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8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1.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2.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1.中国货币的演变情况 2.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特点、影响 3.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4.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知识点一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1.中国货币的演进(1)古代货币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铜铸币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秦朝 货币统一为 北宋 诞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称为“钞”明朝 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2)近现代货币晚清 开始铸造银元中华民国 建立后 以 为法定货币 国民党政府 统治时期 1935年,实行 改革,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后又发行银圆券,都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 前后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2.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1)国际金本位货币制(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①形成: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 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特点: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③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④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读思学用1.必背——重要结论①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从海贝、金属到纸币的演进过程,明朝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②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拓展,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19世纪初建立起来,实行黄金自由兑换、自由铸币的金本位制度。③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2.必考——核心概念①法币政策:亦称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并限令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的白银、银元交由中央银行收兑。②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他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总共有三种实现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最具有金本位制的代表性。3.必练——教材边角①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采用“通宝”“元宝”或“重宝”之类名称。(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88“历史纵横”)结合史料中有关铜钱上文字的变迁,说明古代货币演进历程有什么特点。试答 ②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国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并避免竞争性之汇兑贬值。(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91“学思之窗”)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试答 ③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91“思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是如何重建的 试答 知识点二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田赋 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②汉初采取“ ”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人头税 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②汉朝时,分 、算赋,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③汉朝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徭役 秦汉徭役有 、正卒、戍卒三种 (2)隋唐至明清隋朝 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唐朝 ①唐前期: 。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可以“庸”代役 ②唐中期:两税法。将赋税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 ①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宋朝除了征收 外,还再派发各种徭役 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元朝 ①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②新增了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的“ ” 明朝 ①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②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 ” ③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清朝 ①内容: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 ” ②意义: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2.关税制度时期 内容古代 ①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②存在国内关税与 并立的现象 近代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 ,公布《进口税暂行条例》 ③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 ”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主要内容之一 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②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③1987年,通过《 》,重新修订发布关税条例 3.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含义 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演变 1914年 制定了一个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 年 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新中国 成立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作用 对调节 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读思学用1.必背——重要结论①古代的赋役除田赋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代租庸调到清朝的摊丁入亩,赋役征发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向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转变,由以实物、劳役为主的征收内容向征收货币的演变,人头税逐渐被废除,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②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实现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2.必考——核心概念①赋税:指历代王朝政府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②徭役:指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③田税:是中国旧时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征收的土地税,是赋税的一种形式。④丁税:是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税的总称,一般对男丁征收。⑤关税自主权: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3.必练——教材边角①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93“教材导言”及“元朝纳粮彩绘壁画”:这体现出农民和国家是一种怎样的赋税关系 试答 ②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94“史料阅读”:唐朝租庸调制征税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庸”的实行有何意义 试答 ③《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记载。(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94“教材图片及说明”)这一措施有什么影响 试答 ④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96“历史纵横”:概括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作用。试答 主题一 中国货币的演变[3年5考]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古代货币 的演变 2023·浙江卷:以一条鞭法为视角,考查明代白银成为支付手段 (1)热考主题:中国货币演变的特点、影响 (2)角度预测: ①探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货币政策 ②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2022·湖北卷:以钱荒为视角,考查唐玄宗时期的铸币政策2022·广东卷:明代白银的货币化问题近代中国的 货币政策 2022·重庆卷:考查国民政府停付内债本息视角1 问题探史——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史料 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等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 000文。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进的基本特点。试答 视角2 学者观点——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史料 在中国经济和政治内外交困影响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终于出台了《施行法币布告》规定新币制办法。从1935年11月4日起,发行法币的银行包括中央、中国、交通银行。为了防止白银偷漏的局面,规定从此所有的商品和买卖都由法币支付,拒绝使用银元,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除上述三行以外,财政部曾经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以及农民银行的钞票可同样使用。四大银行完全掌握了中国钞票发行权,中国货币发行实现了分散到集中。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在明确规定外汇价格责任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制买卖外汇。——摘编自许明霞《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研究:非对称依赖为视角》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试答 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规律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原始社会出现自然物货币,商朝后期出现金属人工货币,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 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 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等演变 唐高祖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标志着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等的演变2.唯物史观——法币改革的意义(1)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形成。