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1.4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2课时 (课件 27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1.4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2课时 (课件 27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1.4光的反射和折射(2)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等距;
2、初步认识虚像的含义;
3、能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能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4、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
一、知识点梳理:
1、平面镜成像特点: (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 ;
2、平面镜的应用: ; (如潜望镜);
3、凸面镜对光有 作用,凹面镜对光有 作用;
4、光的反射事例: 等。
二、例题讲解
例题1、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物体在镜中成的是实像 B.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 像与物总是大小相等 D. 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例题2、当你从拱形石桥的一端走向另一端时,你在水中所成像的大小将(  )
A.不断变大 B.不发生变化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例题2图) (例题3图)
例题3、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上移时,笔的像也将上移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方向转过45度,笔与其像垂直
例题4、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所示。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在a点或e点时,m=1,n=0 B.在b点或d点时,m=1,n=1
C.在c点时,m=2,n=2 D.在f点时,m=0,n=0
(例题4图) (例题5图)
例题5、小柯通过玻璃门(如图)简单地验证了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 A 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 B,让自己的像落在标记物上, 此时他看到的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_而形成的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2)小桥选择用深色玻璃进行此实验,当他站在③位置观察时,发现效果比无色玻璃更好,原因是深色玻璃的透光效果差,相当于减弱了________ 房间的亮度。
三、课后练习: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2、如图所示,是小红同学从平面镜中看到一台石英钟的指针位置,此时该钟表的实际读数是(  )
A.8:20 B.3:40 C.4:20 D.3:20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3、平面镜竖直悬挂在墙上,人眼、物体A、B、C位置如图,人能从镜子中看到物像的数目是(  )
A.只看见A B.只看见B C.能看见B,C D.能看见A,B
4、如图所示,十字路口右侧楼房上镶着面对正西南的平面大玻璃,一辆小车向东行驶到十字路口向左转弯,则小车在平面镜中的行驶方向是(  )
A.向东行驶向右转弯 B.向南行驶向右转弯 C.向北行驶向左转弯 D.向南行驶向左转弯
5、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发生的现象是( )
A. 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 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C. 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D. 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6、如图所示,有一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倾斜放置,有一小球位于平面镜的左侧,为使小球在镜中的像竖直向上运动,应使小球(   )
A. 竖直向上运动 B. 竖直向下运动 C. 水平向左运动 D. 水平向右运动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如图,若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8、如图所示,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实验用茶色玻璃板的目的是为了在玻璃板后成实像
B. 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C. 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像会变小
D. 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
9、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着平面镜和直立的铅笔,平面镜中呈现铅笔的虚像。当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8 cm时,像的高度为h1,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s1;当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4 cm 时,像的高度为h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s2。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  )
A. s1=s2 B. s1h2 D. h1=h2
10、把一个高0.8 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 m的人以2 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向平面镜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
A. 高度为0.8 m,以2 m/s的速度面镜 B. 高度变大,以2 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C. 高度为1.6 m,以2 m/s的速度面镜 D. 高度变大,以4 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11、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A.不成像
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
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2、反射面是球面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叫凹面镜。我们都知道,用平行光对着平面镜照射,则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也就是说,平面镜对光线既不起会聚作用也不起发散作用,那么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小明首先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先找到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凹面镜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呢?小明做了以下实验:他将10只激光手电筒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来平行光,然后对着凹面镜照射,发现了如图所示的现象。
(1)通过实验小明可得出:凹面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
(2)如果将点光源放在图中的F点,其发出的光线经凹面镜的反射会成为 光线。
(3)举出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应用凹面镜的两个实例 。
(4)请你猜想: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凸面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
