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榜教育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B卷(扫描版,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金榜教育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B卷(扫描版,有解析)

资源简介

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高二生物B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体液,箭头表示液体的运动方向。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ω


o)
-③
oo⊙@
A,人体内环境主要由①②③④组成,葡萄糖、O2、HCO都属于其组成成分
B.若某人长期出现营养不良,会引起①中蛋白质含量增加、②的含量增多
C.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后,机体内的血浆pH值不会有明显下降
D.若图中细胞为肝脏细胞,则饱饭后,②中葡萄糖含量B端比A端低
2.北京冬奥会期间,越野滑雪运动员身着薄比赛服在零下10℃左右的环境中展开激烈角逐。关于比赛
中运动员的生理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参与运动员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
B.运动员大量出汗时,垂体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C.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排尿减少
D.运动员运动时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此时机体的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3.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是B细胞和T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
B.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从而杀死细菌,此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D.通过免疫抑制剂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可能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高二生物卷B第1页(共6页)】
4.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如图所示,图中I一I
病毒
I
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
0
细胞的一种,a一g代表不同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病毒
I
被感
1细胞7
(⊙染的
A.图中细胞M、Ⅲ不能识别抗原,物质g能杀死该病毒
b
细胞

B.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细胞M会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C.图中细胞Ⅲ可针对多种病原体发挥类似的免疫作用
D.物质e、f、g参与的免疫反应属于机体的第三道防线
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豌豆黄化幼苗茎切段伸长的影响,对茎切段进
行了如下操作:①用不同浓度的IAA和GA分别处理相同的茎切段,结果如图1所示;②将相同的茎
切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到3/4处后,将其下端分别浸没在不同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2
所示;③用图2中的茎切段为实验材料,分别制作临时切片,观察并比较三者的表皮细胞与内部组织
细胞的长度差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艺切段的仲长量(cm)
A.图1信息显示,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植物激素的
08
(A
IAA
种类和浓度
0.4
B.图1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IAA能够促进茎切段
甲组
乙组内组
1050250
尤和A1A在处理行A处理
的伸长生长
浓度(olL)
C.制作临时切片时,需要对茎切段进行横切,以便
图1
2
观察比较
D.若乙组中的表皮细胞相对较长,表明IAA作用于表皮细胞效果更明显
6.实验发现,物质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物质乙可解除种子休眠,物质丙浓度低时促进植株生
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株生长,物质丁可促进叶片衰老。上述物质属于生长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
赤霉素中的一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甲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物质丙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B.黄瓜茎端的物质丁与物质乙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
C.夏季雨后,种子易在穗上发芽是因物质乙分解,物质丁活性增强
D.太空微重力下,根失去向地生长特性是因物质甲不存在极性运输
7.潮间带是陆、海交汇处一个相当狭窄但具很高生产力的区域。生活在潮间带行动缓慢的滨螺常以小
型绿藻浒苔为食,如图1表示该潮间带中的藻类物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图2中甲、乙表示该潮间
带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6(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



1.5
1.0
04
200250300
滨螺密度(个血)
05
4时间
图1
图2
A.适当增加滨螺的数量一定能增加潮间带的物种丰富度,可能改变藻类的优势种
B.调查滨螺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取样过程中,要注意随机取样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对图2中的甲、乙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D.图2中甲与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两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性是循环因果关系
高二生物卷B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