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西安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西安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临渭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0 页,满分 120 分,时间 150 分钟,学生直接在试题上答卷;
2.答卷前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和运用(共 7 小题,计 24 分)
[漫步春天]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了一 fān (1) 风景。它日夜散发着一种气息,清
新的、chōng pèi (2) 的、诱惑而撩人的,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树枝自由舒展,那柔嫩的枝梢在风中
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
1. 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树枝自由舒展。( )
(2)那柔嫩的枝梢在风中摇动。( )
2. 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一 fān( )风景 (2)chōng pèi( )
3. [漫步诗文苑]小文采访了上一届参加诗文大赛的选手,请你帮小文把采访记录里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小文:你们好!可以请你们谈谈参加诗文大赛的收获吗?
小允:诗文让我体验到别样的美:“芳草鲜美,(1)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美不胜收的桃林
奇景;“(2)__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这是幽静迷人的禅院风光。
小乐:我从诗词中读到了各种深情厚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是《诗经》中不可遏止的相思痴
迷;“(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王勃笔下江山难阻的深厚友情。
小柯:中国古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常常打动我,比如杜甫,“(5)__________________,(6)
_________________”,这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令我感动。
4. [漫步名著]请参照下面名人的自我介绍,想象自己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并做自我
介绍。
【示例】诺贝尔的自我介绍:
诺贝尔,呱呱坠地之时,小生命差点断送在仁慈的医生手中。主要美德是保持指甲干净,从不累及他
人。主要缺憾是终身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唯一的愿望是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是不敬鬼神。
保尔:___________
5. [漫步专题]在分门别类辑诗文活动中,小语摘录了一段关于“干谒诗”的文字,请你帮他解决遇到的文字
第 1页/共 13页
问题。
①“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
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③代表作有孟浩然的《望
洞庭湖赠张丞相》。④干谒诗作为唐代诗歌中较为可观的客观存在,往往因其内容单调、多乞怜语而为人所
轻。⑤_____,干谒诗中体现出来的文人干谒心态对研究诗人、诗歌的意义以及干谒诗的写作技巧却是不容
凝视的。
(1)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第②句中加点的“含蓄”是形容词,“呈献”是动词。
B. 第④句中“往往因其内容单调”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C. 第⑤句中的横线上可以填写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且”。
D. “达官贵人”“客观存在”“为人所轻”“写作技巧”四个短语结构类型全都一样。
6. [漫步书法]“翰墨飘香”书法兴趣小组的同学向大家展示了赵孟頫楷书代表作《湖州妙严寺记》(如下),
请你仔细欣赏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 下列书法评价语中任选一个,将其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结体端庄 笔画舒展 点画精妙 潇洒俊逸
(2)小语向你请教如何欣赏书法作品。请你结合“书法小知识”中的关键信息,以及“结体端庄、笔画舒
展、点画精妙、潇洒俊逸”等词语,用自己的话告诉小语。要求:语言简洁,表达得体。
第 2页/共 13页
书法小知识
学习书法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
法布局。而欣赏书法作品,与创作相反,欣赏必须从整体
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其髓。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
的“美”也失去意义。因此,在整体领略作品的神采后,
再关注于形质,为欣赏书法的门道。
7. [漫步和谐路]你和小语一起参加了课本剧实践活动,请完成下面的题目。
“六尺巷”的故事
①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
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
②(张、吴两家人在巷口相遇,正为吴家想要独占巷子的事情争吵)
③张家人:(质问、不满、气愤)这条巷子是我们两家共有的,你们凭什么占去?
④吴家人:(无所谓、满不在意、理直气壮)我家要盖新房子,地不够用,当然要占了。
⑤张家人:(行礼问候)老爷,那吴家人蛮不讲理!盖个房子还要占用公共的巷子!
⑥张家老爷:(紧锁双眉,手捂胸口,脚步踉跄)这吴家人怎么这样呢!快!快!来人阿!赶紧写信给
尚书大人,让他给我们评评理!
……
⑦张家老爷:(打开信封,开始念,其余张家人都竖起耳朵)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坊。长城
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⑧张家老爷:(赞同、肯定)嗯,尚书大人说的对。让他三尺又何妨呢?好,咱们就让出三尺的地儿来!
⑨吴家老爷:_____________
⑩(两家都将墙向后移了三尺,吴家人亲自登门致歉,握手言和。)
(1)《“六尺巷”的故事》不日将在学校上演,请你为这部课本剧设计一句宣传标语。
(2)请在剧本中的横线处设计人物的神态和对话,使上下文连贯,主旨清晰。
二、阅读(共 14 小题,计 46 分)
【现代文阅读】(共 8 小题,计 30 分)
(一)(9 分)
第 3页/共 13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民俗”研究小组给我们带来了一幅
幅名俗风情画卷,让我们走进民俗主题阅读,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材料一】
端午节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古人历来崇
尚中、正之道,端午寓意“持中守正”。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有帖午叶符,挂菖
蒲,赛龙舟,饮雄黄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等风俗。南朝梁吴均《续
齐谐记·五花丝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
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
风也。”
【材料二】
学校举行端午节“赛旱龙舟”活动,并推出两幅宣传画。
【材料三】
艾在端午
《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
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
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
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
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
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
第 4页/共 13页
的记载。每至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驱鬼”。
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
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艾在端午,容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8. 【材料三】以《诗经·采葛》开篇,有什么作用?