(2)确定了法币的对外汇率,方便了国内资本参与国际市场的流动与竞争,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3)实现了白银国有,使政府握有一批稳定的货币储备,对于集中全国的财力和物力支援抗战初期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发挥了积极作用。主题二 近代以来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3年3考]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 2024·新课标卷: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1)热考主题: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 (2)角度预测: 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金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运转的影响 ②认识不同时期世界货币政策的特点、影响2023·湖北卷:以世界银行贷款审批为视角,考查冷战的影响2024·安徽卷:考查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视角1 问题探史——国际金本位制史料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摘编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试答 视角2 史料证史——布雷顿森林体系史料 与19世纪英国主导的金本位制相比,二战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运行结果尽管保证了一段时期内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最终维护的是美元霸权。因此,即使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国际金融体系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仍然使美元霸权得以继续维持。——李向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与美元霸权》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组织机构、运行方式方面发生的变化。试答 历史解释——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1)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体系: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2)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其他货币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3)牙买加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会议等,确立了以美元为主要货币,日元、马克、英镑等货币加入世界货币体系的一系列决议,逐渐建立牙买加体系。主题三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3年6考]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2024·重庆卷:以北魏到隋朝的规定为角度,考查赋役制度与土地制度 (1)热考主题:古代的赋役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角度预测:赋役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2024·广东卷:以两税法的规定为视角,考查两税法的弊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影响 2023·天津卷:考查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影响2024·安徽卷:以役银分摊表为视角,考查明代役银分摊的影响视角1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史料 先秦时期,在《周礼》中就有关于“夫、家之征”的“人头税”的记载。秦汉时期,人头税制度的内涵愈加丰富,其实施措施也更加具体。唐代两税法的实施使得按照人丁课税的人头税变为按照资产课税的货币人头税。宋代承袭了五代十国的人头税。“拔钉钱”“渠伊钱”等杂苛已不多见,在宋金与辽国大战之中,仅对该出力役的人征收“免夫钱”,王安石变法让徭役成为货真价实的货币人头税。清代“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彻底否定了中国历史上的人头税制度,使无地农民的税收负担得以减轻,削弱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并没有让人民负担的差役完全消失。——摘编自罗柳依《中国古代人头税制度变革研究》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头税制度演变的趋势。试答 视角2 史料证史——近代关税制度的演变史料 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古代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化》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试答 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征税标准 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被废除赋税品种 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征税方式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征税时间 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人身控制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2.唯物史观——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的意义(1)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新约,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但减少了它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顺应、升华了民众的反帝情绪,强化了民族意识。(3)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练·教材改编题】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88“历史纵横”改编]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等命名。自北宋起形成惯例,新铸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如宋朝的“淳化元宝”“崇宁重宝”、明清的“洪武通宝”“乾隆通宝”等。中国古代铜钱上的文字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君主专制的加强C.货币重量的不足 D.货币信用的增强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1“学思之窗”改编]二战后某一国际组织协定内容为:“推进国际贸易之平衡发展借以提倡并维持高度之就业与实际收益……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国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该国际组织成立有利于( )A.实行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B.加强了金融等领域的国际协调C.提升欧元日元的国际影响 D.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4“史料阅读”改编]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 )A.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5“历史纵横”改编]英国人赫德任职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有学者认为这时期的财政总收入,较道光时期的4 000万两,几乎增加1倍,而关税和厘金的征收数量均超过田赋,成为政府最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同治中兴”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清朝旧有的财政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近代化 B.赫德坚决维护中国利益C.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D.国内关税逐渐走向衰亡【练·高考真题】1.(2024·新课标卷,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2.(2024·安徽高考,5)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年份 地区 赋役 总额 (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丁银 (两) 田赋 (两) 丁银 (两) 田赋 (两)1572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1582 浙江开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1585 广东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1621 南直隶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据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3.(2023·河北高考,7)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第48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知识点一 1.(1)圆形方孔钱 交子 白银 (2)银元 法币 人民币 2.(1)金本位 英镑 美元 (2)①美元必练——教材边角①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②维持汇率稳定。③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知识点二 1.(1)与民休息 口赋 更卒 (2)租庸调制 代役金 科差 金花银 摊丁入亩 2.国境关税 关税自主 改订新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3.北洋政府 1936 个人所得税法 个人收入必练——教材边角①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②标准:以丁为本。意义:“庸”的实施,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人们的生活。③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以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奠定了基础。④调节政府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主题一]视角1 钱文内容发生变化(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货币材质发生改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逐渐出现。视角2 一定程度上稳定金融,防止白银外流,刺激经济复苏;为全面抗战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中国货币的近代化。便利了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形成官僚垄断资本,摧残了民族工业,危害了民众生活;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与外币固定汇价,便利了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主题二]视角1 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有利于英国确立世界经济中心地位。视角2 组织机构的变化: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金融机构。运行方式的变化:“双挂钩一固定”,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主题三]视角1 征收种类逐渐具体化;征收标准由人丁数量向资产多寡演变;征收方式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转变;人头税制度在清代前期逐渐被废除。视角2 变化:从传统关税体系向近代关税体系转变;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从海关、常关并存到走向统一的海关。意义:关税体系的近代化;维护了国家主权;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练·教材改编题]1.D [秦朝到隋朝在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其是为了统一钱币重量,保证钱币的价值。北宋起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是因为铜钱由政府统一铸造,重量、成色都有了规范和保证,政府还规定了铜钱价值,为铜钱价值担保,货币信用的增强使得铸印钱币重量不再必要,D项正确。]2.B [根据材料“推进国际贸易之平衡发展借以提倡并维持高度之就业与实际收益……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国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可知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该组织的成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协调与治理,B项正确。]3.A [根据材料“唐初某税制规定”“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A项。]