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 《济南的冬天》助读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学法指导:1.在阅读文本时,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假如让你写家乡的冬天,你会怎么写呢?不论你会怎么写,请带着你对该问题的思考,再去读《济南的冬天》,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2.在阅读过程中认真体味老舍先生所刻画的风景,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济南的冬天是一幅水墨画,请你尝试着将画境在笔下勾勒出来。3.试着阐述老舍先生所描写的冬天的特点。4.划出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简要分析修辞手法在作文时所发挥的作用。一、知识储备(一)文学常识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有“人民艺术家”之称。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及运用的群众语言,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二)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老舍1930年7月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多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称山东为他的“第二故乡”。本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此文虽是节选,但能独立成篇。文体知识1.散文。散文是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述景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么广泛,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主题服务的。2.写景散文。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四)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展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周围的环境;(4)推动情节的发展;(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二、字词积累(一)字音、字形◎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地毯( ) 着落( ) 一髻儿( ) 宽敞( )贮蓄( ) 济南( ) 伦敦( ) 奇迹( )看护( ) 水藻( ) 澄清( ) 镶( )( )济南 ( ) 露水 ( )澄清( )救济 ( ) 露着 ( )澄沙( )着落( )着数( )着急( )看着(二)理解词语◎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①晴朗无云。( )②温暖晴朗。( )③假如。( )④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⑤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⑥植物名,又名“满江红”,叶子浮出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色。( )⑦文中指水清澈见底。( )⑧形容蓝得发亮。( )三、整体阅读(一)内容解读1.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济南的冬天 第一部分(1):总写济南冬天“① ”的特点。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山水景色 山(分写)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薄雪覆盖下的山:②③ :淡雅水(分写) 水温:冒着点儿热气水色:绿水质:④第三部分(7):总结上文,写作者总的观感 喜爱、⑤ 之情2.作者围绕“温晴”这个特点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请你找出来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总的特点 角度 代表性的景物 画面温晴 绘山景 阳光朗照下的山 小山摇篮图①_______________ 雪霁晴峦图城外的远山 ②_______________描水色 河水和水藻 ③_______________(二)体会抒情方式找出文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1)直接抒情——①济南真得算个宝地。②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③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④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⑤那些小山太秀气!(2)间接抒情——①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②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③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④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⑤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特点 直接抒情的语句往往有表达作者情感的形容词,如“宝”“理想”“可爱”“妙”“秀气”;有表示强调的副词,如“真”“特别”“最”;有语气词“呀”;还有表示强烈感情的问号、叹号,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间接抒情,主要在景物描写中传达情感。如①②两句写济南冬天的特点,其实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感受,隐隐传达出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③句写人们面上含笑,仿佛让读者看到作者幸福的笑容;⑤句让人好像听见作者“我爱济南”的由衷赞美。老舍先生描山景、绘水色,不仅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晴的特点,更是把济南的冬天的这种温晴渗透进每一个字眼儿,一处景就渗出一缕情。难怪他眼中冬天的济南是慈善的、秀气的、富有生机的。四、探究写法探究要点一:[关键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如何理解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作者一开头就把济南跟北平、伦敦相对比,直抒了自己对济南冬天气候的赞赏。然后请读者“闭着眼睛”去领略“理想境界”的风光;和济南城一起盼望春天的到来;一起去怜爱那雪后小山的秀气;一起去欣赏城外“卧雪”的风景画;又一起去领悟水藻的无私、河水的宽厚、垂杨的妩媚。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服务的。