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6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3.中华文化交流的表现及世界意义知识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 时间 概况起源 上古 ①地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 的摇篮 ②特征: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 中华文化的形成 奠基 春秋战国 ①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血缘认同、 初步形成 ②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 ”局面出现 形成 秦汉 ①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②汉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创新 发展 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交汇融通,唐朝佛学繁荣, 受到挑战 宋代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 形成 衰落 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 清朝前期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 愈演愈烈,思想钳制空前 转型 鸦片战争后 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 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复兴 五四运动后 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 思想。周公提出“ ”思想;孔子提倡“仁”;孟子提出“仁政”说。 (2)崇尚 ,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3)提倡爱国,追求 。 (4)崇德尚贤,推崇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尚贤”。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6)主张 。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和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和为贵”等思想。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特点 ①起源与发展具有 ②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③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 ④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⑤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 和精神动力 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 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读思学用1.必背——重要结论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在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2.必知——易错易混尊崇儒术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思想就此消亡。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其他学派思想的发展只是受到了限制。3.必考——核心概念①民本思想: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一发展历程。②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4.必练——教材边角①阅读选择性必修3教材P2“历史纵横:概括青铜文明的主要成就。试答 ②阅读选择性必修3教材P3“历史纵横”: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试答 ③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4“史料阅读”)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 试答 ④阅读选择性必修3教材P4“史料阅读”:“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指什么 试答 ⑤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教材知识”)这体现了儒家学者怎样的追求 试答 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汉 传入中国 魏晋南 北朝 佛教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 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 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 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西学东渐明末 清初 ①明末,意大利人 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②《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③17世纪,清政府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19世纪 中叶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 ” 19世纪 60年代 ①1862年, 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②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 赴欧美学习 ③1868年,创办 翻译馆,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19世纪 末20世 纪初 ①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 的展开 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 的思想武器 1915年 以后 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 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社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文化 时间 表现文字 公元前4世纪 —公元3世纪 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 儒学 3—5世纪 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制度 7世纪 的政治体制基本模仿 — 14、15世纪 ①中国先进的 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② 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文化 时间 表现四大 发明 8世纪 以后 ①造纸术对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火药推动了欧洲 的发展 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 时代到来 ④ 推动了 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儒学 16—18 世纪 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出现“ ” 物质 文化 —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读思学用1.必背——重要结论①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为当今的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2.必考——核心概念①西学东渐: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②东亚文化圈:在古代以中国为主,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制度、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3.必练——教材边角①《清史稿·汤若望传》记载,顺治皇帝钦佩汤若望的学识,曾说:“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9“史料阅读”)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持怎样的态度 试答 ②阅读选择性必修3教材P11“历史纵横”:概括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试答 ③韩国首尔景福宫,是朝鲜王朝的王宫,始建于14世纪。其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宫门均以汉字命名,匾额上写有汉字。(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11“教材图片及说明”)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试答 ④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13“学习拓展”)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试答 主题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3年8考]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022·山东卷:以田齐法家为视角,考查战国的法家思想 (1)热考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2)角度预测: ①结合“四个自信”热点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②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角度考查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024·浙江卷:以南宋陈亮的主张为视角,考查理学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023·浙江卷:以孔子的思想为视角,考查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2023·北京卷:以传统音乐为视角,考查仁义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024·安徽卷:以《酉阳杂俎》为视角,考查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2022·北京卷:以战国的大型墓葬为视角,考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022·全国甲卷:以《康熙字典》为视角,考查文化的传承视角1 名家说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史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思考 阅读史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试答 视角2 问题探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史料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摘编自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史料二 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成为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摘编自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试答 (2)阅读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试答 1.