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日耳曼人的南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古代历史终结和中古时期的开始,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中古时期:世界历史上的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西欧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一、西欧封建社会(一)政治:封君封臣制度材料1: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这种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称为“采邑”。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宫相查理·马特(714—741年为宫相)尽量增多自己的封臣,并授给他们土地作为采邑,以后封臣取得采邑渐成惯例。……查理曼进一步推行封臣制,越来越多的高级官吏、主教、修院长等也得到采邑,成为国王的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的观念日益流行。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章1. 封君封臣制度建立原因材料2:欧洲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材料3:西欧封建主往往同时拥有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二者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统称为领主权。封建主作为领主对其领地(即封地)以内和附近的居民有许多行政司法权力,封建主利用这些权力控制和剥削农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章依据以上4则材料并结合课本介绍,概括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材料4:“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上卷一、西欧封建社会(一)政治:封君封臣制度③封臣必须效忠封君。①封君赐予封臣土地,封臣需要服兵役②封臣在其领地拥有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司法权。2、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 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④封君不能越级管理。3、影响: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自行使权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国王或皇帝成为名义上最高统治者,给王权加强提供了合法性,孕育统一的力量封臣如何经营封地?一、西欧封建社会(一)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不 同 点 宣誓效忠,获得土地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 天子为巩固统治,主动分封(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很大的独立性 (封臣拥有较大权力管理自己的领地) 受中央辖制(只有一个)不可越级管理 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天下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相 同 点 ①有条件的分封(既有权利也有义务) ②目的相同:为了维护统治 ③形成一套等级体系 思考题:比较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注:授予土地者为封君,接受土地者成为封臣。一、西欧封建社会(一)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二)经济:庄园经济材料5:他们进行简单轮种法,在北方通常把土地分作三部分,即个别的狭长条地、还有树林和牧场。加在农民之上的是贵族等级集团,或者是世俗领主,或者是主教、修道院长,或者是诸侯和国王,以及名义最高的皇帝和教皇。一个领主可拥有一个或较多的乡村,或分在几处乡村里的土地。——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3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是一个农村共同体,也是一个自治的政治单位,内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林地、荒地、池塘等。庄园面积有大有小,大多以村庄为基础。小的领主可能只有一个庄园,大贵族可以拥有十几个甚至更多庄园。一、西欧封建社会材料5:没有无领主的土地。——中世纪欧洲谚语材料6:领主的权力由三方面因素组成:第一,拥有土地(领土权);第二,拥有人(奴隶);第三,专擅政治权力(通过封赐或者是抢占);第四,……领主到处力争“豁免权”,他们不准国王的官员来到他们的领地,或者即使允许,官员也不得不直接去找领主本人,请其帮助履行政治当局交托的使命,例如征收封建赋税与招募士兵等 。 ——马克斯·韦伯《世界经济简史》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说说封建领主具有哪些权力?①封建领主拥有政治独立性,对领地独立管理;②封建领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③封建领主具有管理领地上人民的权力;(二)经济:庄园经济一、西欧封建社会庄园与农奴制度奴隶 农奴法律地位 没有人身自由 有一定自由所属关系 完全受主人支配 可以耕种自己的土地社会地位 没有社会地位和权益 有等级,受领主保护农奴 自由民土地产权 有使用权,无所有权 有土地的所有权劳动所得 无偿耕种领主,耕种租赁土地需要交税 不需要无偿劳动,耕种自己的土地要交税自由民:法律上自由人,私人财产受保护农奴: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奴隶:法律是奴隶主的财产,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奴隶经济封建经济进步性(一)王权的加强1、背景①封建制初期:权利分散,王权软弱。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②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封臣的制约庄园的制约教会的制约权利分散,王权软弱国王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王权与市民的联盟、农奴制被破坏,封建主衰落思想解放动摇基督政权王权加强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和教会2、表现①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②法兰西: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方式,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③伊比利亚半岛:通过收复失地运动,到15世纪末,形成西班牙与葡萄牙两个国家。历史纵横:国王为了对外战争,不断征税,引来贵族不满,在多方力量斗争后,1215年,英国签署《大宪章》。确定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和王在法下的传统。西欧新兴的王权集中国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和教会(一)王权的加强1、兴起条件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②耕地面积的增加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庄园农业繁荣。③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2、表现: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罗马帝国实行奴隶制是不利于技术进步的,因为奴隶数量巨大,价格低廉。