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孝之所以成为传统道德的“元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亲情的自然呈现。人都是父母所生所养,父母慈爱子女,子女敬爱父母,这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孝作为第一亲情以及人性之中自然而然的道理,人人都愿意接受。其二,对宗法血缘的遵从。《礼记》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们皆有报本反始、不忘其所自出的宗法血缘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与人皆从先祖、父母所出的客观事实结合在一起,使孝成为最受推崇的美德。其三,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客观需要。任何伦理道德都是特定社会的产物。在古代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家国同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国家则是家庭的扩大。要维系社会的等级秩序,就必须首先维系好家庭的秩序。
自古以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都是传统的道德准则,是判断一个人有无道德和道德高低的重要标准。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和道德层次的高低,当然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评判,但是,一个人是否自觉、自愿地回报父母对自己的恩惠,无疑是衡量的重要指标。中国人常说“受恩必报,施惠莫记”,如果一个人连父母对自己的“恩惠”都不能够、不愿意报答,善至虐待父母,我们又怎么能期望他会报答社会、国家、他人对他的“恩惠”呢?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呢?
《孝经》谓;“孝是真性,故先爱后敬也。”“爱之与敬,俱出于心。”虽然爱和敬都发自内心,但爱是敬的前提。尊敬祖先,即要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有一种敬意,因为中华的优秀文化体现在其祖先的“三不朽”上,离开我们祖先为我们树立的为人为学的典范,中华传统文化将是空洞的、无实质内容的。
(摘编自孙雪霞、陈一平《中国文化概论新编》)
材料二: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既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因为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这般便捷地、随心所欲地生活;同时又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因为在文明最为开化的鼎盛期,却充满种种不确定性,对未来的预期变成一种冒险。这既富有讽刺意味,也是一个巨大的吊诡。在这一挑战面前,我们除了回首古典智慧,以便从中获得启迪和昭示,没有别的路可走。
对于中国人来说,肯定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超出它的一般意义的地方,那就是中国文化构成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的内在依据和理由。这层含义甚至完全超越了对一种文化所做的优劣好坏的价值考量。这也正是现代新儒家当年何以提出对本土文化须持“同情与敬意的理解”之态度的一个重要缘由。
(摘编自何中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当代价值?》)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历史与现实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民族,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珍惜民族的思想文化,这个国家和民族一定是顶天立地、欣欣向荣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断流、一直传承至今并持续焕发生机活力的古老文明,这种一脉相承的特点主要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特性。在历史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却从不故步自封,积极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思想,以多元文化的交融共通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继承和升华,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彰显其当代价值,激发其时代活力,使之传承下去。
(摘编自刘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价值》)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天然亲情
A.中国传统道德—元德→ 孝 —条件→ 宗法血缘
秩序维系
组成→社会
B.家国同构—基础单位→家庭—
扩大→国家
有或无
C.道德 判断 唯一标准 能否报恩
高或低