9. 请从【材料二】的两宣传画中挑选你喜欢的一幅,并结合宣传画中的图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我喜欢_________(只填序号) 理由:____________
10.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端午日吃粽子、赛龙舟据记载是纪念屈原。
B. 【材料三】画线句中的“多”表示概数,说明艾用于治病的时间已经超过 2000 年了,体现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
C. 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常分散生于路旁、墙角或草坪中。
D. 【材料三】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介绍艾和端午节的关系以及艾的作用。
(二)(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语言
阿来
①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
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
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
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③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
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
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④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⑤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⑥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⑦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第 5页/共 13页
⑧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⑨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春谷的人。
⑩“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
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
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
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
友。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
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
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
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国家有
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
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
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
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
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
华尔街上的声音。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气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
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
永远忆念。
(选自《人民文学》,有改动)
11. 梳理作者去淮阳的见闻和感受,完成下面的图表。
12. 本文虽是散文,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请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
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2)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第 6页/共 13页
13. “心安”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还有“心生安好”等词语,此次淮阳之旅作者为何一再强调“心安”?
14. 第 自然段引用利奥波德的话,有什么用意呢?
15. 阿来在行旅中聆听,在聆听中思索,在思索中书写。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探究作者以“大
地的语言”为题的用意。
链接材料一:
对民族历史的肯定,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对故乡本土的深情,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呼唤,使阿来许多“严
格写实”的作品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弥漫着一种诗意的光辉。
——宋振博《在群山与大地之间诗意栖居着的真实灵魂》
链接材料二:
阿来的写作,就是这样一种有声的写作,这些声音可能发自作者的内心,也可能发自山川草木,因着
有着那个雄伟的存在,每种生物都可以唱歌,关键是,你是否有那个心和耳朵来倾听。
——谢有顺《散文之重——以阿来为例》
【古诗文阅读】(共 6 小题,计 16 分)
(三)(12 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小题。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杂记”研究小组选择
了两篇写景之作,让我们随着古人去游历,并完成下列任务。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
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
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
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有删改)
第 7页/共 13页
【注释】①韬光庵:寺名,位于杭州灵隐山山腰。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6.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恨僧少可语耳( ) (4)益信声无哀乐也( )
17.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时踞石而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韩愈)
B 大都山之姿态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魏学洢)
C 以其境过清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D. 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真无马邪(《马说》韩愈)
18.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
19. “记”是以“我”的眼界观物、察景、看事和论人,让“我”笔下的事、景、物皆“着我之色彩”“登
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四)(4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
2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中的“太清”二字写出了洞庭湖水的清明澄澈。
B. “气蒸云梦泽”中的“蒸”字,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洞庭湖水汽弥漫的样子。
C. 颈联写诗人想要渡湖但却“无舟楫”,以此来比喻想要从政而无人引荐的情况。
D. 全诗虽意在求仕,诗人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21.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简要赏析。
三、作文(50 分)
第 8页/共 13页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间万象;走过任性自
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①不得套作、抄袭;(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信息。
第 9页/共 13页
临渭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0 页,满分 120 分,时间 150 分钟,学生直接在试题上答卷;
2.答卷前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和运用(共 7 小题,计 24 分)
【1~2 题答案】
【答案】1. ①. shū ②. nèn
2. ①. 番 ②. 充沛
【3 题答案】
【答案】 ①. 落英缤纷 ②. 曲径通幽处 ③. 海内存知己 ④. 天涯若比邻 ⑤. 安得广厦千
万间 ⑥.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 题答案】
【答案】[示例]保尔 柯察金,呱呱坠地于贫苦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主要美德是一个自觉的、无私
的革命战士,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战争年代,驰骋沙场,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
浴血奋战;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又以全部的热情投身于修筑铁路的艰苦工作中。主要缺憾是全身
瘫痪,双目失明。唯一的愿望是与吞噬生命的病魔搏斗,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并为理想而献身。
【5 题答案】
【答案】(1)“干谒诗”是诗歌。
(2)[示例]将“凝视”改为“忽视”。 (3)A
【6 题答案】
【 答 案 】 ( 1)
(2)示例:小语,欣赏书法作品必
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其髓。在整体领略作品的神采后,再关注于形质,如结体是否端庄,
笔画是否舒展,点画是否精妙,笔锋是否潇洒俊逸等。
【7 题答案】
【答案】(1)[示例]看《“六尺巷”的故事》,做崇德重礼人;承“六尺巷”的精神,化干戈为玉帛。
第 10页/共 13页
(2)[示例](惊讶、惭愧)那张家居然把墙往后移了三尺,真是惭愧啊!我们也把墙向后移三尺吧!
