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张掖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底冲刺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张掖市张掖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底冲刺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三押题卷(三)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好,我是周伟,来自中国铁道博物馆。
我之前是一个火车司机,驾驶的是韶山1型电力机车。这是很早的一种机车,
和高铁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但是,就是这个机车,开启了中国电力机车运输的新
时代。
有一次和法国技术工人交流,我说中国铁路和法国铁路差多少年?法国人伸
出了8个手指头,说80年。我们当时还不太认可,可实际上,欧洲几百年的工
业革命造就了有一定厚度的工业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的铁路是差了一点,这是正
常的。但是,缩短差距并且使中国铁路成为世界领先的行业,这就是中国铁路的
使命。
2004年,我们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然后消化、
吸收、再创新,由此“和谐号”的动车组出现了。2017年,我们推出了“复兴
号”。所以,中国的动车组一个是“和谐号”,一个是“复兴号”。
动车和高铁有什么区别?最早有一个概念“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以
前的火车的所有动力都在火车头上,车厢、车底都不带动力。那什么是动车组?
假如一列车有8个车厢,它有4个车厢是带有动力的。动车组是大家拉着手一起
向前跑,一有力量,二跑得快。动车组里带动力的是动车,不带动力的是拖车。
其实无论是否动车,凡是达到200公里以上速度的都叫高铁。动车组是指车
体的形态、动力,而高铁是指速度,所以它们是两个概念。我们在买票的时候,
会发现高铁有两种速度:一种是时速200到250公里的,车票上是D开头:还有
一种是时速300到350公里的,车票上是G开头的。之所以使用不同字母开头,
是为了区分速度。动车组跑350公里的时候到底有多快?一秒钟一眨眼就是97
米。
大家会问,动车组的路基钢轨是不是一整根?实际上,动车组的钢轨的确是
一整根,并且是无缝的。一整根的无缝钢轨在线路上铺的时候是300公里,但有
的地方也有缝隙,主要是解决热胀冷缩的问题。高铁钢轨平整到什么程度?从北
京到上海1318公里,一共铺了近40万块的高铁轨道板,这些轨道板是一模一样
克隆出来的,误差约0.1毫米,差不多一根头发丝这么粗。
刚才说的是“和谐号”,现在我们说说“复兴号”。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和
谐号”和“复兴号”最本质的区别是:“和谐号”由国外引进,各个国家的技术
都不一样,驾驶方式、车体构造都不一样。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
新,创造出了中国的“复兴号”。“复兴号”虽然是由中国的各个厂家生产的,但
是它都是统一标准、统一操作、统一设备、统一配件,在使用方面就特别方便。
高铁体现了中国铁路发展的过去和现在,中国高铁、中国的铁路明天会更好!
(摘编自周伟《中国高铁的故事》演讲实录)
材料二:
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领布,这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铁路
行业规划,提出未来十几年我国高铁建设主要布局,即“四横四纵”。作为“四
横四纵”的一部分,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率先通车,我国正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张掖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三押题卷(三)
参考答案
1. B(3 分) 【详解】A 错误:材料一明确说明,“高铁”是速度标
准(时速≥200 公里),动车组是列车形态。D 和 G 仅是车票上区分速
度等级的标识,二者均属于高铁系统。
B 正确:材料一提及动车组钢轨“无缝”、轨道板“克隆误差≤0.1 毫
米”,符合选项描述。
C 错误:2016 年规划调整为“八横八纵”,但材料二指出“八横八纵”
大体成型时间为 2018 年至今,非 2016 年底。
D 错误:材料二提到欧美高铁发展缓慢的原因包括国土面积小、人口
稀疏等,但未否定其他因素(如制度差异),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2. C(3 分)【详解】C 项错误,曲解材料。材料二第 2 段“高铁网覆
盖 96%的 50 万人口以上城市”不等于选项中“高铁网已经覆盖 96%以
上的 50 万人口的城市”。
3. B(3 分)【详解】B 项错误,图表中“世界高铁总长度出现迅速增
长”应是 2008 年京津城际铁路开始运营后。A 项依据图表和材料二
相关内容可以推断出;C 项依据材料二相关内容结合图表可以判断出;
D 项依据材料二第 2 段相关内容“根据规划,今年底我国高铁里程将
达到 5 万公里”,再结合图表,可以判断出。
4. ①自问自答,释疑解惑,吸引听众注意。②段首设问,清晰标识
了演讲要点。③用设问串联主要内容,让演讲更有逻辑性。(4 分)
【详解】作答本题,首先应思考“演讲效果”从哪些角度体现:演讲
效果需兼顾内容深度、表达技巧与情感共鸣,通过逻辑性设计、生动
案例和互动策略实现信息高效传递与听众价值认同。再依据文本,立
足于“设问句”,可以从如下角度:
激发听众兴趣:通过自问自答(如“动车和高铁有什么区别?”),引
导听众主动思考,增强互动性。
逻辑清晰:设问句划分段落层次,逐步展开技术细节(如钢轨无缝化、
复兴号创新)。
通俗易懂:用生活化类比(如“一眨眼 97 米”)解释抽象概念,贴合
听众认知水平。
强化重点:通过问答突出关键信息(如和谐号与复兴号的区别),加
深听众记忆。
5. 体现:高铁技术追赶速度之快,高铁建设速度之快,高铁运营时
速不断加快;
原因:国家的战略布局和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支撑,技术引进
与自主创新。(6 分)
【详解】作答本题,需根据题干中的要求,转换成文章内容的梳理概
括。体现“中国速度”的方面:
建设速度:高铁里程从 0 跃居世界第一(2008-2018 年增长 2.9 万公
里)。
技术创新速度:从引进“和谐号”到自主研制“复兴号”,仅用 13 年
突破技术壁垒。
运营速度:时速从几十公里提升至 350 公里,400 公里目标已规划。
原因:
市场优势:超大规模人口与需求摊薄成本,支撑高铁网络经济性。
制度优势: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研发与基建壁垒(如中长期铁路规划)。
