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重塑艺术创作生态的今天,人类首次面对具有“创作能力”的非生物主体。从ChatGPT的诗歌写作到Mid journey(AI绘画工具)的视觉生成,AI正以惊人的效率生产着海量的“文艺作品”。这样的技术革命在拓展创作边界的同时,也引发了艺术本质的深层叩问:当概率计算替代了情感涌动,当数据重组消解了生命体验,艺术创作是否正在经历本体论层面的范式危机
传统的艺术创作大都承载着创作者对社会、历史、个体经验的独特感悟和诠释,其个体经验和情感深度是决定作品的核心因素。然而,数据驱动之下的艺术创作,既不具备深刻的情感共鸣,亦无形成新美学范式或艺术风格的可能,只是在指令驱动下将某些创作目的落地的“产品生产过程”,有目的的概率最优化才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首要逻辑。人类创作不仅依赖理性和逻辑,还依赖艺术家的直觉和偶然性,创作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试探中不断调整。因此,人工智能的创作模式,或将消解人类在情感驱动下,依托具身认知生成的“无目的性”的艺术作品。
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情感汇入”,大体需要在技术和伦理两个方面展开探索,以推动人机共生语言体系的构建。从技术层面来看,需要建立多模态融合的感知——表达系统。当前以单一文本模态为主的深度学习模型存在着显著局限,因此人工智能需要突破单模态框架,通过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数据,强化对具身经验的模拟和分析能力。从伦理维度上看,需要完善思想原创与审查机制。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人类创作的“表达”而非“思想”,而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往往是借助概率重组,绕过“思想”直接输出“表达”,给作品的溯源与原创性判定带来困扰。AI生成内容的情感表达存在双重风险:权力机构可以通过算法隐形渗透,但AI生成内容背后可能有不可见、不可控的权力异化的风险。这要求建立可追溯的内容生成机制,保留人类终审权,确保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与正向价值导向。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攻破现象学意义上的“体验”,并获得与人类一样权威的表达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创作的消解。当面对人工智能的侵袭时,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命体验、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认知缺陷与能力局限,恰恰构成了人类抵御人工智能算法情感的一种生命美学壁垒——那些无法被数据化还原的生存褶皱,正是人类创作不可替代的根基。
(节选自李晓昀《当技术消解了情感,我们如何守护创作的灵魂》)
材料二:
作为一种以技术为基础的艺术形式,交互艺术相较于传统艺术受人工智能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入。DeepSeek作为2025年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其技术进步和行业影响显著区别于传统AI模型,在交互艺术领域展现出变革性潜力。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深度数据整合、智能学习、实时生成等技术特性,在代码的离散逻辑与情感体验之间架设起“量子桥梁”,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方式与表现形式,拓展了交互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也极大地提升了观众在交互艺术中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还使其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多元。
传统交互艺术大多遵循线性逻辑和预设规则,如同天体的运行轨道,作品形态往往被严格限定,观众互动仅能触发有限状态。DeepSeek通过强化学习算法、高性能推理架构、多模态实时生成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使交互艺术创作过程具备了“量子叠加态”特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介入,交互艺术作品的生成路径具有了多重潜在可能:既可以在创作时通过数据分析、情感计算等来研究人类需求、审美倾向,拓展和激发创作者的创意灵感,创造出更为独特、个性化的艺术体验;又可以通过实时数据和反馈机制,了解观众的注意力变化和情感反应,从而动态调整作品的表现形态。
凭借强大的技术能力,DeepSeek能够催化交互艺术,突破人类固有通感模式,建立超现实感知连接,实现感官体验的“量子隧穿”,即突破感知局限的非线性跃迁。通过跨模态转换技术、跨领域融合能力,DeepSeek使得交互艺术以更智能化的手段作用于人的感官体验,打通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通道,创造出一种全方位的体验环境,使观众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幻觉”,最终形成创作者、作品与观众之间交流和互通的循环体系。
