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花的学校》是泰戈尔《新月集》中的一首散文诗。诗歌以儿童的视角,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雨后花在绿草上 跳舞、放假的场景,将花拟人化,充满了童真童趣。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是一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和朗读能力的佳作。学情分析小学中年级学生对自然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但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需要在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方面进一步提高。在核心素养方面,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增强对自然的热爱和文化自信。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2. 会写“落”荒”等生字,会写“阵雨”荒野”等词语。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体会拟人手法的奇妙,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花的学校”的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花朵绽放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花朵的美丽姿态,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朵,你们想到了什么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泰戈尔的《花的学校》,看看花的世界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2.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利用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齐读。强调“落”的写法,区分”假”的两个读 音并组词。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写了雨后花在草地上跳舞、放假的情景。精读课文,感悟文本1. 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是怎样的场景 你能想象一下吗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描述雨前的景象)此时,花儿们在做什么呢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生动形象,感受东风的轻柔和欢快)指导朗读:读出雷云的轰响、阵雨的急促,以及东风的轻柔、欢快,表现出雨前的氛围。2.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花孩子们在干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理解花孩子们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原因)你觉得花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如“跳舞”狂欢”互相碰触”等词语,体会花孩子们的快乐、兴奋和自由)指导朗读:读出花孩子们的快乐和兴奋,语速可以稍快,语调上扬,突出关键词语。3.学习第三自然段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花的学校”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花的妈妈是谁 (引导学生理解“花的学校”是指草地,花的妈妈是天空或大自然)为什么花孩子们在下雨的时候要冲出来呢 他们急急忙忙是要到哪里去呢 (引导学生体会花孩子们渴望自由、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情)指导朗读:读出花孩子们的急切和期待,语气可以适当加重。4.体会拟人手法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小组讨论:这些拟人句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赋予了花孩子人的情感和行为,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仿照文中的拟人句,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一种自然现象或事物。(如“小鸟在枝头唱歌”风儿轻轻抚摸着树叶”)总结升华1.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思考:你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花孩子们的快乐、自由,以及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2. 总结:泰戈尔用他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奇妙的花的世界。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作者一样,善于观察,勇于想象,去发现身边的美好。3. 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课堂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泰戈尔的其他作品,如《飞鸟集》《园丁集》等,感受泰戈尔诗歌的独特魅力。2. 让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植物的生长过程,写一篇观察日记,运用拟人手法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写一段话,描述它的样子和特点,尽量运用拟人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