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课堂】浙教版八上科学 1.2声与听觉(第2课时)课件(27页ppt)+教学设计+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新课堂】浙教版八上科学 1.2声与听觉(第2课时)课件(27页ppt)+教学设计+作业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新课标●新课堂】第2节 声与听觉(第2课时)同步作业
(教师版)
1.科学课上小慧设想未来的太空音乐会却被老师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  )
A.太空中物体振动的频率较低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太快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答案】D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但真空中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太空处于真空状态,即使乐器在太空中振动发出声音,也无法传播出去,人们无法听到声音,所以在太空中无法举办音乐会。A选项中,太空中物体振动频率不一定低;B选项,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而不是传播速度太快;C选项,声音不只是能在空气中传播,在其他介质中也能传播。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2.声波和水波的产生与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由振动产生的 B.声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水波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C.都是以波的形式向某一方向传播 D.水波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答案】A
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的快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答案】B
4.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
A.钢管 B.水 C.酒精 D.空气
【答案】A
5.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收集声波 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⑤放大振动 D.⑥产生听觉
【答案】B
【解析】
A、②是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A错误。
B、③是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B正确。
C、⑤是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
D、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再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产生听觉,D错误。
6.如图所示是小明为爷爷购买的一款助听器及部分结构名称,它能将声音放大,让听力衰减患者听见声音,其中患者听觉的形成与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有关,那么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①→②→③→④→⑤ B.声波→④→③→①→②→⑤
C.声波→④→①→②→③→⑤ D.声波→④→②→①→③→⑤
【答案】D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外界声波→④外耳道(传递声波)→②鼓膜(产生振动)→①听小骨(传递振动)→③耳蜗(感受振动,产生兴奋,但不形成听觉)→听觉神经(传导兴奋)→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
7.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
A.25km B.50km C.75km D.100km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纵波的速度为:v15km/s,横波的速度为:v23km/s,
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由题意可得:10s,即10s,
解得:s=75km。
8.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
【答案】D
【解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得了扁桃体、咽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
9.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B.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答案】B
【解析】
A、遇到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嘴或捂耳闭嘴,这样做以保持①鼓膜两侧气压平衡,防止震破鼓膜,A正确。
B、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B错误。
C、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
D、病菌是沿着⑤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D正确。
10.骨传导耳机深受广大运动爱好者的喜爱,如图所示,使用时,将耳机紧贴骨头,利用骨传导技术,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骨传导过程中,耳蜗起到了放大振动的作用
B.听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
C.若鼓膜受损,则佩戴骨传导耳机无法听见声音
D.骨传导耳机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
【答案】B
【解析】
A、不论是利用骨传导还是空气传导制作的耳机,最后都是要通过耳蜗中的毛细胞振动才能形成听觉,耳蜗不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A错误;
B、据分析可见:听觉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正确;
C、使用骨传导耳机是通过声波引起颅骨振动,直接将声音信号传递到听小骨,声波不需要经过鼓膜,所以鼓膜受损,佩戴骨传导耳机也能听见声音,C错误。
D、骨传导耳机不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比如听神经不能传递信息等所致的听力障碍。D错误。
11.渔船向海底发射探测鱼群的超声波,经过2s收到回波信号,则鱼群与渔船的距离是: 1500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遨游时,地面的监测设备不能用这种方法来监控飞船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地球与月球之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
【答案】1500m;地球与月球之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1)已知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鱼群的时间为t2s=1s,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v=1500m/s;
鱼群与渔船的距离:s=vt=1500m/s×1s=1500m。
(2)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是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12.考试铃响时,同学们听到铃声后开始答题。请利用所学知识,说明听觉的形成过程。
【答案】外界的①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②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递到④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外界的①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②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④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13.交通部门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不变)
(1)求汽车的速度?
(2)能不能向月球发射超声波信号来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呢?为什么?