历史解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1)核心理念: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2)传统美德: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3)人文精神:有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2.历史解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发展道路和独特的风格。(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领域广泛,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3)包容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4)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命力。主题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3年4考]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022·重庆卷:以晚清童蒙读物为视角,考查西学东渐 (1)热考主题: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相互影响 (2)角度预测: ①考查中华文化的交流 ②以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为情境,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2022·湖南卷:以《墨子》为视角,考查西学东渐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023·湖南卷:以明成祖赐经籍为视角,考查朝日两国强化政权2023·浙江卷:考查欧洲人对中国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的认识视角1 名家说史——中华文化的交流史料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试答 视角2 问题探史——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史料 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以汉字为例,它传播到东亚其他民族和国家,被借用、改造成为书写各种非汉语的“汉字型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它们在字形和组字原则上都表现出与汉字的直接渊源关系。又如,儒家思想中的仁学观念、忠孝情感、和合意识、礼法制度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直至今天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与之有深层关联。——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思考 阅读史料,概括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试答 视角3 史料证史——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史料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思考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元素为西欧文明的转变所作的贡献。试答 1.历史解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特点 阐释范围广 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性,东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南及东南亚各国,西达地中海和欧洲渠道多 ①官方、民间往来,如张骞出使西域、日本的遣唐使等 ②贸易往来,如“丝绸之路”上的贸易 ③宗教的传播,如佛教由中国向亚洲其他地区的传播 ④战争使一些人员和技术流入其他地区交流频繁 唐宋元时期,对外文化交流颇为繁盛,明清时期中华文化依旧向世界各地传播2.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历史价值①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②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国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③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发挥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的重要功能。(2)现实价值①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②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③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④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⑤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⑥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契约精神。⑦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练·教材改编题】1.[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4“史料阅读”改编]唐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唐太宗( )A.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B.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的根本C.善于接纳臣民的各种谏议 D.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2.[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9“史料阅读”改编]清朝顺治帝对传教士汤若望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说明了当时( )A.西方科技得到一定的传播 B.西学东渐成为主流C.统治者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D.儒家丧失正统地位3.[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11“历史纵横”改编]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越南的科举制度多以唐制为蓝本。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这反映出唐朝( )A.文化影响广泛 B.民族政策开明C.政治制度先进 D.崇尚阳刚力量4.[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12“史料阅读”改编]马克思曾经说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这充分体现了( )A.我国三大发明传到了欧洲 B.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C.指南针有利于新航路开辟 D.火药的发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练·高考真题】1.(2022·北京高考,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2.(2024·广西高考,4)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这种社会风气( )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 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 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3.(2022·重庆高考,8)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第56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知识点一 1.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文化认同 百家争鸣 尊崇儒术 传统儒学 理学 经世致用 文字狱 救亡图存 科学与民主 马克思主义 2.(1)民本 敬天保民 (2)天人合一 (3)家国情怀 (4)天下为公 (6)和而不同 3.本土性 外来文化 思想源泉 思维方式必练——教材边角①政治:国家建立和发展。经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文化:汉字发展成熟。思想:礼乐制度开始形成。②陆九渊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③民本思想。④马克思主义。⑤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知识点二 1.(1)佛教 禅宗 儒家学说 宋明理学 (2)利玛窦 几何原本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京师同文馆 留学生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2.(1)汉字 朝鲜和日本 中国 生产技术 郑和下西洋 (2)火药武器 大航海 印刷术 文艺复兴 中国热必练——教材边角①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②饮茶文化传入日本形成日本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形成日本的“和服”;中国传统的体育活动和传统节日传入周边地区。③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④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主题一]视角1 人际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辩证法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家国情怀思想。视角2 (1)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2)可以帮助国人培育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可以为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和借鉴。[主题二]视角1 变化: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文化发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文化领域出现中西调和、新旧融合的意识。意义: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视角2 中华文化传播到东亚地区后,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视角3 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启蒙思想家批判专制王权、提出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练·教材改编题]1.A [材料“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体现了唐太宗认识到百姓的作用,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即强调保护人民安稳,统治才能安定,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认为百姓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唐太宗纳谏和实行的民族政策,排除C、D项。