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章 光现象 2024-2025学年物理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一、选择题。1、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B.光只在水中沿直线传播C.光在空气中传播路线是弯曲的 D.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中,MM′为平面镜,P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PON等于60°,其中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光路图是(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6 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 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离水面( )A.2 m B.1.4 m C.0.6 m D.2.6 m4、舞蹈演员在排练时,总是要对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纠正自己的动作.当图中的舞蹈演员面对竖直放置的平面镜时,她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5、一种涂有半透膜的平面镜,它对投射来的光既能透过又能反射。现有一电影摄制组在海边拍电影,当摄影机对准大海时,在摄影机与大海之间以45°角放一块半透膜的平面镜MN,且在此镜的两侧分别有一跑步的演员和一辆行驶着的汽车,如图所示。则拍摄成的电影放映时,银幕上( )A.只有演员在海面上跑步B.只有汽车在海面上行驶C.演员在沙滩上跑步,汽车在海面上行驶D.演员在海面上跑步,汽车在海面上行驶6、周末,小科一家到瓯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 B.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小科的身“影”光的直线传播7、我们看到大海平静时,海水呈蓝色,其主要原因是( )A.海水里有盐分B.蔚蓝色天空映照的结果C.太阳经漫反射产生的结果D.其他色光被海水吸收,短波的蓝光和紫光被海水反射和散射的结果8、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水中的倒影 B.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C. 水中的筷子 D. 树荫下的圆形光斑9、如图所示,一束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反射光线经过的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10、《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名作,荷塘中月球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月球到水面距离相比( )A.相等 B.较小 C.较大 D.无法比较11、宋代大诗人苏轼在《登州海市》的诗中描述过海市蜃楼的奇观。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光的( )A.会聚 B.折射 C.发散 D.反射12、过量的太阳照射对人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发皮肤癌,这是因为太阳光中含有哪种光所造成的( )A.红外线 B.X光线 C.γ光线 D.紫外线13、下列词语中涉及的光现象与“小孔成像”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 凿壁偷光 B. 海市蜃楼C. 猴子捞月 D. 杯弓蛇影 14、教室内用来放映投影片的银幕,表面是白色且粗糙的,其目的是( )A.不反射光 B.吸收光C.发生镜面反射 D.发生漫反射15、利用平面镜不能做到的是( )A.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改变像的大小C.成正立的虚像 D.制成潜望镜16、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下列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举杯邀明月”中的“明月”是光源B.“起舞弄清影”中的“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掬水月在手”中的“月在手”是光的折射现象D.“疏影横斜水清浅”中的“水清浅”是光的反射现象二、填空题。17、以下物体:①太阳、②月亮、③闪闪发光的宝石、④正在放映的电影银幕、⑤萤火虫、⑥烛焰,其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属于天然光源的是 。18、如图所示以固定光源发出一束与水平面构成45°角的光照在液面上,光经过液面反射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S1,若光斑由S1向右移动了2m移到S2时,则液面 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了______ m。19、如图所示,光学器件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图甲中在比较危险的盘山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使用的是__ __镜,能扩大驾驶员的视野;图乙为采集奥运圣火的画面,圣火采集器是一个__ __镜.20、如图所示,在碗底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的地方,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向碗里缓慢加水后,又能看到硬币,其实看到的是硬币的 像(填“实”或“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试画出加水后眼睛看到硬币的光路图。21、把绚丽的七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混合在一起可以组成 光.电视机艳丽的画面是由 、绿、 三种基本色光组成的。【答案】白;红;蓝22、某人在看到闪电 5 秒后听到雷声,则发生闪电处距此人约 m. 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 2.56s,则地球和月球的距离是 m。23、一束光线与水平放置的平面镜成40°角,若入射光线不变,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角为__________。24、在“走进西藏”活动中,小明对藏民用面积很大的凹面镜制成的太阳灶烧水(如图甲)很好奇.于是他用不锈钢汤勺的内表面当作凹面镜,将平行光正对“凹面镜”照射,光路如图乙. 甲 乙 丙(1)使用太阳灶烧水时,水壶应放在图乙中的__ __(填“a”“b”或“c”)点.(2)小明还观察到收集微弱电视信号的“卫星锅”(如图丙)也有类似结构.你认为“卫星锅”凹形锅面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__ __(填“反射”或“吸收”)性能的材料.25、光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折射角为∠ (选填“1”、“2”或“3”),分界面为 (选填“①”“②”),分界面的 方为水。当入射角减小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将变 。三、作图题。26、如图所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请作出它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四、实验题。27、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适量的油和水(如图乙所示),再用一束光斜射入油和水中,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1)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 ?(2)小明实验方案中存在明显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答:________.(只要指出一处即可) (3)某小组同学根据修改后正确的实验方案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________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4)丁图中C点为实验(C)所形成的光斑,请在括号内用字母A、B、D标出其余三次实验所形成的光斑的对应位置。28、小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8cm,小成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1)B蜡烛的烛焰高___ cm;(2)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成最好在___ 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3)小成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___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4)小成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___ 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第2章 光现象 2024-2025学年物理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一、选择题。1、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B.光只在水中沿直线传播C.光在空气中传播路线是弯曲的 D.