如“水也不忍得冻上”的“不忍得”,把无情的写得有情了;再如“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中的“含笑”二字,是整篇文章直接写人的神态动作的惟一之处,这“含笑”二字不但表现了人们对济南这个“理想境界”的满意,而且显示了人们对未来春天的向往,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信心。另外“含笑”二字也是上下两层写景的结合点。2.本文和《春》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你觉得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①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季节景物的特征。②两篇散文都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极具表现力、感染力。③两篇散文在描写景物的同时都融入了作者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④两篇散文在描写眼前实景的同时都结合了自己的想象,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内容,引人入胜。探究要点二:[关键词:用词角度]1.怎样理解作者用词自然平易、准确生动、清新明快的特点?本文没有一个晦涩冷僻的字眼,也没有什么特别华丽的词藻,而是用了“最自然最恰当最现成的字”(《老牛破车》)。正因为如此,作者把济南的冬天的景色写得具体、形象,显示了一种特有的朴素美。如第三段中,作者运用一系列寻常动词和短语“顶”“镶”“穿”“斜射”“害了羞”“露出”“受不住”,使不同时间的各种色彩活跃起来,使整个雪景跳动起来。第四段中写山坡的雪时,作者不用“铺”“盖”“遮”等动词,而是连用两个“卧”字,不仅把济南城外山坡的地形特征表现出来,而且把雪的形象也写活了。第一段中的“毒”字,把炎炎烈日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令人望而生畏,也把济南冬天的“温晴”很好地反衬了出来。第五段中的“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的“拿”字,把无形的写成有形的,活脱脱地显示出水藻无私的品质。“水也不忍得冻上”的“不忍得”,把无情的写成有情的,把水的那种宽厚仁慈的品质表现得十分“入神”。2.“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去掉,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表明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你认为第4段和第5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妙 跟同学们推荐妙在何处 例如:镶:因为“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远远望去山尖积雪犹如给蓝天划了一道银圈,用“镶”就恰如其分。“卧”: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赋予小村庄、雪以生命和感情,写出错落有致的小村庄、矮房屋顶上薄雪的形状和情状,烘托恬静、安逸的气氛;把老城、村庄、山坡、房顶、雪比作一幅水墨画,素淡雅致,富有诗情画意;形象传神地照应前文“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和“暖和安适地睡着”。探究要点三:[关键词:修辞手法](阅读课本关于“比拟”的补充资料。)◎感悟精彩句子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句子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了山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况且小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句子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通过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考点链接】常见题型:1.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语句。答题指导:修辞 作用及答题格式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对比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反复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的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对偶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探究要点四:[关键词:句段作用]1.第二自然段“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的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济南冬天阳光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冬天山水的描写。2.结尾段的作用是什么?内容上:总结全文。结构上: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点题。情感上:抒发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考点链接】段落的作用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开篇点题,总括全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让读者对文章有整体把握。领起下文,引出悬念:为后文论述做铺垫,通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例如在一篇悬疑小说中,开头“深夜,那座古老的城堡里突然传来一阵奇怪的哭声,这哭声究竟来自何方?”引出悬念,吸引读者探究。开门见山,渲染气氛:直接点明主题,营造特定氛围,使读者快速进入文章情境。如在描写战争的文章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战场上一片混乱”,开门见山并渲染紧张气氛。奠定基调,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确定文章感情基调,为后文情节发展或主题表达做准备。比如在一篇描写悲伤情感的文章中,开头“在那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奠定悲伤基调,为后文抒发悲痛之情做铺垫。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更连贯。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总结文章主要内容,与前文内容或题目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深化、升华主旨:在总结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章主题,使读者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在一篇关于友谊的文章结尾“真正的友谊不仅是分享快乐,更是在困难时刻相互扶持,它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深化了友谊的主题。