人工智能时代,交互艺术的创作与欣赏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生成性。观众能够更直接和精准地参与作品的创作和呈现过程中,通过更自然的方式与互动传递信息,完成更为个性化和自适应的体验,达成去中心化的效果。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将分散的个体行为、情感与认知数据整合为具有涌现性的集体表达。在此过程中,每个人就像是网络世界里的“超级连接器”,又是参与共创的“体验官”,通过创作聚合实现意识共振,最终达成群体意识的“优化叠加”。
在技术与艺术的量子纠缠中,DeepSeek以其突破性的算法架构与开源生态,为交互艺术注入了全新的生命维度。它不仅解构了代码与情感的传统边界,更重构了创作、体验与传播的底层逻辑一一从机械响应到动态共生,从个体表达到群体涌现,从现实映射到虚实共生。
(节选自于映菡、张明浩《从代码到情感的跃迁:DeepSeek开拓的交互艺术范式革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艺术创作主要依赖创作者的情感、直觉和对社会、历史、个体经验的独特感悟和诠释,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则依赖数据驱动和概率计算。
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在指令驱动下将某些创作目的落地,其创作的首要逻辑是有目的的概率最优化,因此无法形成新美学范式或艺术风格。
C.DeepSeek通过强化学习算法和多模态实时生成技术,使创作过程具备了“量子叠加态”特征,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创作方式与表现形式。
D.在传统交互艺术中,观众的互动仅能触发有限状态,而DeepSeek技术通过实时数据和反馈机制,动态调整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AI艺术创作可能消解人类情感驱动的创作,材料二指出DeepSeek通过“量子桥梁”连接代码与情感,说明两类AI对艺术情感表达的影响存在差异。
B.材料一强调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在于生命体验的“数据化不可还原性”,而材料二未提及人类创作的独特性,可见两则材料对“人类艺术价值”的立场对立。
C.材料一提出AI需突破单模态框架以模拟具身经验,材料二则展示DeepSeek已经实现多模态感官融合,表明技术的进步正在尝试解决艺术情感表达的局限性。
D.材料一担忧AI生成内容可能存在“权力异化风险”,材料二虽未直接讨论伦理问题,但其描述的群体意识“优化叠加”仍然隐含对技术主导性的潜在反思。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以上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AI绘画工具通过分析数万张印象派画作,生成符合梵高风格的星空图,但被艺术家指出缺乏笔触背后的精神焦虑。
B.传统戏剧《牡丹亭》通过数字化改编,加入实时观众情绪监测系统,动态调整舞台灯光色彩,增强了观剧沉浸感。
C.诗人利用ChatGPT辅助创作诗歌时,发现机器生成的诗句虽对仗工整,但难以传达“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思念。
D.DeepSeek为某艺术展设计智能交互算法,使观众的手势动作能同步触发多感官反馈,形成“人-机-环境”互动闭环。
4.根据材料相关内容补写下列图表中的空缺信息。(每空不超过10个字)(4分)
5.结合材料,谈谈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利用技术提升创作水平,同时又保持人类创作的独特性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雪猪头
苏童
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①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1)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看,紫红色的胶鞋闪烁着热烈而怠慢的光芒。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
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还有四只,拿出来!你不拿我自己进来拿了。”可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
我母亲急于去柜台里面搜寻证据,可是她突然发现从四周冒出了许多手和胳膊,也不知道都是谁的,(2)它们有的礼貌,松软地拉住她;有的却很不礼貌了,铁钳似的将我母亲的胳膊一把钳住,好像防止她去行凶杀人。②一些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里出来了。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里走。我母亲不甘心,尾随着小兵,装作不经意地问,你妈妈让你去拿的猪头,在张云兰那里拿的吧 小兵说,是,要腌起来,过年吃的。我母亲的一只手突然控制不住地伸了出去,捏了捏猪的两片肥大的耳朵。她叹了口气,说,多大的一只猪头啊!