故选A项。]2.A [根据“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等信息可知,顺治帝接受了汤若望等西方来的传教士和西方科技文明,说明西方科技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传播,A项正确;“成为主流”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清朝并没有放弃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儒家在清朝没有丧失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3.A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政治制度、服饰、体育活动等深深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可见唐朝文化影响广泛,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唐朝政府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政治制度只是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化的影响力,而不是其文化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4.B [材料“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体现的是我国的三大科技发明助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即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B项正确;我国三大发明传播到欧洲属于材料的表现,排除A项;C、D项属于对材料的单方面理解,排除。故选B项。][练·高考真题]1.B [“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具有越、楚和江淮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2.C [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论孔安国、郑康成这样的大家,更不敢议论圣人,而自庆历后,诸儒敢于发明经旨,甚至毁《周礼》、疑《孟子》,清人皮锡瑞也指出不只是刘敞、王安石如此,当时风气就是这样。诸儒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质疑传统的经典和传注,这种风气有利于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故C项正确。]3.D [据材料“晚清时期……‘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可知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从风土人情、科学技术逐渐深入到政治方面,说明西学东渐的深化,故选D项;洋务运动对于西方的认识还停留在科学技术层面,未涉及政治层面,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人抛弃改良的道路,排除B项;立宪派主张用改良的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与材料“革命风潮逼远东”相违背,排除C项。](共81张PPT)第56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程标准 重要考点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3.中华文化交流的表现及世界意义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课时精练目录整合教材 夯实必备知识学什么1知识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 时间 概况起源 上古 ①地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__________的摇篮②特征: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_____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阶段 时间 概况奠基 春秋战国 ①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血缘认同、__________初步形成②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__________”局面出现形成 秦汉 ①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②汉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_________,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创新 发展 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交汇融通,唐朝佛学繁荣,__________受到挑战宋代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______形成文化认同百家争鸣尊崇儒术传统儒学理学阶段 时间 概况衰落 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__________清朝前期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________愈演愈烈,思想钳制空前转型 鸦片战争后 __________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___________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复兴 五四运动后 ____________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世致用文字狱救亡图存科学与民主马克思主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______思想。周公提出“__________”思想;孔子提倡“仁”;孟子提出“仁政”说。(2)崇尚__________,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3)提倡爱国,追求__________。(4)崇德尚贤,推崇__________。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尚贤”。(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6)主张__________。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和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和为贵”等思想。民本敬天保民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天下为公和而不同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特点 ①起源与发展具有________②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③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__________④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⑤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__________和精神动力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__________和行为方式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外来文化本土性思想源泉思维方式必背——重要结论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在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读思学用必知——易错易混尊崇儒术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思想就此消亡。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其他学派思想的发展只是受到了限制。必考——核心概念①民本思想: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一发展历程。②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必练——教材边角①阅读选择性必修3教材P2“历史纵横:概括青铜文明的主要成就。提示 政治:国家建立和发展。经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文化:汉字发展成熟。思想:礼乐制度开始形成。②阅读选择性必修3教材P3“历史纵横”: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提示 陆九渊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③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4“史料阅读”)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提示 民本思想。④阅读选择性必修3教材P4“史料阅读”:“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指什么?提示 马克思主义。⑤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教材知识”)这体现了儒家学者怎样的追求?提示 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汉 ______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 佛教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______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 以__________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__________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禅宗儒家学说宋明理学(2)西学东渐明末清初 ①明末,意大利人_____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②《__________》《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③17世纪,清政府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19世纪中叶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__________________”利玛窦几何原本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 ①1862年,____________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②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________赴欧美学习③1868年,创办__________________翻译馆,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__________的展开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__________的思想武器1915年以后 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____________的思想②俄国十月社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____________。