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监测(二)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1卷(共6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材料阅读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
1.1879年至1893年,每年进入美国的英国移民数量超过8万,其中大多为无技能和半熟练工人、矿工和建筑工人。这一现象()
A.促进了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 B.加速了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C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D.体现了英美工业化进程差异
2.186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保守党内阁提出的“议会改革方案”,把衰败选区的议席转给工业城市,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通过此次改革,选民人数从135万增加到225万。此次议会改革主要得益于()
A.工业革命的完成 B.民主权利的扩大
C君主立宪政体的完善 D.内阁立法权力的强化
3.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4.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5.“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材料体现了()
A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C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D.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6.巴黎公社建设过程中,部分成员主张对一些重要的产业和企业进行国有化或集体化管理,另一些成员倾向于保留一定程度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这表明巴黎公社()
A推行直接民主 B.探索新的经济模式
C内部派别林立 D.彻底消灭了私有制
7.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经过激烈讨价还价,达成协议: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领土,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分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这次会议()
A.彻底解决了列强在非洲的矛盾
B开启了帝国主义殖民掠夺非洲的历史
C大大加速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
D.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8.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中指出:“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复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而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这主要表明()
A.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形成 B.殖民扩张导致东方日渐从属于西方
C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使世界紧密连成一个整体
表1
1789年 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点燃了全国革命的熊火
1791年 杜桑·卢维杜尔领导黑人奴隶在海地发动武装起义
1820年 西班牙国内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826年 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
A.东西方的革命运动遥相呼应 B.拉美各国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
C国际环境利于拉美独立运动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濒临瓦解
10.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亚非拉国家相继发生民族独立运动:拉丁美洲完成了独立,但并没有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亚洲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非洲斗争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属于旧式民族运动。这些运动()
A.因各地社会发展不同而有差异 B完成了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任务
C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 D表明各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1.1905年,列宁指出:“如果我们所要求的不仅仅是专制制度的让步,而是彻底推翻它,那么我们就必须用临时革命政府来代替沙皇政府,这个临时革命政府一方面将....召开立宪会议,另一方面又能够保证选举完全自由地进行。”这表明列宁主张()
A通过改良方式实现政治变革 B.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C依靠沙皇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D.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完成改革
图1是比利时波普林格市的华工群雕塑像及碑文。由此可知,华工入欧
A基本上解决了欧洲劳动力问题 B显示了中欧人民之间友好情谊
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D奠定了中国成为战胜国的基础
13.图2为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于 1933年发表的漫画,画中展示了一只代表“日本”的手臂握着带有国际联盟戳记的“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这些条约已被点燃,熊熊燃烧如同火炬。该漫画反映出()
A.中日两国矛盾难以调和 B.世界和平局面面临威胁
C雅尔塔体系的土崩瓦解 D.美国霸权地位得到加强
14表2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表2
方式 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15.造成图3中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国际局势的剧变 B技术变革的推动
C、全球治理的加强 D.自由贸易的发展
16.根据下表信息,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憑发过程,最合理的结论是()
时间 事件 涉及国家/地区 影响范围
1931年9月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九一八事件) 中国东北 东亚地区
1935年10月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东非 非洲局部
1937年7月 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 中国华北、华东 东亚全面战争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 波兰 欧洲战场爆发
1941年12月 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国夏威夷 太平洋战争爆发
A.九一八事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D.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8.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表现出摆脱美国干预的倾向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9.1961年6月,不结盟运动预备会议召开,制定了参加首脑会议的标准,要求参加国满足下列条件:“与会国必须采取或赞成不同政治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独立自主政策”“与会国不得为大国间的对抗提供军事基地”。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A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瓦解了社会主义阵营
C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 D改变了旧国际经济秩序
20.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 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21.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政府提出,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9月,苏联驻美大使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战争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美苏两国外交官的认识()
