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课件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如何突出中心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
围绕中心选材,剪辑加工好材料

为中心相关
中心
与中心无关
选材为中心服务
1
选材为中心服务
1
材料组1:我的智能书包 材料组2:我的多功能书包
4级荷叶防水面料; 趣味显示屏,可以提前设置一周课程表,课程表智能切换,提醒第二天的课程,还可以设定放学时间; 内置NB-loT通信模组,智能定位; 1300mAh电池包,长效续航,无需频繁充电 优质超纤皮,防水防尘;
多口袋设计,有大主袋(内有夹层袋),多功能副袋(内有两个网袋),前幅袋,小物件袋,弹力侧网,轻松收纳学习物品,多隔层合理分类,存取方便;
活动底板,增加书包容量,防止书本卷角卷边;
360°反光条设计,为夜间出行保驾护航
根据中心安排详略
2
次要内容

能体现、突出甚至强化文章中心

主要内容
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或无关
根据中心安排详略
2
于漪《往事依依》
写读书对作者成长的意义
详写且只写了跟读书有关的材料
不写其他与此无关的事例
读《水浒传》《千家诗》
国文课上读辛弃疾词和白话文
本单元题目一
中心:书包是“我”航天梦想的容器
写作材料:
①书包装的课外物品的变化:从科普宇宙知识的画册到有关航天的报刊,再到航天兴趣小组活动的道具和笔记
②在图书馆阅读了一本收录众多宇航员传奇经历的故事集
③参加本市组织的航天模型制作比赛
④书包夹层放着航天讲座门票存根
⑤生日的时候妈妈送了一套航天主题文具
标题:《小小书包,满满航天梦》
与中心有关
详写
略写
设置贯穿全文的线索

