉积物中发现了这些骨骼化石,所以它们来自新生代沉积物。古生代砂页岩、古生代石灰岩、中生代砂砾岩形成的时代远早于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生活的时代,不可能保存它们的骨骼化石。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