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答案】A2、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中,MM′为平面镜,P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PON等于60°,其中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光路图是( )【答案】A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6 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 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离水面( )A.2 m B.1.4 m C.0.6 m D.2.6 m【答案】C4、舞蹈演员在排练时,总是要对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纠正自己的动作.当图中的舞蹈演员面对竖直放置的平面镜时,她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答案】B5、一种涂有半透膜的平面镜,它对投射来的光既能透过又能反射。现有一电影摄制组在海边拍电影,当摄影机对准大海时,在摄影机与大海之间以45°角放一块半透膜的平面镜MN,且在此镜的两侧分别有一跑步的演员和一辆行驶着的汽车,如图所示。则拍摄成的电影放映时,银幕上( )A.只有演员在海面上跑步B.只有汽车在海面上行驶C.演员在沙滩上跑步,汽车在海面上行驶D.演员在海面上跑步,汽车在海面上行驶【答案】C6、周末,小科一家到瓯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 B.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小科的身“影”光的直线传播【答案】C7、我们看到大海平静时,海水呈蓝色,其主要原因是( )A.海水里有盐分B.蔚蓝色天空映照的结果C.太阳经漫反射产生的结果D.其他色光被海水吸收,短波的蓝光和紫光被海水反射和散射的结果【答案】D8、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水中的倒影 B.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C. 水中的筷子 D. 树荫下的圆形光斑【答案】D9、如图所示,一束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反射光线经过的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C10、《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名作,荷塘中月球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月球到水面距离相比( )A.相等 B.较小 C.较大 D.无法比较【答案】A11、宋代大诗人苏轼在《登州海市》的诗中描述过海市蜃楼的奇观。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光的( )A.会聚 B.折射 C.发散 D.反射【答案】B12、过量的太阳照射对人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发皮肤癌,这是因为太阳光中含有哪种光所造成的( )A.红外线 B.X光线 C.γ光线 D.紫外线【答案】D13、下列词语中涉及的光现象与“小孔成像”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 凿壁偷光 B. 海市蜃楼C. 猴子捞月 D. 杯弓蛇影 【答案】A14、教室内用来放映投影片的银幕,表面是白色且粗糙的,其目的是( )A.不反射光 B.吸收光C.发生镜面反射 D.发生漫反射【答案】D15、利用平面镜不能做到的是( )A.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改变像的大小C.成正立的虚像 D.制成潜望镜【答案】B16、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下列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举杯邀明月”中的“明月”是光源B.“起舞弄清影”中的“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掬水月在手”中的“月在手”是光的折射现象D.“疏影横斜水清浅”中的“水清浅”是光的反射现象【答案】B二、填空题。17、以下物体:①太阳、②月亮、③闪闪发光的宝石、④正在放映的电影银幕、⑤萤火虫、⑥烛焰,其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属于天然光源的是 。【答案】 ②③④ ①⑤ .18、如图所示以固定光源发出一束与水平面构成45°角的光照在液面上,光经过液面反射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S1,若光斑由S1向右移动了2m移到S2时,则液面 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了______ m。【答案】下降 119、如图所示,光学器件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图甲中在比较危险的盘山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使用的是__ __镜,能扩大驾驶员的视野;图乙为采集奥运圣火的画面,圣火采集器是一个__ __镜.【答案】凸面 凹面20、如图所示,在碗底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的地方,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向碗里缓慢加水后,又能看到硬币,其实看到的是硬币的 像(填“实”或“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试画出加水后眼睛看到硬币的光路图。【答案】虚;光的折射;如图所示:21、把绚丽的七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混合在一起可以组成 光.电视机艳丽的画面是由 、绿、 三种基本色光组成的。【答案】白;红;蓝22、某人在看到闪电 5 秒后听到雷声,则发生闪电处距此人约 m. 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 2.56s,则地球和月球的距离是 m。【答案】 1700 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声音大(快) 3.84×10823、一束光线与水平放置的平面镜成40°角,若入射光线不变,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角为__________。【答案】60°24、在“走进西藏”活动中,小明对藏民用面积很大的凹面镜制成的太阳灶烧水(如图甲)很好奇.于是他用不锈钢汤勺的内表面当作凹面镜,将平行光正对“凹面镜”照射,光路如图乙. 甲 乙 丙(1)使用太阳灶烧水时,水壶应放在图乙中的__ __(填“a”“b”或“c”)点.(2)小明还观察到收集微弱电视信号的“卫星锅”(如图丙)也有类似结构.你认为“卫星锅”凹形锅面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__ __(填“反射”或“吸收”)性能的材料.【答案】(1)b (2)反射25、光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折射角为∠ (选填“1”、“2”或“3”),分界面为 (选填“①”“②”),分界面的 方为水。当入射角减小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将变 。【答案】2 ② 上 大三、作图题。26、如图所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请作出它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答案】如图所示:四、实验题。27、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适量的油和水(如图乙所示),再用一束光斜射入油和水中,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1)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 ?(2)小明实验方案中存在明显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答:________.(只要指出一处即可) (3)某小组同学根据修改后正确的实验方案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________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4)丁图中C点为实验(C)所形成的光斑,请在括号内用字母A、B、D标出其余三次实验所形成的光斑的对应位置。【答案】(1)记录每一次光斑的位置 (2)没有控制液体的深度(3)相同和入射角相同油 (4)28、小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8cm,小成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1)B蜡烛的烛焰高___ cm;(2)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成最好在___ 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3)小成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___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4)小成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___ 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答案】(1)8 (2)较暗 (3)不可能 (4)3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