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言课 教学设计 课型 导言课
学习目标 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初步认识初中历史
目录 壹·历史是什么? 贰·为什么要学历史? 叁·怎么样学习初中历史? 肆·历史课堂的小提示
导入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领略历史的魅力,开启历史学科的学习之旅。历史并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故事集,它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时代的回响、一群人的传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壹·历史是什么? (一)想一想:同学们,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接触过“历史”? 【讲解】提到历史,很多同学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发生着新的“历史”。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家学习过《七律·长征》、《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开国大典》,我们每年要过的传统节日,每天新闻报道中讲述的各类事件,这些都是我们曾经接触过的历史。 说一说:同学们,你生活中还有那些“历史的影子”?那什么是历史? (二)历史的内涵 历,过也,传也。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许慎《说文解字》 基本含义: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想一想: 1.“如果现在突然没有手机,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你身上有哪些‘历史痕迹’?” 3.“为什么中国古代用瓷器交换欧洲白银?” 【讲解】 历史是“昨天”的故事: 祖先的生活、辉煌的文明、惊心的战争、伟大的发明……(例:金字塔如何建成?秦始皇统一了什么?) 历史是“今天”的镜子: 我们说的语言、过的节日、用的技术,都藏着历史的密码!(例:端午节为什么划龙舟?汉字怎么从甲骨文变来的?) 历史是追问“为什么”的侦探游戏:为什么唐朝开放?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贰·为什么要学历史? (一)国家——察大势,谋复兴 “内卷这么累,AI会取代人类吗?”——故纸堆里藏着破解未来的钥匙 英国工业革命时童工每天工作16小时; 王选用北宋活字印刷原理发明汉字激光照排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所用的手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更新换代,豆包、Deepseek等AI技术正在快速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类声音:“内卷这么累,AI会取代人类吗?” 【讲解】同学们想一下,内卷是今天才有的吗?其实早在英国工业革命时,就有了内卷的情况出现;AI 是凭空出现的吗 AI是科技发展的成果,而科技的发展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所以我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呀,因为在故纸堆里藏着破解未来的钥匙,昨天的历史是今天的财富,能够让我们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下,跟紧时代的发展大势,谋求国家的复兴。 (二)民族——抗遗忘,敢自信 “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也。” ——梁启超 明镜→ 反思民族弱点;源泉→ 唤醒文化认同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习近平 【讲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有过辉煌的成就,也有过落后挨打、自强求索的经历,因此,我们学习历史既要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也要铭记历史、铭记英雄。“华流才是顶流”,真正的“潮”从未脱离血脉,正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给了我们这样的自信,我们学习历史,一方面要取其精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更是要面向未来,让我们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个人——知来处,明去处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旧唐书》 学生尝试翻译,解析: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知来处不迷茫,明去处有方向 ——“我是谁?未来该做什么?” 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传承民族精神。 现实——拨迷雾、战中考 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 时间:70分钟(政、史共计150分钟) 分值:75分,闭卷考试(政、史合卷) 考试范围:七上、七下、八上、八下、九上、九下 叁·怎么样学初中历史 (一)熟悉教材 七年级: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八年级:中国近代史——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 九年级:世界古代史——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 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世界现代史——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1.目录中反映了哪些历史时期?(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目录中反映了哪些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3.了解教材基本结构 (二)掌握历史学习六大要素 (三)历史的载体 1.按照载体形式 (1)史料的分类——按载体划分 文献史料:以文字记录为主的资料,是最传统也最常见的史料类型。如史书、政府档案、法律条文、书信、文学作品等。 实物史料:历史遗留下来的具体物品,具有直观性。如出土文物、遗迹遗址。 口述史料:通过口头讲述记录下来的历史记忆。包括民间传说、访谈录、歌谣等。 图像史料:以图像形式记录的资料,直观呈现历史场景或人物形象。如绘画作品、照片、影像等。 2.按照可信度 史料的分类——按价值划分 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史料):指直接或接近历史发生时期所产生的资料,是最具权威性的证据。如:出土的文物、当时的政府档案、当事人的日记、现场照片等。 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后人在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属于间接资料。 例如:后世的历史著作、历史教科书、纪录片解说词等,需结合第一手史料验证其准确性。 (注意:史料价值的辨析不能脱离研究对象) 历史纪年法 ①干支纪年法,是将甲、乙、丙、丁等 10 个天干,与子、丑、寅、卯等 12 个地支依序组合,形成甲子、乙丑至癸亥等 60 个干支,用以纪年,每 60 年循环一次。例如,张角设定的起义时间是干支纪年的甲子年,对应的公元纪年是 184 年。 ②王位纪年法,是按照国君在位的年数依次纪年。例如,《史记》记载的秦王政 “元年”,指赢政为秦王的第一年,对应的公元纪年是公元前 246 年。 ③年号纪年法,是用皇帝在位之年的名号来纪年。中国古代有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每个皇帝有一个或多个年号。例如,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 96)等。从明朝开始,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称呼明清两代帝王时,可以用他在位时的年号指代,如万历皇帝、康熙皇帝等。 ④公元纪年法,以公元元年作为开始纪年的标志。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称 “公元前某某年”,公元元年以后的年份称 “公元某某年”,或直接称 “某某年”。历史教科书上的历史时间,主要采用公元纪年。 公元:耶稣诞生的那一年称为公元元年。 世纪: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取年份的千位数和百位数,再加1就是世纪数。 年代:10年称为一个年代。年份的十位数字是几就是几十年代。 (四)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肆·历史课堂的小提示 1.学习方法 (1)读:精读教材,由厚到薄,不留死角 (2)写:勾画教材,做好笔记 (3)听:先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作好记录 (4)记:动脑记忆、善于思考 (5)答:上课集中探讨,大胆回答问题 (6)复:课后认真复习(背诵) 画书注意事项: ①考点下简单划线,文字太多则用括号包含 ②标注好序号(一/1/(1)/①/a ......) ③标注关键词(时间、背景、意义......) ④在相应位置的空白处补充拓展知识 2.学习要求 (1)课堂要求:课前准备好课本、练习册、红黑两色的笔、做笔记用到的荧光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包括勾画课本与本课板书) (2)作业要求:个人及时独立地完成练习题,严禁抄袭!! 春眠不觉晓,上课别迟到;(课前准备:人到、心到、书本文具到) 夜来风雨声,作业按时交。(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按时完成,要认真对待) 笔记加测验,背诵亦重要;(笔记写在书上,组长每堂课要检查) 勤巧作舟楫,学海任逍遥。(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理解记忆很重要)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尝试翻译。 学生做好笔记。
课堂总结 “历史不是死去的过去,而是活着的昨天,它呼吸在今天的生活里,等待我们用‘为什么’唤醒智慧!”
作业布置 背诵历史学习六要素、历史的载体、公元纪年法、朝代歌,准备课堂要求用具,预习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