【答案】(1)汽车的速度为20m/s;
(3)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不能,因为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解析】
(1)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1s=0.15s,
此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s1=v声t1=340m/s×0.15s=51m;
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20.1s,
此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s2=v声t2=340m/s×0.1s=34m;
由图知,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经过时间差(即汽车行驶的时间):t=1.0s﹣0.15s=0.85s,
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即汽车行驶的距离):s=s1﹣s2=51m﹣34m=17m,
汽车的速度:v20m/s。
(2)因为月球周围是真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这种测量法不能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1)汽车的速度为20m/s;
(3)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不能,因为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4.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扳、玻璃、木扳、硬纸扳)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声音时的位置与声源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为:
材料 听不到闹钟声音时的实际距离(m)
泡沫塑料板 0.3
玻璃 0.6
木板 0.4
硬纸板 0.5
(1)按隔音效果由好到坏依次排列 。
(2)总结好的隔音材料的共同特点之一是 。
【答案】(1)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2)材料结构松散多孔,且有一定的厚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新课标●新课堂】第2节 声与听觉(第2课时)同步作业
(学生版)
1.科学课上小慧设想未来的太空音乐会却被老师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  )
A.太空中物体振动的频率较低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太快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2.声波和水波的产生与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由振动产生的 B.声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水波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C.都是以波的形式向某一方向传播 D.水波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的快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4.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
A.钢管 B.水 C.酒精 D.空气
5.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收集声波 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⑤放大振动 D.⑥产生听觉
6.如图所示是小明为爷爷购买的一款助听器及部分结构名称,它能将声音放大,让听力衰减患者听见声音,其中患者听觉的形成与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有关,那么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①→②→③→④→⑤ B.声波→④→③→①→②→⑤
C.声波→④→①→②→③→⑤ D.声波→④→②→①→③→⑤
7.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
A.25km B.50km C.75km D.100km
8.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
9.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B.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10.骨传导耳机深受广大运动爱好者的喜爱,如图所示,使用时,将耳机紧贴骨头,利用骨传导技术,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骨传导过程中,耳蜗起到了放大振动的作用
B.听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
C.若鼓膜受损,则佩戴骨传导耳机无法听见声音
D.骨传导耳机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
11.渔船向海底发射探测鱼群的超声波,经过2s收到回波信号,则鱼群与渔船的距离是: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遨游时,地面的监测设备不能用这种方法来监控飞船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
12.考试铃响时,同学们听到铃声后开始答题。请利用所学知识,说明听觉的形成过程。
13.交通部门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不变)
(1)求汽车的速度?
(2)能不能向月球发射超声波信号来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呢?为什么?
14.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扳、玻璃、木扳、硬纸扳)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声音时的位置与声源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为:
材料 听不到闹钟声音时的实际距离(m)
泡沫塑料板 0.3
玻璃 0.6
木板 0.4
硬纸板 0.5
(1)按隔音效果由好到坏依次排列 。
(2)总结好的隔音材料的共同特点之一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2节 声与听觉(第2课时)
(浙教版)八年级

【引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熟悉的诗句将我们带回美丽的童年。
那么,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些声音的呢?
(一)声波
【探索活动】
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水面出现水波,一圈一圈地向外荡漾开去;软木塞在原位置上下波动。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扬声器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烛焰左右摇晃。
【分析】比较软木塞和烛焰的运动。
①铅笔不断轻触水面
②喇叭带动空气振动
水波
木塞上下运动
蜡烛左右晃动
声波
类比法
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喇叭
疏部
密部
空气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
当喇叭的纸盘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
声波
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
【问题】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声波的形式式向远处传播,传递的是物质还是能量?
声音能传播能量
又如:雷电发生后,雷声以声波形式将能量向四面八方传播,到达我们周围,使我们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使我们能够听到雷声,但雷电发生处空气并没有到达我们的周围。
如巨大的声音会引起鼓膜疼痛等,说明声波将声音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传递着的是能,而非物质。声波具有能。
【问题】对于同一个声源,有时容易听到它发出的声音,有时不容易。这是什么原因呢?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1)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2)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影响声音传播的快慢因素:介质和温度。
【思考与讨论】
1.声音在干燥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从图像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相同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思考与讨论】
2.耳朵贴在足够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轻轻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声敲打的声音?为什么?
2声敲打声,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更快。
(二)听觉的形成
【探索活动】
读图1.2-12耳的结构。结合耳的结构示意图,识别外耳、中耳、内耳的组成结构(如耳廓、鼓膜、耳蜗等),并标注各部分功能。
1、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内含听小骨
(1)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音
播放音乐,然后将两个耳廓折叠起来,感受音量的变化。
(2)中耳
鼓室
鼓膜
产生振动
咽鼓管
听小骨
振动并放大声波
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为什么鼻炎或咽喉炎容易引发中耳炎?