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京师同文馆留学生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文化 时间 表现文字 公元前4世纪 —公元3世纪 ______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儒学 3—5世纪 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制度 7世纪 ____________的政治体制基本模仿______— 14、15世纪 ①中国先进的__________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②____________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汉字朝鲜和日本中国生产技术郑和下西洋(2)对欧洲的影响文化 时间 表现四大发明 8世纪以后 ①造纸术对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②火药推动了欧洲__________的发展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________时代到来④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_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儒学 16—18世纪 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出现“________”物质文化 —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火药武器大航海印刷术文艺复兴中国热必背——重要结论①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为当今的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读思学用必考——核心概念①西学东渐: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②东亚文化圈:在古代以中国为主,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制度、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必练——教材边角①《清史稿·汤若望传》记载,顺治皇帝钦佩汤若望的学识,曾说:“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9“史料阅读”)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持怎样的态度?提示 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②阅读选择性必修3教材P11“历史纵横”:概括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提示 饮茶文化传入日本形成日本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形成日本的“和服”;中国传统的体育活动和传统节日传入周边地区。③韩国首尔景福宫,是朝鲜王朝的王宫,始建于14世纪。其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宫门均以汉字命名,匾额上写有汉字。(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11“教材图片及说明”)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提示 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④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13“学习拓展”)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 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命题探究 提升关键能力考什么2主题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3年8考]主题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3年4考]主题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3年8考]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022·山东卷:以田齐法家为视角,考查战国的法家思想 (1)热考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2)角度预测:①结合“四个自信”热点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②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角度考查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024·浙江卷:以南宋陈亮的主张为视角,考查理学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023·浙江卷:以孔子的思想为视角,考查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2023·北京卷:以传统音乐为视角,考查仁义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024·安徽卷:以《酉阳杂俎》为视角,考查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2022·北京卷:以战国的大型墓葬为视角,考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022·全国甲卷:以《康熙字典》为视角,考查文化的传承视角名家说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史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思考 阅读史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示 人际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辩证法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家国情怀思想。视角问题探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史料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摘编自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史料二 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成为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摘编自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提示 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2)阅读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示 可以帮助国人培育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可以为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和借鉴。1.历史解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1)核心理念: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2)传统美德: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3)人文精神:有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2.历史解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发展道路和独特的风格。(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领域广泛,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3)包容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4)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命力。主题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3年4考]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022·重庆卷:以晚清童蒙读物为视角,考查西学东渐 (1)热考主题: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相互影响(2)角度预测:①考查中华文化的交流②以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为情境,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2022·湖南卷:以《墨子》为视角,考查西学东渐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023·湖南卷:以明成祖赐经籍为视角,考查朝日两国强化政权2023·浙江卷:考查欧洲人对中国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的认识视角名家说史——中华文化的交流史料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提示 变化: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文化发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文化领域出现中西调和、新旧融合的意识。意义: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视角问题探史——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史料 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以汉字为例,它传播到东亚其他民族和国家,被借用、改造成为书写各种非汉语的“汉字型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它们在字形和组字原则上都表现出与汉字的直接渊源关系。又如,儒家思想中的仁学观念、忠孝情感、和合意识、礼法制度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直至今天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与之有深层关联。——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思考 阅读史料,概括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提示 中华文化传播到东亚地区后,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视角史料证史——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史料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思考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元素为西欧文明的转变所作的贡献。提示 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启蒙思想家批判专制王权、提出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1.