4.A [根据材料可知,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期间,创建了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推动了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近代化,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赫德坚决维护中国利益”说法错误,赫德维护的是列强利益,排除B项;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近代化,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项。][练·高考真题]1.A [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材料中美国的行为造成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最终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说明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占据主导地位,A项正确。]2.B [根据材料表格,对比丁银和田赋在役银分摊前后的变化可知,役银分摊后,田赋在赋役总额中的占比提高,甚至超过丁银占比。这意味着役银分摊后,税收更多依赖于田产而非人丁,这有利于减轻农民的人头税负担,刺激人口增长,B项正确。丁银在役银分摊后占比减少,A项错误;役银分摊与商业发展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C项错误;役银分摊减轻了农民的人头税负担,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D项错误。]3.A [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海关管理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被列强控制的海关逐渐攘压常关、厘金局的业务,列强逐步控制清政府部分财政,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渐削弱,故A项正确。](共86张PPT)第48讲货币与赋税制度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1.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2.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1.中国货币的演变情况2.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特点、影响3.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4.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课时精练目录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学什么1知识点一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1.中国货币的演进(1)古代货币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铜铸币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秦朝 货币统一为____________北宋 诞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 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称为“钞”明朝 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______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圆形方孔钱交子白银(2)近现代货币晚清 开始铸造银元中华民国建立后 以______为法定货币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 1935年,实行______改革,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后又发行银圆券,都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前后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________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银元法币人民币2.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1)国际金本位货币制金本位英镑美元(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①形成: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______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②特点: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③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④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美元必背——重要结论①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从海贝、金属到纸币的演进过程,明朝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②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拓展,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19世纪初建立起来,实行黄金自由兑换、自由铸币的金本位制度。③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读思学用必考——核心概念①法币政策:亦称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并限令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的白银、银元交由中央银行收兑。②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他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总共有三种实现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最具有金本位制的代表性。必练——教材边角①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采用“通宝”“元宝”或“重宝”之类名称。(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88“历史纵横”)结合史料中有关铜钱上文字的变迁,说明古代货币演进历程有什么特点。提示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②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国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并避免竞争性之汇兑贬值。(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91“学思之窗”)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提示 维持汇率稳定。③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91“思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是如何重建的?提示 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知识点二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田赋 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②汉初采取“__________”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人头税 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②汉朝时,分______、算赋,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③汉朝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徭役 秦汉徭役有______、正卒、戍卒三种与民休息口赋更卒(2)隋唐至明清隋朝 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唐朝 ①唐前期:__________。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可以“庸”代役②唐中期:两税法。将赋税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 ①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②宋朝除了征收________外,还再派发各种徭役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租庸调制代役金元朝 ①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②新增了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的“______”明朝 ①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②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③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清朝 ①内容: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_________”②意义: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科差金花银摊丁入亩2.关税制度时期 内容古代 ①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②存在国内关税与__________并立的现象近代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__________,公布《进口税暂行条例》③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__________”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主要内容之一国境关税关税自主改订新约时期 内容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②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③1987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新修订发布关税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3.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含义 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演变 1914年 __________制定了一个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______年 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新中国成立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作用 对调节__________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洋政府1936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收入必背——重要结论①古代的赋役除田赋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代租庸调到清朝的摊丁入亩,赋役征发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向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转变,由以实物、劳役为主的征收内容向征收货币的演变,人头税逐渐被废除,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②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实现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读思学用必考——核心概念①赋税:指历代王朝政府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②徭役:指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③田税:是中国旧时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征收的土地税,是赋税的一种形式。④丁税:是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税的总称,一般对男丁征收。⑤关税自主权:指一个国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独立自主地处理有关本国海关税收事务的权力。必练——教材边角①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93“教材导言”及“元朝纳粮彩绘壁画”:这体现出农民和国家是一种怎样的赋税关系?提示 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②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94“史料阅读”:唐朝租庸调制征税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庸”的实行有何意义?提示 标准:以丁为本。意义:“庸”的实施,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人们的生活。③《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记载。(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94“教材图片及说明”)这一措施有什么影响?