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押题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我国自古以来讲究“以中为尊”“择中立国”,有着“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而北京中轴线恰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中轴”的选址蕴含“中和”的哲学之思。《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古代天子受命于天,法天而治,因而都城选址讲究择中立国、左右对称,又秉承“象天设都、象天法地”的思想,以天上紫薇星的方位确定地下帝王城的位置,都城就以定点轴线铺展开来。选择中位设都,又彰显皇权之尊、政权之稳,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从而实现国家社稷安定,达成“和”之境界。此外,设庙建坛来源于“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古代皇权秉承君权神授的思想,天子率万民尊天地之位,法天地之道,赞万物化有,于固定时节或行重大事项前在庙坛行礼祭祀,奏中和韶乐,以虔诚之心求保万民、以礼乐之制达“天地之和”,从而达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北京中轴线的传承演变更加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历经五个朝代、七个世纪,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与修整,在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轴线的设计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邺城、洛阳城,城市开始出现中轴规划格局,隋唐长安城进一步体现中轴对称理念,明清时期皇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将中轴线不断延伸扩充,而如今北京中轴线在累积历代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又注入新鲜文化符号,如遵循中轴理念,修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传承传统礼制文明,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盛大典礼举办之地。北京中轴线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明的见证、历史的传承。(节选自粟园、张磊《品读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风韵》)材料二: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也必然在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在早期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通过对天象的观测来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现象,许多建筑或城市形态也都与天象相关。中国古人则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逐步建立起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北极星位于“天中”,北斗七星及其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极星运转,北极星成为人们观念中决定天体运行的中心,具有了崇高地位,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天帝”的所在。而在它周围紧邻的星座运行的范围构成了与北极星最为密切的空间区域,这一空间区域被称为“紫微垣”。对于中华先民而言,将这种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折射到人间,便成为构建人间秩序的必然途径。在这一秩序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天”与“人”的关联点。在中国古代,帝王被认为“天子”是“受命于天”,通过实施天道来治理人民和国家。于是就有了“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的观念,帝王的宫殿也就对应紫微垣,被称为“紫禁城”。寻找天下的中心是古人构建天地、天人关系的具有象征性的实践,如周代之初即有探寻疆域中心的实践。《周礼》有“日1押题卷一参考答案1.C(原文中提到“中轴线的设计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邺城、洛阳城,城市开始出现中轴线规划格局,隋唐长安城进一步体现中轴线对称理念”“隋唐长安城进一步体现中轴线对称理念”,是长安城,而非北京,张冠李戴:且材料一中并没有提及。)2.C(A项“完整认知”过于绝对,原文只说“建立起一套对天地运行规律的认知”,并未说“完整”;B项“构建了完善的天地、天人关系”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寻找天下的中心是古人构建天地、天人关系的具有象征性的实践”;D项“完全摒弃”错误,原文只说“大都以中心台为基点的具有创新性的营城方法,不仅体现了‘天子择中立国’的思想,也构建了一种天地间的对应关系,表达了象天法地的思想”,并未说完全摒弃了此前传统。)3.B(A项“都会寻找”错,原文说的是“中国的一些早期都城”,C项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盛大典礼举办之地体现的是对传统礼制文明传承,D项坐北朝南的布局是除了文化因素还有中国的位于北半球的地理因素。)4.①论证方法:两则材料都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2分,一个论证方法1分)②材料一侧重于体悟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之美、文明之魅。(价值理念、哲学思想、传承演变)(1分)材料二则侧是通过中国古代的一些都城,探讨了“象天法地,构造天下秩序”的思想的流变。(1分)(答出大意即可。)5.①深厚的文化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和“以中为尊”“择中立国”等传统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②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北京中轴线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与修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的传承和文明的延续。(每点3分,答对2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D[解析]A项,“听到警报后没有及时躲进防空洞”不当,原文没有明确写出空袭前是否拉警报。B项,“缺乏应对空袭的经验”不当。C项,“正面体现”错,应为侧面体现。7.B[解析]文中口语化的表达没有缓解紧张氛围的效果。8.①因自己和家人在轰炸中逃生、并顺利抵达南温泉而感到慰藉和庆幸:②对自身鼓书技艺的自信、乐观坚韧的性格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迅速调整,积极行动。【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①文本一是小说,作者虚构宝庆一家遭遇轰炸的故事,通过宝庆的视角,以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侧重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②文本二是回忆录,作者以第人称记录自己在重庆大轰炸中的真实遭遇,以简明扼要的叙事、直白真切的情感表达,控诉日军的侵略暴行。【评分标准】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10.BDE11.C。文中“见”同“现”,现存,现有;不是表被动。12.C。“制定并施行常平法”不正确,文中说“今此法见在”,只需“举而行之”,没有“制定”的意思13.(1)我虽然不曾把钱借贷给百姓,但是各地年成的丰收和歉收、粮价的贵贱,我都知晓不曾逾越期限。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假贷”“丰凶贵贱”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况且治理天下就好比居住房屋,破损了就加以修理,没有大的毁坏就不重新建造。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敝”“更”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①三司使掌管财政,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侵害了他的职权:②用例是胥吏就能干好的事,设置看详中书条例司侵害了他们的职责。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材料一译文:宋神宗对王安石说:“大家都不能了解你,认为你只懂得儒家经术,不熟悉世间事务。”王安石回答道:“儒家经术原本就是用来治理世间事务的,只是后世的儒者大多平庸无能,所以世俗之人都认为儒家经术不能用于治理世间事务罢了。”宋神宗又问道:“既然如此,那么你打算先从哪方面着手实施改革呢?”王安石说:“改变社会风气,建立新的法令制度,这是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宋神宗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宋神宗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让掌管枢密院的陈升之一同主持相关工作。王安石还让自己的党羽吕惠卿参与其中。随后,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等各项法令相继颁布推行,这些法令被统称为“新法”。宋神宗还派遣了四十多名提举官,将这些新法颁行到全国各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月模拟卷 试卷.pdf 4月模拟卷 语文押题卷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