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共6页,共28个小题。
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本试卷为闭卷做答。
卷Ⅰ(选择题 共50分)
选择题。在下ˇ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把所选选项的字母涂在答题卡上(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的时间轴梳理了隋朝的兴亡线索,其中②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北周灭亡 B.隋朝建立 C.隋的统一 D.唐朝建立
2.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悲痛,他说:“夫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据此可知,唐太宗( )
A.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B.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C.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D.大兴科举,广纳贤才
3.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这说明唐玄宗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方式是( )
A.设置机构 B.和亲政策 C.册封首领 D.武力征服
4.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图片,可以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文明交流互鉴 B.民族关系和睦 C.社会风气开放 D.边疆管理加强
5.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著医学著作特以“千金”命名。这位古代医学家是( )
A.孙思邈 B.僧一行 C.郭守敬 D.李时珍
6.与如图中人物相关的是( )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A.藩镇割据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李自成起义
7.设计历史剧是历史学习中常见的活动之一。下面某班设计的历史课本剧,穿越了历史时空,把几个不同时期的帝王请到一个舞台上来,给他们设计了各自的台词,其中正确的是( )
A.隋炀帝:休养生息,勤俭治国 B.宋太祖:崇文抑武,分化事权
C.唐太宗:勇于变法,富国强兵 D.明成祖:税制改革,八股取士
8.下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民族大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9.《宋史·食货上五》中记载“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募人代役,名免役钱。”该史料可用于研究王安石变法中的( )
A.青苗法 B.募投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10.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识打仗的武器了)这说明( )
A.北宋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北宋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11.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12.从郾城大捷到“莫须有”罪名被害。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深情地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精忠报国”四个字,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其中,习近平“一生追求的目标”是下列哪位英雄的写照(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岳飞 D.郑成功
13.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并规定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种制度是( )
A.行省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司制度 D.节度使制度
14.如图是宋代生产的瓷器,定窑(河北曲阳)孩儿枕、汝窑(河南宝丰)三足樽承盘、官窑(河南开封)贯耳瓶、哥窑(浙江龙泉)葵瓣口洗、钧窑(河南禹州)圆花盆。由此可推断宋代瓷器( )
A.种类丰富,分布广泛 B.青花瓷器,花纹优美
C.异域风格,技术先进 D.造型雄奇,工艺高超
15.有学者描写宋代泉州:“出自阿拉伯半岛到婆罗洲一线的珍珠、香料、
棉布、胡椒、珍稀木材、海货以及舶来的食物与药品(比如海参与燕窝)纷至沓来;陶瓷、丝织品、钱币和其他金属制品流溢而出。”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推动榷场贸易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 D.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6.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活字印刷术发明 B.火药的使用 C.指南针的使用 D.造纸术发明
17.一天早晨,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很惊讶。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
A.设立锦衣卫 B.设置军机处 C.创立内阁 D.设置通判
18.下列我国古代四个中央行政系统的简表中,属于明朝的是( )
19.明朝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他们的事迹体现了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
A.交往与冲突 B.和平与发展 C.繁荣与开放 D.融合与分裂
20.“给出人物,AI写诗”。下列诗句中,哪一句用来描述郑和下西洋比较恰当( )
A.独身西行去,真经东土归 B.孤帆穿海浪,佛法渡东洋
C.驼铃穿大漠,丝路拓新天 D.云帆破沧海,宝货通异邦
21.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传统纺织业的衰落 D.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22.如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花费24年时间创作的一幅传世名画《姑苏繁华图》(局部),作者巧妙地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这幅作品彰显了清代( )
A.繁荣的商业发展 B.腐朽的官场风气
C.频繁的中外交流 D.交融的民族关系
23.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从孔孟之道到董仲舒的新儒学,从程朱理学到王阳明心学,儒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并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治国思想。以下属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主张的是( )
A.知行合一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存天理,灭人欲 D.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24.如图所示图片选自于明朝末年的一本著作。它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四库全书》
25.思维可视化有利于更好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据下图推断,“ ”处应填写( )
A.元曲 B.越剧 C.昆曲 D.京剧
卷Ⅱ(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辽宋夏金元在边疆开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更为强化。对东南、西藏、西北、东北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举两例说明元朝“因地制宜”的边疆管理措施。(4分)
材料二:清朝前期,统治者经略边疆,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愈益紧密。清朝皇帝得意的宣
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例清朝前期边疆管理的措施。(6分)简述清朝前期经略边疆对国家版图的意义。(2分)
材料三: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4分)
27.阅读材料,分析问题。(12分)
材料一: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 代 南 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
唐朝天宝年间 (742年~756年)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 (1078年~1085年)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人口变化的趋势。(2分)
材料二:从东晋南渡至隋唐时期,南方综合实力上升,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至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则进一步大发展。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南北均势开始打破,形成南方超越北方的局面。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向南的转移最终完成。————童超《看得见的中国史》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4分)
材料三: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6分)
28.阅读材料,探究问题。(22分)
某班以“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工程建筑】
(1)隋朝大运河和唐朝长安城都曾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请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两者的入选理由。(6分)
【制度创新】
材料: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2)材料所述的是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 根据材料概括该制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6分)
【货币演变】
材料:观察下列图片
(3)图一和图二相比制币材料有什么不同 北宋“交子”产生于哪个地区 与“开元通宝”相比有什么优点 (6分)
【文学艺术】
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窦娥冤》
(4)根据以上表格中的内容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文学艺术形式是什么 宋元时期文化生活十分丰富,文化的市民化、世俗化色彩浓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