13、如图所示,平面镜前立有一硬杆。若杆在 2 秒内匀速右移 1 米,则杆移动的速度是   米/秒,杆的像相对平面镜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了   米;移动时,杆的像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图甲是某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棋子A和B完全相同。
(1)实验中应选择较    (选填“厚”或“薄”)的茶色玻璃板,并将其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为确定棋子A像的位置,应在玻璃板后方移动棋子B,直到它与棋子A的像    ;
(3)多次改变棋子A的位置进行实验,可得到像与物关于    对称的实验结论;
(4)若将光屏竖直放置到棋子B的位置上,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15、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 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INCLUDEPICTURE "http://hiphotos./zhidao/pic/item/d01373f082025aafb2289c7ff8edab64034f1a6f.jpg" \* MERGEFORMAT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2)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 说出你的理由: 。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 虚象 相等 相等 相反
2、 可以成虚像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 发散 会聚
4、平面镜成象、看见不发光物体、物体反光
二、例题讲解:
例题1、A
解析: A、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在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A符合题意;B、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B不符合题意;C、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C不符合题意; D、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距离无关,D不符合题意。
例题2、B
解析: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从拱形石桥的一端走向另一端时,人在水中所成像的大小不变。故B符合题意。
例题3、D
解析: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也将向左运动,故A错误;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故像不动,故B错误;C、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故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不变,故C错误;D、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将与铅笔的像的夹角也是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故D正确;故D符合题意。
例题4、C
解析:A、人在a点或e点时,通过平面镜各成一个像,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人不能看到自己完整的虚像,故A符合实际;B、人在b点或d点时,通过平面镜各成一个像,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人能看到自己完整的虚像,故B符合实际;C、人在c点时,通过两个平面镜成两个虚像,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人不能看到自己完整的虚像,故C不符合实际;D、人在f点时,即人在平面镜的背面,不会成像,故D符合实际。
例题5、(1)反射 虚 (2)A
解析:(1)先在房间 A 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 B,让自己的像落在标记物上, 此时他看到的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2)小桥选择用深色玻璃进行此实验,当他站在③位置观察时,发现效果比无色玻璃更好,原因是深色玻璃的透光效果差,相当于减弱了A 房间的亮度。
三、课后练习:
1、A 2、A 3、D 4、B 5、A 6、C 7、C 8、B
9、D 10、C 11、D
12、(1)会聚;(2)平行;(3)太阳灶;(4)发散
13、0.5;左;1;不变
14、(1)薄 竖直 (2)完全重合 (3)镜面 (4)不能
15、(1)玻璃板与纸面没有垂直;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
(4)选择方格纸,因为方格纸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物体与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7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

1.4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1章
“第2课时”
对环境的察觉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的含义;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虚像,能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科学思维:理解虚像的特点;能在实验解释和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实践: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态度责任: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合作探究意识;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复习巩固
1、光的反射现象中,光在 介质中传播,且光路是 的;
2、光的反射规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 ; 角等于 角。
3、入射光是一束平行光,则反射光也为一束平行光,你知道属于
反射;发生漫反射时,反射面一定是 的。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 。
同一种
可逆
同一平面
法线两侧
反射 入射
镜面
粗糙
(凹凸不平)
光的反射定律
新知导入
我们平时使用的镜子的表面是平的,叫作平面镜。利用平面镜可以看到镜子里有一个跟你一样的“人”,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你的像。
这个像有什么特点?
探究新知
对着平面镜观察自己的时候,我们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的大小、位置跟我们自己的大小、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目标: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所需器材:
平面镜(用透明玻璃板替代)、白纸、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笔、 等;
实验思路:
(1)将平面镜竖立在白纸上,记录平面镜位置;并在平面镜前点燃一支蜡烛,使之在平面镜内成像;
(2)利用 的另一支蜡烛替代像,并记录位置,分别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并多次重复上述操作;
(3)寻找平面镜成像规律。
刻度尺
未点燃
探究活动
实验操作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后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一看玻璃板后面有没有蜡烛的像。
3)再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位置。用笔在纸上记下这两支蜡烛的位置。
实验中,观察到的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
能看到玻璃板后面有燃烧的蜡烛的像
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相等,且是正立的。
4)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并加以比较。
5)分析与论证: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探究活动
6cm
6cm
10cm
10cm
15cm
15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蜡烛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视频:
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
(点击图片播放)
(1)在平面镜前点燃一支蜡烛,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但我们却看到平面镜后好像有点燃的蜡烛,这是为什么?
