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兴义市第八中学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实行()A.井田制 B.三公九卿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尊崇儒术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3.大中六年(852)三月,唐宣宗想免除其舅郑光的两税,遭到中书门下的反对,理由是据地出税,天下皆同。随户杂徭,久已成例。”这反映了当时()A.中枢决策体系呈现完善化趋势 B.科举制促使士族阶层走向没落C.赋税征收蕴含一定的公平原则 D.两税之外的苛捐杂税项目繁多4.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的主食稻米主要靠外地输入,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外地稻米的依赖,尽管此举收效甚微。材料反映了()A.区域间长途贩运较发达 B.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C.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D.粮食供给危机日益显现5.明末清初的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下列思想主张由黄宗羲提出的是()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C.“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世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6.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A.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7.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在上海开幕。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8.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大捷 D.百团大战9.1949年10月,《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报道()A.宣告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C.宣布世界和平得以实现 D.表明了土地改革已经全部完成10.改革开放40多年米,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以下关于改革开放的解读正确的是()①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④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到2035年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11.某同学为研究古代世界的主要文明成果,收集了下面几幅图片,与该同学研究主题相符的是()A.文字出现推动文明的产生 B.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特征C.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D.大河流域孕育了古代文明12.艾因哈德在《查理大帝传》中写道“凭那份地产,我就可以使某个臣属效忠,而他也会像随便哪个主教或伯爵一样好,或者还要好些。”这表明()A.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C.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D.封建领主对封臣具有绝对控制性13.13世纪的阿拉伯著名医药学家伊本巴伊塔尔在其著作中,记载了中国本草学的乌头草乌)、麝香、大黄、牛黄的药用功能,也包括火药配方中的硝石、木炭和硫磺。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国()A.建立完整的医药体系 B.推动了区域文明走向融合C.关注文明的交流互鉴 D.具有兼容并蓄的文明特质14.1700-1800年,英国经济从欧洲向大西洋急剧转向。1700年,英国82%的出口商品销往欧洲。100年后,只有21%的出口跨越了英吉利海峡,而61%则融入了大西洋经济。造成这一“转向”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三角贸易”的利益驱使 B.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C.拿破仑战争摧毁欧洲市场 D.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15.下图是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该现象的出现()A.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C.推动了全球整体联系的加强 D.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16.下列科学家与其科研成果搭配正确的是()A.法拉第-日心说 B.达尔文-相对论C.牛顿-经典力学 D.伽利略-量子假说17.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君主立宪制的代表,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是()A.议会 B.国王 C.法院 D.内阁18.联邦宪法的制定者麦迪逊指出“在共和国里极其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社会防止统治者的压迫,而且要防止一部分社会反对另一部分社会的不公。这表明麦迪逊()A.强调健全民主法律体系 B.主张宪法应维护社会公平C.坚持实施三权分立体制 D.认为联邦宪法存在着弊端19.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这主要反映了()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20.历史学家评价某运河:它是埃及的重要经济命脉,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各国船只过往所缴纳的通行费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四大支柱之一。该运河()A.成为西欧和南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B.避开了直布罗陀海峡、连接了地中海和大西洋C.推动了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化的商业贸易中心D.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21.仅一周的时间,埃及全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罢工和骚乱,铁路和电话线路被切断,出租车司机拒绝载客,律师也表示不会出现在庭审现场,农民也走上街头打出支持华夫脱党、要求独立的标语。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扎格鲁尔领导埃及军民反抗英国B.非洲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政党C.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瓦解D.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22.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C.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3.1921年3月,苏俄政府规定取消作为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办法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实物形式的农业税;完成纳税义务以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由土地耕种者自己全权处理支配。这()A.体现了农业与工业互补 B.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C.加速了外国资本的引进 D.有利于城乡经济交流24.1975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57.5%,军费开支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3% 苏联的洲际导弹和自由艇发射的导弹从1963年分别约占美国的23.6%和44.6%到1975年在数量上超过美国。这说明()A.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 B.美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弱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畸形 D.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导25.