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长 郡 中 学 2 0 2 5 年高 一 期 末 考 试
语文
满分:150分
得 分 :
一 、阅读(70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 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 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 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 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 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 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 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细节的出现 会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 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
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
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 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 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 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 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 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 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 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 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 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 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 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 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 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 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 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 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 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 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 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 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 “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 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 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如果没有 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 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 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 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 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 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细节能够使人物形象刻画更为鲜活,因此人物的细节越丰富,作品的艺术境界 越高。
B.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 灵动。
C. 细节的密度和频次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 越好。
D. 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细节描写严密精细,但少能塑造鲜明的人物 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作家在熟悉描写对象后,自然而然地创造出的作品需要的细节,才是最好的状态。
B. 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有可能将细节描写得既妥当 又成功。
C. 作家如果具备艺术的敏感度、对生活的熟悉度、表达的准确度,就能写出好作品。
D. 有些小说创作中的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却依然能表现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 和体验。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出现并描写的风雪意象,自然而然地推动了情节的 发展。
B.《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共哭了三十几次,这一细节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 性格。
C.《百合花》中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出现了三次,把年轻媳妇的成长表现得淋漓 尽致。
D.《哦,香雪》中出现的又土又落后的木质铅笔盒,是来自边远地区的香雪的真实 写照。
4.细节对作品品格有哪些方面的提升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鲁迅小说《祝福》中,多处描写祥林嫂的眼睛。如:①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 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②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③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以上对眼睛的细节描写,显示 出了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 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 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嘻笑无心,那里知 宝玉此时的心事。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茗烟 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 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 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 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 宝。