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顺义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顺义区2024—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8 分)
1.(3 分)D
解析:材料一提到技术演进三大路径为“优化核心能力”“拓展行业应用场景”“深化具身智能融
合”,并非对应“感知、决策和执行层面”,D 项表述错误。
2.(3 分)B
解析:材料二指出虚拟数字人存在著作权、肖像权等社会风险,B 项 “人格稳定性强、社会风
险低” 与原文矛盾。
3.(3 分)B
解析:A 项 “数字人发言人” 对应 “身份异化” 伦理问题,而非“冲击文化创作主体性”;C 项 “复
活已逝亲人” 对应 “身份异化”,而非 “数据存储超载”;D 项 “博物馆虚拟人讲解” 未涉及 “表演
者权界定困难”,B 项 “虚拟主播模仿明星” 符合 “深度伪造技术滥用风险”。
4.(3 分)A
解析:材料一未强调伦理问题,材料二提及伦理风险,A 项 “两则材料均强调伦理问题” 错误。
5.(6 分)
①理论创新
②从 “执行指令” 到 “自主心智” 的跨越
③应用拓展
④文博传承(或“文化传播”“沉浸式体验”)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6.(3 分)B
解析:“刑于寡妻” 中 “刑” 通 “型”,意为 “做榜样”,而非 “刑罚”。
7.(3 分)B
解析:A 项 “以” 分别为 “用”“因为”;B 项 “以” 均表目的,“来”;C 项 “于” 分别为 “在”“到”;D
项 “而” 分别为 “表转折”“表并列”。
8.(3 分)D
解析:“苟免不暇” 应译为 “苟且免于祸患还来不及”,而非 “如果没有充裕的时间”。
9.(3 分)D
解析:材料三主要从为政者角度谈用贤,未从“人才角度” 阐明主张。
10.(6 分)
以礼治国:如孔子强调“为国以礼”,批评子路“其言不让”。
推恩及民: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通过推恩实现天下大治。
任用贤能:荀子指出“人主之患在乎诚不用贤”,强调言行一致、修德聚贤。
三、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31 分)
11.(3 分)D
解析:“差池” 形容燕子尾翼舒展,以景结情,暗示宴饮欢愉,而非“主客告别”。
12.(3 分)B
解析:B 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为对偶,未用互文;A、C、D 项均为互文。
13.(6 分)
自然景象:秋霜洁净、晨雾散去,描绘清朗开阔的时令景象。
官场隐喻:以 “清霜净”“宿雾披” 暗喻官场污浊散去,暗含对杨、崔二人清正为官的赞许。
情感寄托: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澄明世道的向往与对主客情谊的珍视。
14.(10 分)
①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
③洞庭青草④近中秋
⑤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⑥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⑦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⑧日削月割
⑨但寒烟衰草凝绿
⑩思三驱以为度
15.(9 分)
(1)(3 分)C
解析:“或情或痴” 并非 “只知沉溺儿女情长”,而是体现女子性情各异,C 项理解片面。
(2)(6 分)
示例:林黛玉
情痴:葬花时哭诉“花谢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将落花视为知己,以葬花寄托对生命无
常的感伤,尽显对自然与真情的痴诚。
才高:在海棠诗社中以“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夺魁,其诗风清奇灵秀,展现卓
越的文学才华。
四、散文阅读(18 分)
16.(3 分)C
解析:“随心所欲” 指米达力汗凭经验与灵感创作,而非“完全没有规划”。
17.(3 分)C
解析:“木器消耗了他的岁月” 表达匠人对事业的投入,无“传统手工艺消失的惋惜” 之意。
18.(6 分)
交代背景:描写阿勒泰春天的自然风光,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域特色。
烘托人物:以苹果花的清新淡雅,烘托米达力汗对木器艺术的纯粹追求。
铺垫主题:额尔齐斯河的涛声与自然景致,为“木头唱歌” 的文化内涵做铺垫,暗示木
器与自然、民族的联系。
19.(6 分)
表层含义:木器制作时刀斧凿刻的声响,及风吹过木器缝隙的嗡鸣。
深层含义:匠人赋予木头生命,使其成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器物;木器承载游牧
民族的生活智慧与文化记忆,是民族精神的回响。
五、语言基础运用与写作(65 分)
20.(5 分)
(1)(3 分)D
解析:“在疲惫中寻找平衡” 与 “在倦中重拾动力” 逻辑递进,互换后语序不当。
(2)(2 分)
他们在疲惫中寻找平衡,在困倦中重拾动力。
21.(10 分)
(示例)
(2)推荐常识:炒菜时油温不宜过高
理由:高温油易产生致癌物,破坏营养成分。控制油温至五六成热(油面平静、略有青烟),
既能保持食材鲜嫩,又能保障健康,是厨房新手必备的实用常识。
22.(50 分)
(略)
提示:
议论文《闻与审》需紧扣“闻” 与 “审” 的辩证关系,结合现实案例,论证理性辨析信息
的重要性。
记叙文《这一次,我没有轻信》需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从“轻信” 到 “质疑” 的心理转变,
注重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北京市顺义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号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5年3月29日,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在中关村论坛发布多项通用人工智能领城
尖破性成果院长朱松纯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冰山结构”理论,强调“水面以下”理论层与
哲学层对智能本质的决定性作用。
其核心成果“通通”2.0作为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实现了从“执行指令”到“自主心智”
的跨越。这一突破不再仅仅依靠算法优化,更需通过认知科学与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
的深度融合,系统性地模拟并重构人类心智的运行机制。相较于“通通”1.0版本,其在语
言、认知、动作、学习、情绪、交互等方面实现了多种核心能力的升级。
一是基于价值判断与心智驱动实现多轮对话。与当前主流大语言模型不同,“通通”2.0
模型层数从五至十层增加到数百层,在调控对话生成、消除幻觉、保持对话连贯性等方面取
得突破,且构建了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它不再被动响应用户指令,而是基于自身的价值判断
进行主动决策。例如,当被要求睡觉或吃不喜欢的食物时,它会像真实儿童一样讨价还价,
展现出较为连贯的人格特征。
二是基于交互反馈进行推理和学习。在动态环境适应方面,“通通”20具备了实时推
理和学习能力。测试中,面对研究人员不断改变遥控器位置的挑战,它能创造性利用环境物
品完成任务,并在指导下更新知识库。这种在线学习能力使其具备了持续进化的可能,例如
在智慧城市中,“通通”2.0依靠实时推理能力可优化交通信号灯调度。
三是实现多智能体交互。研究人员为“通通”2.0打造了幼儿园、六口之家等多智能体
场景,并在场景中设置了多个各自独立的智能体。这些智能体都具备自身的人设、状态、能
力和价值判断。在模拟的家庭和幼儿园场景中,“通通”2.0能识别其他智能体的身份、意
图,并据此调整自身行为,完成协作或协商等复杂社交互动。
目前,“通通”2.0在多项测试中已表现出5-6岁儿童的认知水平。作为基础性人工智能
平台,它将继续通过三大路径推动技术演进:首先进一步优化核心能力,使其拥有更自然的
飞互能力和价值驱动的决策逻辑,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实现从“工具”向“伙伴”的深度转型;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