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云浮市云安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模拟测试高三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良渚文化早期,聚落产生了明显的等级分化,但是遗址群不存在统一规划,表现出分散的多中心模式。到中期,先民在遗址群中心位置开始营造一批大型礼仪空间,显示了居中而建的规划理念。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 B.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C.公共权力的显著强化 D.阶级分化的日益显现2.西周出现过“懿王崩,立其叔辟方,是为孝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的现象,但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实行嫡长子世袭制。这反映了A.统治阶级权力斗争激烈 B.原始民主对王权的冲击C.政权与族权的紧密结合 D.周王权威受到相权挑战3.秦汉疆域、郡县设置及管辖大致在秦长城以南,贾谊曾论及,“今陛下(汉文帝)杖九州而不行于匈奴”,天子皇帝的“称号甚美,而实不出长城”;汉武帝诏书曰:“今中国一统而北方未安”。这反映了A.秦汉时期加强边疆治理 B.中国一统格局只是初步形成C.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定型 D.当时未对匈奴地区进行治理4.魏晋时期王弼的《周易注》跳出汉代以象数解易的窠臼,开辟了后世以义理解易的先河,还援《老子》入《易经》,注入玄学思想,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作;杜预的《春秋左式经传集解》以经、传合一,综取各家以为诠解,不仅集成《左氏》之学,亦开《春秋》研究新风。由此可见魏晋时期A.儒学的与时俱进 B.稳定的政治环境C.三教合一的趋势 D.传统经学的衰弱5.宋朝建立初以开封府为东京,以河南府为西京;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应天府为南京;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建大名府为北京。东京周围的路则被命名为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等。上述行政区划安排体现了A.抵御边患的国防意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C.内轻外重的治国理念 D.“大一统”的方位观念6.清代河南开封商业繁荣,客商云集,会馆遍布。“城中市座廛,辐转处惟汴桥隅、大隅首、贡院前、关王庙、鱼市口、火神庙、寺角隅、鼓楼隅为最盛”。当时,不仅外籍商人在开封组织的会馆众多,国内商人也时有组织会馆,如组织山陕廿会馆、汜水会馆等60余处。这反映了清代开封A.经济结构明显变动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战略地位愈益重要 D.因国家扶持而崛起7.自 1882年起,英日等国私据东沙岛,企图据为己有。两广总督张人骏建议外务部,直接“布告英日两使,声明蒲拉他士岛(东沙岛)系中国属岛“酌立标志以杜外人觊觎”。外务部则认为“既有系我属地之说,尤不应无端向人声明,先自示弱”,建议同日本、英国分开交涉。这表明清政府A.缺乏国际公法意识 B.重视外交制度建设C.意图维护领土主权 D.赞同地方督抚意见8.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取消国统区团组织,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一举措A.反映了民族战争形势需要 B.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C.加剧了国统区的统治危机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9.大兴纱厂是近代石家庄第一家大型民族纺织企业。1947年中国共产党接管该厂后,在加强公营管理的过程中重新调查与分析其资本性质,1948年5月提出发还私营。此后,经过双方多次协商,大兴纱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几个月内又实现由公营向私营的转变。大兴纱厂从公营到私营的转变A.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B.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C.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的路线 D.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10.下表为建国初期我国地方各级政权的建立过程,可以说明当时解放之初 各地建立了临时政权-军事营制委员会1949年底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了5个大行政区、10个省自治区和5个大城市的人民政府委员。1951年10月 有17个省、69个市、186个县的人民代表会议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省、市县人民政府的长官和委员A.人民民主专政得到了加强和巩固 B.新旧政权之间实现了和平交替C.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得以完全建立 D.召开全国人大的时机已经成熟11.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它扩散在一切人中间,它是永恒的......它在罗马是这样,在雅典也是这样;它对任何国家和任何时期都是这样的。”这种观念后来注入了古罗马的法律体系之中。这一做法A.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适应了古罗马后世扩张的需要C.促使寡头政治转向君主制 D.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12.英国于1170年颁布《郡守调查令》,要求详细记录郡守的地方从政行为及个人情况。此后大约有20个郡守被国王罢免,并且巡回法庭增加了关于郡法庭、郡守及其行为的问责制。这反映了A.教会权威已经丧失 B.《大宪章》被破坏C.分权体制初具雏形 D.封建王权逐渐加强13.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俄国成为“欧洲宪兵”,英国的海上霸权和殖民地得到强化和拓展,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又重新突出,波兰等小国遭到了分割,欧洲各国的目标也变为防止法国东山再起。这说明拿破仑战争A.激发了法国人民的革命热情 B.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C.根除了欧洲传统的封建势力 D.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14.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如果无产阶级革命没有与农民形成一种合唱,那么“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恩格斯也指出:“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权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这表明A.全世界无产者要联合起来 B.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必须要有农民参与C.农民是革命成功的主力军 D.工农结合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15.1930-1933年,苏联修建了“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这条运河是苏联西北部连接白海与波罗的海的重要水道,全长22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连海运河。这条运河是A.推行新经济政策的产物 B.应对德国入侵的防御工事C.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 D.实施计划经济建设的成果16.如图为英国画家迈克尔·卡明斯创作于 1962的漫画《比骆驼穿针还难》,画中的骆驼脸者为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拿剪刀者为美国总统肯尼迪,针眼上方脸者为法国总统戴高乐,针眼下方脸者为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作者意在表明A.欧共体难以阻止英国欧洲领先地位 B.美国成为欧洲发展的主要障碍C.