提示 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以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奠定了基础。④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96“历史纵横”:概括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作用。提示 调节政府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考什么2主题一 中国货币的演变[3年5考]主题二 近代以来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3年3考]主题三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3年6考]主题一 中国货币的演变[3年5考]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古代货币的演变 2023·浙江卷:以一条鞭法为视角,考查明代白银成为支付手段 (1)热考主题:中国货币演变的特点、影响(2)角度预测:①探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货币政策②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2022·湖北卷:以钱荒为视角,考查唐玄宗时期的铸币政策 2022·广东卷:明代白银的货币化问题 近代中国的货币政策 2022·重庆卷:考查国民政府停付内债本息 视角问题探史——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史料 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等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 000文。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进的基本特点。提示 钱文内容发生变化(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货币材质发生改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逐渐出现。视角学者观点——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史料 在中国经济和政治内外交困影响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终于出台了《施行法币布告》规定新币制办法。从1935年11月4日起,发行法币的银行包括中央、中国、交通银行。为了防止白银偷漏的局面,规定从此所有的商品和买卖都由法币支付,拒绝使用银元,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除上述三行以外,财政部曾经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以及农民银行的钞票可同样使用。四大银行完全掌握了中国钞票发行权,中国货币发行实现了分散到集中。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在明确规定外汇价格责任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制买卖外汇。——摘编自许明霞《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研究:非对称依赖为视角》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提示 一定程度上稳定金融,防止白银外流,刺激经济复苏;为全面抗战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中国货币的近代化。便利了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形成官僚垄断资本,摧残了民族工业,危害了民众生活;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与外币固定汇价,便利了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规律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原始社会出现自然物货币,商朝后期出现金属人工货币,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 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 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等演变 唐高祖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标志着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等的演变2.唯物史观——法币改革的意义(1)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形成。(2)确定了法币的对外汇率,方便了国内资本参与国际市场的流动与竞争,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3)实现了白银国有,使政府握有一批稳定的货币储备,对于集中全国的财力和物力支援抗战初期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发挥了积极作用。主题二 近代以来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3年3考]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 2024·新课标卷: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1)热考主题: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2)角度预测: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金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运转的影响②认识不同时期世界货币政策的特点、影响2023·湖北卷:以世界银行贷款审批为视角,考查冷战的影响 2024·安徽卷:考查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视角问题探史——国际金本位制史料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摘编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提示 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有利于英国确立世界经济中心地位。视角史料证史——布雷顿森林体系史料 与19世纪英国主导的金本位制相比,二战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运行结果尽管保证了一段时期内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最终维护的是美元霸权。因此,即使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国际金融体系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仍然使美元霸权得以继续维持。——李向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与美元霸权》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组织机构、运行方式方面发生的变化。提示 组织机构的变化: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金融机构。运行方式的变化:“双挂钩一固定”,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历史解释——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1)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体系: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2)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其他货币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3)牙买加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会议等,确立了以美元为主要货币,日元、马克、英镑等货币加入世界货币体系的一系列决议,逐渐建立牙买加体系。主题三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3年6考]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2024·重庆卷:以北魏到隋朝的规定为角度,考查赋役制度与土地制度 (1)热考主题:古代的赋役制度的特点及影响(2)角度预测:赋役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2024·广东卷:以两税法的规定为视角,考查两税法的弊端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影响 2023·天津卷:考查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影响 2024·安徽卷:以役银分摊表为视角,考查明代役银分摊的影响 视角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史料 先秦时期,在《周礼》中就有关于“夫、家之征”的“人头税”的记载。秦汉时期,人头税制度的内涵愈加丰富,其实施措施也更加具体。唐代两税法的实施使得按照人丁课税的人头税变为按照资产课税的货币人头税。宋代承袭了五代十国的人头税。“拔钉钱”“渠伊钱”等杂苛已不多见,在宋金与辽国大战之中,仅对该出力役的人征收“免夫钱”,王安石变法让徭役成为货真价实的货币人头税。清代“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彻底否定了中国历史上的人头税制度,使无地农民的税收负担得以减轻,削弱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并没有让人民负担的差役完全消失。——摘编自罗柳依《中国古代人头税制度变革研究》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头税制度演变的趋势。提示 征收种类逐渐具体化;征收标准由人丁数量向资产多寡演变;征收方式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转变;人头税制度在清代前期逐渐被废除。视角史料证史——近代关税制度的演变史料 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古代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化》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提示 变化:从传统关税体系向近代关税体系转变;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从海关、常关并存到走向统一的海关。意义:关税体系的近代化;维护了国家主权;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征税标准 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被废除赋税品种 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征税方式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征税时间 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人身控制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2.唯物史观——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的意义(1)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新约,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但减少了它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顺应、升华了民众的反帝情绪,强化了民族意识。(3)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练什么3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88“历史纵横”改编]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等命名。自北宋起形成惯例,新铸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如宋朝的“淳化元宝”“崇宁重宝”、明清的“洪武通宝”“乾隆通宝”等。中国古代铜钱上的文字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君主专制的加强C.货币重量的不足 D.货币信用的增强【练 教材改编题】解析 秦朝到隋朝在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其是为了统一钱币重量,保证钱币的价值。北宋起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是因为铜钱由政府统一铸造,重量、成色都有了规范和保证,政府还规定了铜钱价值,为铜钱价值担保,货币信用的增强使得铸印钱币重量不再必要,D项正确。答案 D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1“学思之窗”改编]二战后某一国际组织协定内容为:“推进国际贸易之平衡发展借以提倡并维持高度之就业与实际收益……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国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该国际组织成立有利于( )A.实行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B.加强了金融等领域的国际协调C.提升欧元日元的国际影响 D.