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桂枝香·金陵怀古
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一旦登高望远,便引起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月之迁流,世途之坎壈lǎn,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下,遂而写成了名篇佳作,历久长新。此等例真是举之不尽,而王半山的这一阕què《桂枝香》,实为个中翘qiáo楚。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
注:坎壈lǎn:困顿,不顺利。
翘qiáo楚:比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
导入新课
题解





词牌名
题目
金陵:亦称建康,今江苏省会南京,亦称建康,今江苏省会南京,为“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
怀古:怀念古代遗迹、感慨兴衰。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语言含蓄蕴藉。
①形式上: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②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
③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
了解“咏史怀古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有《临川先生文集》等存世。
王文公、王荆公、临川先生
知人论世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
写作背景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澄(chéng) 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zhào ) /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lù) 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jiē)/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整体感知
各用一句话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阕: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下阕:由所见引发的感慨。
文本细读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几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点明事件(登临)、活动(送目)、地点(故国)、时令(晚秋)和天气(初肃)。
②“登临送目”总领上片写景;
“故国”点题(金陵),为下片的怀古埋下伏笔;
“晚秋”和“初肃”共同营造“悲秋”的氛围,为下文的写景抒怀奠定感情基调。
思考
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提示:
修辞手法;写景的角度;景物的特点等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练:白色绸缎,写出江水之纯净。
簇:箭头,写山峰之陡峭。
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远景 静景
对山水的静态描绘:澄澈、峭拔
手法1比喻:贴切、形象、逼真、明丽。
手法2.用典
化用诗句:
澄江静如练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照应上文的“晚秋”
帆、棹:
代指船。
西风:
酒旗:
卖酒的旗帜。
矗:
竖起来。
译:在斜阳的余晖中,江面上千船万帆来来往往,酒楼上悬挂着的卖酒的招牌在西风中飘扬着。
近观动景
第12页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彩舟:画船、兰舟。船的美称
星河:本指银河,这里指长江
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
化用诗句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动景
色彩对比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明确:
①比喻。“似”“如”运用比喻,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②用典。化用了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澄江静如练”;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远近结合。远观长江、山峰,近看归帆、酒旗。
④动静结合。澄江、翠峰是静景,归帆、酒旗是动景。
⑤色彩搭配。云烟稀淡,彩舟徐行,江水波光粼粼,白鹭翔舞,丹青妙笔也很难描画这壮美的风光。
⑥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秀丽山川、壮美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
①视角
——远近、俯仰、高低
②感官
——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③动静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虚实
——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⑤色彩
——色彩鲜艳、明丽、斑斓、色彩暗淡、柔和
⑥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点面、正侧
品景
温故知新
上片的写景:
比喻形象,色彩丰富,动静相生,由远而近(手法),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情感)。
而“晚秋”“残阳”“西风”等意象又给人以冷落、萧条的感觉,隐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为下片的抒情营造氛围。(作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商女们时时地还把《后庭花》遗曲吟唱。
竞逐繁华,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的生活
指各个王朝接连覆亡
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
思考
下片重在抒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涉及到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内涵是什么?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典故1:门外楼头
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指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这是亡国悲剧的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
明确:
·一个“念”字,引发作者对于六朝竞相追逐繁华奢靡的感慨;
·一个“叹”字,表达作者对于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批判;
·而“悲恨相续”直接抒发各个王朝因奢靡和荒淫而接连覆灭的痛恨与无奈。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注:谩嗟荣辱: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谩,通“漫”,徒然。
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
用意:
批判自古以来的“凭高对此”者,面对金陵的山川,只知空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之局限,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历史的教训。不禁让人联想到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借景抒情,表达物是人非的悲叹。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典故2:后庭遗曲
语出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明确:
词人用“至今”和“时时”这两个副词,强调“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作者借古讽今,想要让统治者从这种因奢靡荒淫而误国的生活中吸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否则结果只会是“悲恨相续”。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后世的统治者只是对历史在口头上徒然地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奋起改革,吸取历史覆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下片的抒情:
运用典故,借古讽今。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
艺术特色
①借景抒情。彩色缤纷的画船,江中洲上的白鹭,借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的金陵美景,抒发了对金陵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虚实结合。实写:金陵美景;虚写:“念往昔”想象六朝往事
③用典。“门外楼头”“后庭遗曲”表达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灭亡的慨叹,及对北宋的统治者依旧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之情。
④借古讽今。借六朝灭亡的悲剧,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的覆辙,要奋起变革,有所作为。
综合分析本首词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特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拓展延伸
1.怀古实为伤今
2.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
3.上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
4.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
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怀古词特点
课后巩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2.“______________”写水,“______________”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3.由对美丽江山的描写转入对金陵人文的刻画,远近动静结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亡国悲剧艺术的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对历来凭吊金陵者的看法。
9.借景抒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1.“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2.“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3.由对美丽江山的描写转入对金陵人文的刻画,远近动静结合的诗句是:“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4.“背西风,酒旗斜矗”写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
5.“彩舟云淡,星河鹭起”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6.“念往昔,繁华竞逐”两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7.“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两句是亡国悲剧艺术的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
8.“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两句写出了作者对历来凭吊金陵者的看法。
9.借景抒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的诗句是:“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0.“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仔细订正,连同笔记拍照上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