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后,在欧洲,美国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与苏联互相争夺,互相牵制,自己则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维护者自居。在亚洲,则让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与中国、苏联互相对峙、抗衡,其逻辑与美国在欧洲的作为如出一辙。该学者意在强调()A.美国借助冷战维系其霸权地位B.中国在两极对抗中处于中立的地位C.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D.冷战一定程度上利于世界和平26.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下列属于冷战内容的是()A.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 B.朝鲜战争C.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D.越南战争27.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A.经济繁荣的现象 B.“滞胀”现象C.虚假繁荣 D.知识经济28.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苏联的工业领域中分期分批地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这些举措源自()A.斯大林模式 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29.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的统一的欧洲B.加强西欧各国政治联盟,稳定欧洲政局C.抗衡美苏,发展欧洲经济提高国际地位D.稳定西欧资本主义,抑制苏联的影响30.2023年4月14日,《中国一巴西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表,中国表示将决心进一步加强多边主义,包括同“77国集团和中国”所有伙伴一道,以期建立一个集体性、反对单边主义和绿色贸易壁垒,并坚定立足于国际社会团结合作价值观的气候团结典范。这表明()A.发展中国家主导国际事务 B.自然灾害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心C.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D.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31.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材料三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辽夏金政权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简述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强调“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过渡到共耕制,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战时共产主义结束后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首次表述了他的合作社思想,指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农业合作社),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逐渐深化,其合作化思想也逐渐完善起来,并对后来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曹英伟、卢婕《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对中国农业改革的意义》材料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当局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还是跟不上国内需求的增长。从五”计划(1971-1975年)期间农业的执行情况看,农业产量的增长率就已经放缓了十五”计划期间农业的表现更糟糕。“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谷物产量的增长都比既定指标差多了。为了弥补国内消费的短缺,苏联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苏联购买的要在1972年7月1日到1973年11月1日交货的粮食已大约有3100万吨,它的硬通货价值在20亿美元以上。整个“九五”计划期间,谷物净进口为5500万吨,“十五”期间达到1.02亿吨。从1973年起,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摘编自赵健《20世纪70-80年代中苏农业体制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出现农产品供应困难局面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苏俄(联)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青铜雕塑-“铸剑为犁”位于纽约联合国总部花园苏联于1959年送给联合国的礼物观察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20世纪以来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2.【答案】C3.【答案】C4.【答案】B5.【答案】A6.【答案】A7.【答案】A8.【答案】D9.【答案】B10.【答案】A11.【答案】B12.【答案】C13.【答案】D14.【答案】A15.【答案】D16.【答案】C17.【答案】A18.【答案】B19.【答案】D20.【答案】A21.【答案】A22.【答案】A23.【答案】D24.【答案】C25.【答案】A26.【答案】A27.【答案】B28.【答案】C29.【答案】C30.【答案】D31.【答案】(1)新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向中原移民;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2)例子: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3)贡献: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政策,加深边疆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建立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形成华夷一体”的共同体意识。元朝措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32.【答案】(1)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其本土(俄国)化;十月革命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苏俄经济亟待恢复和重建。意义: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为苏联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2)原因:苏联模式打击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趋于保守和僵化;美苏军备竞赛的扩大制约了农业投入。(3)启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政策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农业的发展应符合时代的需要,农业政策需要与时俱进;应统筹协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3.【答案】20世纪人类为追求和平不懈努力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财产代价,人类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在反思战争的基础上人类为追求和平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联在争取和平的道路上作出了诸多努力,但全体一致”原则使其难以真正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945年,50个国家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1946年成立海牙国际法院,审判战犯,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国际法的不断发展。基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创伤20世纪后半期美苏两极对峙,以冷战的方式避免新的世界大战。“铸剑为犁”传达了人类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20世纪以来,人类为维护和平作出巨大努力。但是全球化过程中,维护和平依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