奴隶主不必费心去研究技术。因为要亲自组织生产,庄园主与农奴保持充分的接触,非常清楚农业生产中会遇到的具体困难......农奴也不同于奴隶,粮食打多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水涨提高,因此,农奴也有热情改进技术,提供产量。以上各种因素的汇合,就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张宏杰《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二)城市的兴起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和教会3、自治城市的诞生①背景: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以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乡村意味着“隔绝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世界中古史》市民阶层:流动经商封建领主:割据一方,封闭独立国王:需要加强王权,完成统一事业结盟②获取条件:和平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核心:争取自治权)标志:“城市特许状”自治城市: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任意征税。城市自行选举市长和市政官员,设立法庭,建立武装等。(二)城市的兴起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和教会4、影响:①经济:促进工商业经济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②政治: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③阶层:推动了市民阶层形成④文化: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历史发展: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世界中古史》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世界中古史》(二)城市的兴起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和教会(三)教会的控制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和教会基督教会的强大①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②社会组织: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制度;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③精神:教会控制着欧洲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④政治:教权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在整个中世纪一直与王权博弈。什一税不仅主教们可以征收,而且各教区神父也可以征收和使用。再者,由于教徒不断把土地捐赠给教会,使教会地产增加,到了加罗林王朝早期,教会已占有全法国土地的三分之一。——《基督教会史》西欧中古时期,广大民众普遍没有文化,不少上层贵族也目不识丁,由教士垄断了文化教育。教皇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强调知识服从信仰,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主教神学。“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教皇随即宣布开除亨利四世教籍,并策动德国贵族反叛。最后,亨利四世向教皇请求宽恕,他赤足披毡在城堡外的雪地里等候了三天,方得进见。(三)教会的控制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和教会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时间跨度 约5世纪——1453年 公元前221年——1949年形成背景 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民族,基督教影响 小农经济,地大物博,法家思想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阶级矛盾 领主与农奴 地主与农民经济制度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城市发展 自治传统,起步较晚 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思想文化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中西封建社会的对比三、拜占庭与俄罗斯(一)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1、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 都城在君士坦丁堡。2、兴盛:《查士丁尼法典》与罗马法3、灭亡: 6世纪中期以后逐渐衰落,1453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其灭亡。关于罗马法:1.市民法(公民法)2.万民法3.《查士丁尼法典》与查士丁尼法典/ 《罗马民法大全》拜占庭帝国的衰亡1355年1444年1265年1205年三、拜占庭与俄罗斯(一)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二)俄罗斯帝国的兴起1、发端:9世纪 基辅罗斯2、被征服:13世纪 蒙古 金帐汗国3、正式建国:(1)16世纪初 莫斯科公国(2)1547年 伊凡四世正式称沙皇4、扩张:17世纪末 地跨欧亚两洲伊凡四世三、拜占庭与俄罗斯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初)拜占庭帝国纹章莫斯科大公印章俄罗斯国徽(二)俄罗斯帝国的兴起三、拜占庭与俄罗斯探究:中世纪之问:黑暗还是曙光历史绝对不是非黑即白,必须基于客观史实才能做到理性认知。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有诸多让后人觉得黑暗与蒙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审判异端和火刑杀人。但同时,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黑暗迷糊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他们在昏庸无道中也有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知识积累、大学创立、宗教信仰、城市扩张、草坪文化、建筑雕刻、图画艺术、行会商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当堂达标1.“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A.古代印度河流城 B.中世纪的欧洲C.封建社会的日本 D.古代两河流域B2.“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材料反映了庄园大体上是一个( )A.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C.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C3.中世纪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国王只能同国王的贵族封臣直接发生政治、经济与军事关系②国王可以在贵族的领地内直接向人民征税③贵族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④国王可以任意向他的受封贵族征税A.① ② B.② ④ C. ① ③ D.③ ④C当堂达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