事情
时间
空间
人物
实物
情感
线索
贯穿全文的词语、句子等
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中心突出
1
中心事情突出:材料为以一个中心事情串起多个情节、众多人物的复杂故事。
事情线索
材料的特点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祥子买车”这一中心事情就把他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以及其间所遇见的人物、经历的社会环境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示例
时间线索
2
时间顺序明显:材料为一系列的事情且这些事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发生,或者材料本身涉及成长阶段、历史时期等时间跨度较大的内容。
材料的特点
如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大量风俗习惯。
示例
空间线索
3
空间转换频繁:涉及多个不同的地点,并且这些地点的转换对于事情的发展或主题的表达有重要意义。
材料的特点
如冰心的《小橘灯》,以空间为线索展开故事,文中地点的变化是“乡公所楼梯间—外屋—里屋(朋友的房间)—外屋—里屋—小姑娘家—山路—朋友的房间”。
示例
人物线索
4
人物贯穿始终:材料围绕人物展开,人物的身体部位、动作行为、语言、神态、思想/性格/品质的发展、见闻等在各件事情或各个情节中都起到关键作用。
材料的特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以作者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刻画了其穿过铁路、艰难地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塑造了处处为儿子操心的父亲的形象。
示例
实物线索
5
围绕特定实物:材料中有一个实物反复出现,且对于事情的发展或者主题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材料的特点
如沈从文的《腊八粥》,先写人们爱腊八粥,再写八儿等腊八粥,最后写一家人喝腊八粥,全文以物品“腊八粥”为线索。
示例
情感线索
6
情感变化明显:材料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明显且贯穿始终,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材料的特点
如本单元习作题目一范文《我和书包》以“我”对书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觉得妈妈新买的书包土气(讨厌)—看到其他同学背了漂亮的卡通书包(更加讨厌)—书包淋雨没湿,保护了自己心爱的礼物(不讨厌)—同学的书包烂了,自己的书包还完好如初(喜欢)。通过曾经嫌弃书包但后面又改观的经历表达了要看重内在而不是外表的道理。
示例
巧用技法,强化中心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1
即在文章开头直接切入中心,不绕圈子,简洁明了地揭示文章的核心内容或主要观点。
餐桌上摆满了母亲用心烹制的佳肴,阵阵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这是我们一家人每日最为期待的温馨时刻。 因为在这时,我们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食物,还能向彼此倾诉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享受彼此之间的关怀与鼓励。
——《餐桌前的谈话》(本单元题目三)
在文中多处写到关键词或关键句
2
即直接表达文章主题、核心观点或者情感倾向的词语或句子多次在文中出现,能够强调中心,加深读者的印象。
……
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的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田野《难忘的一课》
卒章显志,升华中心
3
即在文章结尾处揭示中心思想,这样结尾的方式有总结评述式、蓄势引申式、引用式等。
(1)总结评述式:对前文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点明文章的中心。
每一次更换书包,都是成长的一个节点。书包们就像忠实的史官,记录着我的成长轨迹。它们激励着我继续勇敢前行,去迎接更多未知的挑战。
——《我的书包》(本单元题目一)
(2)蓄势引申式:在结尾处宕开一笔,将文章的主题引申到更深刻的意义或更广阔的层面上,使文章的思想内涵得到升华。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长者,忘记了他们曾经为我们付出的一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敬老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义务。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关爱老人的行动中来,共同建设一个互帮互助、充满温情的美好家园。
——《点亮夕阳红:社区志愿服务中的爱与责任》(本单元题目二)
从自身参与活动的感悟出发
表达对整个社会现象的反思与呼吁
拓宽主题的广度
(3)引用式: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诗句或者文中人物的深刻话语等点明中心。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于漪《往事依依》
方法小结
围绕中心选材,剪辑加工好材料
设置贯穿全文的线索
在文中多处写到关键词或关键句
巧用技法,突出中心
如何突出
中心
选材为中心服务
根据中心安排详略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卒章显志,升华中心
来看看本单元的习作题目吧!
题目一:书包
写作内容:“我的书包”可以写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和内部结构等;“我是书包”可以写书包的心声和遭遇;“我和书包”可以写“我”与书包的关系和故事。
写作要求:明确写作的中心。
写法提示:①写“我的书包”:着眼于介绍与说明;②写“我是书包”:设身处地,发挥想象;③写“我和书包”:着眼于书包和“我”的关系。
夺目标题
①特点+书包:《个性化定制的书包》《装满梦想的书包》《充满科技感的书包》
②运用拟人:《书包退休了》《书包瘦身记》《书包的心声》
③抒发情感:《书包,我最亲密的伙伴》《书包里的爱》《带给我温暖的书包》
题目二:走出校园
写作范围: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
写作内容:叙述事情,描写其中触动过内心的场景、细节、物品、对话或民谣等。
写作要求:①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②中心突出,条理清晰。③写法要求:从小处着眼,可以只写一件事、一个场景或一个方面,或者围绕一个主题将多件事情、多个场景组合起来。
写法提示:可以细致描写场景或物品,强调对话中的某些语句,将民谣和其他歌曲作对比以突出中心。
夺目标题
①使用修辞:《沉默的大山》《与老街对话》《蜀地风光美如画》
②表明情感:《街角的温暖》《一片伤心画不成》《石缝中的花儿,我佩服你》
③点明活动:《拔花生》《记一次篮球比赛》《义演活动》
名家句段
①一江秋水,依旧是澄蓝澈底。两岸的秋山,依旧在袅娜迎人。苍江几曲,就有几簇苇丛,几湾村落,在那里点缀。你坐在轮船舱里,只须抬一抬头,劈面就有江岸乌柏树的红叶和去天不远的青山向你招呼。作者用寥寥几笔,将秋水、秋山、苍江的特点都交代出来,画面感极强。 —郁达夫《烟影》
题目三:餐桌前的谈话
写作范围:发生在餐桌前的一次谈话。
写作内容:参与谈话的人和谈话的内容,谈话的内容可以是当天发生的事情、正在看的电视节目等。
写作要求:①拟题要求:要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不可自拟题目。②根据谈话的内容确定立意,中心要突出。
写作提示:若写家人跟自己语重心长地谈话,立意可以是生活启示;若写一家人热烈讨论电视节目,立意可以是展现温馨的家庭氛围。
经典开头
用夸张的词语来概括情况
我家的餐桌上,每天都上演着一部部精彩纷呈的“戏剧”。这不,爸爸妈妈的餐桌“剧场”又开始了。
环境描写十细节描写,营造温馨氛围
暖暖的灯光照射下来,把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爸爸说着一天的趣事,爷爷奶奶时不时询问我一句“想吃什么,给你夹”。我家的餐桌氛围,格外温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