因为咽鼓管连通咽喉和鼓室。
(3)内耳
前庭
耳蜗
半规管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听觉感受器
液体
产生振动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将振动转化为刺
激(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
声波
听神经





振动
听觉感受器
产生兴奋
大脑
听小骨
放大
声波


(形成听觉)
3、影响听觉的因素
(1)年龄
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灵敏的人提高听力。
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失去听觉,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了。外伤、过大的音量、误用耳毒性药物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损伤听觉器官,导致听力受损,这类听力受损往往是不可逆的。
(2)听觉器官损伤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①鼓膜、听小骨损伤引起的传导性耳聋;
②耳蜗、听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损伤引起的神经性耳聋。
捂紧双耳或张嘴,可以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止强烈的振动把鼓膜震破。
【思考与讨论】
4、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此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课堂总结】
1.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声音能传播能量;
2.影响声音传播的快慢因素:介质和温度。
3.说说耳的结构和功能;
4.描述一下听觉的形成;了解影响听觉的因素;
(二)随堂例题
例1.下列关于声音产生、传播及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
C.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D.手指拨动琴弦,听到琴声,此时声源是手指
【答案】B
【解析】
A.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A错误;
B.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B正确;
C.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大小,故C错误;
D.手指拨动琴弦,听到琴声,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此时声源是琴弦,故D错误。
例2.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读表回答问题。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 米 秒-1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1)通过比较  (填序号), 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 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钢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钢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   声敲打声。
【答案】(1)A、D、E (2)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3)三
【解析】
(1)通过比较ADE, 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钢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钢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三声敲打声,第一次是通过钢管传导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导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导的。
例3.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答案】A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新课标●新课堂】 1.2声与听觉(第2课时)教学设计
【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内容要求】
内容:声音的传播;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要求:了解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了解波的简单知识及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列举耳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传播的形式;
2.知道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3.了解耳的结构,认识听觉形成的过程以及听觉障碍。
4.能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理解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能利用声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思路】在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围绕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展开。通过水面波和声音的传播形式的探索活动,初步认识波的概念;然后通过阅读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模型,深入理解声波。通过雷声、鞭炮声等生活常识,知道声音传递的是能量。并进一步认识影响声音传播的快慢的因素---温度与介质种类。人类能听到声音,依赖于听觉器官---耳,通过读图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了解听觉障碍。
【教学过程】
一、建立联系,引入任务
【引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垂钓》生动描绘了儿童在水边聚精会神垂钓的情景。声音能空气、水传播给鱼,惊动鱼。那么,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二、围绕任务,素养内化
(一)声波
【探索活动】
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现象】水面出现水波,一圈一圈地向外荡漾开去;软木塞在原位置上下波动。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现象】扬声器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烛焰左右摇晃。
【分析】比较软木塞和烛焰的运动。
水槽水波实验设计意图:观察铅笔轻触水面时水波的形成过程,以及软木塞在水中的运动状态(原地上下浮动),通过直观现象理解波的传播特点。
喇叭声波实验设计意图:观察喇叭发声时烛焰的晃动情况(左右晃动),类比水波传播,推理声波的存在及能量传递特性。
【类比推理】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分析如下:
1.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问题】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声波的形式式向远处传播,传递的是物质还是能量?
结合生活实际,如巨大的声音会引起鼓膜疼痛等,说明声波将声音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传递着的是能,而非物质。声波具有能。
又如,雷电发生后,雷声以声波形式将能量向四面八方传播,到达我们周围,使我们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使我们能够听到雷声,但雷电发生处空气并没有到达我们的周围。
2.声音能传播能量
【过渡】对于同一个声源,有时容易听到它发出的声音,有时不容易。
3.影响声音传播的快慢因素:介质和温度。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1)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2)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思考与讨论】
1.声音在干燥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从图像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相同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2.耳朵贴在足够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轻轻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声敲打的声音?为什么?
2声敲打声,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更快。
(二)听觉的形成
【探索活动】读图1.2-12耳的结构。结合耳的结构示意图,识别外耳、中耳、内耳的组成结构(如耳廓、鼓膜、耳蜗等),并标注各部分功能。
1.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探索活动】播放音乐,然后将两个耳廓折叠起来,感受音量的变化。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鼻炎或咽喉炎容易引发中耳炎?
因为咽鼓管连通咽喉和鼓室。
2.听觉的形成
外界传来的声波经过耳郭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波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当声波传至内耳时,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3.影响听觉的因素
(1)年龄 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灵敏的人提高听力。
(2)听觉器官损伤 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失去听觉,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了。外伤、过大的音量、误用耳毒性药物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损伤听觉器官,导致听力受损,这类听力受损往往是不可逆的。
【思考与讨论】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①鼓膜、听小骨损伤引起的传导性耳聋;
②耳蜗、听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损伤引起的神经性耳聋。
2.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捂紧双耳或张嘴,可以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止强烈的振动把鼓膜震破。
4.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此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三、归纳总结,应用迁移
(一)课堂小结
1.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声音能传播能量;
2.影响声音传播的快慢因素:介质和温度。
3.说说耳的结构和功能;
4.描述一下听觉的形成;了解影响听觉的因素;
(二)随堂例题
例1.下列关于声音产生、传播及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
C.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D.手指拨动琴弦,听到琴声,此时声源是手指
【答案】B
【解析】
A.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A错误;
B.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B正确;
C.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大小,即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手指拨动琴弦,听到琴声,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此时声源是琴弦,故D错误。
例2.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读表回答问题。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 米 秒-1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1)通过比较  (填序号), 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钢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钢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   声敲打声。
【答案】(1)A、D、E (2)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3)三
【解析】
(1)通过比较ADE, 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钢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钢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三声敲打声,第一次是通过钢管传导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导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导的。
例3.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答案】A
【解析】
A.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故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将口张开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可见,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不是④耳蜗)两侧的气压平衡,A错误。
B.咽鼓管连通了咽喉部和鼓室。因此,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咽鼓管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B正确。
C.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可见,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
D.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某一侧的压力过大,鼓膜可能会被震破,人的听力就会受损。闭嘴、堵耳也能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可见,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鼓膜,D正确。
【板书设计】
第2节 声与听觉(第1课时)
【课后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相应内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