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热销的《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
A.大运河的开凿 B.科举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 D.“贞观之治”
2.在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文明繁荣发展,而东亚的中国则处于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阶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A.阿拉伯人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B.农业经济在当时的繁荣发展
C.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D.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与融合
3.归纳总结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下面学习笔记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
·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鉴真东渡、玄西行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某同学在学习完《盛唐气象》一课后,绘制了下列示意图,据此判断“▲”处应填写( )
A.繁荣的经济景象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
5.下列图片可以共同佐证唐朝( )
A.文学艺术灿烂 B.体育活动丰富 C.制瓷技术高超 D.经济繁荣发达
6.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时玄奘正在西行 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
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 D.鉴真东渡后留下《大唐西域记》
7.杜甫的著名诗篇《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描述。其中“国破山河在”的原因是( )
A.突厥入侵 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8.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为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减少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现象的发生,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保甲法
9.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体现南宋统治者的心态是( )
A.立志北伐,收复中原 B.一心求和,与金对峙
C.发展经济,向往和平 D.满足现状,偏安江南
10.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这表明( )
A.中外物质、科技文化交流密切 B.王安石变法收到了一些实效
C.《天工开物》指导了社会生产 D.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1.两宋时期出现“苏湖熟,天下足”、“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的景象。由材料可以解读出宋代( )
①商业繁荣 ②太湖流域粮食产量高 ③出现了早市、夜市 ④出现了纸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12世纪时,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又受到金朝的奴役,草原人民不得安宁。结束上述局面实现各部统一的人物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忽必烈 D.成吉思汗
13.同学们围绕“宋代都市生活”编排历史剧,下列可以出现在剧本里的情景是( )
A.杂剧演出遍及南北 B.瓦子里表演蹴鞠
C.瓦子里的摊位售卖玉米 D.勾栏里表演昆曲
14.李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如图四幅图片提炼主题,其最恰当的主题应该是( )
A.君权的强化 B.经济的活跃 C.文学的繁荣 D.民族的交融
15.卡片所示内容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元朝 设宣政院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 清朝 设伊犁将军
A.开放与革新 B.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C.对边疆的管辖 D.对外联系与交往
16.汉族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藏族有《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汉化蒙古人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旗人曹雪芹著《红楼梦》等。这反映出中华文化( )
A.古老悠久 B.独树一帜 C.异彩纷呈 D.趋于统一
17.如图是某校学生在学习宋元时期三大科技发明时收集的图片资料。从该资料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宋元时期交通发达
B.宋元时期的科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C.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
D.宋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
18.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权分“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改动的最突出特点是( )
A.皇权受到制约 B.削弱中央机构权力
C.分割地方权力 D.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19.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满剌加,满剌加逐渐从“旧不称国”“人多以渔为业”的渔村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和远东的产品与西亚和欧洲的产品进行交换的一个大集市”,这一重要的东西方贸易中心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繁荣了近一个世纪。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阻止了殖民势力的扩展
C.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D.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20.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古代科技史时整理的一组图片。这体现了( )
A.宋元科技的实用性 B.古代科技服务农业发展
C.宋元文化的世俗性 D.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2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下列地图奠定了我国现在疆域的基础,这一朝代是哪朝?( )
A.唐朝 B.秦朝 C.元朝 D.清朝
22.清朝前期,江苏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材料表明当时( )
A.人口增长 B.“交子”出现 C.商业繁荣 D.农业发达
23.我国古代封建官制中的“丞相”一职,最终在哪个朝代被废止( )
A.明朝 B.秦朝 C.汉朝 D.元朝
24.2022年4月23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黛玉焚稿、金玉联姻、探春远嫁、宝玉却尘,包含以上情节的名著( )
A.描写了魏蜀吴之间的军事冲突 B.反映了梁山好汉反抗官府的斗争
C.是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 D.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命运
25.明代长城沿线的防御,以不断加固的长城城墙为外,以派人戍守边防为内,内外结合,有力阻止了游牧民族因其机动性、灵活性而对汉民族王朝的伤害。这反映了明长城( )
A.防御体系完备 B.建筑规模宏大 C.工程质量优异 D.沟通民族往来
二、综合题
2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道诚信,度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宋辽边境“生有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白发老迈的人),不识干戈(战争)。”
——摘编自《宋史》
材料三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四 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时期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辽之间签订了什么盟约?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时形成的新的少数民族是?西南(西藏)地区由哪一机构直接统辖?
(4)根据材料四,归纳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至少写3个)
27.封建王朝或盛或衰,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手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开皇三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自宋代规定三岁一贡以来,每历三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而边区远陬(角落),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
——摘编自《国史新论》
材料三:部分课程中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内容
语文 历史 美术 音乐
《范进中举》里写到: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 康有为认为: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道情·时文叹清·徐灵胎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是求才计,谁知道变作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道情:曲艺的一种)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文化》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开皇”所指的统治者是谁 并简要说明其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三岁一贡”对宋代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明清时期科举制有什么认识(或观点) 并依据所学史事对其进行说明。
28.农业、手工业、货币、交通和人口等方面是古代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以致宋朝从一建国就面临着货币供给不足,及地区间货币流通被分割的局面。铁钱既笨重难携以致远,又因私铸多而流通受阻……当地一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财富的巨富豪商,为交子在成都的最初发行提供了信用基础。此外,先进的印刷术也为交子的印刷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
(1)写出交子的地位。根据材料一、概括交子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
材料三 有学者查阅资料粗略得出清朝前期人口统计表
时间 顺治18年(1661年) 康熙9年(1670年) 乾隆8年(1743年) 乾隆59年(1794年)
全国人口数(万人) 1920 1939 15000 31000
(3)阅读材料三的人口数据,指出有何明显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A D B B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D C C B D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A D A
26.(1)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盟约:澶渊之盟。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少数民族:回族。
机构:宣政院。
(4)主要方式:册封;平定叛乱;设置机构;颁布法律等。
27.(1)统治者:隋文帝(杨坚)。变化:由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到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或重门第到注重才能)。
(2)影响:在政治上增添向心力;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促进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3)认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说明: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八股文或八股取士;影响或形式;各一个得分点)
28.(1)地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原因:商贸的繁荣;货币短缺;铁钱使用不便;巨富豪商的信用基础;印刷术的进步。
(2)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南移。
时间:南宋。
(3)变化: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问题:人地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不利于封建政府的统治。(或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开荒垦田,使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