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1914年俄国以协约国身份参加一战1917.3俄国二月革命倒沙皇1917.11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18年1920年1921年关于“俄国”我们学习过哪些内容?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联合起来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三年国内战争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国家分配农业工业产品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苏俄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在继续.....壹新经济政策——列宁的探索苏俄粮食产量苏俄粮食征购量材料: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懒汉和勤劳的人同样摊派,太不公平了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新经济政策——背景背景: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下,俄国经济异 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农业商业工业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一切余粮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一、新经济政策征收粮食税;允许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强制性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特点: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新经济政策——影响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启示: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国旗苏联疆域示意图苏联国徽列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贰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建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领导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成立苏联(1922年)列宁的贡献斯大林成为接班人,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继任者斯大林认为应该怎样发展苏联经济?斯大林认为,……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作法。苏联不应走这条旧路。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政府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调动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去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上卷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二、苏联的工业化——原因斯大林为什么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材料1: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扶木犁的穷国”①内部:苏联工业基础落后材料2: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汪洋大海中的孤岛②外部:苏联受帝国主义的包围,需要增强国防力量二、苏联的工业化——过程1926年1928-1932年1932-1937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第聂伯河上的大坝结果: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二、苏联的工业化——特点“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类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1927年斯大林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计划经济)积极影响: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消极影响: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如何评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苏联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遇到了什么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农 、轻 、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发展落后1927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三、农业集体化目的:开始时间:主要措施:实质: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解决粮食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②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苏联的农业机械化在农业集体化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三、农业集体化——评价材料1: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积极作用: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材料2:苏联集体农庄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消极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叁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四、苏联模式——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个体农户工人集体农庄农户工人生产资料私有制剥削阶级公有制消灭剥削苏联模式确立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四、苏联模式——特征经济上: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由上级指派, 基本不受群众监督苏联模式材料: 苏联模式在经济上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周尚文、王斯德《苏联兴亡史》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材料1:对俄国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福祸兼有的事情……它们使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从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跛脚巨人四、苏联模式——评价行业 增长/倍 年均增长速度%重工业 18.4 21.2轻工业 6.2 4.1农业 0.26 1.5①积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性: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利益受损,导致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个人崇拜盛行,缺乏民主监督。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可以获得什么经验?启示:①改革应符合人民利益②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③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堂小结列宁斯大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1921)积极:巩固新生政权,保证国内战争胜利消极: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影响: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巩固工农联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落后农业国变成强大工业国生产资料公有,推动工业化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随堂测试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2.下列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苏俄政府 ②沙皇政府 ③苏联政府 ④临时政府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3、1921年7月,苏维埃俄国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由私人经营。这表明当时实行( )A.农奴制改革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堂测试4.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对“苏联制度”的评价( )A.强调了工业化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影响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D.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随堂测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