产业链效应:每 1 亿元高铁投资带动 3 亿元关联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6. A(3 分)【详解】A 错误:春儿“心情像去赶庙会”并非体现“觉
悟不高”,而是通过对比突出她对参与拆城工作的积极热情。文中提
到她“带上粮食和替换衣服”,主动参与集体行动,实则是革命乐观
主义的表现。B 正确:李佩钟明确说明拆城是为持久战做准备,与“毁
弃麦苗挖沟壕”类比,强调必要的牺牲。C 正确:群众高喊“一切为
了抗日”,直接呼应县长讲话,体现共识与支持。D 正确:李菊人劝
说无果后,以县长个人历史评价为切入点,试图从私利角度动摇其决
心。
7. C(3 分)【详解】C 错误:民工队长老常的插话主要体现现实利益
考量(如拆城砖换武器、种大麻子解决吃油问题),而非直接表达对
抗战胜利的信心。其发言更侧重拆城的实际收益,与县长强调的“历
史使命”形成互补。A 正确:开篇点明子午镇作为“抗日心脏”的地
位,为后文群众响应拆城伏笔。B 正确:高四海的“破单褂”“流汗”
细节,通过衣着与动作描写凸显劳动热情。D 正确:“拿草珠子”“拿
腰子”以器物代称人物,暗讽其迂腐附庸风雅的形象。
8. 以父女冲突增加了情节的戏剧性,凸显了李佩钟深明大义、信仰
坚定的形象。(4 分)
9.观点一:同意。①诗意体现在小说情节中,练兵歌声,变吉哥的畅
想等,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诗意寄托在景物描写中,即使战
争阴云笼罩,初春嫩柳依然展现着蓬勃生机。
观点二:不同意。①节选部分反映了严酷的抗战现实,拆城的矛盾冲
突,没有诗意的美化。②节选部分叙述语言较平实,人物对话较直白,
称不上诗化的语言。(6 分)
10. EFG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被人困住
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
这种人就是这样的。“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
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态度不太肯
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
“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故选 EFG。
11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
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
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
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
的“片”是数量词,一副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故选 B。
12.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唐太
宗认为“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得失事迹”指的是李靖所解说
的苻坚拥兵百万却在淝水之战中落败和吴汉与刘尚分屯、合击取得胜
利的事件。因此,是苻坚和吴汉的战例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而并
非只是吴汉的战例。
故选 D。
13. (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
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
(2)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
吗?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
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2)“出奇”,出奇兵;“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词,这;“相
变”,变化。
14. ①为慕容垂所陷害。②用兵能合不能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
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
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
败的原因,即苻坚被人陷害。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
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
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
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
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
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 383 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
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
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
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
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
(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
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
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
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
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
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
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
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
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