③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布票。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衣服新裤子穿。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一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儿 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3)整天嚷嚷她家孩子穿裤子像咬雪糕,裤腿一咬一大口,今年能穿的明年就短了,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东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女邻居把我母亲说动了心。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好了。
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张云兰提供的一捆布要求做五条长裤子,都是男裤,长短不一。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4)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声音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出乎她的意料,你猜怎么样了 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
很少有人会尝到我母亲吞咽的苦果,(5)受到愚弄的岂止是我母亲那双勤劳的手,我们家的缝纫机也受愚弄了,它白白地为一个势利的女人吱吱嘎嘎工作了好几天。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的肠胃也受愚弄了,原来我们都指望张云兰提供最新鲜的肉、最肥的鸡和最嫩的鸭子呢。不仅如此,我们家的篮子、坛子和缸也受愚弄了,它们闲置了这么久,正准备大显身手腌这腌那呢,突然有人宣告,一切机会都丧失了,你们这些东西,还是给我空在那儿吧。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④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叙述了物质贫乏时代的尴尬现实,母亲凌晨排队,八只猪头,排第六位,却买不到猪头肉,为下文和张云兰冲突蓄势。
B.“猪头”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从“抢买猪头”到“送猪头”的转变,展现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变化,也凸显了人情的温暖。
C.母亲连夜为张云兰赶制裤子,张云兰却调离了肉铺,愿望落空,雪后清晨张云兰又送来猪头,情节几经陡转,但又合情合理。
D.母亲为了让孩子吃上猪肉通过小兵母亲向张云兰拉关系,虽然势利却理直气壮,从倔强到妥协,形象反转体现了人性的复杂。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提示了故事背后的年代,“人们明明看见”说明八只猪头是人所共见,也说明等待买猪头的人并不只有我母亲,暗示猪头供不应求,物资紧张。
B.句子②“大多数声音立场鲜明”与上文“人们明明看见”的情节形成反差,表明为获取更多的生活物资,人们各怀心机,为虎作伥,凸显人性的扭曲。
C.句子③小兵父母的职业掌握着许多资源分配的权力,小兵家轻而易举地买到了一只大猪头,“没什么了不起的”表明母亲对这种不公平的轻视和不甘。
D.句子④“雪花”这一特殊的意象,与反差感极大的猪头并置,短暂的温情与人性的和善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生活中的悲苦,为小说结尾增添了几分浪漫。
8.文中讲故事的“我”,总会突兀地站出来询问读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儿”“你猜怎么样了”,加点词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 请简要分析。(4分)
9.语言鉴赏札记,是对文学作品中的精彩语言进行鉴赏分析,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审美解读,揭示其艺术表现力。请从本文画波浪线的语句中任选两处,选择不同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完成语言鉴赏札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节选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 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杨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 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节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三: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内有忧思A感愤之郁B积C其兴于怨刺D以道E羁臣F寡妇之所叹G而写H人情之难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表达,与《诗经·卫风·氓》中“言既遂矣”的“遂”意思不同。
B.“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与《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
