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第三单元 · 第13课唐诗五首 黄鹤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导入新课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知识链接黄鹤楼崔颢(公元704?—754年)盛唐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他才思敏捷,《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崔 颢作者简介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初读诗歌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理解诗意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晴天里,汉阳一带水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理解诗意1.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诵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感悟品析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但诗人登上黄鹤楼 ,极目远望,但见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眼前景象与第一联形成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2.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感悟品析3.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感悟品析4.尾联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不妨谈谈你的理解。傍晚时分,江水烟波,都是思乡的典型意象,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怀乡思土之情。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是傍晚景象,柳永的《雨霖霖》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也是传达思念之情的。感悟品析黄鹤楼内容小结首联叙事:用典引出对象颔联颈联尾联虚景:黄鹤去 白云伴实景:汉阳树 鹦鹉洲抒情:故乡何在 乡愁思乡之情起承转合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李白登此楼时,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随即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古诗。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黄鹤楼的传说。活动设计欣赏这首古诗的情境课文,鉴赏其优劣。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