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宝玉那里 舍的不拿进园去,踟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 己密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注],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 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 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 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 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 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 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 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 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 ”宝玉见 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 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 一面递了过去。林 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 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 ‘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 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 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 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 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 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 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 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 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锱枪头。'”宝玉听了,笑道: “你这个呢 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 目十 行么 ”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 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 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 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文本二:
对曹雪芹创作宝黛共读《西厢记》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金圣叹在《读第六才子书〈西 厢记>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观点和方法。
怎样读西厢才最好 金圣叹一 口气说出了八个必须,即“《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 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 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西厢记》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 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西厢记》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 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 缠绵多情也。”“《西厢记》必须与道人对坐读之。与道人对坐读之者,叹其解脱无方 也。”金圣叹读西厢的八个必须,不需要也不可能同时做到,读者只须选择其中的或一 或二或三条等 一部分要求即可。曹雪芹写宝黛共读西厢,正是依照的其中 一部分 建议。
(节选自鲁国富《金圣叹与曹雪芹笔下的宝黛共读<西厢记>》)
【注】唐 代元稹所作传奇小说,后人改编为《会真记》。到了元代,王实甫把此故事 创作成杂剧《西厢记》。书中大胆描写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情节,被旧式道学家视为洪 水猛兽,将其列为禁书。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桃花飞落的景象与宝玉所读《会真记》中的“落红成阵”相映成趣,既渲染了暮春 氛围,又暗示了人物情感世界的萌动与感伤。
B. 黛玉提出“葬花”而非“撂在水里”,体现了她对美好事物(花)被玷污的忧虑和追求 “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洁情怀。
C. 宝玉将书谎称为《中庸》《大学》,而黛玉不信,这一细节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了解: 以宝玉的性格,他是不会主动看这些书的。
D. 文中“落花流水”的景象象征着宝玉和黛玉追求自由爱情、渴望摆脱束缚的强烈愿 望,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7.下列对文本一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宝玉因“静中生烦恼”而懒在园内,在外“鬼混”又觉“痴痴的”,这主要表现了他性 格中消极颓废、不求上进的一面。
B.宝玉对落花倍加怜惜,唯恐脚步践踏,小心兜起抖入池中,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贵 族公子的优柔寡断和行动上的软弱性。
C 宝玉主动与黛玉分享《会真记》,并用戏词“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比拟二人, 显示了他离经叛道、追求心灵共鸣和蔑视礼教束缚的性格特点。
D. 宝玉被黛玉指责后,立刻赌咒发誓并编造荒诞的誓言(变忘八驮碑)求饶,说明他 本质上轻浮油滑,缺乏真诚和担当。
8.文本二有言:“曹雪芹写宝黛共读西厢,正是依照的其中一部分建议。”文本一是如何 体现这句话的 请简要分析。(4分)
9.某班级正在举行《红楼梦》读书研讨会,其中讨论到作者的小说创作艺术。假设你是 班上即将代表小组发言的成员,请就文本一中“宝黛共读《西厢记》”这一情节设置给 出你的见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 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 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 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 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 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 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 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 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 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材料二: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