欧洲国家普遍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 D.法德试图通过欧共体对抗美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历史上浙江地区文明发育较早。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形成过早期工商强国的典范。范蠡主张大力发展经济,农商俱利等,为后世提供了“重商厚利”的理论渊源。魏晋以来,由于南北经济重心转移,浙江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区域社会工商业相对发达,城市商品经济活跃。近代以来,由于发展的外部环境骤变,浙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商业文化得以重塑。-摘编自江宏《近代浙商与浙江经济的近代化》材料二明清以来,龙游商人对聚集起的大量财富,大多用于置豪宅、建祠堂、量族田等。一部分龙游商人具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即使在年轻时把生意做得很大,但是在年老时,也会将资产变卖,回乡买宅置田。龙游拥有许多书院,教授的内容以传统重仕轻商思想为主。另外,太平军战后经济尚未恢复,社会动荡不安,龙游商人不肯冒风险,宁愿在本地做些小买卖,而跟不上外界的时代变化。龙游商帮由此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林利平《龙游商帮蔚然勃兴与黯然落幕的镜鉴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以来浙江地区工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分别指出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龙游商帮“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蹶不振以至走向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请你对现阶段浙商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末,一系列对传统科学进行历史性总结的著作涌现,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古典科学总结性巨著的出现,暴露了传统科学的优点与缺点:实用性技术发达,科学理论、科学思维薄弱。东林学派从“学问不是空谈,而贵实行”的观点出发,批判泛滥至极的“空言之弊”的风气,倡导“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才”。明初至万历年间,《大统历》的预报与实际天象不符之事屡屡发生,对经济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修改历法的呼声越来越高。1624年,明军在关外作战,连连失利,徐光启,李之藻对西洋火器有较多了解,上书奏请精通炮术的传教士进京制造和使用火炮。1561至1664年,耶稣会士共印算数100种,涉及伦理、物理书55种。雍正帝继位后,实施了严行禁教的政策,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播活动受到严密的限制。-摘编自张志新《明末清初西方科技文献在中国的传播》材料二清末“新政”广设学堂,到1911年,全国学堂已增至52500余所,学生总数已达156万多人。从各省城到各州府县,再到各村,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员年龄跨度大。同时,清政府还以章程的形式规定了新式学堂中要增加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课程。为给经济变革提供技术人才,清政府倡导在各省设立农、工、商、矿、医等专门学堂,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开辟了先河。1907年,全国掀起了兴办半日学堂的高潮,这些半日学堂主要教人识字和简单的算术,还有部分半日学堂,以专门传授专业技术为主,例如,江苏泰州高人鉴等组织普益桑蚕公司,附设农务半日学堂,教授有关培养新种子、植桑养蚕等近代农业知识。-摘编自王灿《晚清时期西方科技在华传播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方科技在华传播的有利因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清末“新政”时期西方科技在华传播呈现的新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化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主义中国化的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现代化(也称近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现代化道路具有相似性,更具有多样性。如下图所示:-摘编自冯仕政《中国道路与社会治理现代化》阅读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025届云浮市云安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模拟测试高三历史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C B A D B C A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D B D D D D17.(1)春秋战国时期,早期工商强国典范。原因: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或农商俱利或重商厚利。魏晋以来,工商业发达或商品经济活跃。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或江南开发或浙江地区进一步开发。近代以来,经济近代化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被迫开放。(2)原因:没有将资本投入再生产或没有扩大生产;传统思想的束缚(落叶归根或重农思想,但写“抑商”)重仕轻商思想;社会动荡;恋土情节。建议:深化改革开放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营商环境;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形成浙商群体;加强自主创新,激发产业活力;突出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等。18.(1)中国传统科学存在不足之处;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开明人士的推动;传教士采取合适的传播策略;出版印刷业的发展;战争的推动。(2)新特点:政府,民间力量均积极参与;传播内容更加多元化;借助近代教育机构进行进行;面向普通大众普及实用知识;遇到的阻力相对较少。积极影响: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军事的发展;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扭转了社会民众对西方科技的传统认识,减少了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的阻力。19.(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2)意义: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激发了国民的近代民族意识;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与高涨;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20.示例观点:中国现代化道路受西方影响并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论证: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从思想解放到政治变迁进而推进到经济工业化,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以市场为导向,走上现代化道路开创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中国近代以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经历了洋务运动经济变革,辛亥革命政治演变,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融汇市场和计划两者的优势,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结论:中国从模仿学习到开创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