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8张PPT)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想和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醉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活得如菊花一样高洁、飘逸。他是陶渊明饮 酒陶渊明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自称“五柳先生”。陶渊明生平家境没落,出身微寒。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二十岁入仕,痛感世道的险恶,人生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出仕”、“入仕”间徘徊。四十一岁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早年生活仕宦生涯隐居生活一起一落二起二落三落三起四落四起29岁任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33岁任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因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401年,借母亲去世,丁忧归家,闲居三年,田园避世。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41岁为彭泽县令。未满三个月即弃职归隐。仕隐经历共存诗125首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田园诗:描写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活行役诗:悲叹行役的辛苦及对仕途的厌倦赠答诗:对亲友的敦厚之情神话诗:借用神话寄托政治理想咏怀诗:壮志未酬的苦闷诗歌分类古诗类型古代诗歌(按韵律分)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包括四绝八律:绝句(每首四句)和律诗((通常每首八句))。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lúxuānxiānɡhuán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我为什么能这样?注释:结庐:建造房舍。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尔:如此,这样。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鸟儿结伴归巢。(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得,不经意间看见南山。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愈发美好,注释: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气:山间的云气。日夕:傍晚。 相与:结伴。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1. 诗歌内容与饮酒无关,为什么题目叫“饮酒”?资料助读《饮酒》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这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2. 用诗歌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你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悠然追问:结合助读资料思考,诗中的哪个词语可以解释如此悠然心境的原因?资料助读: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追问:结合助读资料思考,诗中的哪个词语可以解释如此悠然心境的原因?心远从踌躇满志,到躬耕隐居,陶渊明经历了内心的挣扎。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作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在描述作者门庭冷清的景象吗?这里的“车马喧”具体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想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感?“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作者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自己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说明思想决定了人的行为和感受,心灵远离官场名利,居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僻静;提高自身修养,可以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旷达之心。“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3.你认为作者“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诗句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4.“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与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清风高节”的象征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南山的美景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一俯一仰的动作中,达到物我两忘之境,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赏菊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诗人物我合一、悠然淡泊的心境。正所谓“我见南山多悠然,料南山见我应如是”。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4.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与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绘了傍晚山间的美妙景象,恬静、自然、和谐,抒发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如何理解“飞鸟相与还”的“还”,作者想借飞鸟表达何种情感呢?1、说自己:鸟知回,我知回,我们均已回。2、说世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5.“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真意:①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②远离名利纷争,洁身自好,自得其乐的人生真谛。原因:诗人体会到的自然意趣和人生真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资料助读: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庄子·外物》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以及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真题演练(1)情与景的自然融合,是文人们追求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饮酒》(其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借山气、飞鸟表达自己返璞归真的情趣。(2)《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乡情趣的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淡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4)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这一哲理可以用《饮酒》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去阐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春 望杜甫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他的诗作《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杜甫712—770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春 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律诗)sāozānjiàn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鸟啼反而心惊。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感伤时事,恨别家人,看到鲜花反而流泪,注释:国:国都,指长安。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稀疏难绾,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战事接连数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越抓越短,注释:烽火:指战事。 抵:相当,值。 搔:抓,挠。 短:稀疏。 浑:简直。春 望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1. 本诗题目为“春望”,是什么意思?题意:春天所见时间行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2.诗人在春天望见了什么?国都沦陷,城池破败城空人稀,乱草遍地山河在,则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司马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2.诗人在春天望见了什么?对国事的忧虑对家人的思念移情于物,表达了忧国伤时之情。拟人(融情于景)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3.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凄凉的景象?资料助读: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战争,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惨遭浩劫,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4.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乐写哀,表达了忧国伤时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时间之长极写家书之珍贵夸张,表达对家人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忧愁而挠头头发变白又日渐稀疏的苍老之态忧国伤时,念家悲己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5.你从诗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圣形象?愁绪满怀、悲苦忧伤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就是“诗圣”杜甫。主旨归纳这首诗描写了战乱时春日长安城凄惨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真题演练(1)杜甫《春望》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移情于物,因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2)杜甫《春望》中表明战乱之长,家书珍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3)《春望》中写望中所见,表现长安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春望》中诗人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因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雁门太守行李贺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字长吉,唐代诗人,有“诗鬼”“鬼才”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有《昌谷集》传世。李贺790—816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公元814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雁门太守行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jiǎosàizhònɡxiéwèizhī(乐府诗)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敌军攻城的气势猛烈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注释: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摧:坍塌。