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考生号信息填涂准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填涂准确;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之前存在包牺氏。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通“畋”)以渔”。“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这体现了
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B.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
2.战国时期已有“国有乱政则蝗生”之论。至汉代,史籍常以“飞蝗出境”描述地方良吏:某郡守施善政后,蝗虫飞离本郡。这成为当时史家塑造良吏形象的基本模式之一,其影响及至明清。“飞蝗出境”叙史模式出现的背景是
A.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蝗灾空前严重
C.史学褒贬功能得到重视 D.地方吏治清明
3.唐贞观年间,太宗下令修撰《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此举旨在
A.完善科举制度 B.打破门第制度
C.提升皇族地位 D.推动阶层流动
表1 北宋财政岁入品种构成变迁表
时期 品种及指数
钱(贯) 五谷(石) 绢布(匹) 草(围)
天禧五年 2653万,100 2983万,100 1456万,100 3000万,100
治平年间 3682万,139 2694万,90 875万,60 2940万,98
元祐元年 4848万,183 2445万,82 151万,10 799万,27
A.纸币流通的广泛 B.积贫局面的凸显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赋税制度的变革
5.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鉴于泉州城内水沟湮阏岁久,“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体现出当时政府
A.关注民众娱乐生活 B.重视水利工程整修
C.关注公共卫生状况 D.重视城市规划建设
6.康熙年间,知县李来章在管理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该举措旨在
A.推动儒学发展 B.发展基层教育
C.缓和社会矛盾 D.强化政治认同
7.1873年,轮船招商局建立后,曾经互相视为故手的旗昌、太古、怡和等外国航运公司商定“同揽扬子江载运之业”“见他公司有船同日并走者,必与之争拒”。这说明
A.政府允许民间设厂促进航运业发展
B.中国近代化实践冲击列强在华利益
C.经济利益推动列强与清廷走向合作
D.中国航运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8.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刊文写道:我常走在前门一带通衢,觉得那样狭隘的一条道路,其间竟能容纳数多时代的器物:有骆驼轿,有一轮车,还有骡车、马车、人力车、自转车、汽车等,把20世纪的东西同15世纪以前的汇在一处。这反映出
A.社会转型导致城市功能出现巨变 B.社会变革时城市交通新旧杂陈
C.城市街道因管理不善而破败不堪 D.辛亥革命使社会习俗焕然一新
9.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提倡“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教育思想;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迁到大后方,不仅在校内自行组织体育活动,也在校际间、区域间举行体育比赛。由此可见,这些学校的办学举措
A.契合民族抗战斗争的需要 B.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C.促进了全国体育事业发展 D.注意加强校际之间交流与联系
10.图1、图2为1979年拍摄的动画片《哪吒闹海》的剧照,影片参考了敦煌、永乐宫的壁画和民间年画、版画等风格,简练的线条,配以民间画常用的青、绿、红、白、黑等色彩。该作品
A.体现了艺术创作民族化取向 B.满足了民众精神文化的诉求
C.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特点 D.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1.对表2解读合理的是,中国
表2 我国21世纪初举办的部分国际会议
时间 举办地 名称
2004年 苏州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2005年 西安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
2006年 绍兴 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
2007年 北京 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2010年 上海 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
A.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 B.主导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文化活动
C.主动承担全球文化治理的责任 D.依靠国际力量推动国内遗产保护
12.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三角洲气候炎热,服饰以亚麻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气候较冷,羊毛服饰占据主流: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这说明
A.地中海阻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B.碰撞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C.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埃及文明的进步D.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成效突出
13.11世纪以后,西欧产生了以《列那狐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提出一些市民关心的社会问题,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与聪敏,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愚蠢。由此推断,当时西欧
A.商品经济获得发展B.英雄传奇备受颂扬
C.骑士文学走向衰落D.教权王权矛盾激化
14.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完善。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A.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B.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15.二战后,东南亚多国形成了自己的华语文学,新加坡的文化奖(文学)和泰国的“东南亚文学奖”(亦称“东盟文学奖”)多次颁给华语作家。一名新加坡作家还创立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东南亚这种文化现象
A.凸显出移民社会特质 B.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C.根植于多元文化交融 D.凝聚了民族解放共识
16.1968年、1974年和1981年,阿尔及利亚政府分三个批次从法国收回了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阿尔及利亚档案。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先后成立了阿尔及利亚文献中心,国家档案中心,并启动了新建国家图书馆项目,该国这些举措
A.开启了国家独立的进程 B.植根于重视历史的传统
C.消除了殖民主义的遗思 D.致力于民族意识的提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40年,中国城市化率约为6.7%,到1936年增至11.2%。其中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沿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西安、兰州等西部城市出现人口减少现象。由于各种天灾人祸,农村不断衰败,人口遂流往城市。但城市经济中商业和服务业占比较大,工业比重很小,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城市化往往表现为人口的机械性增加。城市无业、失业现象普遍,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大量城市居民属于“候鸟性农民工”,仅在农闲时期在城市谋生。战争灾荒时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结束时人口又大量流出。
--摘编自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材料二
据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抽样调查,各地工厂工人出身于农民的比例,51名黄包车夫为71%,100名大连码头工人为69%,塘沽86名久大制盐业工人为59.3%,50名碱厂工人为44%······农民进入上海的工厂做工,已经变成了工人。
--摘编自朱汉国、李少兵《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1900-1949)》等