D.心 产生 前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孝”是道德的元德,也是一切道德行为的目标。只有遵守这种基本的道德规范,才有可能惠及他人与社会。
B.我们应不断回溯古典智慧,从经典中汲取智慧与能量,以从容应对这个矛盾的时代,拥有足够的勇气与能力挑战未知。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一直传承并不断焕发生机,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特性——既有宝贵丰富内涵,又讲究融合包容——有关。
D.材料三的最后一段以“基因”二字生动地描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文化铭刻于骨肉,传承铸就了延续。
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二中的“同情与敬意的理解”态度的一项是(3分)
A.某市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组织开展特色系列展、非遗工坊线上展、非遗年货节等。
B.某博物馆建成开放后,设计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文化遗产走进当代社会生活。
C.某地法院选取一批敬老爱老获遗赠案典型案例,以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D.某市积极开展国际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持续不断、绵延不绝的力量,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这些力量有哪些。(4分)
5.探究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某校举办“古韵流芳”文化节,以研讨交流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请结合所学课文《陈情表》中的孝文化内涵及材料相关内容,拟写一份研讨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远千里而来
老 舍
听说榆关失守,王先生马上想结婚。在何处举行婚礼好呢。天津和北平自然不是吉地,香港又嫌太远。况且还没找到爱人。最好是先找爱人。
于是王先生便离开北平;一点也不是怕日本兵。
王先生买不到车票;东西两站的人就像认准了这处似的,谁也不认识别处,①只有站台和火车是圣地,大家全钉在那里。由东站走,还是由西站走,王先生倒不在乎;他始终就没有定好目的地:上哪里去都一样,只要多开北平就好——谁要怕日本谁是牛,东站也好,西站也好,反正得走。买着票也走,买不着票也走,一走便是上吉。
有志者事竟成,王先生并不是没志的人。他由正阳门坐上电车,上了西直门。在那里一打听,原来西直门的车站是平绥路的。王先生很喜欢自己长了经验,而且深信了时势造英雄的话。假如不是亲身到了西直门,他怎能知道火车是有固定的路线,而不是随意溜达着玩的?可是,北方一带全不是吉地,这条路是走不得的。这未免使他有点不痛快。上哪儿去呢?不,还不是上哪里去的问题,而是哪里有火车坐呢?还是得上东站或西站,假如火车永远不开,也便罢了;只要它开,王先生就有走开的可能。
又回到东站,因为东站看着比西站体面些;预备做新郎的人,事事总得要个体面。等了五小时,连站台的门也没挤进去!王先生虽然着急,可是头脑依然清楚:②“只要等着,必有办法;况且即使在等着的时节,日本兵动了手,到底离着车站近的比较有逃开的希望。”
又等了三点钟,王先生把所知道的二簧戏全唱完,还是没有挤进站台的希望。人是越来越多,把王先生拿着的苹果居然挤碎了一个。可是人越多,王先生的心里越高兴,一来是因为人多胆大,就是等到半夜去,也不至于怕鬼。二来是人多了即使掉下炸弹来,也不能只炸死他一个;大家都炸得粉碎,走着也不寂寞。三来是后来的越多,王先生便越减少些关切;自己要是着急,那后来的当怎么着呢,还不该急死?所以他越看后方万头攒动,他越觉得没有着急的必要。可是他不愿丢失了自己已得到的优越,有人想把他挤到后面去,王先生可是毫不客气地抵抗。他的胳膊肘始终没闲着,有往前挤的,他便是一肘,肋骨上是好地方;胸口上便差一点,因为胸口上肘得过猛便有吐血的危险,王先生还不愿那么霸道,国难期间使同胞吐了血,不好意思;肋骨上是好地方;王先生的肘都运用得很正确。
旁边一位先生把一口痰吐在王先生的鞋上。王先生并没介意,首要的原因是四围挤得太紧,打架是无从打起,于是连骂也都不必。照准了那位先生的衣襟回敬了一口,心中倒还满意。
第二天早晨,据旁人说,今天不一定有车。王先生拿定主意,有车无车给它个死不动窝。焉知不是诈语!王先生的精明不是诈语所能欺得过的。一动也不动;一半也是因为腿有点发麻。
一直等到四点,居然平浦特别快车可以开。王先生反觉得事情不应当这么顺利;才等了一天一夜!可是既然能走了,也就不便再等。
上哪儿去呢?
前边那位买济南府,二等。好吧,就是济南府好了。济南惨案不知道闹着没有?到了再说,看事情不好再往南跑,好主意。
王先生非常得意,因为鬼使神差买了二等票;坐三等无论怎么说也是比地上走强的。
车上已经挤死了两位;谁也不敢再坐下,只要一坐下就不用想再立起来,专等着坐化。王先生根本就没想坐下。他的地方也不错,正在车当中,车一歪,靠窗的人全把头碰在车板上,而他只把头碰在人们的身上。他前后的客人也安排得恰当——老天爷安排的,当然是——前面的那位身量很小,王先生的下巴正好放在那位的头上休息一下。后面的那位身体很胖,正好给王先生做个围椅,而且极有火力。王先生要净一净鼻子,手当然没法提上来,只须把前面客人的头当炮架子,用力一激,两筒火山的岩汁就会喷出,虽喷出不很远,可是落在人家的脊背上。王先生非常满意。
车到了天津,没有一位敢下车活动活动的,③而异口同声地骂:“怎么还不开车?”天津这个地名听着都可怕,何况身临其境,而且要停一点多钟。④大家都不敢下车,连站台上都不敢偷看一眼;万一站台上有个日本兵,和你对了眼光,不死也得大病一场!