历史解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特点 阐释范围广 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性,东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南及东南亚各国,西达地中海和欧洲渠道多 ①官方、民间往来,如张骞出使西域、日本的遣唐使等②贸易往来,如“丝绸之路”上的贸易③宗教的传播,如佛教由中国向亚洲其他地区的传播④战争使一些人员和技术流入其他地区交流频繁 唐宋元时期,对外文化交流颇为繁盛,明清时期中华文化依旧向世界各地传播2.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历史价值①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②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国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③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发挥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的重要功能。(2)现实价值①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②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③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④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⑤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⑥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契约精神。⑦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随堂演练 热考命题对接练什么31.[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4“史料阅读”改编]唐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唐太宗( )A.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B.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的根本C.善于接纳臣民的各种谏议 D.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练 教材改编题】解析 材料“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体现了唐太宗认识到百姓的作用,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即强调保护人民安稳,统治才能安定,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认为百姓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唐太宗纳谏和实行的民族政策,排除C、D项。故选A项。答案 A2.[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9“史料阅读”改编]清朝顺治帝对传教士汤若望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说明了当时( )A.西方科技得到一定的传播 B.西学东渐成为主流C.统治者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D.儒家丧失正统地位解析 根据“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等信息可知,顺治帝接受了汤若望等西方来的传教士和西方科技文明,说明西方科技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传播,A项正确;“成为主流”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清朝并没有放弃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儒家在清朝没有丧失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 A3.[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11“历史纵横”改编]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越南的科举制度多以唐制为蓝本。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这反映出唐朝( )A.文化影响广泛 B.民族政策开明C.政治制度先进 D.崇尚阳刚力量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政治制度、服饰、体育活动等深深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可见唐朝文化影响广泛,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唐朝政府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政治制度只是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化的影响力,而不是其文化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 A4.[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12“史料阅读”改编]马克思曾经说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这充分体现了( )A.我国三大发明传到了欧洲 B.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C.指南针有利于新航路开辟 D.火药的发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解析 材料“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体现的是我国的三大科技发明助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即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B项正确;我国三大发明传播到欧洲属于材料的表现,排除A项;C、D项属于对材料的单方面理解,排除。故选B项。答案 B1.(2022·北京高考,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练 高考真题】解析 “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具有越、楚和江淮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答案 B2.(2024·广西高考,4)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这种社会风气( )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 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 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解析 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论孔安国、郑康成这样的大家,更不敢议论圣人,而自庆历后,诸儒敢于发明经旨,甚至毁《周礼》、疑《孟子》,清人皮锡瑞也指出不只是刘敞、王安石如此,当时风气就是这样。诸儒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质疑传统的经典和传注,这种风气有利于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故C项正确。士人敢于质疑传统的经典和传注的风气与士人地位提升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敢于质疑传统和经典的风气有利于变法运动的推行,而不是阻碍,排除B项;虽然诸儒有新的思考和质疑,但不能就此得出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题干中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持这一说法,排除D项。答案 C3.(2022·重庆高考,8)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解析 据材料“晚清时期……‘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可知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从风土人情、科学技术逐渐深入到政治方面,说明西学东渐的深化,故选D项;洋务运动对于西方的认识还停留在科学技术层面,未涉及政治层面,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人抛弃改良的道路,排除B项;立宪派主张用改良的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与材料“革命风潮逼远东”相违背,排除C项。答案 D课时精练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5·山东聊城调研)老子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主张君主“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由此可知,二者都( )A.认同德主刑辅 B.主张顺应民意C.代表平民利益 D.具有辩证意识解析 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不要用威严和死亡让人民畏惧,认识到了人民的无畏精神,孟子主张了解民情,解决民困,故二者都主张顺应民意,故选B项;德主刑辅是指在国家治理中以德治和仁爱为主,以刑罚为辅,材料与德主刑辅无关,排除A项;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二者都代表平民利益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辩证意识是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材料中强调重视人民,顺应民意,排除D项。答案 B2.(2025·河北保定模拟)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指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这反映了二者( )A.实施仁政的诉求 B.和谐共处的理念C.以民为本的观念 D.天人合一的思想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荀子认为上天为了民才设立君,董仲舒认为君和民的关系好似“心”和“体”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二者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观念,C项正确;材料探讨的是儒家强调的君民关系,并非强调儒家实施仁政的诉求,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以民为本的观念,未体现和谐共处的理念,排除B项;天人合一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材料未体现这一思想,排除D项。答案 C3.(2025·河南新乡调研)宋朝画家不断从自然中汲取绘画元素和感悟,“以形写神”,在大自然固有形态中寻找“理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山水中,“观物理以察己”,注重和真山真水进行自然而然的精神交流。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繁荣发展 B.绘画题材变化C.绘画技法成熟 D.理学逐渐盛行解析 由材料“从自然中汲取绘画元素和感悟”“以形写神”“寻找‘理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山水中”“注重和真山真水进行自然而然的精神交流”可得,宋朝画家力图通过绘画作品来寻求理,来体现人的情感和精神追求,这是由于理学发展和逐渐盛行,使得追求人的自我修养成为一股思潮,从而影响到了绘画,故选D项。答案 D4.(2024·湖南长沙模拟)黄宗羲认为:“《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田出于王以授民,故谓之‘王土’。