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解析 根据材料“推进国际贸易之平衡发展借以提倡并维持高度之就业与实际收益……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国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可知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该组织的成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协调与治理,B项正确;实行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提升欧元日元的国际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是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 B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4“史料阅读”改编]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 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 )A.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 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解析 根据材料“唐初某税制规定”“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A项。答案 A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95“历史纵横”改编]英国人赫德任职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有学者认为这时期的财政总收入,较道光时期的4 000万两,几乎增加1倍,而关税和厘金的征收数量均超过田赋,成为政府最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同治中兴”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清朝旧有的财政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近代化 B.赫德坚决维护中国利益C.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D.国内关税逐渐走向衰亡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期间,创建了一整套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推动了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近代化,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赫德坚决维护中国利益”说法错误,赫德维护的是列强利益,排除B项;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近代化,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项。答案 A1.(2024·新课标卷,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练 高考真题】解析 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材料中美国的行为造成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最终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说明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占据主导地位,A项正确。答案 A2.(2024·安徽高考,5)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 (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1572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1582 浙江开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1585 广东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1621 南直隶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据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解析 根据材料表格,对比丁银和田赋在役银分摊前后的变化可知,役银分摊后,田赋在赋役总额中的占比提高,甚至超过丁银占比。这意味着役银分摊后,税收更多依赖于田产而非人丁,这有利于减轻农民的人头税负担,刺激人口增长,B项正确。丁银在役银分摊后占比减少,A项错误;役银分摊与商业发展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C项错误;役银分摊减轻了农民的人头税负担,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D项错误。答案 B3.(2023·河北高考,7)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解析 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海关管理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被列强控制的海关逐渐攘压常关、厘金局的业务,列强逐步控制清政府部分财政,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渐削弱,故A项正确。答案 A课时精练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5·湖南岳阳模拟)五铢钱自汉武帝推行以来长期使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曾下达法令“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但魏明帝时又重新铸造五铢钱发行,史载“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五铢钱的存废( )A.源于货币制度的惯性 B.体现长期战乱的危害C.促成世家大族的兴起 D.反映商品经济的变化解析 据材料“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曾下达法令‘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但魏明帝时又重新铸造五铢钱发行”可知,魏文帝时期由于战乱影响,出现以物易物的局面,因此下令“罢五铢钱”,但魏明帝时期又重新铸造五铢钱发行,说明此时货币的使用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答案 D2.(2025·广东深圳模拟)北魏大臣高谦之认为,“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民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这反映了北魏( )A.别铸小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B.通过币制改革实现社会稳定C.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货币观念 D.正确借鉴了历代钱法的得失解析 据材料“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可知,这反映了北魏时期,统治者试图通过减轻钱币分量的方法获取更多的财富,体现了铸钱敛财的货币观念,故选C项;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材料未涉及别铸小钱与商品流通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实现社会稳定的手段,与材料主旨“可以富益”,即增加国家财富不符,排除B项;“历代钱法”说法本身绝对化,且材料无法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 C3.(2024·云南昆明模拟)明朝中后期,称量白银成为主导性货币,钞值持续贬损。有人称:“宝钞,今惟官府行之,然一贯仅直银三厘,钱二文。民间得之,置之无用。”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 B.税收政策调整失败C.使用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D.政府货币信用低下解析 据材料“白银成为主导性货币,钞值持续贬损”可知,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导货币,政府发行的宝钞持续贬值,民间不再使用宝钞,这反映出政府的货币信用低下,故选D项;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材料强调的是民间交易使用白银而不用宝钞,不能看出通货膨胀严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的货币使用情况,没有关于政府税收政策调整和使用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的相关描述,B、C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 D4.(2025·河北衡水模拟)唐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钱时即下令“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上述规定,旨在( )A.弥补中央财政的入不敷出 B.彰显国家律令的至高权威C.保障通宝制钱的法币地位 D.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钱荒解析 据材料“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可知唐初严厉打击私铸钱币的行为,严厉禁止私铸、盗铸货币,以便维护开元通宝钱在社会的法定地位,故选C项;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实行开源节流才是弥补财政入不敷出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朝廷以法律的形式打击私铸货币的行为,是借助法律的权威维护国家法定货币的地位,排除B项;打击私铸货币的行为只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金融秩序,对增加财政收入无直接影响,排除D项。答案 C5.(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9)据不完全统计,1930—1931年,各革命根据地银行发行或计划发行的纸币约为114.9万元。当时一首庆祝闽西工农银行周年的纪念诗歌写道:“工农自己设银行,纸票通行各地方。到处都有兑换处,随时可以换光洋。”这表明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 )A.数量大,促进经济发展 B.可以完善货币体系C.信誉高,流通范围广泛 D.能与银元等额兑换解析 从材料中“纸票通行各地方。到处都有兑换处”可以看出,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可以通行各地方,并且有兑换处方便兑换,这表明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信誉较高,流通范围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纸币约114.9万元,没有与其他数据对比,不能得出数量大的结论,同时也没有体现出纸币发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仅展示了纸币的发行和流通情况,没有涉及完善货币体系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可以兑换光洋,但没有提及是等额兑换,无法确定兑换的具体比例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 C6.(2025·河北保定模拟)1947年,解放区筹建统一银行已经提上了日程,关于统一后银行的名称,董必武经过深思熟虑,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三个名称中选择了后者,并最终获得中央批准。这一名称被选中的主要原因是,统一后的银行( )A.主要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B.全力解决华北地区货币不统一的问题C.有利于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D.需要兼顾目前需求及未来全国的需要解析 “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所需求的,是为人民而办,用“人民”二字可以表明它的性质,使它与国民党办的银行区别开来;“人民”二字也能体现出中央银行的地位、规模和作用;所以“中国人民银行”这一名称被选中的主要原因是,统一后的银行需要兼顾目前需求及未来全国的需要,故选D项。筹建统一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能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但名称的选择与之无关,排除A项;全力解决华北地区货币不统一的问题是筹建统一银行的原因,而不是命名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原因,排除B项;实现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应该是军事政治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排除C项。答案 D7.(2025·山西临汾调研)下表是1980—1992年国际贸易中主要的贸易计价货币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单位:%)。据此可知( )币种 1980年 1982年 1987年 1992年美元 56.4 56 47.9 47.6德国马克 13.6 14.0 6.1 15.3法郎 6.2 6.2 6.3 6.5英镑 6.5 6.5 5.5 5.7日元 2.1 2.0 4.0 4.8A.世贸组织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B.国际经济秩序孕育着变革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D.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解析 观察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到1992年,美元在贸易计价货币中的占比从56.4%下降到47.6%,德国马克从13.6%上升到15.3%,日元从2.1%上升到4.8%,其他各种货币占比变化不大。这表明各种货币在贸易计价货币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国际经济秩序孕育着变革,故选B项。答案 B8.(2024·辽宁沈阳模拟)现阶段,国际区域货币、特别提款权、强国货币(日元、英镑等)、加密货币等,都无实力替代美元,但欧元已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人民币国际化也在加速。