等了一个多世纪,车居然会开了。大家仍然大气不敢出,直等到天津的灯光完全不见了,才开始呼吸,好像是已离开了最危险的地方,前方一片光明。
出了车站,想起婚姻大事。可是家中还有个老婆,不免先写封平安家信,然后再去寻找爱人。一路上低吟:“爱人在哪里?爱人在哪里?”亦自有腔有韵。
下了旅馆,写了平安家信,吃了汤面;想起看报。北平还未被炸,心中十分失望,睡了一觉,出去寻求爱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听说榆关失守,王先生立马就生起结婚的念头,于是着手逃离可能开始战乱的北平。
B.第二、三段反复强调王先生一点也不怕日本兵,体现了王先生内心的忐忑与虚张声势。
C.站台挤的人越多,王先生越高兴,因为在比较中他获得了心理平衡,甚至有莫名的优越感。
D.王先生到达目的地,得知北平未被炸后,心生失望,对于自己逃离北平的决定很后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不远千里而来”为标题,“千里”点明了王先生一路逃难的距离遥远,“不远”即不以为远,显示了王先生对现实的逃避。
B.①处“钉”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战乱之下,人们内心的惶恐与迷茫,死守站台与火车,只为争取到逃难的机会。
C.②处运用语言描写,意在刻画王先生的精明的形象特点,长时间的等待并没有让王先生感到气馁,反而坚定了他趁机离开的决心。
D.③处与④处形成了鲜明对比,车内众人畏惧日军,大气不敢出,也不敢下车,却能异口同声大骂开车之人,表现了其丑恶的嘴脸。
8.这篇小说充分展现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朴实通俗而不失幽默和讽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的王先生同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都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王先生的典型性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石钟乳,饵之最良者也。楚、越之山多产焉,于连于韶者,独名于世。连之人告尽焉者五载矣,以贡,则买诸他部。今刺史崔公至,逾月,穴人来以乳复告。邦人悦是祥也,杂然谣曰:“氓之熙熙,崔公之来。公化所彻,土石蒙烈。以为不信,起视乳穴。”穴人笑之曰:“是恶知所谓祥耶?向吾以刺史之贪戾嗜利,徒吾役而不吾货也,吾是以病而绐(绐,欺也)焉。今吾刺史令明而志洁,先赖(赖,利也)而后力,欺诬屏息,信顺休洽,吾以是诚告焉。且夫乳穴必在深山穷林,冰雪之所储,豺虎之所庐。由而入者,触昏雾,扞龙蛇。束火以知其物,縻绳以志其返。其勤若是,出又不得吾直,吾用是安得不以尽告?今而乃诚,吾告故也。何祥之为!”
吾闻之曰:“谣者之祥也,乃其所谓怪者也;笑者之非祥也,乃其所谓真祥者也。君子之祥也,以政不以怪诚乎物而信乎道人乐用命熙熙然以效其力。斯其为政也,而独非祥也欤!”