讨论交流
蜡烛火焰向四处发光,一部分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产生视觉,我们感到这些光好像是从蜡烛的像上发出的,而实际上像并没有发出光。
因此,这样的像称为虚像。
(2)在实验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3)实验中为什么使用两只完全一样的蜡烛?
(4)实验时,是较暗环境好还是较亮环境好?
讨论交流
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虚像的位置。
使用两只完全一样的蜡烛用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平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在较暗的环境中,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物体越亮,成像越清晰。
(5)实验中如果有3mm和2mm厚的玻璃板应选择哪个玻璃板?
(6)反复做多次目的是什么?
(7)像与物左右相同还是左右相反?
用较薄的2毫米厚玻璃板做实验,防止用厚玻璃板时出现前后两个面成两个像。
讨论交流
反复做多次目的是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以便寻找普遍规律。
像与物左右相反,像是正立的。
归纳:
一、平面镜
1、平面镜:
反射面是水平的镜面,称为平面镜。
生活中的镜子、玻璃、光亮的地板、平静的水面等都属于平面镜。
2、平面镜的作用:
(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成像;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
二、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
当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
平面镜的使用历史悠久,古人用磨光的铜面作为镜子。现代生活中我 们也离不开平面镜。
2、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归纳:
平面镜成像特点概括: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
“等大、正立、虚像”
3、虚像:
(1)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2)虚像是实际光线所不能达到的,所以不能被光屏承接;但能用肉眼观察到。
注:白纸、墙壁、屏幕都可作为光屏。
归纳:
4、确定像的位置: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因此我们可以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
方法:
第①步:画垂线;
第②步:标直角;
第③步:找等距;
第④步:画虚像。
探究新知
s
s′
实践活动
如图1.4-9,AB 表示平面镜前面的物体,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科学拓展
课堂练习
1、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物体在镜中成的是实像
B.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 像与物总是大小相等
D. 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A
课堂练习
2、当你从拱形石桥的一端走向另一端时,你在水中所成像的大小将
(  )
A.不断变大
B.不发生变化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B
课堂练习
3、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度,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D
课堂练习
4、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所示。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
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
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不符合实际
的是(  )
A.在a点或e点时,m=1,n=0
B.在b点或d点时,m=1,n=1
C.在c点时,m=2,n=2
D.在f点时,m=0,n=0
C
5、小柯通过玻璃门(如图)简单地验证了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 A 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 B,让自己的像落在标记物上, 此时他看到的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_而形成的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2)小桥选择用深色玻璃进行此实验,当他站在③位置观察时,发现效果比无色玻璃更好,原因是深色玻璃的透光效果差,相当于减弱了________ 房间的亮度。
课堂练习
反射

A
课堂总结
1.4 光的反射和折射(2)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反射面是水平的镜面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虚像)
①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
②像与物大小相同;
③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虚像。
3、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4、平面镜成像作图:对称法
分层作业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预习“光的折射”相关内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1.4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
课题 1.4光的反射和折射(2)……平面镜成像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浙教版八上第一章第4节的第2课时,在学习了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本节课设计立足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假设-设计-实验-结论-应用”的教学模式,从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欲望,再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偶读尺寸、建立虚像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再进一步对成像特点进行应用拓展,以此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平面镜成像教学既是光的反应的深入学习,更是光的折射等内容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的含义;能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能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科学思维:理解虚像的特点;能在实验解释和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实践: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态度责任: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合作探究意识;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 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对虚像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1、光的反射现象中,光在 介质中传播,且光路是 的; 2、光的反射规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 ; 角等于 角。 3、入射光是一束平行光,则反射光也为一束平行光,你知道属于 反射;发生漫反射时,反射面一定是 的。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 。 