A.标志美国对苏联开始发动冷战 B表明美苏意识形态发生冲突
C表明两国关系由合作转向对抗 D.反映了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23.瑞典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设计者之一鲁道夫迈德纳曾说:“即使福利国家制度已经被部分地破坏,但它仍是有活力的。(瑞典)中产阶级随时准备交更多的税以改善整个国家的生活条件。”由此可知“福利国家”()
A.始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B.国家制度已被部分破坏
C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D利于缓和社会贫富分化
24.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B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25.1946年,戴高乐强调法国“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失去这些领地,去国将不再成为大国”。1958年,戴高乐对海外领地提出了两种前途,或投票赞成宪法,成为法兰西共同体的成员,或不同意宪法而获得独立。这一变化
A.表明殖民体系已彻底瓦解 B源自于欧洲一体化的压力
C受制于美苏冷战的新格局 D.反映了国家利益的新定位
26.阿卜杜·卡德尔是19世纪阿尔及利亚抗法斗争的英雄。20世纪初,阿尔及利亚对他的历史形象描述呈现出区域化和碎片化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民族解放阵线将他阐释为阿尔及利亚国家元首和抵抗运动的缔造者,对这转变的解释合理的是()
A.英雄叙事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 B.历史记忆决定国家建设进程
C阿尔及利亚民族文化迅速复兴 D.二战加速西方殖民体系崩溃
27.图5为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这反映了()图5
A.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演变 B欧美国家加快了对外殖民扩张
C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瓦解 D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
28.如果在1930至2000年出版的国际图书中,分别检索“联合国”和“危机”,可得到两词出现频率的统计示意图。对下图反映的相关国际政治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
A.全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B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十分混乱
C原有国际机制失去作用 D.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迅速增加
29.2011年,大英图书馆“历史民族志记录”系列资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历史民族志记录”对各地口传文化进行田野录音,所有藏品均是各个领域中语言、音乐和其他文化实践的独特范例。此举意在()
A.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 B.顺应社会信息化趋势
C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 D.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30.下列图片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主题图片。据此判断,其研究主题是()
A.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 B.全球治理体系逐步变革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D.一超多强国际格局形成
II卷(共40分)
二、材料阅读题(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地图册》
“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10分)
材料二
1929年被斯大林称为是大转变的一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已定,“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急风暴雨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国有经济在工业产值中已经占了绝对优势。随着新经济政策被抛弃,苏联模式开始形成。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但忽视效率。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国民经济中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一直为 2:2:6,直到苏联解体。
-摘编自孙代尧《苏联模式的历史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模式的持点及其影响。(1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时间 美国外交政策
1935-1937年 《中立法案》都是为了避免美国人所认为的被卷入一战的历史再度上演。法案规定了强制武器禁运条款,并对任何军事冲突中的侵略者和受害者一视同仁,授权总统可以警告美国公民乘坐交战国船只旅行风险自负
1939年9月 罗斯福请求国会修改《中立法案》,最终放弃武器禁运条款,交战国可以以“现款自运”的方式购买武器。
1940年 1940年12月,英国已经破产,罗斯福提出实行租借法,允许政府向任何“对美国防卫至关重要”的国家销售或租借武器,《租借法案》获得了国会的批准,1941年生效。
1942年 《联合国家宣言》宣告: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前后分别对自身和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10分)
材料二
在雅尔塔体制下,始终存在着美苏激烈的军事对抗。这种军事对抗和国际危机相联系,和局部战争相联系,和核战争相联系。该体制是一个对世界和平造成持久的、严重的威胁的国际体制。
-摘编自《“雅尔塔体系与战后世界格局”学术讨论会综述》
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你的理由。(8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C A D B C B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B C A C B C A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D B D A C A D B
二、材料题
31(1)
地图信息:丰富的煤炭、铁等资源;适合航行的河流、良港,工业革命初期遍布各地的运河网等便利的运输条件。(4分)
所学知识:国内政局稳定、国家统一、自由宽松的社会氛围、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殖民扩张带来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广阔的海外市场、手工工场发展水平高、英国是 17世纪欧洲的科技中心之一等条件,共同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1(2)
特点:高速度;重视国防;优先发展重工业;指令性强;公有制经济。(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影响: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奠定基础;提高国际地位;高度集权;经济结构比例失调。(6分,积极与消极方面都要呈现)
32(1)
变化:从中立到结盟。(2分)
影响:变化前:维护了美国垄断资本的利益;助长了侵略者气焰,间接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4分)
变化后:维护了美国的安全与利益;促进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4分)
32(2)
参考答案一:不同意。(2分)
理由:在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互相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打击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联合国确立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此雅尔塔体系在“控制战争”,尤其是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分,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
参考答案二:同意。(2分)
理由: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相互妥协的产物,随着冷战进行,两国大搞军备竞赛,导致大量局部战争的爆发,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中,严重妨碍了国际关系正常化和世界经济发展。因此雅尔塔体系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大威胁。(6分,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