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5年7月1—5DCDBD6—10ABBDD11—15DADAD16—20DBACC21—25CACCC26.(1)一方面延续了世世代代积累的文化传统(1分)另一方面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不断变革图新 (1分)(2) 科举制度 (1分) 唐太宗(1分) 武则天 (1分)(3)统计图显示宋朝进士录取人数逐渐增多(1分) 因为宋朝统治者重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崇文抑武的方针的实行也使世人大量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写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1分)(4)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2分)行省制度(1分)在澎湖设置澎湖巡检司,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2分)在西北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军政事务的管理。(2分)在西藏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2分)(写出其中任意两例即可)(5)玄奘西行天竺,带回佛教文化(1分)唐文化融合了域外文化(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1分)(6)市舶司(1分)广州(1分)、泉州(1分)、明州(1分)答案(写出其中任意一个港口即可) 郑和下西洋(1分)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或造船技术发达)(1分)(7)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展示了不同文明和平共处、交流互鉴的可能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以对话协商解决争端的思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展示了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发展智慧。(写出其中任意一方面即可)(2分)27.(1)示例观点: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交流方式多样。②中国古代在对外交往中展现出大国风范。③中国古代在科技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④中国古代文化历久弥新,薪火相传。(其它观点符合题意也可)根据对应观点写出史实及论述。(观点2分,史实及论述8分,表述成文1分)(2) 领域:思想革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建筑领域:明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等。)(其它如边疆治理、制度变革、变法改革等领域均可)(2分)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C.开通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2.“唐代制度,在下有 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 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 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在上有”的制度是指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 D.分封制3.某讲座的副标题有“贤相姚崇、宋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据此推断,该讲座主题是A.开皇之治 B.文景之治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4. “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诗歌描写的唐代生产工具是5.唐朝时有位阿拉伯人来到中国游玩,下列景象他可能看到的是A.在长安城内看不到任何外国人 B.长安东市内夜市通宵达旦C.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D.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6.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C.陈桥兵变 D.靖康之变7.唐朝人想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最好查阅我国的古代典籍是A.《日本书纪》 B.《大唐西域记》C.《佛经》 D.《金刚经》8.唐朝时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提出复兴儒学的是A.柳宗元 B.韩愈C.程颢 D.阎立本9.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的斗争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10.历史评价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元昊效仿中原的统治 B.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交子”C.阿骨打建立了女真政权 D.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1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削弱相权,分化事权 B.设通判分知州权力C.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D.派武将担任州县长官12.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材料表述了王安石变法的A.背景 B.措施C.结果 D.影响13.下图反映的主题是A.民族政权的对峙 B.中外政权的纷争C.民族隔阂的消除 D.民族之间的交融14.南宋诗人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人的意图是A.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 B.咏叹西湖的美景C.讽刺金朝统治者醉生梦死 D.赞美杭州的繁华15.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的时期是A.隋朝 B.唐朝C.北宋 D.南宋16.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对下列货币解读正确的是A.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中国古代的货币铸造业领先世界C.都曾在丝绸之路上促进中外经济交流 D.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趋同17.宋代儒学家把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太极”思想揉入儒学,在此基础衍生出理学。由此可见,理学产生的特点是A.依靠外来文化 B.兼收并蓄C.以道教为核心 D.强调封建礼教18.“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历时三年查出隐漏田亩1.8亿亩。”这一举措的直接作用是A.打击豪强地主逃税,增加财政收入 B.恢复了汉唐时期的疆域版图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19.“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描述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C.李自成起义 D.白莲教起义20.清朝建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是A.宣传道家思想 B.设置锦衣卫C.推崇儒家学说 D.实行重文抑武21.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说明了军机处A.降低了办事效率 B.设立于康熙年间C.强化了君主专制 D.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掌管22.清政府严禁米粮、铁器等货物出口,规定出洋商船载重量必须在500石以下,舵手等人不得超过28名。由此可知,清政府A.限制对外贸易 B.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C.军队武备废弛 D.隔断中国同西方联系23.中国人能够吃上自己生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A.宋朝 B.元朝C.明朝 D.清朝24.明朝每年大量出口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西方以美洲白银支付。大量白银从国外流入,成为明朝的主要货币。这说明A.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B.闭关锁国政策积极影响C.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环 D.“一条鞭法”成效显著25.唐朝诗歌盛行,宋朝词大放异彩,元朝散曲风靡一时,明清小说极受欢迎。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单一化 B.贵族化C.通俗化 D.古典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5分。26.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五个最为突出的特性,这些特性有助于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材料一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创造出来的文明形态,它一方面延续了世世代代积累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变革图新,从而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邹广文、王璇《中华文明连续性特性的具体表现和精神根源》(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材料二 这一制度最重要的功能是促成一个不靠出身而以考试入流的官僚阶层取代世袭的封建贵族阶层……唐宋以下这一制度愈益完备。此制通过法定的、不计身份的考试录用人才,使出自底层的士子,可以通过读书应试攀援上升。——摘编自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唐朝为完善“这一制度”做出突出贡献的统治者。(3分)材料三 宋朝进士录取人数(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中的统计图进行解读。(2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材料四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4)依据材料四,从秦汉以来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依据有何变化 (2分)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名称。(1分)列举两例史实说明元朝的边疆治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4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材料五 唐文化融合城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写出一例“唐朝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历史事件。(1分)并分析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唐文化的原因。(1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材料六文献1:在宋代……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摘自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文献2: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过这个故事并深刻指出“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节选自新华社《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栏目(6)依据文献1并结合所学,写出当时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及一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2分)文献2中“这个故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1分)结合所学分析,实现“宋代中国人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和“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共同的重要技术条件是什么 (1分)材料七 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重要启示。面对文明冲突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展示了不同文明和平共处、交流互鉴的可能性。面对全球治理困境,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以对话协商解决争端的思路,面对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展示了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发展智慧。————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7)依据材料七,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了哪些启示 (写出一方面即可)(2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3分)领域 历史人物代表民族关系 文成公主、大祚荣、皮逻阁、噶尔丹、渥巴锡中外交往 崔致远、鉴真、戚继光、康熙帝、郑成功科技发展 孙思邈、毕昇、沈括、李时珍、宋应星文化传承 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汤显祖(1)仔细观察表格内容,任选一个领域自拟观点,并结合该领域提及的历史人物(选4个即可)围绕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1分)(2)结合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内容,请你也提炼一个领域,并举一例史实或一个人物证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成就。(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 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