参考: 1、同一种 可逆 2、同一平面 法线两侧 反射 入射3、镜面 粗糙(凹凸不平) 光的反射定律导入:我们平时使用的镜子的表面是平的,叫作平面镜。利用平面镜可以看到镜子里有一个跟你一样的“人”,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你的像。 这个像有什么特点?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对着平面镜观察自己的时候,我们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的大小、位置跟我们自己的大小、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目标: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所需器材: 平面镜(用透明玻璃板替代)、白纸、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笔、 刻度尺等; 实验思路: (1)将平面镜竖立在白纸上,记录平面镜位置;并在平面镜前点燃一支蜡烛,使之在平面镜内成像; (2)利用 未点燃 的另一支蜡烛替代像,并记录位置,分别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并多次重复上述操作; (3)寻找平面镜成像规律。 实验操作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后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一看玻璃板后面有没有蜡烛的像。 现象:能看到玻璃板后面有燃烧的蜡烛的像 3)再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位置。用笔在纸上记下这两支蜡烛的位置。 实验中,观察到的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现象: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相等,且是正立的。 4)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并加以比较。 参考: 5)分析与论证: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参考: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蜡烛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视频: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 讨论交流: (1)在平面镜前点燃一支蜡烛,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但我们却看到平面镜后好像有点燃的蜡烛,这是为什么?参考:蜡烛火焰向四处发光,一部分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产生视觉,我们感到这些光好像是从蜡烛的像上发出的,而实际上像并没有发出光。 因此,这样的像称为虚像。 (2)在实验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虚像的位置。 (3)实验中为什么使用两只完全一样的蜡烛? 参考:使用两只完全一样的蜡烛用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4)实验时,是较暗环境好还是较亮环境好? 参考:平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在较暗的环境中,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物体越亮,成像越清晰。(5)实验中如果有3mm和2mm厚的玻璃板应选择哪个玻璃板? 参考:用较薄的2毫米厚玻璃板做实验,防止用厚玻璃板时出现前后两个面成两个像。(6)反复做多次目的是什么? 参考:反复做多次目的是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以便寻找普遍规律。(7)像与物左右相同还是左右相反?参考:像与物左右相反,像是正立的。 归纳:一、平面镜 1、平面镜: 反射面是水平的镜面,称为平面镜。 生活中的镜子、玻璃、光亮的地板、平静的水面等都属于平面镜。 2、平面镜的作用: (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成像;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 二、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 当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 平面镜的使用历史悠久,古人用磨光的铜面作为镜子。现代生活中我 们也离不开平面镜。 2、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概括: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 “等大、正立、虚像” 3、虚像: (1)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2)虚像是实际光线所不能达到的,所以不能被光屏承接;但能用肉眼观察到。 注:白纸、墙壁、屏幕都可作为光屏。 4、确定像的位置: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因此我们可以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 方法: 第①步:画垂线; 第②步:标直角; 第③步:找等距; 第④步:画虚像。实践活动: 如图1.4-9,AB 表示平面镜前面的物体,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科学拓展:凸面镜和凹面镜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学生的思考师生共同参与实验设计(这是难点)针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补给操作可同时进行)一步步寻找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各自特点:等大、正立、等距等体验成功的喜悦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细节,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特点指出虚像的含义(学生第1次接触虚像)也为后续凸透镜成像中的虚像和实像打基础画图也是学生的难点之一;对称法在数学中有学习通过练习巩固作图技巧了解生活中的凸面镜和凹面镜的作用成对光的作用
课堂练习 1、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 物体在镜中成的是实像 B.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 像与物总是大小相等 D. 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2、当你从拱形石桥的一端走向另一端时,你在水中所成像的大小将( B ) A.不断变大 B.不发生变化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第2题图) (第3题图)3、如图,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度,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4、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所示。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C ) A.在a点或e点时,m=1,n=0 B.在b点或d点时,m=1,n=1C.在c点时,m=2,n=2 D.在f点时,m=0,n=0 (第4题图) (第5题图)5、小柯通过玻璃门(如图)简单地验证了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 A 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 B,让自己的像落在标记物上, 此时他看到的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_而形成的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2)小桥选择用深色玻璃进行此实验,当他站在③位置观察时,发现效果比无色玻璃更好,原因是深色玻璃的透光效果差,相当于减弱了________ 房间的亮度。 参考:(1)反射 虚(2)A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