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考 生 须 知 1. 本试卷共9页,共五道大题,27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 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作图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一、基础·运用 (共13分)学校组织编写“城市漫步地”推荐手册,有同学推荐了北京市有代表性的书店,并搜集了相关资料。请你协助整理。1.在资料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标题:“城市漫步地”推荐资料。(1分)资料一1937年4月,新华书店诞生于延安。1948年 12月,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题写了“新华书店”四个大字,中共中央宣传部将其作为平津解放以后全国各地建立的新华书店的招牌用字。经筹(chóu)划,1949年2月,北平第一家新华书店在王府井大街开业。同年10月,全国新华书店第一届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zhāo)开。七十多年来,北京新华书店始终传承红色基因,砥(dǐ)砺“新华精神”,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广大读者提供(gōng)科学文化知识,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首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你审核资料中标注的字音。下列加点字读音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筹划 B.召开 C.砥砺 D.提供资料二中国书店创立于1952年,主要从事古旧书籍的经营及古籍的复制出版。2008年,中国书店申报的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中国书店既保留了古籍影印复制等传统业务,又担负起文学典籍整理、北京传统文化研究等多项任务,还出版了《北京方志提要》《北京旧志汇刊》及大量新印古籍和研究传统文化的著作。中国书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 和 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3.你在文段中的横线处填入一组词语。下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保护 研究 传播 B.研究 保护 传播C.研究 传播 保护 D.保护 传播 研究资料三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有些书店迁入古建筑所在的院落。时尚的阅读空间与古树、古建筑相映成趣。这些书店承担着“阅读传承”与“文物活化”的双重使命,除图书外,还收藏老照片、旧报刊、胡同门牌等多种历史资料。图书与历史资料相得益彰,共同讲述着北京作为古城、古都的发展历史。这些书店大多自出心裁,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陈列图书和其他展品,如“京味文学”“口述历史”“史地民俗”等。读者捕风捉影,可以领略老北京的城市风貌。4.你想知道文段中“活化”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活化”的解释为“使分子或原子的能量增强”。根据词典解释,下列对文段中“活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维持原有面貌 B.开掘历史价值C.激发生机活力 D.拓展现实意义5.你检查了文段中成语的使用情况。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相映成趣 B.相得益彰 C.自出心裁 D.捕风捉影资料四漫步胡同,胡同尽头有一座独立的四合院,它居然是一家书店。这家书店的院落布局融入了现代元素,房屋主体采用黛色砖瓦,装饰物以红色为主色调,古朴、时尚、喜庆。阅读区域暖黄色的灯光温柔地洒在木质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散发着墨香。它特有的文化氛围不仅吸引着读者,还吸引着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胡同里的这家书店创新了设计风格,营造了广大群众的文化体验。6.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修改。(2分)后记赓续红色血脉的新华书店让我们领悟“新华精神”的当代内涵; ;古建筑旁、胡同里的创意书店让我们感受城市文化的地域特色。选择书店作为城市漫步地,你就选择了观察一座城市的独特视角。7.根据语境,你在文段中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分句。(2分)二、古诗文阅读 (共17分)(一) 默写, 完成8-10题。(共4分)8.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分)9. 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1分)10.古人常用竹子制作乐器,很多乐器名称使用带“竹字头”的字。如古诗词中的“ ”一句,就出现了这样的乐器名称。(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2分)(二) 阅读《观沧海》, 完成11-12题。(共5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诗人“东临碣石”,先写极目所见,再写对“日月之行”和“ ① ”的想象。整首诗描写的景象共同营造了 ② 的意境。12.诗人用“丛生”描写树木,用“涌起”描写洪波。分别说说“丛”和“涌”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三)阅读下面一则《论语》,完成13-15题。(共8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13.“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日月同辉 B.日新月异 C.来日方长 D.夜以继日14.下列对“传不习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应该经常复习。B.传授给别人的知识应该准确无误。C.要经常温习史传文字记载的内容。D.要不断学习流传后世的经典著作。15.联系上面一则《论语》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交游之间,最宜审慎。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导人为恶者,损友也。以此求之,百无所失矣。但须克己修身,痛加检点。若自已偏僻卑污,不能从善,则益友日远,损友日近也。(取材于朱熹《与长子受之》)曾子反省自己“与朋友交”是否做到诚信;朱熹认为要交到“ ① ”的朋友,也须从自身出发“②”,保持品行高洁,否则“益友日远,损友日近”。