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结尾处表明作者的志向或情感,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空间。例如在一篇关于梦想的文章结尾“即使前方荆棘满途,我也会怀揣梦想,勇敢前行,因为梦想的光芒将照亮我前行的路”,卒章显志,引发读者共鸣。五、随课练习1.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2.学完《济南的冬天》后,班级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某同学参观了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老舍、胡絜青藏画展”,下面是他抄录的一段文字,你认为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段,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老舍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 , , 。几十年来,所藏作品纵跨古今,尤以20世纪以来中国画作品为佳。此次展览将首次完整呈现老舍、胡絜青所作所藏的书、画、印、砚,展现二位先生的鉴藏眼光和艺坛交游,呈现不同时期美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时代风采,诠释20世纪中国美术的沿革与流变。①他们的藏画,或为友人馈赠,或为间接求得,或为市场购入②胡絜青先生曾拜师齐白石,是我国20世纪女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③他和夫人胡絜青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接触美术④两位先生雅好收藏,家藏颇丰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2)下面这幅书法是胡絜青先生书写的“北京城”三个字,对其书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楷书 B.行书 C.隶书 D.草书(3)《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拟人化的描写,既能表现景物特点,又能传达情感。请你参照下面示例,从备选景物中选择一种,进行连续的拟人化描写,不少于两处。(句式不限)示例:清风,轻盈地穿过明月松间,悠然漫步于辽阔原野,悄然而去。备选景物:微雨 白云 柳枝济澄露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 《济南的冬天》助读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学法指导:1.在阅读文本时,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假如让你写家乡的冬天,你会怎么写呢?不论你会怎么写,请带着你对该问题的思考,再去读《济南的冬天》,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2.在阅读过程中认真体味老舍先生所刻画的风景,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济南的冬天是一幅水墨画,请你尝试着将画境在笔下勾勒出来。3.试着阐述老舍先生所描写的冬天的特点。4.划出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简要分析修辞手法在作文时所发挥的作用。一、知识储备(一)文学常识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有“人民艺术家”之称。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及运用的群众语言,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二)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老舍1930年7月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多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称山东为他的“第二故乡”。本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此文虽是节选,但能独立成篇。文体知识1.散文。散文是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述景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么广泛,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主题服务的。2.写景散文。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四)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展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周围的环境;(4)推动情节的发展;(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二、字词积累(一)字音、字形◎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地毯( ) 着落( ) 一髻儿( ) 宽敞( )贮蓄( ) 济南( ) 伦敦( ) 奇迹( )看护( ) 水藻( ) 澄清( ) 镶( )( )济南 ( ) 露水 ( )澄清( )救济 ( ) 露着 ( )澄沙( )着落( )着数( )着急( )看着答案:地毯(tǎn) 着落(zhuó) 一髻儿(jì) 宽敞(chɑnɡ)贮蓄(zhù) 济南(jǐ) 伦敦(dūn) 奇迹(jì)看护(kān) 水藻(zǎo) 澄清(chénɡ) 镶(xiānɡ)(jǐ)济南 (lù) 露水 (chénɡ)澄清(jì)救济 (lòu)露着 (dènɡ) 澄沙(zhuó)着落(zhāo)着数(zháo)着急(zhe) 看着(二)理解词语◎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①晴朗无云。( )②温暖晴朗。( )③假如。( )④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⑤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⑥植物名,又名“满江红”,叶子浮出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色。( )⑦文中指水清澈见底。( )⑧形容蓝得发亮。( )答案:①响晴 ②温晴 ③设若 ④着落 ⑤镶 ⑥绿萍 ⑦澄清 ⑧蓝汪汪三、整体阅读(一)内容解读1.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济南的冬天 第一部分(1):总写济南冬天“① ”的特点。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山水景色 山(分写)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薄雪覆盖下的山:②③ :淡雅水(分写) 水温:冒着点儿热气水色:绿水质:④第三部分(7):总结上文,写作者总的观感 喜爱、⑤ 之情答案:①温晴 ②秀气 ③城外的远山 ④澄清 ⑤赞美2.