由此可知( )A.美元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B.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C.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于瓦解 D.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变革解析 材料提及美元影响力下降,欧元“已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结合所学可知,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改革,世界货币体系要依时而变,故选D项;“美元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不符合史实,应为“不断削弱”,排除A项;“已形成”不符合史实,世界多极化格局至今还未形成,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排除B项;“趋向于瓦解”不符合逻辑、史实,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于20世纪70年代初,排除C项。答案 D9.(2025·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测试)三代“因地而税”,田地是赋税征派的主要对象。秦汉时期则“舍地而税人”,基于人口的赋役征派是王朝最基本的财政收入,无论是税额,还是所起的作用,相比其他种类的赋役都更重要一些。这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土地兼并严重C.政府实现对人身的有效控制 D.小农经济出现解析 结合材料“三代……田地是赋税征派的主要对象”可知在夏商周时期,主要面向土地征税,结合材料“秦汉时期则‘舍地而税人’”可知,秦汉时期主要面对人口征税,这种变化反映出政府行政能力的增强,能直接掌控人口,故而可以直接面向人口征税,故选C项。答案 C10.(2024·安徽黄山模拟)有学者认为,曹魏时期开始推行的户调制来源于汉代推行的口赋、算赋制度。它一改口赋、算赋按人头征收货币的方式,而是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以户为单位征收绢帛等实物。曹魏的户调制( )A.减轻了国家对个人人身的支配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保障了小农的生产时间解析 据材料曹魏的户调制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以户为单位征收绢帛等实物”可知,曹魏户调制减轻了资产少的家庭的负担,放松了对个人户籍的严格管理,故选A项;“商品经济”不合史实,应为“小农经济”,排除B项;“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的是唐朝两税法,排除C项;“保障了小农的生产时间”的是唐朝租庸调制的“以庸代役”,排除D项。答案 A11.(2025·广东深圳模拟)唐朝前期,土地若因人户逃逸而抛荒,官府通常会保护逃户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严厉禁止他人“盗耕种”。到了宋朝,官府通常会将这些土地暂时代管,出租给农民耕种。这一变化反映了( )A.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动 D.朝廷面临严重财政危机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官府对于逃户抛荒的土地的处理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体现了这一时期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而这种变革就是过渡到了以土地(资产)为本的赋税制度,故选A项;在唐朝以后实际上农民人身的依附关系在逐渐减弱,农民的社会地位在逐步提高,而不是变得更加依附,排除B项;从宋朝“出租给农民耕种”政策看,它更多的是侧重于耕种,而不是兼并,排除C项;财政危机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财政管理方面出现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国家财政收支状况恶化,从而对国家经济运转造成严重威胁,这与材料唐宋土地政策不符,排除D项。答案 A12.(2025·安徽安庆模拟)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 )A.保护地主利益 B.调整赋税对象C.强化抑商政策 D.抑制豪强大族解析 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开始于唐朝中期,为此,历代政府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不断调整赋税对象,如以土地和资产为税收主要标准的两税法,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的方田均税法,明初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摊丁入亩,针对拥有土地的人收税,最后发展为人头税分摊到田亩中,从而废除了人头税,故选B项。答案 B13.(2024·山东菏泽模拟)明代中期后,无论银差、力差,都以银两作为衡量徭役轻重的标准,并且力差常常由应役人户雇募他人应役,因此徭役经费可以在数额上予以量化编制。这一现象( )A.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 B.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C.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D.得益于政府赋税改革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张居正进行赋税改革,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选D项;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放松了国家对百姓的控制,但不能得出“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赋役征收方式的改变,不能据此认为农民赋税负担减轻,排除B项;“一条鞭法”是张居正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与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无关,排除C项。14.(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但是,在现实需求面前,1912年2月临时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同时还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劝募公债。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意在( )A.应对严重财政困难 B.全面完善税收体制C.有效聚拢全国税收 D.筹集资金供给军需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最初宣布免除清朝不合理旧税,但之后又恢复部分旧税并劝募公债。从“在现实需求面前”可以看出,这种政策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临时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新政府的运转、各项事务的开展都需要资金支持,免除旧税使得财政收入减少,所以不得不恢复部分旧税并通过劝募公债来获取资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全面完善税收体制的内容,故B项错误;恢复部分旧税和劝募公债更多的是应对财政困境的应急之举,不是为了有效聚拢全国税收,故C项错误;虽然筹集资金可能会用于军需等方面,但材料未明确提及资金是专门供给军需的,这种说法比较片面,没有完整涵盖临时政府改变政策的主要意图,故D项错误。答案 A15.(2025·辽宁沈阳模拟)下表所示为1928年和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部分商品的进口税率。由此可知,当时的关税改革( )年份 竞争性进口 商品总税率 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平均税率1928 4.1% 5.5%1934 28.9% 15.7%A.源于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 B.降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成本C.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提供了便利 D.体现了政府回收主权的成果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1934年竞争性进口商品总税率提高,对国内同类产业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了政府回收关税主权的成果,故选D项;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只是关税改革的一个原因,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平均税率的提高,增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成本,排除B项;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答案 D16.(2025·浙江十校联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海关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均要求对明显过高的税率做局部调整,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随后各地海关开始改革管理体制,恢复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据此可知,海关关税改革( )A.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B.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C.为保护国内的生产行业而施行 D.初步统一了全国的关税制度解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海关开始改革管理体制,恢复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调整明显过高的税率,这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因而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海关关税改革的表现,而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内容,并未强化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排除A项;海关关税改革是对明显过高的税率做局部调整,属于降低海关进出口的税率,所以不是为保护国内的生产行业,而是为了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促进国内生产发展,排除C项;题干只提到各地海关恢复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统一全国的关税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实现了,排除D项。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17.(2025·湖北襄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刘晏说:“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提出赋税征课的三个原则:一是“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二是“知所以取,人不怨”。也就是说,课税既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要使百姓不感到沉重负担,并在实施中力求做到。三是视农业丰歉调整生产者的税赋负担,对农民实行“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的政策……他在大历年间曾对户税、地税进行整顿,改变税率,把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改革盐法盐制,创立常平盐制度。他采取自由经营方式进行盐法改革。——摘编自丛建阁、刘振锋《山东地区古代赋税制度与赋税思想及其启示》材料二 清王朝建立后,田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万历年间的则例征收,地赋和丁赋分别征课。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丁入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摊丁入亩,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无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刘晏赋税思想的内涵。(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9分)答案 (1)内涵:增加人口与赋税增长相结合;推进以自由经营为特征的盐法改革;有限度地进行课税;根据农民收入调整税赋负担;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2)原因:原有赋税制度存在较多弊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固定丁银数量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评价: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废除了人头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更趋公平,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18.(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四校联谊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攫取利益,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丧失了大部分的国家主权,关税主权也不例外。