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二章第二节光合作用授课课件(共30张PPT)+习题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二章第二节光合作用授课课件(共30张PPT)+习题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1. (陕西咸阳秦都期末)下图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③④②①⑤
B. 步骤②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
C. 步骤③的目的是转运或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D. 步骤④为隔水加热进行脱色,叶绿素溶解于小烧杯中的酒精里



知识点1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A
2.(山西晋城阳城期末)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该实验能说明光合作用 ( )
①需要光 ②需要二氧化碳 ③需要叶绿体 ④释放出氧气 ⑤能制造淀粉
A. ①⑤
B. ②④
C. ③⑤
D. ①③
A
3. (教材P30试一试改编)某小组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尝试在天竺葵叶片上做出恐龙剪影(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将天竺葵置于黑暗处一昼夜
B. 用黑色剪影纸将叶片双面遮光置于光下
C. 叶片的遮光和不遮光部分形成对照
D. 滴加碘液后恐龙剪影部分的叶片变蓝
D
知识点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4. (河南周口太康期末)普里斯特利的一系列实验不能说明 ( )
A.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B.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C. 蜡烛燃烧消耗氧气
D.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
D
5. (山东德州夏津期末)下图是某兴趣小组探究金鱼藻光合作用的装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可观察到装置内有气泡产生
B. 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木条复燃
C. 本实验可验证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
D. 实验前需要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
D
6. (山东聊城东阿期末)学习了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后,小雯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置了下图所示装置,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乙装置小烧杯内装的是M液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装置钟罩透光,乙装置钟罩不透光
B. 甲、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
C. 该实验不需要提前对植物进行暗处理
D. 实验结果表明光合作用需要M液体
B
知识点3 光合作用的实质
7. (广东中山期末)山药可供蔬食和入药,其块茎垂直向地下能生长1米多。块茎内的物质主要来自 ( )
A. 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
B. 土壤中的有机物
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D
8. (四川成都中考)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某植物体内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图中①②③代表的物质依次是 ( )
A.二氧化碳、水、氧气
B.二氧化碳、氧气、水
C. 氧气、二氧化碳、水
D. 氧气、水、二氧化碳
B
9. 【原创题·科技成就】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人工合成淀粉,合成装置示意图如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反应器”模拟的是叶绿体
B. 植物进行该过程时,除产生淀粉外,还产生氧气
C. 植物进行该装置模拟的生理过程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D. 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能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提供帮助
C
知识点4 有机物的运输
10.(山东青岛市北期末)早春时节,玉兰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就开出了娇艳的花朵。花朵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是 ( )
A. 树皮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B. 叶在上一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C. 花瓣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D. 根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花瓣的
B
11. 【新情境·传统文化】《齐民要术》中记载“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即用斧背捶打树干,破坏枣树的部分结构a,阻止物质b向下运输,进而提高产量。其中a和b分别是 ( )
A. 导管、无机物 B. 导管、有机物
C. 筛管、有机物 D. 筛管、无机物
C
知识点5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2.(教材P35小资料改编)《吕氏春秋》提出,要“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这是我国先民对合理密植的应用,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是( )
A. 能够减少肥料使用,降低成本
B. 便于空气流通,提高呼吸作用效率
C. 有利于喷洒农药和生长调节剂
D. 使作物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
D
13. (江西中考)下列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措施中,不是利用光合作用原理的是 ( )
A. 给菜地适时松土 B. 延长光照时间
C. 注意合理密植 D.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A
14. 【新情境·生产生活】(湖南邵阳新邵期末)人们在种植黄瓜、豆角等蔬菜时,往往要用树枝、竹竿等搭架供其生长。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
A. 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
B. 利于浇水、施肥、采摘等管理活动
C. 使植物充分地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D. 防止植物果实受到地面小动物的损害
C
15. 【新情境·生产生活】(广东深圳龙岗期末)“割松香”是指在松树的树皮上,用松油刀铲开近似 V形的槽,让松香流到下方的袋子里。下列关于“割松香”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松香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B. 松香主要是树皮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
C.“割松香”说明树皮中含有输导组织
D. 对树皮进行环割有可能造成松树的死亡
B