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 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①,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 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 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 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 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 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腹②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
(刘大榭③《游万柳堂记》)
【注】①冯公:即冯溥,山东临朐人,顺治年间(1644—1661)进士,曾任吏部侍郎,康 熙年间(1662—1722)擢为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颇得康熙皇帝信任,曾广为清廷网 罗人才。《清史稿》有传。②胶(juān): 剥削。③刘大榭(1698 — 1779或1780),号海 峰,安徽桐城人。清代中期古文家、诗人,“桐城派”代表作家。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力又不足 A 以为之B 夫C 贤公卿勤劳王事D 固将不暇 于 此F 而卑庸者类欲 G 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举,本义是攻占,此处为被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的“壅蔽”用法相同。
B. 族,灭族,与《庖丁解牛》“每至于族”的“族”意思不相同。
C. 材料二中加点的“焉”字的用法(“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斩焉无一 株之存”)均不相同。
D. 因,依照,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表明六国贵族女性被掳至秦国,成 为宫人,其中“王子皇孙”指六国诸侯的女儿和孙女。
B.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雷霆乍惊,宫车过也”一句描写宫女听闻皇帝车驾时的 惊恐,展现宫廷生活的森严等级。
C.《游万柳堂记》中冯公的万柳堂,占地三十亩,园内遍植柳树,依地势建池堆山,景 色清幽,曾是京城胜景之一。
D. 杜牧与刘大榭都善用对比,《阿房宫赋》将秦的奢靡与百姓的困苦对比,《游万柳 堂记》则以万柳堂的今昔对比强化批判意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4分)
(2)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睃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4分)
14.对于建筑的兴与衰,杜牧和刘大榭的观点有何异同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 · 垂虹亭
朱敦儒①
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万顷琉璃, 一轮金镜,与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
深夜悄悄鱼龙,灵旗②收暮霭,天光相接。莹澈乾坤,全放出、叠玉层冰宫阙。洗尽 凡心,相忘尘世,梦想都销歇。胸中云海,浩然犹浸明月。
【注】①朱敦儒(1081—1159),号岩壑老人,南渡后隐居,词风清旷,著《樵歌》。② 灵旗,指神灵的旗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词作以轻快的笔触开篇,“放船”“纵棹”“趁”等词体现词人自由洒脱的心境,奠 定了全词豪迈的基调。
B.词人把自己、如琉璃般澄澈的湖面和似镜子一样的月亮视为三个客人,体现了词 人的孤独,沉郁而悲壮。
C. “鱼龙”“灵旗”等意象带有神秘色彩,既增添了词作的浪漫气息,又暗含词人对超 凡境界的向往。
D. 全词上阕写景由近及远,从江面枫叶到碧空星河;下阕抒情由外及内,从天地澄 澈到内心超脱。
16. 两首词均运用奇特想象营造超凡意境,但手法各具特色。请对比本词中“莹澈乾 坤,全放出、叠玉层冰宫阙”与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 为宾客”在修辞与表现意图上的差异。(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老师在语文开学第一课上引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 , ”,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2)小夏和妹妹一起参观岳阳楼时,发现三楼悬挂有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 诗词雕屏,小夏告诉妹妹:“‘ ’这两 句表示诗人久闻洞庭之名,但到多年后才得登楼。”
(3)《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黛玉在梨香 院墙角听到唱词“ ”[汤显祖《游 园(【皂罗袍】)》]。唱词以繁花凋零于荒废庭园,暗喻青春虚掷、美好易逝,黛玉 联想到自身寄人篱下、才华无人怜惜的孤寂,与杜丽娘“春光虚度”之叹共鸣,不 由得十分“感慨缠绵”。
二、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一)语言文字运用T(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如今的有声书,人们“阅读”的介质在发生变化,阅读的选 择日益丰富多元,这对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①有了有声读物,人 们不必捧着本书专门找时间阅读了。②从理论上讲,国人的阅读率会有相应增加,这 是有声书带来的阅读红利。
当然 . A 。③从有声书受欢迎的品类来看,主要集中在一些小说、人物传记、 历史科普、文学等书籍上,而这些类型的书籍都通俗易懂,人们在听这些书的时候,主 要听的是故事。而一旦要去阅读一本学术著作,或者比较专业的书籍, B ,正如一 个人可能选择在线听《三国演义》,却不会选择在线听《三国志》 一样。
对于有声书,如果我们担忧其会挤压纸质图书市场而导致人们的阅读质量下降甚 至国民素质下降的话,那就有些杞人忧天了。 ④有声书的流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⑤在这个多元的时代,纸质书与有声书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展 所长,可以满足有不同阅读需求的人群。 事实上,听书的人也会选择读纸质书;而习惯 读纸质书的人,在合适的场景下, C 。其实,只要能满足个体的信息摄取需求,那就 是一本好“书”。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几年,无论是各大院团还是诸多影视制作机构,对剧本的重视程度都大大提升。 但放眼全国创作实际,“剧本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剧本还没立住就拿着大纲匆匆 上马,排演、开拍的现象_ a ,仍为业界所诟病。剧本创作想要做强做实,作为创作主 体的编剧需要坚持品质至上,精心创作,用心打磨,以持久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 强题材和经验储备。行业主管部门在编剧人才培养、编剧队伍建设上也需统筹协调, 给予中青年编剧、地方戏曲本土编剧更多政策倾斜。在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出 好剧本、好创意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正向作用。让市场的热与冷、观众的喜欢与排斥来 进行剧本筛选,让好剧本得到好回报,以激励优秀编剧继续创作。此外,还要加强版权 法规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编剧权益,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和市场规范。
