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课时作业B 2025-2026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选择题(知识积累巩固)1. 下列词语中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稻菽(shū) 田埂(gěng) 戛然而止(gá)B. 分蘖(niè) 笼罩(lǒng) 矢志不渝(shǐ)C. 苍穹(qióng) 贬斥(biǎn) 脍炙人口(huì)D. 颁发(bān) 功勋(xūn) 锲而不舍(qì)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袁隆平在科研中精益求精,不断追求更高的产量目标。B. 面对困难,他勇往直前,从未退缩。C. 他的科研成果举世瞩目,改变了全球农业格局。D. 他的成功源于好逸恶劳,不断积累经验。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B.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深受启发。C. 袁隆平不仅是科学家,而是一位“农民院士”。D. 杂交水稻的推广,有效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4. 下列对“喜看稻菽千重浪”中“千重浪”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形容稻浪翻滚的壮观景象 B. 比喻科研成果的巨大影响C. 暗示粮食问题的复杂性 D. 象征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5. 下列关于人物通讯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以虚构人物为报道对象 B. 主要通过议论表达观点C. 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 D. 不需要真实性和时效性6. 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袁隆平是稻田里的“守望者”。B. 稻穗在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C. 他的研究成果是打开粮食宝库的钥匙。D. 杂交水稻像金色的海洋,一望无际。7.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袁隆平说:“我的工作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B. 他的贡献包括:提高水稻产量、推动农业科技发展。C.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D. 面对质疑,他坚定地说:“科学探索没有终点”!8.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② 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③ 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④ 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问题A. ①③④②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④②①③9. 下列对袁隆平人物形象的概括不准确的是( )A. 严谨的科学家 B. 务实的劳动者 C. 浪漫的诗人 D. 无私的奉献者10.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仅在中国推广B. 文章主要通过抒情表达对袁隆平的赞美C. 袁隆平面对质疑时选择妥协D. 杂交水稻的成功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二、课内阅读理解(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选段:“1964年,袁隆平在稻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这株稻穗大、颗粒饱满。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其保存下来,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研究。”1. 这段文字中的“天然杂交稻”对袁隆平的研究有何意义?2. 作者用“如获至宝”“小心翼翼”等词语,有何表达效果?3. 从袁隆平的行为中,你能感受到他怎样的科学精神?三、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材料:“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文化守护樊锦诗是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她扎根大漠四十余年,致力于壁画修复与文化遗产保护。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繁重的工作,她从未动摇。在研究中,樊锦诗发现传统修复技术无法有效保护壁画。她带领团队研发了“数字敦煌”技术,通过高分辨率图像采集,将壁画永久保存。这一技术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还让世界更多人欣赏到敦煌之美。如今,莫高窟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但樊锦诗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她常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壁画,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1. 樊锦诗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 “数字敦煌”技术体现了怎样的创新精神?3. 樊锦诗与袁隆平在精神品质上有何共同点?课时作业B卷答案一、选择题1. B 2. D 3. A 4. A 5. C 6. B 7. D 8. A 9. C 10. D二、课内阅读理解1. 答案: “天然杂交稻”的发现为袁隆平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是他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起点。2. 答案: 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对科研发现的珍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 答案: 体现了袁隆平敏锐的观察力、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三、课外阅读1. 答案: 研发“数字敦煌”技术,保护壁画;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守护文化遗产。2. 答案: 体现了与时俱进、科技与传统结合、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3. 答案: 共同点:① 长期坚守,甘于奉献;② 勇于创新,解决难题;③ 心怀责任,守护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