16. (广东江门期末)某植物叶片(如下图)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小时后,用锡箔纸遮盖叶片两面,在日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摘下叶片去除锡箔纸,酒精脱色后用碘液染色,观察到叶片有的部位出现蓝色,有的没有出现蓝色。其中,出现蓝色的部位是 ( )
A. a和c B. b和e
C. b和d D. c和e
C
17. (山东滨州中考)将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进行下图所示处理后,移到光下照射3小时左右,摘下叶片甲和乙,经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验证 ( )
A. 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D
18. (北京西城模拟)科学家希尔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采摘生长旺盛的树叶做了下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可以推测A中产生的气泡是氧气
B. B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 由A、B可知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D. 由A、C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
19. (辽宁大连甘井子期末)下面是大豆植株在晴天某一时段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
A. 中午12点时光合作用强度最强
B. 上午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下午逐渐减弱
C. bc段,因部分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强度随之减弱
D. ae 段中,b 点时植株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C
20. (河北中考)为研究施肥深度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在相同条件下,选择符合实验标准的三个地块施肥、播种,长出植株后进行检测,实验数据(单位已省略)如表所示。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本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施肥深度
B. 随着施肥深度增加,小麦蒸腾作用减弱
C. 小麦的光合作用速率与气孔开放程度、
叶绿素含量有关
D. 干旱条件下深施肥提高了小麦的光合作
用速率
B
21. (教材P36拓展应用3改编)小兰发现萝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经仔细观察,她发现大葱、蒜苗也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小兰猜想: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于是,她用家里的蒜头做了有关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1)小兰提出的问题: ?
(2)小兰作出的假设是 。
(3)请你将小兰的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将一些蒜头分别浸泡在甲、乙两个装有水的瓷盘中,两盘中的蒜头数量 ,然后将甲盘放在有光的地方,乙盘放在阴暗的地方(其他条件相同)。
相等
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吗
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或无关)
(4)在这个实验方案中,实验的变量是 。为了加强实验的说服力,
小兰把这个实验设计成 实验。
(5)实验结果:甲盘长出的蒜苗是绿色的,乙盘长出的蒜苗是黄白色的。
(6)小兰得出的结论是 。
对照

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
22. 【探究实践】(山东聊城中考)某生物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下图装置开展探究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步骤:
①距离60瓦的灯泡30厘米、20厘米、10厘
米处,分别安放一个相同的装置(如图 1),
并标记为A组、B组、C组。
②向三组装置内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和清水。
③晚上,打开灯泡的开关,观察并记录试管
中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并绘制成柱形图(如图2)。



(1)实验中气泡内的气体是 ,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表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数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的目的是 。
(5)【新考法·综合性设问】根据实验分析,遇到阴天时可通过适当
以保产增产。
(6)【新考法·探究性设问】要继续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兴趣小组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D组,你认为D组应该如何设置?

D组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中
增加光照强度
减小误差
光照强度对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有影响
光照强度

氧气(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第二节 光合作用
第二章 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学习目标
1. 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条件、实质等。
2. 运用植物光合作用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新课导入
实验前后柳树苗和土壤的质量的发生的变化:
柳树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
土壤只减少了不到100克。
思考?
柳树苗增加的质量主要是什么物质呢?
赫尔蒙特的实验
目的要求:
1. 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2. 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探究内容:光合作用的产物
探究内容:光合作用的条件
新课讲授
知识点.01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实验目的1: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1.如何进行探究
2.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3.从对照实验的变量单一性来考虑,哪一种方案设计更严谨?
4.可以将方案三的实验材料直接放在阳光下照射让它制造有机物吗?
以“光”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方案一:遮光植物与见光植物叶片的对照。
方案二:同一株植物遮光叶片与见光叶片的对照。
方案三:同一株植物同一片叶片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的对照。
方案三更严谨。因为在该对照实验中,除了光这个变量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有可能存在的变量最少。
不可以,因为不能确定叶片中是否可能储存有以前所制造的有机物。
知识点.01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实验目的2: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1.如何检验淀粉?
2.叶片的绿色是否会干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3.如何去掉干扰的“绿色”?
4.如何加快酒精溶解叶绿素的速度?能直接加热吗?
5.绿叶去除叶绿素后,滴碘液就可以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
是不是淀粉了。这种想法对吗?
用碘液。淀粉遇碘变蓝。