二、阅读(共 14 小题,计 46 分)
【现代文阅读】(共 8 小题,计 30 分)
(一)(9 分)
【8~10 题答案】
【答案】8. 引出说明对象;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有吸引力。
9. ①. [示例一]甲 ②. 这幅宣传画中的标语“与粽不同”用的是“与众不同”的谐音,表示在“赛
旱龙舟”活动中要做到与众不同,力求冠军;这幅宣传画中粽叶变形为龙舟,贴近活动主题。图文结合,
完美地呈现了“端午吃粽子”与“赛旱龙舟”两项活动,设计巧妙且有深意。
[示例二]乙 这幅宣传画中的标语用了“万众一心”的谐音,表示在“赛旱龙舟”活动中需要大家团结一
心,寓意很好;宣传画中的两个卡通粽子形象手拉手,表示团结合作,一起努力,贴合“赛旱龙舟”活动,
图文结合,融合了两项活动,画面有趣且有深意。 10. C
(二)(21 分)
【11~15 题答案】
【答案】11. (1)描摹汉字,联想农耕文明 (2)龙湖漫步,抒情咏怀
12.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在土地滋养下愉快、茁壮生长的动人景象,同时
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生机与活力时由衷的欣喜之情。
(2)句中的汉字指的是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此句主要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大地对于中华文化
和华夏文明的重要性。
13. ①在准阳,作者看到了大片的田野和茁壮的庄稼,为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感到了心安。②反复强调
“心安”,意在强调无论城市怎么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③表达了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土
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
14. 引用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的话,是强调了人类脱离农业生产的危害。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
发出来的,令作者惭愧,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患和反省意识
15. ①作者挚爱土地,他认为山川草木都可以歌唱,他在淮阳土地上见到生长茂盛的庄稼,并由此联想到农
耕文明发展的历史,在作者看来这些都是大地无声的语言。②“大地的语言”也对应利奥波德的话和“华
尔街上的声音”,以“大地的语言”为题,意在提醒人们不应只关注经济的发展,还应该用心和耳朵倾听
这大地的语言,来了解农耕文明被挤压的现状,引起人们对农耕文明遭受破坏的反思,提高对我们赖以生
存的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第 11页/共 13页
【古诗文阅读】(共 6 小题,计 16 分)
(三)(12 分)
【16~19 题答案】
【答案】16. ①. 格外 ②. 大约 ③. 遗憾 ④. 更加 17. B
18. (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
19. 甲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表达了作者的怡然自得,也流露出知音
难觅的惆怅情绪。
(四)(4 分)
【20~21 题答案】
【答案】20. A 21. [示例]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
城的雄浑壮阔景况。
三、作文(50 分)
【22 题答案】
【答案】例文:
走过,才明白
有些路,走过,才明白;有些事,做过,才懂得;有些人,爱过,才珍惜。
过年,回家。转过最后一道弯,已然看见那熟悉的身影,是奶奶。奶奶怕是已在村口的桥头等了许久,
寒风中,却能感受到奶奶的喜悦之情。远远的,奶奶就向我们跑来,迫不及待的心情却让我鼻尖一酸,这
是有多久没回来了?爸爸早已摇下车窗,招呼奶奶上来。奶奶笑着摆摆手说:“不了你们先回家吧,我去买
几个囡囡爱吃的菜。”说完便走,“我和您一起去吧!”我下意识地脱口而出。爸妈和奶奶皆是一愣,“外面
风大,快回去!”奶奶劝我道。“让她去吧!正好散散心。”爸爸开了口,奶奶见状,也不得不同意了。我急
忙下车,拉住奶奶的手,和她一起走,奶奶也将我的手拉的更紧了。
走在路上,一时无话。我和奶奶像是多年未见一般,竟这般陌生。难道是因为我学业繁重,两个多月
未回来看奶奶?我只能这么解释。在风中,倏忽间,我看见了奶奶头上新添的些许白发,眼眶微湿,鼻尖
一酸。眼前仿佛出现一大一小两个橙色的影子,在黄昏里更显温馨,那是奶奶牵着年少时放学回家的我的
手,那时奶奶的步伐多么矫健,满头黑发,多么年轻,那时我和奶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说。可是……现在我
敬爱的奶奶渐渐老了,头发灰白,脸上有了不少的皱纹。可奶奶于我,总是独一无二的,从小到大一直深
爱着我陪伴着我……“奶奶,谈谈最近乡里发生的事吧!”奶奶笑笑看着我,还真的说起了张家长李家短的
琐事。虽然我不熟悉,但我却从奶奶的口中读出了幸福,也读出了我能陪伴的幸福。我忽然明白,其实奶
第 12页/共 13页
奶也到了需要陪伴的时候,也许陪伴是珍爱奶奶的最好选择。
这时,忽然想到,我家城里住宅的楼上也住着一对跟奶奶差不多年纪的夫妇,我时常看见他们一-起手
挽手出去散步。那个老爷爷有时也会到楼下与小区里的老人杀上几盘棋,这时,不懂棋的老奶奶却也坐在
身旁陪着,有时唠唠嗑,有时打打毛衣,一幅相依相伴的画面,让人暖心极了。
是啊,有些事,经历过,才会懂得。话不必多说,有亲人的陪伴就够了。到后来的我们,才明白,才
懂得,才珍惜,家人是最值得陪伴的。
第 13页/共 1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