角:军中号角。 燕脂、夜紫:形容战场血迹。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手握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底。寒风卷动着红旗,驰援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沉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注释:临:抵达。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宝剑。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1. 请圈画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并思考这幅战争画卷有什么特点?资料助读:贺词如百家锦衲,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陆游色彩斑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2. 这场战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紧张、残酷、凝重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3. 你从诗中哪些字能感受到这场战争的特点?比喻,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战争形势危急,气氛紧张守城将士们斗志昂扬,严阵以待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战争规模大,战况激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战争的残酷、激烈(听觉)(视觉)3. 你从诗中哪些字能感受到这场战争的特点?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描写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表现了战争的规模,夜色中血凝成紫色,从侧面写战争激烈、残酷,给人以悲壮之感。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将士们乘夜奔袭,表现了他们的英勇果敢。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引用典故,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战争氛围凝重3. 你从诗中哪些字能感受到这场战争的特点?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4. 李贺没有参与这场战争,那他写这首诗到底表达了怎样的心声?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4. 李贺没有参与这场战争,那他写这首诗到底表达了怎样的心声?资料助读: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其家世没落。7岁能作诗,名动京师。18岁,父亲早逝,李贺参加河南府试,获“乡贡进士”资格,但遭人毁谤,最终落第。李贺一生应试难中,又身体羸弱,愁苦多病,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渴望受到重用,渴望建功立业。这首诗描绘了将士们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忘身报国的坚定决心。主旨归纳(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画龙点睛,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心愿。(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残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夜袭敌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真题演练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赤 壁杜牧咏史诗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咏史诗内容可分述古、怀古、史论史评三类。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写出了人是变化的,而自然景物是亘古不变的。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字牧之,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其为“杜樊川”。其作品多讽喻时政,有《樊川文集》传世。代表作有诗《泊秦淮》,文《阿房宫赋》等。杜牧803—85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击败曹操大军,东吴三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关键人物。 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赤 壁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xiāocháobiànjǐjiānɡ(绝句)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就要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折断的戟沉在沙底还没有被销蚀,拿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倘若东风不给予周瑜方便,注释:销:销蚀。 将:拿,取。 便:方便。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1. 这是一首兴感之作,使人感慨的起因是什么?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对古物的兴趣,历史的思索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写出兴感之由,为后两句咏史抒怀作铺垫。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2. 诗人借前朝遗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慨?折戟(小) 赤壁之战(大)二乔(小) 东吴命运(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天时、地利、人和、机遇东吴命运的象征以小见大运用赤壁之战中周瑜借东风的典故,反写历史,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意思是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诗人因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所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虚写作者设想与事实相反的结果,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将要重写。作者借史倾吐胸中的抑郁之气。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作者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虽没错,但诗味没有了。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以小见大,以大小乔的命运来代表东吴命运(写法),写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胜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要重写了(翻译),表现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感情)解题方法:写法+内容(或翻译)+情感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2. 诗人借前朝遗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慨?暗含诗人生不逢时之叹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资料助读:杜牧生于晚唐,此时唐朝国运衰颓。他出身名门, 祖父杜佑为宰相,有军功。这影响了杜牧的一生,杜牧有着“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的志愿, 希望能够为国家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政治抱负。但是陷于“牛李党争”,一生不得志。会昌二年,迁黄州刺史,游黄州赤壁时,写下这首诗歌。主旨归纳这首咏史抒怀诗,借赤壁之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感悟,含蓄地反映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真题演练(1)杜牧的《赤壁》中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赤壁》中诗人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同时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牧的《赤壁》中由古物抒发感慨的原因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赤壁》中,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渔家傲李清照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等。李清照1084—约1155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129年8月,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刚刚去世,9月金兵南侵,高宗皇帝从建康出逃,乘船在海上漂泊,李清照携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一路追随皇帝逃难,历尽风涛之险,但却始终没有追赶上皇帝。1130年,皇帝看身后追随的人数过多,不利于出逃,下令解散百官,李清照便眼睁睁望着龙旗消失于大海之中,而后只身流落江南,孤独寂寞地度过剩余年月。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yīnzhuǎnjiēmànpénɡ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听到天帝在说话,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仿佛我的梦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注释: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 星河:银河。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殷勤:情意恳切。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儿去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渔家傲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啊,你不要停,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写诗空有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注释:报:回答。 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把我的小船吹到海上仙山上去吧!仿佛梦魂归帝所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1. “渔家傲”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记梦之作,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2.作者词中描绘了梦境的哪些内容?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流转的星河无数的帆船梦中景:绮丽、梦幻、雄奇、壮观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2.作者词中描绘了梦境的哪些内容?情真意切梦中语:殷勤、亲切天帝态度温和、关心民生,通过想象天帝对自己的问候,流露出渴望得到关心的心理,同时也暗含了现实中皇帝自顾逃亡的事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2.作者词中描绘了梦境的哪些内容?梦想仙境,表明对美好境界的追求梦中志:志向远大、向往美好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话,表明自己有大鹏高飞之志。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3.李清照的梦境传递出她怎样的心声?悲叹时局动荡,自己漂泊无依,无奈空有才华无法施展。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主旨归纳这首词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创造出一个把梦幻和真实、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