三、名著阅读 (5分)16.把相关人物形象联系起来阅读,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如《水浒传》中的林冲、鲁达、杨志,《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老马、二强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朱赫来、谢廖沙,每组人物形象都可以建立联系。请你从上述三组中选择一组,比较人物形象的异同,说明这组人物形象的联系对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100字左右)四、现代文阅读 (共25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共7分)材料一气候变化是对全人类的挑战,每个人都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影响着气候变化。我国颁布了相关文件,从政策层面指导、推动气候变化教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4-2020年)》提出将气候变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建议气候变化知识进学校、进课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特别提出,应全方位多渠道实施气候变化相关培训,开展宣传教育。这些文件明确了气候变化教育是全社会、多主体的共同责任。材料二2024年,全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联盟成立。“联盟”发布《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教育目标和实施方式两方面做出指导,推动气候变化教育政策向实践转化。《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立足学习者与地球、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制定涵盖知识、能力、习惯三个维度的气候变化教育目标;要求全年龄段的学习者通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学习气候变化知识,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气候变化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自觉接受并主动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材料三实施气候变化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成立气候变化教育学校联盟,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实践活动。气候变化教育学校联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以促进气候变化教育的专业化发展。2025年1月,北京市气象局、北京气象学会、北京减灾协会、北京科学中心等部门共同举办的“2025年北京气象小标兵”评选活动启动。这一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年,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探索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2025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学会在北京共同启动“敢作气候担当”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倡导活动,鼓励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区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 。17.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每位公民都是气候变化的影响者,应接受并开展气候变化教育。B.学习者接受气候变化教育应将气候变化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C.全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联盟的主要工作是组织联盟学校交流经验。D.青少年应学习气候变化知识,在家庭、学校、社区采取积极行动。18.根据材料三,在文段结尾横线处补写相关内容。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呈现出以活动为载体的专业化发展形态B.初步体现出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的特点C.建构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内容体系D.积极探索有效整合多种资源的行动方式19.综合三则材料,可以从 ① 、 ② 、 ③ 等方面了解我国气候变化教育的现状。(3分)(二) 阅读《我的求索之路》, 完成20-23题。(共11分)我的求索之路①已走过百岁人生的我,1922年出生于南京。彼时国家内忧外患,神州大地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在合川继续学业。1940年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遭到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至翌日清晨。战乱苦痛的经历激发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选择进入建筑系学习。②当时大学的办学条件很简陋,建筑系的教室是用毛竹捆绑的,瓦顶,篱笆墙。尽管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大图板,一张桌子,一只高脚绘图凳。窗外的嘉陵江,冬季江水清碧,春来绿柳成荫。门外的栀子花,初夏盛开,香气袭人……在那里,我度过了两年半的求学时光。③一年暑假,教室屋顶被暴风雨掀掉。整修屋顶的工人原本歌声不断,但后来一位工人误触高压线,不幸身亡,屋顶上顿时沉寂。当时,我正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感到分外凄戚。房屋、歌声、建筑工人,常常串在一起,加深了我对建筑专业的情感,启迪了我的“人居”之梦。或许这就是我逐梦人生的开始。④大学三年级,我写了《释“阙”》一文,登在《建筑》上。没想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看了,想找我谈谈。我去的时候,梁先生正在读建筑师沙里宁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他询问了我的学习情况,又问我是不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有兴趣。