(选自柳宗元《连山郡复乳穴记》,有删改)
材料二: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政A不以怪B诚乎物C而信乎道D人乐用E命F熙熙然G以H效其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超过,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不敢稍逾约”的“逾”意思相同。
B.实,名词作状语,与《屈原列传》中“其后楚日以削”的“日”用法相同。
C.焉,语气词,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复驾言兮焉求”的“焉”意思不同。
D.害,妨碍,与成语“趋利避害”“害群之马”中的“害”意思都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钟乳是很好的滋补品,楚地、越地多有出产,连州和韶州所产尤其出名,但因产地偏僻而难以采集。
B.州里的人认为已经绝迹近五年的石钟乳突然重现于世是一种吉祥的征兆,认为这与崔公的到来密切相关。
C.采石者向世人故意隐瞒石钟乳实情,是因为他们不想再为钱采石,哪怕获得极高的报酬,也不愿前往。
D.郭橐驼栽树苗时非常细心,栽好后却将其置于一旁,不过分干扰,以此顺应树木天性,使其自由生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束火以知其物,縻绳以志其返。
(2)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4.两则材料都充分体现了柳宗元因事明理的“针对性”文风,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紫骝马
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注】。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注】白雪、黄云:唐代边塞戍地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写征人所乘之紫骝马,以马的行为烘托人的感情,马嘶鸣,引起人的酸楚。
B.“远”“迷”两字点出了紫骝马此次出征之路的遥远难行,“关山”有难以逾越之意。
C.最后一句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味:不应思恋春闺的美好生活,应奔赴战场奋勇卫国。
D.本诗借紫骝马来表情达意,诗歌言情而不庸俗,语言朴素,读来通俗晓畅又颇有意蕴。
16.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姜夔《扬州慢》中,“ ▲ , ▲ ”两句通过写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来表达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2)苏轼《石钟山记》中,“ ▲ , ▲ ”两句是说“陋者”对石钟山名字的由来的主观臆断是因为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
(3)黄庭坚《登快阁》中,“ ▲ , ▲ ”两句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都具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点,风格平淡自然,但造句用语却包含着许多深微精妙之处。陶渊明善于从视觉角度出发,事物的动态和色彩进行生动传神的叙写,这早已得到众多论者的决定。他从听觉角度出发,对声音的刻画和表现,也同样值得关注。
总体看来,陶渊明诗文中所叙写的声音,大致体现出慷慨悲凉及欢愉和谐两种情感基调。如果说前者是乱世志士的失意悲歌, ① 。它们分别代表了陶渊明内心世界的两个方面,犹如一首宏大交响乐的高低乐部,共同编织出陶渊明的心灵之歌。
悲鸣与欢声,天籁与人籁,有声与无声,所有的这些声音在陶渊明笔下都指向一个更高远的范畴, ② 。陶渊明曾记载了他外祖父孟嘉的一则逸事:“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这其实也代表了他自己的思想。琴瑟类的弦乐器与笛萧类的管乐器相比,制作所需的原材料种类更多,制作工艺也更为复杂,这样也就少了自然的真趣而多了人工的机巧。而歌唱所依拖的是人自身的喉舌唇齿,反求于己,不假外物,因此比管乐器等又胜一踌。这种观念和《庄子》中抱瓮丈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的说法是一致的,实质仍是对自然本真的看重和坚守。
陶渊明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庆幸自己归耕田园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栖息于声音世界当中,( ),欣然走过四时,坦然面对生死。他的声音观和 ③ ,是他人生旨趣与生命哲学的真实显现,也从某个侧面体现出他对中古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第三段有多个错别字,请指出其中两个并修改。
21.文中第四段画双横线句子中的引用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B.“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C.“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D.“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思想感情促使语言的生发,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等诉诸笔墨,留下了无数佳作名篇,而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却渐渐不再喜欢用文字来表情达意,语言表达越发“枯竭”,对于喷薄的情感,只能前缀以“超级”“巨”“爆”等词语来表示,比如“超级无敌巨精彩”“巨喜欢”“爆好看”。语言缩水,带来表达的单一甚至粗暴,更遑论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好文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B(A项,“条件”错,应是“主要原因”。C项,“唯一标准”错,由“是判断一个人有无道德和道德高低的重要标准”可知,此处缩小范围,应为“重要标准”。D项,由“但爱是敬的前提”可知,“爱”和“敬”顺序颠倒)