后世之田为民所买,是民土而非王土也。民待养于上,故谓之‘王臣’,民不为上所养,则不得系之以王。”黄宗羲的论述( )A.否定君主统治的正当性 B.认清封建制度的危害性C.论证民本思想的合理性 D.阐释政治转型的必要性解析 据材料“是民土而非王土也”“民不为上所养,则不得系之以王”可知黄宗羲认为百姓的土地并非来自君主,君主一旦不能爱惜百姓,百姓自然也可以不支持君主,体现了他对君权合理性的质疑,故选A项;材料中黄宗羲针对的对象只是专制君主,不代表整个封建制度,排除B项;黄宗羲主要论证的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不合理性,体现了民本思想的客观要求,但是不涉及民本思想的合理性问题,排除C项;黄宗羲的观点依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的范畴,是儒家思想批判继承的体现,排除D项。答案 A5.(2025·安徽黄山模拟)王夫之主张:“政之善者,期以利民,而其弊也,必至于厉民。”王夫之把“无利于国,无补于民”的执政称之为“稗政”,将“病国虐民”的残暴手段称为“苛政”。他还提出:“人也,即天也,天视自我民视者也。”王夫之的主张( )A.突显了经世致用观念 B.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C.论证了勤政的重要性 D.展示了社会治理途径解析 据材料“期以利民”“人也,即天也,天视自我民视者也”可知,王夫之反对苛政,主张利民,这说明他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故选B项;经世致用是指关注社会现实,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勤政是指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利民并不等同于勤政,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具体的社会治理途径,而仅限于思想主张,排除D项。答案 B6.(2025·吉林白山模拟)《诗经》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农事诗,不仅《豳风·七月》等民歌包含了丰富的农事信息,而且祭祀用曲《周颂·丰年》《周颂·噫嘻》等也直接反映了统治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关注。由此可知,《诗经》( )A.支撑了礼乐制度的实施 B.开创了浪漫主义的风格C.蕴含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D.印证了周王的中央集权解析 《诗经》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农事诗,祭祀用曲也直接反映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关注,说明农业和农民是统治者非常关注的,由此可以看出它蕴含了我国古代流传的朴素的民本思想,故选C项;题目主旨反映的是对农民和农业的重视,与礼乐制度不属于同一范畴,无法得出其支撑礼乐制度实施的结论,排除A项;《诗经》属于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排除B项;周朝还未出现中央集权,所以无法得出印证周王中央集权的特征,排除D项。答案 C7.(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2)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凝聚性 B.包容性C.多样性 D.连续性解析 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中国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且这一名称在北方方言中沿用至今,体现了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发展,即包容性,故B项正确;凝聚性强调文化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材料无法体现此含义,故A项错误;多样性强调文化种类、形式、内涵的丰富,材料无法体现此含义,故C项错误;连续性强调历史悠久且文化传承不间断,材料无法体现此含义,故D项错误。答案 B8.(2025·安徽合肥模拟)如图为山东济南出土的西汉“负壶陶鸠”,取的是鸠鸟吃食物不会噎的含义,以祝愿老人吃饭顺畅。该陶器可用于说明汉代( )A.生态环保意识在民间萌生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D.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解析 据材料“取的是鸠鸟吃食物……以祝愿老人吃饭顺畅”并结合所学可知,取鸠鸟吃食物不会噎的含义,祝愿老人吃饭顺畅,体现了对老人的关心,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德孝顺的体现,故选C项。答案 C9.(2025·浙江宁波模拟)宁波保国寺《寺志》记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唐僖宗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为保国寺。该寺的由来与毁建反映了( )A.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 B.佛教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改造C.佛教融入中国的曲折历程 D.中国文化对外的辐射力增强解析 据材料“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并赐名为保国寺”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完成中国化,且唐朝武宗灭佛,对佛教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其后僖宗重建说明佛教尚有一定影响力,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佛教发展有一定影响,也反映了佛教融入中国的过程较为曲折,故选C项。答案 C10.(2025·湖北武汉模拟)印度佛教认为果报不论现报、生报或者后报都是个人的事。传入中国后,慧远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流天下”,即使内乖亲子的关系,也“不违其孝”;果报不仅可以此生、来生、生生世世,终有承负,也可以在一个家庭内父子相承,代代承负果报。据此可知佛教( )A.吸收儒家伦理逐渐本土化 B.增强理论性思辨性日趋系统化C.传入中国之后开始世俗化 D.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不断政治化解析 材料强调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前是个人的事。传入中国后,慧远认为“不违其孝”、果报“家庭内父子相承”。据此可知佛教吸收儒家伦理逐渐本土化,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佛教理论性思辨性日趋系统化,排除B项;世俗化指日常生活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迎合统治者的需求,排除D项。答案 A11.(2025·河北保定模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更径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1919年底,他们与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社会精英思想观念趋于保守C.国人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D.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解析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从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奉优胜劣汰为圭臬,到后来批评天演论,宣扬互助,其主要原因是受一战的影响,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所转变,对进化论等西方文明有所反思,故选D项。答案 D12.(2024·湖北宜昌模拟)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A.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 B.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C.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 D.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解析 材料强调元朝时期的高丽人对元朝制度与文化的向往,这说明元朝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故选A项;材料指的是元朝的对外关系,而非民族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的具体时间,排除C项;在元朝的高丽知识分子是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录取的,材料也并未说明这些知识分子与朝贡活动存在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答案 A13.(2025·广东深圳调研)1850年,马克思在《时评》一文中,关注了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重新分配财产”“完全消灭私有制”等革命口号,预言中国革命将会产生“中国社会主义”,将会建立“中华共和国”。由此可知,社会主义( )A.是中国反抗列强侵略的唯一路径B.要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C.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D.可以由农民阶级独立完成解析 马克思预言中国革命将会产生“中国社会主义”,是由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重新分配财产”“完全消灭私有制”等革命口号与社会主义的主张有一致之处,即近代的“社会主义”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多次提出的“均平富”和儒家倡导的“大同”思想有共通之处,故选C项。答案 C14.(2025·山东德州模拟)光绪二年至五年(1876—1879年),郭嵩焘在担任首任驻英公使期间,一直按照规定将记载欧洲风土人情的日记和游记定期寄回国内,其中不乏“(苏格兰某地)安设声报,可及六十里之远,鼓弦纵谈,六十里如在左近”等内容。这些记载( )A.突破了“天朝上国”观念 B.旨在为洋务派提供参考C.有利于开阔国人的眼界 D.蕴含着全盘西化的希冀解析 据材料“(苏格兰某地)安设声报,可及六十里之远,鼓弦纵谈,六十里如在左近”,可知郭嵩焘以日记、游记的形式将电报等国外的新事物介绍到国内,有利于开拓国人的视野,了解世界的新变化,故选C项;材料既未说明国人对国际新事物的反响,也并未提及对封建统治秩序的改造,无法体现对“天朝上国”观念的突破,排除A项;“旨在”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郭嵩焘对西方科技的赞美,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立场,排除D项。答案 C15.(2025·湖北武汉一模)《一千零一夜》有三个部分是与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相关的:整个故事大框架的引子故事,是以中国和印度为背景的;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中,阿拉丁的身份被设定为一个中国裁缝的儿子;戛梅禄与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公主的身份被设定为中国公主。《一千零一夜》证明了( )A.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 B.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C.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D.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框架和具体情节中多次涉及中国或中国人形象,如引子故事以中国和印度为背景,阿拉丁被设定为中国裁缝的儿子,以及公主被设定为中国公主等。