我说来到西南之后有所转变,战争破坏太厉害,想去研究城市规划,为重建家园做准备。原以为梁先生只是随便问问,没想到他让我留下来工作,那天中午就在他家吃了饭。后来两个多月,我每天都去,协助他完善《图像中国建筑史》。⑤1946年,梁先生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他希望我去当助教。这令我喜出望外,立即答应了。在清华任教期间,梁先生又推荐我去沙里宁任校长的匡溪艺术学院学习。沙里宁先生热爱东方艺术,说这是一个宝库,提醒我不要失去东方文化精神。学院规定,学生毕业要举办个人设计展。当地报纸报道了我的毕业设计,并刊出了沙里宁的评语:“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性,而且源于中国实际生活的需要,是一种新与旧的结合,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⑥阔别祖国多年,我收到一封林徽因先生口授的信,说国内形势很好,百废待兴,希望我赶紧回来参加祖国建设工作。在梁、林两位先生的召唤下,我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从此开始为中国城乡建设奋斗的历程。⑦怀着心花怒放的心情,我积极投入新的工作,先后参与了长安街改建、天安门广场扩建、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项目的规划设计。改革开放后,我当选为学部委员,这使我有了一种强大的学术使命感,认识到“建筑学要走向科学”。创建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出版《广义建筑学》,完成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主持撰写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宪章》……我的主要学术成果基本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之间完成的。⑧我的建筑创作实践多与文化遗产有关,北京菊儿胡同41号院改造工程比较有代表性。当时,41号院住了44户人家,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全院共用一个水龙头和一个街道公厕。针对这种状况,工程设计追求最高密度,突破了四合院的层数,同时保证每一层都有合理日照。楼梯设置在楼房四角,楼梯下方做开敞布局,保证院落通风。保留了院子里原有的两棵古树,周边建筑都围绕这两棵古树布局。此外,每家都有自己的厨房与厕所。随后,整条菊儿胡同都依照41号院的模式改建,既保留传统又兼有时代特征,成为最具古都新貌特色的一景。因“开创了在北京城中心进行城市更新的一种新的途径”,该工程获得1992年度“世界人居奖”。这时,我对“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⑨人居环境科学是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时代需要“大科学”,也孕育着“大艺术”。“人居之道”是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作为一个建筑学人,我毕生秉持“匠人营国”的精神,致力于“谋万家居”的事业。这是我的“求索之路”,也是我矢志不移的“中国人居梦”。拙匠年迈,豪情未已。我对“明日之人居”充满期待!(取材于吴良镛的同题文章)20.文章叙写了吴良镛先生“中国人居梦”的发展历程:关注社会现实,①;得遇良师引领,明确研究方向;②,当选学部委员,担当学术使命。(2分)21.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文章第②段画线部分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3分)22.结合全文,说明“中国现代性的精神”在吴良镛先生“求索之路”中起到的作用。(3分)23.吴良镛先生毕生致力于“谋万家居”的事业。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4-26题。(共7分)①当下,人们已经认识到大自然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但还只是从物质层面、从生存角度着眼,很少从心灵的意义来考虑。缺少食物的滋养,会导致孩子身体营养不良;而缺少自然的陶冶,将造成青少年心灵的营养不良。更重要的是,成年后难以弥补。②置身于真正的大自然之中,汲取它带来的精神力量,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并不容易。因此,借助阅读来接受自然的陶冶与滋养,就成了青少年亲近自然的重要替代方式。阅读描写自然的文字,陶醉于万物的优美与奇趣,感叹于宇宙的浩大与变化,由此受到的心灵触动,让我们暂时摆脱生活的烦恼,忘却现实的困惑,超脱紧张迷茫的处境,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精神成长。③冰心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二》里这样写道:“青山雪霁,意态十分清冷。廊上无人,只不时地从楼下飞到一两声笑语,真是幽静极了。造物者的意旨,何等的深沉呵!把我从岁暮的尘嚣之中,提将出来,叫我在深山万静之中,来辗转思索。”在万籁俱寂、唯有几声欢笑的雪后青山之中,冰心远离了岁暮尘嚣的纷扰,感受到另一个世界的另一种美。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也能像冰心一样得到自然的情味、沉醉的愉悦,获得轻松的情感体验。即便重新回到喧嚣的现实生活,那种超脱感也能长久地留在心中。④作品中描写的自然,还常常给予我们惊异感。那些描写大自然神秘气氛和独特魅力的文字,打破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思维惯性,激起我们无尽的想象,引领我们投入新的精神生活。西顿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奔走于森林和草原,有过种种出人意料的经历,感受到自然超出凡人想象的伟大。他的动物故事大多有事实依据。他塑造了为数众多、形象各异的动物英雄,用种种闻所未闻的奇迹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骇然于神秘的、无限广阔的自然界。跟着他的文字,我们不禁被惊异感笼罩,意识到大自然的安排远远超越了我们的认知边界。⑤自然界的生物,在其相互交往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许多“类人”的特点。作品中那些让人又惊又喜又怜又爱的“类人”细节,让我们对这些生物乃至对整个自然界都生发出强烈的亲近感。在法布尔的笔下,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乔伊·亚当森在《野生的爱尔莎》中写的小狮子,会向伙伴趾高气扬地炫耀战利品,也会在人的膝头摇头摆尾地品味美食。阅读这样的文字,那些可亲可近的动物仿佛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与生物的联系,不要忘记与整个大自然的联系。⑥那些用文字再现的自然带给我们超脱感、惊异感和亲近感,提醒我们:现实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无比广阔而伟大的自然,我们与它密不可分;我们能够接近自然的底蕴,却无法穷尽它的奥秘。