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
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
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
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
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
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
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
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
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
结果。”太宗说:“是这样。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15.B 【详解】 A.友人分离后错,同上江楼 B.正确 C.“表达
对友人的挽留之意”错误,尾联“白云青嶂一相招”是诗人想象友人
南游后,会有一个白玉青山环绕的清幽之处,在那里友人可以淡于势
力、潜心著述,是对友人未来生活的一种设想和美好祝愿。D.语言清
丽自然。
16.①开篇诗人借柳初凋之景及登楼之感,流露出与友人分别前的寂
寥伤感之情。②接着通过“怜君”“离觞”等词,表现出对友人旅途
的担忧与不舍,以及借酒消愁的惆怅。③最后诗人从离别愁绪中转向
对友人的期许与祝愿,希望友人能在南游之地潜心著述,找到归宿。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8. A.长此以往(久而久之)
B.拖泥带水(磨磨蹭蹭/拖拖拉拉)
19. ①句中把人休息比作“充电”,人体和电池都能储蓄能量,两者
具有相似性。
②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会消耗体力、精力和心理能量,这与电
池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其储存的电能相似。
③人得到休息以后能恢复精力和机器在电池充电后能恢复动力相似。
20. 甲:“想做”是打算做一件事(“想做”只是停留在想法上)
乙:评估做事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
21. ①用第一人称“我”来否定他说,强化己说,表明自己的观点。
②运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代替“我”,将读者拉入己方阵营,有
利于让读者产生共识,便于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
③变“我们”为第二人称“你”,可以与读者展开“对话”,拉近距离,
引发思考。
④综合运用“我”“我们”“你”三种人称来说理,切换自如,从不同
角度来谈“怎样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增强了说服力。
22. ①劳逸结合,提升学习效率,这样才能挤出学习语文的时间。
②缩短时间差,迅速制定提升语文的计划并马上付诸行动。
③行动上引导自己,花时间思考怎么提升语文,思考怎么才能把语文
学得更好。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涉及自我
认知、自我接纳与自我改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与我周旋,宁做我”表达了一种对自我本真的坚守。这里的
“周旋”可以理解为与内心的矛盾、外界的压力进行博弈,而“宁做
我”则强调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最终选择做真实的自己。这种观点体
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认为个体应当坚持自己的独特性,不随波逐
流,不被外界所左右。它倡导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认同与自信,强调
个体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应当保持内心的独立与坚定。
“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生活将永远不会改变”则从另一个角度
提出了挑战。它指出,如果个体固守现状,拒绝改变,那么生活也将
停滞不前。这句话强调了自我改变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调整
自己、突破自我,才能推动生活的进步与成长。它倡导的是一种积极
进取的态度,鼓励个体在面对困境时,勇于自我革新,以适应不断变
化的环境。
这两句话看似对立,但实际上相辅相成。前者强调自我接纳与坚
守,后者强调自我改变与突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发展
观:一方面,个体需要认清自我,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保持内心
的独立与自信;另一方面,个体也需要在必要时勇于改变,突破自我,
以适应外界的挑战与变化。这种辩证关系体现了自我发展的复杂性,
即个体既需要保持本真,又需要不断成长。
总之,这两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框架:如何在坚守
本真的同时,实现自我突破与成长。这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每
个人在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实践课题。通过平衡自我接纳与自我改变,
个体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写作时,开头部分可以从材料中的两句话入手,提出文章的核心
观点:既要坚持自我,又要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改变。中间部分可以分
别阐述“宁做我”与“改变自己”的意义与价值,结合历史人物或现
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坚持自我可以带来内心的安定与力量,而改变
自己则能够突破局限、适应环境。同时,也要指出两者并非对立,而
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全文,强调在坚持自我的基础
上,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改变,才能实现个人与生活的共同进步。
【立意】
1.改变自己方能赢得未来。
2.以不变应万变。
3.宁做我,亦求新:在坚持中拥抱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