C.“而”字不可以用来替换《种树郭橐驼传》中“早实以蕃”的“以”字。
D.老,年老,与《兰亭集序》中“不知老之将至”的“老”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援引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发愤而著书的典故,既写出了对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
B.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从先秦、两汉、魏晋以来古人善用文辞来发声,既为自己的不幸,也为国家的兴盛,他们的发声清丽而浮华,节奏频繁急促,文辞过于哀婉缠绵,思想松弛散漫。
C.梅圣俞一生仕途困顿,多次考试都因受到考官的压制而不中,年过五十仍要接受官府的征召文书,当别人手下的幕僚,空有满腹才学抱负,却不能在事业上发挥出来,好友欧阳修对此感到深深的惋惜。
D.序,按内容分为自序,为自己作品写序如《太史公自序》;赠序,用于惜别赠言如《送孟东野序》;诗序,写在诗歌前如《归去来兮辞并序》;诗集序,诗集结成册由某人作序如《梅圣俞诗集序》。
13.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2)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
14.三则材料都涉及文学创作与作家生平经历的关系,体现为一脉相承的文学主张,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苏幕遮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①,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
少年游
欧阳修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①上,江淹浦②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注】①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家池”指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的池塘。②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浦”指别离之地。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虽都是咏春草之词,却不着一“草”字,通过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兼备,似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B.《苏幕遮》上片以清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却落入苍凉之境,结尾的“老”字与上阕“嫩”字遥相呼应,暗寓词人心境变化。
C.《少年游》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疏雨滴黄昏”一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两首词用多个典故来咏物抒情,其中“堪怨王孙”与“更特地忆王孙”让人联想到《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都有思归、盼归之意。
16.清代王弈清在《历代词话》中评《苏幕遮》“与六一词咏草一首同妙”,对此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以上两首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用“ ”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则用“ ”一句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2)某位同学对自己在高一高二虚度了光阴感到后悔,决心在高三努力学习。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来说可谓“ , ” 。
(3)在古代诗歌中“草”是一个具有深厚意蕴的审美意象,除了以上两首咏草词,你还想到了高中阶段学到的“ ”和“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宁波,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最早的人文起源可追朔到八千年前,又在浩荡的历史延革中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悠久的文明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宁波的饮食文化异彩斑澜。甬菜以海鲜闻名,“雪菜大汤黄鱼”“剔骨锅烧河鳗”“冰糖炖甲鱼”等颇负盛名。此外,原料以糯米为主的点心也是宁波传统美食中的主力军。
雪菜大黄鱼:“三天不吃脚骨酸”
雪菜大黄鱼,自古有“琐碎金鳞软玉膏”之誉。虽然历史悠久, 甲 。将黄鱼清洗,处理鱼鳍,鱼身两面划柳叶花刀;热锅下熟猪油,至七成熟时投入姜片、葱结;黄鱼入锅两面煎熟,下绍酒、适量滚水,加盖焖烧至卤汁呈乳白色后,放入雪菜、笋丝及适当调味即可。鱼汤咸鲜,非常开胃。吃完鱼肉配一碗鱼汤,是“老宁波”的地道吃法。
宁波年糕:“年糕年糕年年高”
宁绍平原盛产糯米,也撑起了宁波另一种传统美食年糕的赫赫盛名。新年风俗必备年糕,民间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谚语,人们还用印板压成“五福”“六宝”“如意”等形状, 乙 。宁波人吃年糕,主要是炒、汤二种。油菜燕炒、荠菜炒、梭子蟹炒味道最佳。青菜肉丝年糕汤、雪菜肉丝年糕汤也较常见。喜欢甜食的,把蒸熟的年糕切好,蘸红糖或白糖吃,也有油炸年糕片蘸糖吃,口感香脆黏甜。