这些描述表明,在当时阿拉伯文化的视野中,中国或中国人形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故选B项。答案 B16.(2025·福建福州高三检测)截至21世纪初,中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800多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主题开展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外交的标志性品牌。这表明文化外交( )A.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新秩序B.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C.实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D.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多元和谐解析 据题干分析可知中国在21世纪以来与很多国家开展了多样的文化合作和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文化外交,也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故选B项;据材料分析可知该题强调文化外交,没有关注政治新秩序的构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世界文化是特色多元的,其文化间的交流是一个长期互鉴的过程,所以中国的文化外交并没有实现文化结合,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该题主要强调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无法推出各国文化的多元和谐,排除D项。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17.(2025·辽宁鞍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摘编自王祥云《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9分)答案 (1)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2)中国:侧重伦理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多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突出世俗文化;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18.(2024·福建省龙岩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以“传承”和“交流”两大主题生动地再现了世界历史的纵横发展:“传承”主题关注个别社会的形成、维持和衰落,即再现不同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交流”主题直接关注沟通、互动、网络和交换这些能把个别社会与更广大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手段,再现了不同社会之间的横向联系。他把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三个因素互为因果作为“互动”的动力。——摘编自魏凤莲《〈新全球史〉的“新”》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12分)答案 论题: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阐述: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逐渐融合进中华文化;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器物、制度、思想以挽救民族危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中国的新方案,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不断发展丰富。中国文明也在交往中不断外传,日本在古代积极学习隋唐文化,促成自身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四大发明外传欧洲,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思想解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总之,文明具有多样性,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训练56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分值:75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5·山东聊城调研)老子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主张君主“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由此可知,二者都 ( )A.认同德主刑辅 B.主张顺应民意C.代表平民利益 D.具有辩证意识2.(2025·河北保定模拟)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指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这反映了二者 ( )A.实施仁政的诉求 B.和谐共处的理念C.以民为本的观念 D.天人合一的思想3.(2025·河南新乡调研)宋朝画家不断从自然中汲取绘画元素和感悟,“以形写神”,在大自然固有形态中寻找“理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山水中,“观物理以察己”,注重和真山真水进行自然而然的精神交流。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繁荣发展 B.绘画题材变化C.绘画技法成熟 D.理学逐渐盛行4.(2024·湖南长沙模拟)黄宗羲认为:“《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田出于王以授民,故谓之‘王土’。后世之田为民所买,是民土而非王土也。民待养于上,故谓之‘王臣’,民不为上所养,则不得系之以王。”黄宗羲的论述 ( )A.否定君主统治的正当性 B.认清封建制度的危害性C.论证民本思想的合理性 D.阐释政治转型的必要性5.(2025·安徽黄山模拟)王夫之主张:“政之善者,期以利民,而其弊也,必至于厉民。”王夫之把“无利于国,无补于民”的执政称之为“稗政”,将“病国虐民”的残暴手段称为“苛政”。他还提出:“人也,即天也,天视自我民视者也。”王夫之的主张 ( )A.突显了经世致用观念 B.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C.论证了勤政的重要性 D.展示了社会治理途径6.(2025·吉林白山模拟)《诗经》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农事诗,不仅《豳风·七月》等民歌包含了丰富的农事信息,而且祭祀用曲《周颂·丰年》《周颂·噫嘻》等也直接反映了统治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关注。由此可知,《诗经》 ( )A.支撑了礼乐制度的实施 B.开创了浪漫主义的风格C.蕴含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D.印证了周王的中央集权7.(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2)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C.多样性 D.连续性8.(2025·安徽合肥模拟)如图为山东济南出土的西汉“负壶陶鸠”,取的是鸠鸟吃食物不会噎的含义,以祝愿老人吃饭顺畅。该陶器可用于说明汉代 ( )A.生态环保意识在民间萌生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D.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9.(2025·浙江宁波模拟)宁波保国寺《寺志》记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唐僖宗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为保国寺。该寺的由来与毁建反映了 ( )A.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 B.佛教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改造C.佛教融入中国的曲折历程 D.中国文化对外的辐射力增强10.(2025·湖北武汉模拟)印度佛教认为果报不论现报、生报或者后报都是个人的事。传入中国后,慧远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流天下”,即使内乖亲子的关系,也“不违其孝”;果报不仅可以此生、来生、生生世世,终有承负,也可以在一个家庭内父子相承,代代承负果报。据此可知佛教 ( )A.吸收儒家伦理逐渐本土化 B.增强理论性思辨性日趋系统化C.传入中国之后开始世俗化 D.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不断政治化11.(2025·河北保定模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更径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1919年底,他们与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社会精英思想观念趋于保守C.国人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D.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12.(2024·湖北宜昌模拟)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 )A.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 B.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C.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 D.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13.(2025·广东深圳调研)1850年,马克思在《时评》一文中,关注了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重新分配财产”“完全消灭私有制”等革命口号,预言中国革命将会产生“中国社会主义”,将会建立“中华共和国”。由此可知,社会主义 ( )A.是中国反抗列强侵略的唯一路径 B.要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C.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 D.可以由农民阶级独立完成14.(2025·山东德州模拟)光绪二年至五年(1876—1879年),郭嵩焘在担任首任驻英公使期间,一直按照规定将记载欧洲风土人情的日记和游记定期寄回国内,其中不乏“(苏格兰某地)安设声报,可及六十里之远,鼓弦纵谈,六十里如在左近”等内容。这些记载 ( )A.突破了“天朝上国”观念 B.旨在为洋务派提供参考C.有利于开阔国人的眼界 D.蕴含着全盘西化的希冀15.(2025·湖北武汉一模)《一千零一夜》有三个部分是与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相关的:整个故事大框架的引子故事,是以中国和印度为背景的;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中,阿拉丁的身份被设定为一个中国裁缝的儿子;戛梅禄与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公主的身份被设定为中国公主。《一千零一夜》证明了 ( )A.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 B.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C.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D.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16.