青少年在阅读中走进自然,体验它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可以让心灵变得温柔、坚韧、聪慧、博大。(取材于刘绪源的论著)24.结合第①段具体内容,说明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①段中的“更重要的是”,对后句内容的重要性做出提示。B.第②段中的“暂时”具有限定作用,体现出表达的客观严谨。C.第③段中的“即便”表示转折关系,引出对前句观点的否定。D.第④段中的“大多”,用限制的方式增强了陈述语言的严密性。26.阅读文章,写出第②-⑥段的行文思路。(3分)五、作文 (40分)2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1)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的不懈追求。请以“这样生活更健康”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世界是一个科学大课堂,时时学科学,处处用科学。阅读经典作品、参与社会实践、畅游海底遥望星空……我们增长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请以“一堂科学课”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名称、师生姓名等。2025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一、基础·运用 (共13分)1.略(1分)2.答案: B(2分)3.答案: A(2分)4.答案: A(2分)5.答案: D(2分)6.答案示例:胡同里的这家书店创新了设计风格,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体验。(2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7.答案示例:专注古籍保护的中国书店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的丰硕成果(2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二、古诗文阅读 (共17分)(一) (共4分)8.答案:风掣红旗冻不翻 (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9.答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10.答案示例:箫鼓追随春社近(2分。有错该空不得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二) (共5分)11.答案示例:①星汉灿烂 ②雄浑苍劲(共2分。共2空,每空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12.答案示例:“丛”的意思是聚集,突出了树木繁盛茂密、生机勃勃的特点:“涌”的意思是向上冒,突出了海涛汹涌澎湃、气势宏大的特点。突显树木聚集的样貌、海水向上翻腾的状态,表达了诗人的振奋、昂扬。(共3分。特点及分析,2分;情感,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三) (共8分)13.答案: B (2分)14.答案: C (2分)15.答案:①敦厚忠信,能攻吾过 ②克己修身,痛加检点(共4分。共2空,每空2分)三、名著阅读 (5分)16.答案示例:祥子、老马、二强子同为车夫。祥子立志买车,但屡遭变故;老马辛苦拉车,却无法养家;二强子沾染恶习,卖女卖车,家破人亡。三人生活观念不同,但悲剧命运相似。这组人物更为全面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悲惨,揭示出旧社会的黑暗。(共5分。比较异同,3分;对深化主题的作用,1分;点明主题,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四、现代文阅读 (共25分)(一) (共7分)17.答案: C (2分)18.答案: C (2分)19.答案示例:①政策文件 ②目标定位 (或教育目标)③实践探索 (或共同行动)(另原文摘抄:①气候变化教育相关文件;②气候变化教育的目标;③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活动)(共3分。共3空,每空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二) (共11分)20.答案示例:①树立人生理想 ②投身祖国建设(共2分。共2空,每空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21.答案示例:句式整齐中有变化。写嘉陵江用两个六字句,写栀子花用两个四字句,长短搭配,音韵和谐。这样的句式既体现出语言本身的形式美,又增强了所写景物的美感,表现出作者学习生活的充实和心情的愉悦。(共3分。说明句式特点,2分;表达情感,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22.答案示例:“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贯穿了吴良镛先生的求索之路,引领他的创作实践,引导他探素建筑学如何走向科学。求学阶段,他的毕业设计已体现中“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实践研究阶段,坚持从“中国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践行“既保留传统又兼有时代特征”的理念,提出并持续研究人居环境科学。(共3分。整体作用,1分;具体分析,2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23.答案示例:吴良镛先生高中时,国家正遭日军侵略,家园被毁,国人无安居之所,他立志追寻“人居”之梦,生致力于“谋万家居”。我获得的启示是青年要关注社会现实,立下志向,坚定不移地努力奋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共3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明确启示,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三) (共7分)24.答案示例:先提出人们忽视大自然带给人的精神作用这一问题,再聚焦青少年的精神成长,指出忽视大自然的陶冶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危害。引出论题,为提出观点奠定基础。(共2分。结合内容,1分;说明作用,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25.答案: C (2分)26.答案示例:第②段提出观点:阅读描写自然的文字能让我们获得精神成长。第③④⑤段分别论述作品中的自然带给我们的“超脱感”“惊异感”“亲近感”.第⑥段总结全文,深化观点;作品中的自然能让青少年体验到独特的审美感受,能让青少年的心灵变得温柔、坚韧、聪慧、博大。(共3分。观点,1分;论述,1分;总结,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