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加热可加快叶绿素在酒精中的溶解,但酒精易燃,需要水浴(隔水)加热
不对。因为这些操作还不能证明这些有机物是在光下制造的还是在黑暗中制造的。
知识点.01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法步骤
(暗处理)
(部分遮光)
(照光后去纸)
(酒精脱色)
(漂洗后加碘)
(清洗后观察)
知识点.01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 为什么要把植物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让原来叶片中的淀粉耗尽,排出实验干扰。
3.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
2. 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形成有光和无光的对照,证明了光是制造有机物必不可少的条件。
由碘液染色会变蓝色可知,有机物是淀粉。
讨论:
知识点.01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对照部位 遮光部位 见光部位
脱色后叶片颜色 黄白色 黄白色
滴碘液后是否变蓝
结果分析
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与结论:
绿叶(叶绿体)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
(场所) (条件) (产物)
不变蓝
变蓝
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
见光部分产生淀粉
①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②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知识点.01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只要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能制造有机物,但是,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除了叶片外,植物体的其他绿色部分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讨论:
知识点.01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叶绿体
叶绿体因含有叶绿素而呈现绿色,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叶片研磨液
知识点.01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实验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而变污浊的空气。
知识点.0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结果:蜡烛长时间地燃烧
结果:小白鼠会正常地活着
原因:植物为小白鼠提供了氧气。
原因:植物为蜡烛燃烧提供了氧气
思考:蜡烛燃烧、小白鼠呼吸、植物呼吸作用都会释放二氧化碳。那么,玻璃罩内的二氧化碳会增多吗?
知识点.0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知识点.0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
讨论
1. 描述水中的金鱼藻在光照条件下出现的现象。
2. 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试管后出现的实验现象?
3. 分析该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金鱼藻上附着气泡,水中出现气泡
卫生香复燃
金鱼藻在光下产生氧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氧气。
知识点.0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从实验装置A和B中各取一片叶,分别用碘液处理,实验现象?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该实验中哪是实验组,哪是对照组?
A是对照组,B是实验组
知识点.0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二氧化碳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光合作用和二氧化碳有无关系?
A中叶片变蓝,B中叶片不变蓝
方案一

A
B
清水
氢氧化钠溶液
安装
装置
暗处理
光照
脱色
漂洗
染色
观察
预测结果:清水装置中叶片变蓝,氢氧化钠装置中叶片不变蓝。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方案二
知识点.0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实质
知识点.03
光合作用的实质
物质转变:
能量转化:光能 化学能
无机物 有机物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知识点.04
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
现象:环割树皮后,在切口上方往往会形成瘤状物。
原因:运输有机物的通道——筛管分布在树皮中,环割树皮后,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道被切断,造成局部营养过剩,再加上损伤的刺激等原因,引发细胞无序分裂,进而形成瘤状物
运输有机物的结构——筛管,方向——自上而下
有机物的利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经筛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处的细胞,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构建细胞,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植物体。
筛管
知识点.04
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
过稀
过密
合理密植
知识点.05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
间作套种能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
间作套种
间作套种是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不同比例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知识点.05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知识点.05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提高植物周围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发生器
增施有机肥、大棚内安装二氧化碳发生器
在农业生产上,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
1.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2.延长光照时间
3.增加光照强度
4.提高植物周围二氧化碳浓度等
知识点.05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光合作用
实验
实质
及应用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
应用: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
课堂小结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条件—光、产物—淀粉)
普里斯特利实验 (产物—氧气)
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
赫尔蒙特柳树实验(原料—水)
有机物运输及作用:筛管、构建植物体
随堂练习
1. 下图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A. 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③④②①⑤
B. 步骤②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
C. 步骤③的目的是转运或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D. 步骤④为隔水加热进行脱色,叶绿素溶解于小烧杯中的酒精里
2. (山东滨州中考)将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进行下图所示处理后,移到光下照射3小时左右,摘下叶片甲和乙,经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验证 ( )
A.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随堂练习
D
与叶片甲对照,变量二氧化碳
变量叶绿体
变量光
随堂练习
3. 【科技成就】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人工合成淀粉,合成装置示意图如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反应器”模拟的是叶绿体
B. 植物进行该过程时,除产生淀粉外,还产生氧气
C. 植物进行该装置模拟的生理过程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D. 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能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提供帮助
C
随堂练习
4. 【传统文化】《齐民要术》中记载“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即用斧背捶打树干,破坏枣树的部分结构a,阻止物质b向下运输,进而提高产量。其中a和b分别是 ( )
A. 导管、无机物 B. 导管、有机物
C. 筛管、有机物 D. 筛管、无机物
C
5. 【生产生活】人们在种植黄瓜、豆角等蔬菜时,往往要用树枝、竹竿等搭架供其生长。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
A. 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
B. 利于浇水、施肥、采摘等管理活动
C. 使植物充分地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D. 防止植物果实受到地面小动物的损害
随堂练习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