作者围绕“温晴”这个特点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请你找出来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总的特点 角度 代表性的景物 画面温晴 绘山景 阳光朗照下的山 小山摇篮图①_______________ 雪霁晴峦图城外的远山 ②_______________描水色 河水和水藻 ③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①薄雪覆盖下的山 ②山村卧雪图 ③空灵水晶图(二)体会抒情方式找出文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1)直接抒情——①济南真得算个宝地。②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③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④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⑤那些小山太秀气!(2)间接抒情——①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②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③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④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⑤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特点 直接抒情的语句往往有表达作者情感的形容词,如“宝”“理想”“可爱”“妙”“秀气”;有表示强调的副词,如“真”“特别”“最”;有语气词“呀”;还有表示强烈感情的问号、叹号,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间接抒情,主要在景物描写中传达情感。如①②两句写济南冬天的特点,其实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感受,隐隐传达出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③句写人们面上含笑,仿佛让读者看到作者幸福的笑容;⑤句让人好像听见作者“我爱济南”的由衷赞美。老舍先生描山景、绘水色,不仅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晴的特点,更是把济南的冬天的这种温晴渗透进每一个字眼儿,一处景就渗出一缕情。难怪他眼中冬天的济南是慈善的、秀气的、富有生机的。四、探究写法探究要点一:[关键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如何理解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作者一开头就把济南跟北平、伦敦相对比,直抒了自己对济南冬天气候的赞赏。然后请读者“闭着眼睛”去领略“理想境界”的风光;和济南城一起盼望春天的到来;一起去怜爱那雪后小山的秀气;一起去欣赏城外“卧雪”的风景画;又一起去领悟水藻的无私、河水的宽厚、垂杨的妩媚。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服务的。如“水也不忍得冻上”的“不忍得”,把无情的写得有情了;再如“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中的“含笑”二字,是整篇文章直接写人的神态动作的惟一之处,这“含笑”二字不但表现了人们对济南这个“理想境界”的满意,而且显示了人们对未来春天的向往,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信心。另外“含笑”二字也是上下两层写景的结合点。2.本文和《春》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你觉得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①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季节景物的特征。②两篇散文都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极具表现力、感染力。③两篇散文在描写景物的同时都融入了作者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④两篇散文在描写眼前实景的同时都结合了自己的想象,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内容,引人入胜。探究要点二:[关键词:用词角度]1.怎样理解作者用词自然平易、准确生动、清新明快的特点?本文没有一个晦涩冷僻的字眼,也没有什么特别华丽的词藻,而是用了“最自然最恰当最现成的字”(《老牛破车》)。正因为如此,作者把济南的冬天的景色写得具体、形象,显示了一种特有的朴素美。如第三段中,作者运用一系列寻常动词和短语“顶”“镶”“穿”“斜射”“害了羞”“露出”“受不住”,使不同时间的各种色彩活跃起来,使整个雪景跳动起来。第四段中写山坡的雪时,作者不用“铺”“盖”“遮”等动词,而是连用两个“卧”字,不仅把济南城外山坡的地形特征表现出来,而且把雪的形象也写活了。第一段中的“毒”字,把炎炎烈日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令人望而生畏,也把济南冬天的“温晴”很好地反衬了出来。第五段中的“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的“拿”字,把无形的写成有形的,活脱脱地显示出水藻无私的品质。“水也不忍得冻上”的“不忍得”,把无情的写成有情的,把水的那种宽厚仁慈的品质表现得十分“入神”。2.“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去掉,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表明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你认为第4段和第5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妙 跟同学们推荐妙在何处 例如:镶:因为“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远远望去山尖积雪犹如给蓝天划了一道银圈,用“镶”就恰如其分。“卧”: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赋予小村庄、雪以生命和感情,写出错落有致的小村庄、矮房屋顶上薄雪的形状和情状,烘托恬静、安逸的气氛;把老城、村庄、山坡、房顶、雪比作一幅水墨画,素淡雅致,富有诗情画意;形象传神地照应前文“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和“暖和安适地睡着”。探究要点三:[关键词:修辞手法](阅读课本关于“比拟”的补充资料。)◎感悟精彩句子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句子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了山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况且小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句子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通过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考点链接】常见题型:1.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语句。