2.A(“也是一切道德行为的目标”错误,材料中提到“孝”是道德的元德,但并未明确说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目标”)
3.D(D项侧重于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与材料二中的“同情与敬意的理解”态度不符,而A、B、C三项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符合这种态度)
4.①文化认同:它构成了中国人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的内在依据,增强了民族凝聚力。②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③思想观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④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增强了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①研讨《陈情表》内容:陈忠情、诉孝情、抒苦情。《陈情表》中的孝文化内涵。②研讨孝道的意义:传统道德的“元德”,为人根本,报国基础。③研讨孝文化当今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④研讨孝文化传承方式:自觉弘扬与传承,模范示范与榜样引领。等等。(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能结合《陈情表》和材料分析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6.D(“对于自己逃离北平的决定很后悔”错误,曲解文意,王先生得知北平未被炸后感到失望,但小说中并未明确指出他对逃离北平的决定感到“很后悔”,王先生心生失望的原因是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其希望北平应按时被炸,以显得自己此次的远行有“意义”,有“价值”)
7.C(“运用语言描写,意在刻画王先生的精明的形象特点”分析错误,此处运用的是心理描写;另外,也并未突出王先生的精明,而是表现了他的自我安慰和逃避)
8.①朴实通俗:文中运用大量贴近底层生活的素材和语言,如“谁要怕日本谁是牛”“一走便是上吉”等口语,使得语言明白晓畅又生动传神。②幽默:文中描写车内时,写王先生肘击旁人的动作、将前面的人头当“炮架子”的画面,滑稽而具体,令人忍俊不禁。③讽刺:善用反语,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讽刺王先生逃跑之“志”,评价王先生肘击他人时肘运用得很正确等,富含丰富的批判意义。(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9.①典型的性格特征:王先生身上的从众、怨怼、自私、自我安慰等性格特征充分展现了国民劣根性,具有广泛代表性。②典型的时代经历:王先生的逃难过程展现了战乱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人们的迷茫与慌乱,具有鲜明时代性。(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10.BDF[(原文标点)以政不以怪,诚乎物而信乎道,人乐用命,熙熙然以效其力。]
11.B(“早实以蕃”的“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其后楚日以削”的“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二者用法不同)
12.C(C项曲解文意,由“向吾以刺史之贪戾嗜利,徒吾役而不吾货也,吾是以病而绐(绐,欺也)焉”可知,采石者隐瞒真相的原因在于刺史贪婪暴戾、贪恋钱财,只让他们劳作而不给报酬)
13.(1)他们点着火把来辨认物品,系着绳子来标记返回的路线。(得分点:“知”“縻”“志”各1分,句意1分)
(2)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得分点:“其实”“我若”“何能为”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针对地方官剥削采石者的事件,借采石者之口指出实行仁德政治的意义。②材料二针对为官者扰民疲民的现象,借种树者之口强调养民护民的方法。(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石钟乳,是滋补品中最好的一种。楚地、越地的山中多有出产,但在连州和韶州出产的,特别有名于世。连州的人已经报告说石钟乳采尽达五年了,为了进贡,只能从其他州县购买。现在刺史崔公到来,仅仅过了一个月,采石的人就来报告说石钟乳又出现了。州里的人都以这吉祥之事为乐,纷纷传唱着歌谣说:“百姓们兴高采烈,是因为崔公的到来。崔公的教化所到之处,土石都受到了感化变得刚烈,如果你们不相信,起来去看看那石钟乳的洞穴吧。”采石的人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哪里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吉祥呢?以前我们因为刺史贪婪暴戾、贪恋钱财,只让我们劳作而不给我们报酬,所以我们才因为生病而欺骗他们说石钟乳已经采尽了。现在我们的刺史清廉明智,先给予利益然后再让我们出力,欺骗和谎言都平息了,诚信和顺从之风盛行,所以我们才真心地告诉他实情。况且那石钟乳的洞穴必定在深山老林之中,是冰雪积聚之地,也是豺狼虎豹的巢穴。进去的人,要穿过昏暗的雾气,与龙蛇相遇。他们点着火把来辨认物品,系着绳子来标记返回的路线。他们如此辛劳,出来后又得不到应得的报酬,我们怎能不将实情全部告诉他们呢?现在他们确实诚信了,(一本作“现在让人确实感到诚信了”)所以我们才报告了实情。这哪里是吉祥之事啊!”