目前来看,重视和加强剧本创作仍然 b 。文艺创作要想强起来,剧本是立足之 本,文学基础、创意基础必须落到实处。( I )把文学前端筑牢,把创意基础夯实, ( Ⅱ )有文艺可持续的繁荣发展。
20.请在文中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在(I)(Ⅱ) 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4分)
21. 以下几项从剧本或改编的剧本中节选的对话,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 县令:怎么又是你 敢是讨赏金
村中少年:老子献虫之时,你说道要考察三天。(《促织》)
B. 藏海:姑娘,我真的不认识八公子,但若你与他相识,你也提醒他赶紧走吧。
香暗荼(看向藏海,故意提高声调):原来阁下就是八公子啊,久仰久仰!(《藏海传》)
C. 王安石:这位仁兄,请问令爱年岁几何
方仲永父亲:啊,我儿仲永如今刚满五岁。你是何人 (《宗师列传 ·唐宋八大家》)
D. 汪新:你可以放开手脚干,如果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我一定鼎力相助! 马魁:谢谢师傅!还请不吝赐教!(《南来北往》)
22.请根据材料内容,将思维框架图中的三处空缺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
“剧本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政策扶持
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保护编剧权益

重视和加强
剧本创作
措施
意义

)
三、写作(60 分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在我小的时候,(我)看着这个大海是黄颜色的,但是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有 一天我就想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余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 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史铁生《我与地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
1.D(A项,“因此人物的细节越丰富,作品的艺术境界就越高”错误,细节带来的变化,不仅有积极作用,还有消极作用
B项,“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错误,材料一指出“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说明
优秀作家不一定都善于捕捉和使用细节,选项中“一定”表述过于绝对。C项,“因此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
错误,材料二中提到“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可见细节
描写要合理,并非单纯越丰富越好。)
2.C(“作家如果…就能够写出好作品”错误,材料一中提到“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
熟悉度…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但这只是说具备这三种能力对于细节描写很重要,并不等同于具备这三种能
力就能够写出好作品,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3.D(材料二的观点:细节的密度和频次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D项,木质铅笔盒在一个段落中被
提及了一次,不算多频次;木质铅笔盒代表的是经济的落后,但并不能因此以“土和落后”来描述香雪的形象,不能支
撑材料二的观点。)
4.①通过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提升作品品格。②通过有效影响作品的结构提升作品品格。③通过正向(积极)地改变
作品的艺术境界提升作品品格。④通过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提升
作品品格。(或者:细节会带来暗示或者隐喻)(每点1分,任答3点得满分)
5.①体现了作者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三处对眼睛的描写,有着细微的差别。②能让人物的精神变化得以自然呈现,
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有对生活的熟悉度,通过眼睛的细节变化自然展现祥林嫂精神世界的变化。③反映人
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命运,作者用这一细节准确写出了祥林嫂逐渐麻木的内心世界,揭示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④实现了塑造人物、前后呼应的效果,作者合理把控眼睛这一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丰满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前后呼应,并使其贯穿祥林嫂命运的始终。(每点2分,任答3点得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D汇分析错误。“落花流水”的景象在文本中主要作用是渲染环境(暮春)、烘托人物心境(宝玉读书时的感伤/投入,黛
玉的敏感多思),并自然引出黛玉葬花的提议。黛玉反对“撂在水里”正是因为担心流水会将纯洁的花带入“脏的臭
的”地方被玷污,这恰恰体现了她对“洁净”归宿的追求,而非象征追求自由爱情或摆脱束缚。后文宝玉引用《西厢》戏
词才是其内心情感萌动、挑战礼教的表现。]
7.C[A项,“静中生烦恼”和“痴痴的”更多表现他青春期的苦闷和寻求精神寄托的状态,而非简单的“消极颓废、不求上
进”,他烦的是正统束缚,寻求的是真性情。B项,怜惜落花是其“情不情”性格的体现(对无生命之物亦倾注深情),是
尊重生命、追求美好的表现,与“优柔寡断”“软弱”无关。D项,赌咒发誓是宝玉情急之下哄黛玉的方式,虽显幼稚夸
张,但恰恰表现了他对黛玉的在意和害怕失去其好感的急切心情,是其真情流露的一种方式,并非“轻浮油滑”或“缺
乏真诚和担当”。]
8.①“对花读之”:宝玉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阅读《会真记》,正值“落红成阵”的暮春时节,花瓣飘落满身、满书、
满地。②“与美人并坐读之”:宝玉并非独自阅读,而是与林黛玉共同欣赏、交流心得(宝玉主动递书、询问感想,黛玉
“越看越爱看”“出神”“记诵”)。(每点2分。注意:必须结合文本,否则不能得分。)
9.①人物上,读书的情节贴合宝黛二人纯真的人物形象,尤其《西厢记》作为当时的禁书为贾宝玉所喜爱,符合贾宝玉离
经叛道的人物特点。②情节上,共读《西厢记部分是推动宝黛爱情发展的关键节点,却也埋下了未来与封建礼教更
大冲突的种子。③主题上,宝黛共读《西厢记》情节深化了小说主题。曹雪芹以“禁书”入个人作品,隐喻了作者对包
括门第、男女地位、家长制等在内的封建礼教观念的反叛。(每点2分,答出相关意思亦可酌情给分)
10.BDF(“夫”为句首发语词,故B处需断句;“夫贤公卿勤劳王事”为一个完整的分句,D处需要断句;“而”表转折,F处
需要断句。)
11.D[“因其洼以为池”的“因”翻译为“依照,顺着”,而“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翻译为“依靠,凭借”,意思不相同。
A项,“举”与“壅薇”都为被动用法,用法相同。B项,“族秦者”的“族”翻译为“灭族”,而“每至于族”的“族”翻译为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意思不相同。C项,“偶一至焉而已”的“焉”为代词,翻译为“它(指上文的别馆)”:“有终身
不得至者焉”的“焉”为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和感叹,无实义;“斩焉无一株之存”的“焉”在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可翻译为“…的样子”,三句中“焉”的用法均不相同。]
语文参考答案(长郡版)一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