(1)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6分)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因素,并简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所产生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世纪20年代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到50年代约有260万人,1900年至1910年间达到了顶峰,共有900万移民,几乎每年为100万人,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后,他们拥有的技术上的方便条件使他们能够开发大陆腹地,轮船往返于沿海水域和内河;运河连接各水道;公路和铁路则形成陆上交通网;电报和邮政系统加速了通信联系;机械能够用来在草原切割草皮和平整森林;医学成果可用于对付曾使早期移民大批死亡的热带疾病。
-摘编自[关]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20世纪以前,由于美国的劳动力不数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遂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移民。美国于1860-1920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湖。移民大部分来白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很少,而非测多属非自愿性移民,移民主要流入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成为当地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既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技术的传播者,在每个城市,各移民群体都有自己的报刊杂志、体育和文艺团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贫民窟激增及排外主义的兴起,美国政府从1882年起额布了一系列歧视性的移民法。
--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欧洲人口大量流出的背景。(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析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间外来移民潮对美国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据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介绍
根据材料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的八个部分中任选2个部分,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顺畅)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徐风翔等人通过文学作品等方式揭示了中国环境破坏的状况,掀起第一波环保浪潮。在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自然之友”“地球村”等全国性环保组织相继成立,高校环保社团也随之蓬勃发展,2003年,民间环保组织通过媒体并运用国家颁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西南水电开发”等国家重大项目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质疑,使民间环保组织开始走入公共决策层面,并与环保总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不仅积极支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和举措,还常常寻求国家环保总局等政府机构对其环保运动的支持。
-摘编自童志峰《历程与特点:快速转型期下的中国环保运动》
材料二
二战后,电视、冰箱、汽车等进入西德百姓家庭,以旧换新而非修理的奢靡风气,使城市中出现了堆积如山的垃圾。与此同时,农产品生产已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压力,水电等大型工程建设潜藏着环境问题······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环保运动兴起。1970年,首个“地球日”确立后,国际环保运动蓬勃发展,欧盟议会也宣布这一年为“欧洲自然保护年”。1971年,联邦德国政府成立环境保护处,并制定了《西德环保行动纲领》;社会环保组织和成员也日益增多。至20世纪80年代,西德环保力量中的左翼逐渐成为某些党派的附庸;一些核电项目也因环保组织的阻碍而流产。
-摘编自江山《二战后德国环保运动之肇端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简述当代中国环保运动发展的影响。(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西德与中国环保运动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与中国环保运动相比西德环保运动的不同之处。(8分)
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6 9 10
答案 B A C C C D B 1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7.(1)特点:从时间上看,发展进程缓慢;从空间上看,地域差异明显:从性质上看,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从人口上看,地域人口分布存在不平衡性:城市人口增减具有被动性:城市人口不稳定:人口流动性大;人口流动受就业影响;城市经济结构不平衡:城市工人群体中农民出身比例高:从影响上看,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突出。(每角度2分,答对3点得6分)
(2)因素:列强的入侵:近代工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的发展状况:社会安定情况:地理环境:近代交通的发展。(4分,任答2点得4分)
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有助于改善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但同时也增加了失业、犯罪、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4分,每点2分)
18.(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寻找工作和更好的生环境的需要;医学进步避免了热带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通信手段的进步。(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2)影响:推动了法制建设的改善;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技术发明的革增动了工业化,有利于城市产业的发展;丰富城市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导致区域性城市化水平差异扩大,微化民族种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每点2分,积极4分,消极2分,共6分)
19(12分)示例选择部分,二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1分)
主题:国家分裂时期的民族交题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阐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权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和中原人口南迁。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未夏金元时期,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重建大一统,边疆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的交融,基本已没有什么区别,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8分,每个部分4分,史实2分,结论2分)
小结: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民族交融始终以独特方式推动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1分)
20.(1)影响: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的优化;有利于形成提倡环保的社会氛围和推进国际环保合作;为他国环境治理提供了借鉴:有利于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和多元治理结构的形成。(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相同之处:两国均通过立法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均以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为主导:均获得政府支持:均受国际潮流推动。(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不同之处:深受消费主义奢靡风气影响:政治工具化倾向明显:政府主动介入环保运动发展;受国际环保运动自上而下的影响。(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