(2025·福建福州高三检测)截至21世纪初,中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800多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主题开展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外交的标志性品牌。这表明文化外交 ( )A.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新秩序 B.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C.实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D.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多元和谐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17.(2025·辽宁鞍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摘编自王祥云《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9分)18.(2024·福建省龙岩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以“传承”和“交流”两大主题生动地再现了世界历史的纵横发展:“传承”主题关注个别社会的形成、维持和衰落,即再现不同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交流”主题直接关注沟通、互动、网络和交换这些能把个别社会与更广大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手段,再现了不同社会之间的横向联系。他把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三个因素互为因果作为“互动”的动力。——摘编自魏凤莲《<新全球史>的“新”》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12分)训练56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B [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不要用威严和死亡让人民畏惧,认识到了人民的无畏精神,孟子主张了解民情,解决民困,故二者都主张顺应民意,故选B项;德主刑辅是指在国家治理中以德治和仁爱为主,以刑罚为辅,材料与德主刑辅无关,排除A项;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二者都代表平民利益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辩证意识是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材料中强调重视人民,顺应民意,排除D项。]2.C [根据材料可知,荀子认为上天为了民才设立君,董仲舒认为君和民的关系好似“心”和“体”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二者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观念,C项正确;材料探讨的是儒家强调的君民关系,并非强调儒家实施仁政的诉求,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以民为本的观念,未体现和谐共处的理念,排除B项;天人合一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材料未体现这一思想,排除D项。]3.D [由材料“从自然中汲取绘画元素和感悟”“以形写神”“寻找‘理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山水中”“注重和真山真水进行自然而然的精神交流”可得,宋朝画家力图通过绘画作品来寻求理,来体现人的情感和精神追求,这是由于理学发展和逐渐盛行,使得追求人的自我修养成为一股思潮,从而影响到了绘画,故选D项。]4.A [据材料“是民土而非王土也”“民不为上所养,则不得系之以王”可知黄宗羲认为百姓的土地并非来自君主,君主一旦不能爱惜百姓,百姓自然也可以不支持君主,体现了他对君权合理性的质疑,故选A项;材料中黄宗羲针对的对象只是专制君主,不代表整个封建制度,排除B项;黄宗羲主要论证的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不合理性,体现了民本思想的客观要求,但是不涉及民本思想的合理性问题,排除C项;黄宗羲的观点依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的范畴,是儒家思想批判继承的体现,排除D项。]5.B [据材料“期以利民”“人也,即天也,天视自我民视者也”可知,王夫之反对苛政,主张利民,这说明他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故选B项;经世致用是指关注社会现实,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勤政是指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利民并不等同于勤政,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具体的社会治理途径,而仅限于思想主张,排除D项。]6.C [《诗经》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农事诗,祭祀用曲也直接反映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关注,说明农业和农民是统治者非常关注的,由此可以看出它蕴含了我国古代流传的朴素的民本思想,故选C项。]7.B [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中国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且这一名称在北方方言中沿用至今,体现了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发展,即包容性,故B项正确;凝聚性强调文化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材料无法体现此含义,故A项错误;多样性强调文化种类、形式、内涵的丰富,材料无法体现此含义,故C项错误;连续性强调历史悠久且文化传承不间断,材料无法体现此含义,故D项错误。]8.C [据材料“取的是鸠鸟吃食物……以祝愿老人吃饭顺畅”并结合所学可知,取鸠鸟吃食物不会噎的含义,祝愿老人吃饭顺畅,体现了对老人的关心,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德孝顺的体现,故选C项。]9.C [据材料“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并赐名为保国寺”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完成中国化,且唐朝武宗灭佛,对佛教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其后僖宗重建说明佛教尚有一定影响力,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佛教发展有一定影响,也反映了佛教融入中国的过程较为曲折,故选C项。]10.A [材料强调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前是个人的事。传入中国后,慧远认为“不违其孝”、果报“家庭内父子相承”。据此可知佛教吸收儒家伦理逐渐本土化,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佛教理论性思辨性日趋系统化,排除B项;世俗化指日常生活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迎合统治者的需求,排除D项。]11.D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从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奉优胜劣汰为圭臬,到后来批评天演论,宣扬互助,其主要原因是受一战的影响,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所转变,对进化论等西方文明有所反思,故选D项。]12.A [材料强调元朝时期的高丽人对元朝制度与文化的向往,这说明元朝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故选A项;材料指的是元朝的对外关系,而非民族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的具体时间,排除C项;在元朝的高丽知识分子是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录取的,材料也并未说明这些知识分子与朝贡活动存在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13.C [马克思预言中国革命将会产生“中国社会主义”,是由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重新分配财产”“完全消灭私有制”等革命口号与社会主义的主张有一致之处,即近代的“社会主义”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多次提出的“均平富”和儒家倡导的“大同”思想有共通之处,故选C项。]14.C [据材料“(苏格兰某地)安设声报,可及六十里之远,鼓弦纵谈,六十里如在左近”,可知郭嵩焘以日记、游记的形式将电报等国外的新事物介绍到国内,有利于开拓国人的视野,了解世界的新变化,故选C项;材料既未说明国人对国际新事物的反响,也并未提及对封建统治秩序的改造,无法体现对“天朝上国”观念的突破,排除A项;“旨在”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郭嵩焘对西方科技的赞美,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立场,排除D项。]15.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框架和具体情节中多次涉及中国或中国人形象,如引子故事以中国和印度为背景,阿拉丁被设定为中国裁缝的儿子,以及公主被设定为中国公主等。这些描述表明,在当时阿拉伯文化的视野中,中国或中国人形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故选B项。]16.B [据题干分析可知中国在21世纪以来与很多国家开展了多样的文化合作和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文化外交,也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故选B项。]17.(1)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2)中国:侧重伦理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多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突出世俗文化;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18.论题: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阐述: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逐渐融合进中华文化;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器物、制度、思想以挽救民族危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中国的新方案,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不断发展丰富。中国文明也在交往中不断外传,日本在古代积极学习隋唐文化,促成自身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四大发明外传欧洲,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思想解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总之,文明具有多样性,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56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docx 第56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pptx 训练56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