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主要包括关税制定权、行政管理权和税款使用权。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致使关税不仅不能为政府提供充足的财政收入,更不能保护本国民族经济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和损害。近代以来,列强凭借控制中国的关税主权攫取了数不清的利益,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进入20世纪后,中华民族开始觉醒,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和爱国人士纷纷探寻收回关税主权之道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斗争。然因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近代中国多次收回关税主权的努力都无果而终,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摘编自滕淑娜、李明慧《失去与收复:近代中国关税主权变迁探析》根据材料,围绕“关税问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答案 示例一 论题:关税主权对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阐述:关税是调控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关税主权的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本国经济的独立和发展。近代中国由于丧失了关税主权,无法独立自主地利用关税保护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致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了巨大的损失。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和爱国人士开始探寻收回关税主权之道,并为此进行了多次斗争。然而,由于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这些努力都无果而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和对外开放等政策,逐渐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并开始利用关税保护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关税主权对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完整地拥有关税主权,才能有效地保护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并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与收回。阐述: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第一条强迫清政府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的制定权。中日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规定“进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中国需与日本商定”,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关税的行政管理权。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控制中国的关税对中国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20世纪后,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人民开始向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收回关税主权的斗争。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展关税自主的斗争,中国关税自主取得重大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得到收回。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与收回,体现了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斗争精神。训练48 货币与赋税制度(分值:75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5·湖南岳阳模拟)五铢钱自汉武帝推行以来长期使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曾下达法令“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但魏明帝时又重新铸造五铢钱发行,史载“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五铢钱的存废 ( )A.源于货币制度的惯性 B.体现长期战乱的危害C.促成世家大族的兴起 D.反映商品经济的变化2.(2025·广东深圳模拟)北魏大臣高谦之认为,“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民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这反映了北魏 ( )A.别铸小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B.通过币制改革实现社会稳定C.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货币观念 D.正确借鉴了历代钱法的得失3.(2024·云南昆明模拟)明朝中后期,称量白银成为主导性货币,钞值持续贬损。有人称:“宝钞,今惟官府行之,然一贯仅直银三厘,钱二文。民间得之,置之无用。”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 B.税收政策调整失败C.使用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D.政府货币信用低下4.(2025·河北衡水模拟)唐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钱时即下令“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上述规定,旨在 ( )A.弥补中央财政的入不敷出 B.彰显国家律令的至高权威C.保障通宝制钱的法币地位 D.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钱荒5.(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9)据不完全统计,1930—1931年,各革命根据地银行发行或计划发行的纸币约为114.9万元。当时一首庆祝闽西工农银行周年的纪念诗歌写道:“工农自己设银行,纸票通行各地方。到处都有兑换处,随时可以换光洋。”这表明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 ( )A.数量大,促进经济发展 B.可以完善货币体系C.信誉高,流通范围广泛 D.能与银元等额兑换6.(2025·河北保定模拟)1947年,解放区筹建统一银行已经提上了日程,关于统一后银行的名称,董必武经过深思熟虑,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三个名称中选择了后者,并最终获得中央批准。这一名称被选中的主要原因是,统一后的银行 ( )A.主要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B.全力解决华北地区货币不统一的问题C.有利于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 D.需要兼顾目前需求及未来全国的需要7.(2025·山西临汾调研)下表是1980—1992年国际贸易中主要的贸易计价货币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单位:%)。据此可知 ( )币种 1980年 1982年 1987年 1992年美元 56.4 56 47.9 47.6德国马克 13.6 14.0 6.1 15.3法郎 6.2 6.2 6.3 6.5英镑 6.5 6.5 5.5 5.7日元 2.1 2.0 4.0 4.8A.世贸组织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B.国际经济秩序孕育着变革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D.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8.(2024·辽宁沈阳模拟)现阶段,国际区域货币、特别提款权、强国货币(日元、英镑等)、加密货币等,都无实力替代美元,但欧元已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人民币国际化也在加速。由此可知 ( )A.美元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B.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C.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于瓦解 D.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变革9.(2025·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测试)三代“因地而税”,田地是赋税征派的主要对象。秦汉时期则“舍地而税人”,基于人口的赋役征派是王朝最基本的财政收入,无论是税额,还是所起的作用,相比其他种类的赋役都更重要一些。这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土地兼并严重C.政府实现对人身的有效控制 D.小农经济出现10.(2024·安徽黄山模拟)有学者认为,曹魏时期开始推行的户调制来源于汉代推行的口赋、算赋制度。它一改口赋、算赋按人头征收货币的方式,而是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以户为单位征收绢帛等实物。曹魏的户调制 ( )A.减轻了国家对个人人身的支配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保障了小农的生产时间11.(2025·广东深圳模拟)唐朝前期,土地若因人户逃逸而抛荒,官府通常会保护逃户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严厉禁止他人“盗耕种”。到了宋朝,官府通常会将这些土地暂时代管,出租给农民耕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动 D.朝廷面临严重财政危机12.(2025·安徽安庆模拟)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 ( )A.保护地主利益 B.调整赋税对象C.强化抑商政策 D.抑制豪强大族13.(2024·山东菏泽模拟)明代中期后,无论银差、力差,都以银两作为衡量徭役轻重的标准,并且力差常常由应役人户雇募他人应役,因此徭役经费可以在数额上予以量化编制。这一现象( )A.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 B.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C.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D.得益于政府赋税改革14.(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但是,在现实需求面前,1912年2月临时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同时还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劝募公债。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意在 ( )A.应对严重财政困难 B.全面完善税收体制C.有效聚拢全国税收 D.筹集资金供给军需15.(2025·辽宁沈阳模拟)下表所示为1928年和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部分商品的进口税率。由此可知,当时的关税改革 ( )年份 竞争性进口商品总税率 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平均税率1928 4.1% 5.5%1934 28.9% 15.7%A.源于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 B.降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成本C.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提供了便利 D.体现了政府回收主权的成果16.(2025·浙江十校联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海关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均要求对明显过高的税率做局部调整,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随后各地海关开始改革管理体制,恢复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据此可知,海关关税改革 ( )A.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B.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C.为保护国内的生产行业而施行 D.初步统一了全国的关税制度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17.(2025·湖北襄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刘晏说:“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提出赋税征课的三个原则:一是“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二是“知所以取,人不怨”。也就是说,课税既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要使百姓不感到沉重负担,并在实施中力求做到。三是视农业丰歉调整生产者的税赋负担,对农民实行“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的政策……他在大历年间曾对户税、地税进行整顿,改变税率,把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改革盐法盐制,创立常平盐制度。他采取自由经营方式进行盐法改革。