红膏呛蟹:宁波菜的“顶流”
呛蟹,宁波当地家家户户基本都会做。以红膏梭子蟹为主料,清理干净后蟹背朝下放置,压上一块鹅卵石,倒入冷盐水将蟹淹没,加少许生姜片和花椒,再放黄酒祛腥提味。①不论是否喜欢,②每个宁波人都接触过这道冷盘界的常客,③它不像大部分传统甬菜那样受到普遍欢迎和认可。④不过,⑤独特的口感再加上悠远的历史情怀,⑥足以令它崭露头角。
18.文中第一段有多个错别字,请找出两个并加以改正。(2分)
19.在文中横线甲、乙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甲_乙_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第一段加点的“主力军”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3分)
22.宁波饮食文化底蕴深厚,“红膏呛蟹”“雪菜大黄鱼”“宁波年糕”等传统美食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是打造特色文旅的重要资源,现计划拍摄《寻味宁波·舌尖上的山海之约》系列短视频,作为团队成员,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不平则鸣”是否正在异化为情绪宣泄的工具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B
4.①参与、互动
②线性逻辑(预设规则)
③量子叠加态(动态调整/动态共生)
④量子隧穿(沉浸式幻觉/多感官融合/跨模态)
(评分标准:一点1分,四点4分)
5.(1)利用技术提升创作水平:
①借助人工智能拓展创作思路: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和情感计算功能,研究人类需求和审美倾向,从而拓展和激发自身的创意灵感。
②运用人工智能改进创作工具:利用如DeepSeek等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创作提供更多的方式与表现形式。
③借助人工智能增强观众体验:借助人工智能的实时数据和反馈机制,了解观众的注意力变化和情感反应,动态调整作品的表现形态,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2)保持人类创作的独特性:
①坚守情感与生命体验:深入生活,积累丰富的个体经验,以情感驱动创作,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共鸣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②发挥直觉与偶然性:不完全依赖技术和预设的规则,而应保留一定的直觉创作和偶然因素,让创作在试探中不断调整,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独特性。
③强化思想原创性:积极参与完善思想原创与审查机制,确保自己的作品以及整个艺术领域的作品都具有真正的原创性,避免被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所淹没。
(评分标准: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本题需兼顾“利用技术提升创作水平”“保持人类创作的独特性”两方面思考,只回答其中一方面最高不超过4分)
6.答案:D
7.答案:C
8.(1)增强互动性与代入感:
打破传统的单向叙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营造对话氛围。
(2)制造悬念与戏剧性:设置悬念,突显意外结局的冲击力。舒缓叙事节奏,强化了戏剧效果。
(3)强调反讽与幽默感:“醉翁之意”的调侃式提问,以轻松口吻揭示母亲委曲求全的无奈,暗含对人情世故的微妙讽刺。而“你猪”的明知故问,则通过幽默语气消解了情节突转的沉重感,增添叙事的生动性。
(4)深化主题表达:通过互动提问,将读者视角引向对人性复杂与生活困境的思考,使主题更具层次感。(评分标准: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9.参考示例:
(1)角度一:词语运用。“怠慢”表现力强,既写胶鞋反光,又暗讽张云兰对母亲的冷漠态度。
角度二:描写手法。运用动作描写,“抬”“踢”等动词精准传神,生动揭露张云兰的蛮横,暗示猪头被私藏的不公。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好奇。
角度一:修辞手法。用极端化的比喻(母亲被当作潜在罪犯、铁钳似的),拟人(有的礼貌……有的却很不礼貌)、夸张(行凶杀人)地表现人群对母亲的戒备和敌意,讽刺了人们的偏见和冷漠。
角度二:描写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群的态度,动作描写(拉住、钳住),突出了社会环境中的人情世故和多数人的冷漠,体现母亲求购猪头的艰难处境。
角度三:句式特点。通过句式的长短变化,模拟了人群动作的“由轻到重”,让读者感受到母亲从被轻微阻拦到被暴力控制的情绪递进。
(2)角度一:修辞手法。“咬雪糕”比喻孩子穿裤子时裤腿卷起的褶皱,既夸张又俏皮,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困境。
角度二:语言风格。“咬雪糕”幽默夸张,“一咬一大口”口语化表达,体现市井生活气息,增强人物真实感。
角度三:句式特点。“裤腿一咬一大口”短促有力,带有口语的韵律,使行文更流畅、更具表现力。
(4)角度一:修辞手法。用拟人手法,将缝纫机的声音赋予“歌唱”“热情奔放”“哀怨不已”等人的情感和行为。
角度二:描写手法。对比,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赶制裤子时昼夜忙碌的情景,“热情奔放”表现母亲为获得猪头肉的期待,“哀怨不已”暗示母亲对未知结果的担忧,侧面展现生活的艰辛与母亲的坚韧。
