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语文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23年,8000多个日日夜夜,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这是人们对“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深情礼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来认识这位“人民科学家”吧。
【学习目标】
1.了解传记文学,了解南仁东的伟大贡献。
2.抓住时间线索,通过典型事件,把握人物形象;学实的叙述中穿插大量语言、环境、场景描写的写法。
3.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沉情感,感受南仁东的可贵品格。
【作者简介】
王宏甲(1953年6月- ),福建省建阳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员、著名作家、解放军总后勤部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背景链接】
2016年,“中国天眼”在贵州落成启用。“中国天眼”全称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缩写为FAST,是我国独立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对于研究“一黑(黑洞)二暗(暗物质、暗能量)三起源(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王宏甲接受中宣部给他的创作任务,通过深入采访,写出《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本文系作者根据其中相关章节改写而成。
【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体裁,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资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分类:自传、他传。
特点:真实性、生动性。
【读音释义】
①瞠(chēng)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②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③严丝合缝:闭合得很好,没有丝毫缝隙。
④一览无余:形容视野开阔,毫无阻碍。
⑤浸染:逐渐沾染或感染。
⑥广袤:广阔;宽广。
【整体把握】
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4):南仁东从出生到18岁读大学的经历。
第二部分(5-7):南仁东参加工作到33岁读研的经历。
第三部分(8-20):南仁东直到62岁,终于争取到“大射电望远镜”正式立项。
第四部分(21-39):南仁东直到71岁,终于完成建设“中国天眼”的梦想。
第五部分(40-42):南仁东72岁病逝,后人命名了“南仁东星”。
【合作探究】
1、文章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有什么用意?
明确:介绍南仁星从小对看星星感兴趣,这种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为他后来研究“中国天眼”,取得成就做铺垫;引起读者的共鸣,吸引读者。
2、除了开头,文章还多次提及“看星星”,请找出来,说说作者的用意。
明确:第8、9、13、42自然段。
从“看星星”开始,以“看星星”收尾。“看星星”贯串了南仁东的一生,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3、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概括各个时间段的典型事件,说说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南仁东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1)少年时:到龙首山上看星星,问老师关于星星的问题。
——求知欲强
(2)中学时:老师和他畅谈未来和理想,因成绩优异,考入清华大学。
——胸怀大志,勤奋努力
(3)毕业后:在无线电厂做技术活儿,得到成长,参与新产品研发,取得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一丝不苟,永不服输
(4)1993年:参加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提出“把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的建议并得到支持。
——充满激情,自信昂扬
(5)1994年: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历经了十余年时间。
——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6)2006年:国际项目落选,决定中国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独立自主,奋发图强
(7)2011年: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在贵州平塘大窝凼开工,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南仁东抱病坚持带领众人争分夺秒工作。
——干劲十足,鞠躬尽瘁
(8)2015年:南仁东目睹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再次病倒。
——永不言弃,持之以恒
(9)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一天,南仁东前往观看,在夕阳下泪流满面。
——热爱科学,坚守理想
5、文章以概括式的叙述为主,又穿插了大量具体的语言、环境、场景描写,展现出众多生动的画面,让传主在读者心目中“立”起来,“活”起来。请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明确:(1)“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
通过语言描写,展现出南仁东面对困难时充满自信,勇于挑战的精神。
(2)“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
面对质疑声,南仁东朴素的话语表现了他的不甘落后和自信坚定。
(3)“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寥寥数语,简洁有力,表现了南仁东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对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自信,充满力量,鼓舞人心。
(4)“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
特写镜头,肖像描写,通过学生之口,侧面表现南仁东在科研工作中的高度专注和忘我状态,表达对南仁东敬业精神的崇敬之情。
(5)“让我自己过去看。”
语言描写,表现出“中国天眼”在南仁东心里的分量,南仁东对“中国天眼”的关注、关心,体现了他对事业的爱,对祖国天文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担当。
(6)到处都是高差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
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贵州大山深处艰险的环境,烘托了南仁东不畏艰辛、坚毅执着的精神,表达敬重之情。
(7)南仁东目睹了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这段话详细描写南仁东看馈源舱升空过程的场景,表现了他对“天眼”即将建成的期待,充满抒情意味。胡子颜色变化这一细节,写出了南仁东对“天眼”倾注的时间之长、心血之多。
(8)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这是描绘南仁东登上圈梁喜极而泣的场景,眼泪的细节描写强调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作者基于事实,展开想象,营造出一幅恢弘的画卷,浪漫而悲壮,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6、“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和开头;内容上深化中心,发人深思。
7、归纳主旨
明确:这篇人物传记记述了“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的一生,着重展现他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赞扬了南仁东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爱国奉献的高贵品格。
8、文章标题“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有什么含义和表达效果?
明确:含义:表层含义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南仁东”命名小行星,将他的名字镌刻在宇宙星空;深层含义是南仁东为FAST项目做出的卓越贡献如同星辰般闪耀,他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和敬仰。
效果:标题新颖独特,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时通过“星”的意象,高度赞扬南仁东的价值和地位,奠定文章崇敬、赞美的情感基调。
【课堂检测】
1、“老师谈到人生需要立志,谈到要为国家作贡献,还谈到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光芒的伟大人物。”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排比。三个“谈到”构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交代了老师与南仁东谈话的内容之广泛,暗写了南仁东后来有突出成就的原因。
2、除了正面描写,文章还从侧面烘托了南仁东的形象。请举出一例。
答案:(1)“从省长到不少村长”都认识他这个“穿短裤的天文学家”。
(2)“工程的推进速度,令很多心存疑虑者瞠目结舌。”
(3)他的同事、学生对他的关心和敬意。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