——摘编自丛建阁、刘振锋《山东地区古代赋税制度与赋税思想及其启示》材料二 清王朝建立后,田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万历年间的则例征收,地赋和丁赋分别征课。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丁入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摊丁入亩,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无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刘晏赋税思想的内涵。(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9分)18.(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四校联谊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攫取利益,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丧失了大部分的国家主权,关税主权也不例外。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主要包括关税制定权、行政管理权和税款使用权。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致使关税不仅不能为政府提供充足的财政收入,更不能保护本国民族经济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和损害。近代以来,列强凭借控制中国的关税主权攫取了数不清的利益,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进入20世纪后,中华民族开始觉醒,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和爱国人士纷纷探寻收回关税主权之道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斗争。然因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近代中国多次收回关税主权的努力都无果而终,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摘编自滕淑娜、李明慧《失去与收复:近代中国关税主权变迁探析》根据材料,围绕“关税问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训练48 货币与赋税制度1.D [据材料“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曾下达法令‘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但魏明帝时又重新铸造五铢钱发行”可知,魏文帝时期由于战乱影响,出现以物易物的局面,因此下令“罢五铢钱”,但魏明帝时期又重新铸造五铢钱发行,说明此时货币的使用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2.C [据材料“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可知,这反映了北魏时期,统治者试图通过减轻钱币分量的方法获取更多的财富,体现了铸钱敛财的货币观念,故选C项。]3.D [据材料“白银成为主导性货币,钞值持续贬损”可知,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导货币,政府发行的宝钞持续贬值,民间不再使用宝钞,这反映出政府的货币信用低下,故选D项;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材料强调的是民间交易使用白银而不用宝钞,不能看出通货膨胀严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的货币使用情况,没有关于政府税收政策调整和使用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的相关描述,B、C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C [据材料“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可知唐初严厉打击私铸钱币的行为,严厉禁止私铸、盗铸货币,以便维护开元通宝钱在社会的法定地位,故选C项;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实行开源节流才是弥补财政入不敷出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朝廷以法律的形式打击私铸货币的行为,是借助法律的权威维护国家法定货币的地位,排除B项;打击私铸货币的行为只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金融秩序,对增加财政收入无直接影响,排除D项。]5.C [从材料中“纸票通行各地方。到处都有兑换处”可以看出,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可以通行各地方,并且有兑换处方便兑换,这表明根据地银行发行的纸币信誉较高,流通范围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纸币约114.9万元,没有与其他数据对比,不能得出数量大的结论,同时也没有体现出纸币发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仅展示了纸币的发行和流通情况,没有涉及完善货币体系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可以兑换光洋,但没有提及是等额兑换,无法确定兑换的具体比例关系,故D项错误。]6.D [“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所需求的,是为人民而办,用“人民”二字可以表明它的性质,使它与国民党办的银行区别开来;“人民”二字也能体现出中央银行的地位、规模和作用;所以“中国人民银行”这一名称被选中的主要原因是,统一后的银行需要兼顾目前需求及未来全国的需要,故选D项。]7.B [观察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到1992年,美元在贸易计价货币中的占比从56.4%下降到47.6%,德国马克从13.6%上升到15.3%,日元从2.1%上升到4.8%,其他各种货币占比变化不大。这表明各种货币在贸易计价货币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国际经济秩序孕育着变革,故选B项。]8.D [材料提及美元影响力下降,欧元“已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结合所学可知,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改革,世界货币体系要依时而变,故选D项;“美元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不符合史实,应为“不断削弱”,排除A项;“已形成”不符合史实,世界多极化格局至今还未形成,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排除B项;“趋向于瓦解”不符合逻辑、史实,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于20世纪70年代初,排除C项。]9.C [结合材料“三代……田地是赋税征派的主要对象”可知在夏商周时期,主要面向土地征税,结合材料“秦汉时期则‘舍地而税人’”可知,秦汉时期主要面对人口征税,这种变化反映出政府行政能力的增强,能直接掌控人口,故而可以直接面向人口征税,故选C项。]10.A [据材料曹魏的户调制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以户为单位征收绢帛等实物”可知,曹魏户调制减轻了资产少的家庭的负担,放松了对个人户籍的严格管理,故选A项;“商品经济”不合史实,应为“小农经济”,排除B项;“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的是唐朝两税法,排除C项;“保障了小农的生产时间”的是唐朝租庸调制的“以庸代役”,排除D项。]11.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官府对于逃户抛荒的土地的处理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体现了这一时期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而这种变革就是过渡到了以土地(资产)为本的赋税制度,故选A项。]12.B [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开始于唐朝中期,为此,历代政府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不断调整赋税对象,如以土地和资产为税收主要标准的两税法,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的方田均税法,明初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摊丁入亩,针对拥有土地的人收税,最后发展为人头税分摊到田亩中,从而废除了人头税,故选B项。]1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张居正进行赋税改革,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选D项;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放松了国家对百姓的控制,但不能得出“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赋役征收方式的改变,不能据此认为农民赋税负担减轻,排除B项;“一条鞭法”是张居正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与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无关,排除C项。]14.A [南京临时政府最初宣布免除清朝不合理旧税,但之后又恢复部分旧税并劝募公债。从“在现实需求面前”可以看出,这种政策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临时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新政府的运转、各项事务的开展都需要资金支持,免除旧税使得财政收入减少,所以不得不恢复部分旧税并通过劝募公债来获取资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全面完善税收体制的内容,故B项错误;恢复部分旧税和劝募公债更多的是应对财政困境的应急之举,不是为了有效聚拢全国税收,故C项错误;虽然筹集资金可能会用于军需等方面,但材料未明确提及资金是专门供给军需的,这种说法比较片面,没有完整涵盖临时政府改变政策的主要意图,故D项错误。]15.D [据表格数据可知,1934年竞争性进口商品总税率提高,对国内同类产业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了政府回收关税主权的成果,故选D项;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只是关税改革的一个原因,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平均税率的提高,增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成本,排除B项;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16.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海关开始改革管理体制,恢复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调整明显过高的税率,这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因而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故选B项。]17.(1)内涵:增加人口与赋税增长相结合;推进以自由经营为特征的盐法改革;有限度地进行课税;根据农民收入调整税赋负担;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2)原因:原有赋税制度存在较多弊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固定丁银数量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评价: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废除了人头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更趋公平,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18.论题: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与收回。阐述: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第一条强迫清政府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的制定权。中日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规定“进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中国需与日本商定”,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关税的行政管理权。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控制中国的关税对中国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20世纪后,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人民开始向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收回关税主权的斗争。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展关税自主的斗争,中国关税自主取得重大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得到收回。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与收回,体现了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斗争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8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docx 第48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pptx 训练48 货币与赋税制度.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