角度三:句式特点。“有时……有时……”的并列结构(或采用整句),表现声音的起伏变化,隐喻母亲情绪的波动:时而奋力工作,时而疲惫低落。
(5)角度一:修辞手法。运用拟人、排比,夸张,从“母亲的手”“肠胃”“篮子”“坛子”“缸”等的角度,铺排出它们各自的委屈,受到愚弄的感受,也写尽“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内心的失望。
角度二:语言风格。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借物品的“委屈”,委婉地表达出一家人对获取猪头肉的期待落空后的失望与无奈,也暗含对张云兰行为的不满,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角度三:长短句结合,句式变化使行文富有节奏感,增强表现力。巧妙地将物质匮乏转化为精神层面的失落,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实感。
角度四:描写手法。反讽,“最肥的鸡”“最嫩的鸭子”等夸张表达与现实的落差形成反讽,表现了物质匮乏时期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强化了被愚弄的荒诞感和讽刺意味。(评分标准:一处3分,指出鉴赏角度1分,结合文本鉴赏2分,任选两处,共6分)
10.答案:CDG
11.答案:C
12.答案:B
13.(1)他写文章简洁古朴、纯正精粹,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的诗罢了。(评分标准:“简古纯粹”简洁古朴、纯正精粹1分,“说”通“悦”取悦1分,“徒”只1分,句意1分)(2)前面开了四个窗子,环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明亮了。(评分标准:“辟”开1分,“垣墙”作动词1分,“洞然”明亮1分,句意1分)
14.材料一:司马迁“发愤著书”,材料二:韩愈“不平则鸣”,材料三:欧阳修“穷而后工”。(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抄原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殆穷者而后工也”没有翻译、概括,最高不超过3分)
15.答案:A
16.我认同王弈清的评价,梅尧臣《苏幕遮》与欧阳修《少年游》在咏草题材上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各具特色。现从同异两方面分析:
(1)相同:
①意象选择:两首词都以“草”为主要意象,通过对草的描写来营造氛围、寄托情感。梅词“乱碧夔蒌”描绘出草的繁茂,欧词“晴碧远连云”写出了草的绵延和碧绿,展现春草生机。
②抒情手法: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梅词借“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的春景,抒发时光流逝、游子未归的愁绪;欧词借“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的眷草之景,表达出离人的愁苦之情。
③表现手法:多用典故,含蓄蕴藉,且都化用“王孙”典故,梅词“堪怨王孙”,欧词“更特地忆王孙”抒写离情。
(2)不同:
①意境营造:梅词侧重时序变迁,“春又了”突出春光流逝,欧词着重空间延展“千里万里”展现视野开阔。
②情感侧重:梅词表达了对青春易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通过对春草从嫩绿到老去的描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欧词则更侧重于抒发离别之情和对远方的思念,通过“谢家池上,江淹浦畔”等典故,表达了对离人的牵挂和对归期的期盼。
③语言风格:梅词清丽婉转,如“窣地春袍”的细腻描写,欧词疏朗明快如“晴碧远连云”的爽利笔触。
(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题,如认同观点,只分析两首词的相同也可。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6分。)
17.(1)重湖叠燃清嘉 尽荠麦青青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映阶碧草自春色 但寒烟衰草凝绿(斜阳草树/池塘生春草/兰泽多芳草/洞庭青草)
18.朔-溯,延-沿,澜-斓(评分参考:改对一个给1分)
19.甲:但这道菜做法并不难乙: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评分参考:一处2分,共4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超出,酌情扣分)
20.③“普遍”放到“受到”之前。
⑥“崭露头角”改为“脱颖而出”。
21.①“主力军”本意是担任作战主力的部队,一般比喻起主要作用的力量。
②在文段中指原料以糯米为主的点心在宁波传统美食中的重要地位。
③文中用“主力军”一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评分参考:本意和比喻义写到一个即给1分,文段意1分,效果1分)
22.【参考示例】
(1)文案创作:八千年海风酿就红膏咸香,鹅卵石压出宁波老底子味道。
(2)分镜头设计:(以特色美食红膏呛蟹为例)①特写:布满盐霜的蟹盖揭开,红膏缓缓流出②中景:老匠人用鹅卵石压蟹的传统手法
(3)推广策略:点赞、评论、分享美食故事,赢取伴手礼!(评分参考:文案2分,分镜头2分,推广1分,共5分,字数超出,酌情扣分)
23.略
第 PAGE 页,共 NUMPAGES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