我听了这件事后说:“传唱歌谣的人所说的吉祥,其实是他们所认为的怪异之事;而采石人所说的不吉祥,才是他们所说的真正的吉祥。君子的吉祥,在于政治清明不在于怪异之事,对事物真诚并且遵循道义,人们乐于听从命令,兴高采烈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治理政事,难道这不是吉祥吗!”
材料二:
观察郭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活不成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的人,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惦记它,离开后就不再去照看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模,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了还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郭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召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15.C(“用否定句表达了肯定的意味”理解错误,应该是“用反问表达了肯定的意味”)
16.①对妻子和家乡的留恋和思念之情。马临流迟疑,暗示人的留恋不舍;说是无暇念春闺,实则谓虽然路途遥远,奔波忙碌,但总是放不下春闺之思。②离家的孤独之情。关山远,海戍迷,写戍边环境的空旷辽远,以表现征人离家孤独凄清的心情。③渴望建功立业。尾联的“挥鞭”“安得”充分体现出他征战的决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17.(1)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自以为得其实
(3)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每空1分,有多字、错字等均不给分)
18.修改示例:陶渊明善于从视觉角度出发,对事物的动态和色彩进行生动传神的叙写,这早已得到众多论者的肯定。(每处2分,修改符合要求即可;第一处成分残缺,“事物”前加上“对”;第二处搭配不当,应是“得到……肯定”)
19.①后者则是欢欣自得的田园牧歌 ②那就是“自然” ③他对声音的叙写(每处2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即可)
20.“萧”改为“箫”;“拖”改为“托”;“踌”改为“筹”。(每个1分,改出任意两个错别字即可)
21.①增强说服力。引用陶渊明的话,能更直接地表现他的思想和情感。②增添文化底蕴。引用陶渊明的经典名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文学色彩。③引发情感共鸣。这些经典语句能够唤起读者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熟悉感和认同感。(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
22.B(根据前文可知核心是享受“声音”世界,只有B项的“情话”“琴”涉及“栖息于声音世界”。D项主要是陶渊明自己发出的声音,不符合“栖息于声音世界”)
23.【写作提示】
【立意分析】
材料可分为两部分:①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投诸文章之中,所以古代有很多名篇佳作;②现代社会语言表达越来越枯竭单一,人们难以将丰富深刻的情思表达出来,所以也难以写出好文章来。因此,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改变语言缩水、表达单一的现状,否则我们能留给后人的好文章也会越来越少,好文章的缺失代表着文化的衰弱,文化的衰弱会影响中国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因此,该材料的立意应集中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上,如,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如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立意参考】
丰富语言表达,提升文化素养。
莫让语言缩水,文化枯竭。
语言单一,深情无依,文明难继。
静心读书勤于动笔,方能提升表达能力。
【评分细则】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1.评分标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参照202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紧扣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表达精彩,亮点突出。C.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 48-53分 A.扣住了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较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较充实,感悟较深刻,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C.文体特征鲜明。
三类文 42-47分 A.围绕主题写作,体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不够突出,感悟不够深刻,内容不够充实,结构较完整,语言平淡,逻辑性一般。C.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扣题不紧。B.写作重点不突出,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混乱。C.文体特征不鲜明。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A.部分偏离题意的,酌情给分(21-35分)。B.完全离题的,酌情给分(0-20分)。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没有文体意识,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600字或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②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400字或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200字或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⑥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⑦完全空白的,评0分。
3.关于抄袭作文,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整体构思、主要内容,或者主要论点、论证模式、重要论据、70%以上的文字雷同,则视为抄袭,抄袭作文最多只能给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