答题指导:修辞 作用及答题格式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对比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反复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的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对偶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探究要点四:[关键词:句段作用]1.第二自然段“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的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济南冬天阳光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冬天山水的描写。2.结尾段的作用是什么?内容上:总结全文。结构上: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点题。情感上:抒发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考点链接】段落的作用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开篇点题,总括全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让读者对文章有整体把握。领起下文,引出悬念:为后文论述做铺垫,通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例如在一篇悬疑小说中,开头“深夜,那座古老的城堡里突然传来一阵奇怪的哭声,这哭声究竟来自何方?”引出悬念,吸引读者探究。开门见山,渲染气氛:直接点明主题,营造特定氛围,使读者快速进入文章情境。如在描写战争的文章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战场上一片混乱”,开门见山并渲染紧张气氛。奠定基调,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确定文章感情基调,为后文情节发展或主题表达做准备。比如在一篇描写悲伤情感的文章中,开头“在那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奠定悲伤基调,为后文抒发悲痛之情做铺垫。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更连贯。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总结文章主要内容,与前文内容或题目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深化、升华主旨:在总结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章主题,使读者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在一篇关于友谊的文章结尾“真正的友谊不仅是分享快乐,更是在困难时刻相互扶持,它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深化了友谊的主题。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结尾处表明作者的志向或情感,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空间。例如在一篇关于梦想的文章结尾“即使前方荆棘满途,我也会怀揣梦想,勇敢前行,因为梦想的光芒将照亮我前行的路”,卒章显志,引发读者共鸣。五、随课练习1.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2.学完《济南的冬天》后,班级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某同学参观了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老舍、胡絜青藏画展”,下面是他抄录的一段文字,你认为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段,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老舍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 , , 。几十年来,所藏作品纵跨古今,尤以20世纪以来中国画作品为佳。此次展览将首次完整呈现老舍、胡絜青所作所藏的书、画、印、砚,展现二位先生的鉴藏眼光和艺坛交游,呈现不同时期美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时代风采,诠释20世纪中国美术的沿革与流变。①他们的藏画,或为友人馈赠,或为间接求得,或为市场购入②胡絜青先生曾拜师齐白石,是我国20世纪女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③他和夫人胡絜青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接触美术④两位先生雅好收藏,家藏颇丰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2)下面这幅书法是胡絜青先生书写的“北京城”三个字,对其书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楷书 B.行书 C.隶书 D.草书(3)《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拟人化的描写,既能表现景物特点,又能传达情感。请你参照下面示例,从备选景物中选择一种,进行连续的拟人化描写,不少于两处。(句式不限)示例:清风,轻盈地穿过明月松间,悠然漫步于辽阔原野,悄然而去。备选景物:微雨 白云 柳枝1.D【解析】是用这三个地方反衬济南的冬天的温晴的特点。2.【答案】(1)D (2)A (3)示例1:微雨,点洒在花间,静听花的呢喃,笑看春意满园。示例2:白云,悠游于辽阔蓝天,流连于群山之巅,变换着俏丽的容颜,潇洒又自在。示例3:柳枝,翻墙跨篱,舒枝展臂,挽住行人衣衫,诉说春的心愿。(至少有两处连续的拟人化描写,语言流畅)【解析】(1)分析四个供排句,结合横线前面对老舍先生的介绍,可知③句是第一句;由③句“他和夫人胡絜青先生”,可知②句紧承③句介绍胡絜青先生;④句介绍他们的收藏,①句介绍他们的藏画来源,与横线后面的内容联系紧密,故④①排后面。故选D。(2)“北京城”三个字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所以可判断为楷书。故选A。(3)本题考查运用拟人修辞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作答时,要先从备选景物中选取描写对象;然后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如微雨的轻柔,白云的悠然,柳枝的舒展),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描写。需要注意的是,所选取的属于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一定要符合描写对象的特征,而且不能忽视题干中的“连续”这一要求。济澄露着济澄露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弯道超车】暑期助读学案七上2《济南的冬天》(原案版).doc 【弯道超车】暑期助读学案七上2《济南的冬天》(答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