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27 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1905-1936),抗日民族英雄。1935年,赵一曼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英勇就义。自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侦察zhēn陈列赵一曼chénmàn联军liángāng搪瓷缸huán归还liáng高粱dùn一顿饭字词大通关词语我会认梁粱高粱房梁liángliáng多音字我会读还háihuán归还还书还有还早把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收到粗瓷大碗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把粗瓷大碗当作七班的菜盆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自读提示文物卡填一填文物名称陈列位置文物主人一个粗瓷大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赵一曼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关心爱护战士“送碗”与“还碗”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粗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赵一曼没有碗的日子很长小通讯员“找碗”和“送碗”的急切——对赵一曼的关心。本段讲述了粗瓷大碗的来历。在一次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后之后,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鼓鼓的挂包,里面装着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之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已经送给了一位新战士,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在这次战斗中,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碗,便立刻给她送来了。这一段通过详细的描述,解释了粗瓷大碗的来源,以及通讯员对赵一曼的关心和照顾,展现了抗日联军内部的团结和互助精神。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语言描写1.想象赵一曼当时的神态,同桌互读。2.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这…… 这……:表示通讯员在回答时的犹豫和为难,突出了他内心的矛盾。因为赵一曼要求他把碗“还到哪里去”,但通讯员知道碗是在战斗结束后捡到的,而战斗已经结束,敌人也被消灭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碗。这一回答突显了战争环境的艰苦和物资的匮乏,以及通讯员在执行命令时的困境。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通讯员的为难,以及当时战争环境的特殊背景。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心理描写从侧面反映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背景本段是故事的情感转折点,描述了通讯员用粗瓷大碗给赵一曼盛饭的情景。通讯员满心希望这回赵一曼能吃上一顿饱饭,因为他知道赵一曼平时总是把食物让给其他战士,自己却常常吃不饱。这一段通过通讯员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展现了他对赵一曼的关心和敬意,以及他对赵一曼无私精神的敬仰。同时,也为后文赵一曼如何处理这碗饭埋下了伏笔。生活条件差同甘共苦关心伤病员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本段是故事的情感深化部分,描述了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后的心理活动。她一眼就看出这碗饭是从病号灶盛来的。在当时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抗联部队已经几个月没有正常粮食,只能靠野菜、草根和橡子面充饥。尽管乡亲们冒着危险送来一些粮食,但这些粮食必须优先留给伤病员。赵一曼看着这碗饭,思绪万千,想起了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同志之间的友爱以及通讯员对她的关心。这一段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赵一曼对战士们的深厚感情和对艰苦生活的深刻体会。因为这碗饭让她想起了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了同志之间的友爱,以及通讯员对她的关心。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这碗饭不仅是一份食物,更是一种关怀和友爱的象征。这一回答展现了赵一曼对战士们的深厚感情,以及她对艰苦生活的深刻体会和感悟。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赵一曼的心理活动,以及这碗饭所承载的深厚情感。动作描写以身作则 不搞特殊同甘共苦神态描写敬佩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本段是故事的情感高潮部分,描述了赵一曼如何处理那碗高粱米饭。她轻轻地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时,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然后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到了,他没有吭声,但眼里却含着泪花。这一系列动作展现了赵一曼的无私精神和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她宁愿自己吃野菜粥,也要确保战士们能多吃一点粮食,体现了她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朗读时要带着轻柔而坚定的情感,表现出赵一曼的无私精神和对战士们的关爱。通过声音的变化,传达出故事中的情感氛围和人物精神。你觉得炊事员老李心里会想一些什么?赵一曼作为团政委,吃的却跟大家一样,真是我们的好政委。我们要紧紧跟随着她,与她同甘共苦,一起抗击敌人。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着急据后来 “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本段是故事的尾声,揭示了粗瓷大碗的最终去向。经过一系列事件后,这个曾经属于赵一曼的粗瓷大碗最终成了七班的菜盆。这一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充满了幽默和温情。它不仅让读者会心一笑,还再次强调了赵一曼无私奉献的精神——她总是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哪怕是一个碗。赵一曼总是把碗让给别人,自己总是没有碗可用。这个碗最终被用作七班的菜盆,体现了赵一曼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她总是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的高尚品格。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粗瓷大碗的最终去向,以及赵一曼无私奉献的精神。她丢碗,是给一个新战士,是给七班当菜盆,只要有一个战士手中没有碗,她的碗就一定会“丢”。抗日成功,她就不会丢碗了;没有了战争,她就不会丢碗了;人们过上美好生活,她就不会丢碗了……因为她心里只装着他人,只想着他人。本篇课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记叙了赵一曼同志用碗的经过,赞美了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课下我们可以通过借助课外书、电视节目、询问他人等途径更多地了解赵一曼,感受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一个粗瓷大碗博物馆:感人的故事战斗刚刚结束:碗的来历关爱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开饭了:与战士们吃同样的饭菜后来:碗成了七班的菜盆第二天:碗消失了结构梳理本文围绕一个____________的来历,讲述了_________烈士的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她关心________胜于关心_______,与战士们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了赵一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粗瓷大碗赵一曼战士自己同甘共苦,坚持抗日主题概括一、老兵讲故事。如果你是那个小通讯员或者炊事员老李,现在你已经成为了一个老兵。请你用自己的语言,选择一个片段,向现在的人们讲一讲赵一曼的故事吧。练一练二、请以“粗瓷大碗,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粗瓷大碗,我想对你说——读完这个故事,我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人——赵一曼。我明白了一个大人们常说的道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捧好我手里的“金碗银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