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简单电路 全章教案(共6份打包)2025-2026学年沪粤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 简单电路 全章教案(共6份打包)2025-2026学年沪粤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资源简介

13.6 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
1.物理观念:
(1)学会将电压表正确接入串、并联电路,并会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2)知道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
2.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串、并联电路各自电压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论证思维。
3.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练习电路的连接、电压表的使用。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2)培养学生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3)培养小组成员之间分组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连接电压表测电压。
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小灯泡两个,导线若干、示教板(插件)、演示电压表等。
一、情景引入
1.回顾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2.提问: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是什么?那么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又存在怎样的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
1.提出问题。
串联电路中,灯泡L1和L2两端的电压U1、U2跟它们串联后的总电压U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画出测U1、U2及U的电路图,标出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
测U1 测U2 测U
  3.进行实验:用电压表分别测出U1、U2及U的值,将测量的结果填入下表。
实验 序号 L1两端的 电压U1/V L2两端的 电压U2/V 总电压U/V
1
2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公式表示为U=________。
探究点二: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
1.提出问题。
并联电路中,灯泡L1和L2两端的电压U1、U2跟它们并联后的总电压U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画出测U1、U2及U的电路图,标出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
测U1 测U2 测U
  3.进行实验:用电压表分别测出U1、U2及U的值,填入下表。
实验 序号 L1两端的 电压U1/V L2两端的 电压U2/V 总电压U/V
1
2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公式表示为U1________U2________U。
思考:为什么家用电器要并联呢?
13.6 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
一、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两端的电压。
反思本节教学,不足之处有: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应当让做得快的小组帮助慢的小组,并在小组之间交流数据,得到更客观的结论;对实验操作要有时间限制,应对学生是否做完实验进行点评;应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才更符合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留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足,应多让几个小组汇报他们得出的结论,然后再汇总;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够充分;板书内容偏少,应加入两个结论,不能只在课件上出示结论。第十三章 简单电路
13.1 两种电荷
1.物理观念: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带电物体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6)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2.科学思维:
(1)通过实验和分析推理,理解电荷的概念,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学会微观物理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
(2)建立原子结构的模型,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和物体带电的实质。
(2)学会使用验电器,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学知识的兴趣,消减“电”的神秘感。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起电机、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验电器等。
一、情景引入
实验1:通过起电机起电,让学生感受一下静电作用。
实验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观看闪电景象。
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电是什么
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
(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
(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
(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课本P46):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探究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
实验探究。
①首先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根据现象分析有什么规律?
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
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
归纳:(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两种电荷规定。
正电荷: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
负电荷: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①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②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
探究点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如图所示: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组成。
3.验电器是怎样工作的呢?
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如图所示,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上);
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
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说明:带电体带电多少不同,验电器的两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不同,因此可用验电器来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拓展: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同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如果此时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
探究点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
1.实验: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
2.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闪电形成的原因和尖端放电现象。
3.生活中的“放电”现象。
(1)干燥的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如果在夜晚还能看到火花,这是衣服之间摩擦起电然后放电产生的现象;
(2)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将发生放电现象,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
(3)油罐车的后面常拖有一条铁链,使油罐上产生的电荷经铁链导入大地,避免放电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火灾;
(4)在存放大量易燃物品的工厂车间或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人体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避免因放电产生火花引起火灾;
(5)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元件,表面要很光滑,可避免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等。
4.课后登录互联网,收集有关资料,了解静电复印机、避雷针等设备的构造、原理等。
13.1 两种电荷
一、电是什么
1.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1.验电器
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
本节课应当让学生人人动手,进行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意识。摩擦起电的原因最好还是用多媒体动画来说明,这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原子结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多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实例,以丰富学生对摩擦起电的认识,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要突出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使学生感到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13.4 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1.物理观念:
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学会用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解决简单的问题。
2.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数据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强化科学推理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练习电路的连接、电流表的使用。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树立用实验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2)养成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地连接电路。
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小灯泡两个,导线若干、示教板(插件)、演示电流表等。
一、情景引入
1.回顾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2.点名回答:连接实物电路有哪些要求?
归纳:(1)要按一定的顺序连接各个元件,以免连错;
(2)按照规则连接电流表,注意正、负接线柱的接法;
(3)连好后检查一下,可顺着电流的方向,检查电路。
3.点题:本节课用电流表来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看看两种最基本的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各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根据电路图,分别设计三个电路来测A、B、C三点的电流。
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并将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序号 A处的电
流IA/A B处的电
流IB/A C处的电
流IC/A
1
2

  交流和讨论数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是相等的。
练习:
1.结合电路图,尝试着写出下图中I、I1、I2的电流关系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当开关闭合后,电流表A1的示数为0.3 A,电流表A2的示数为________A;通过小灯泡L2的电流为________A。
探究点二: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根据电路图,分别设计三个电路来测A、B、C三点的电流。
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并将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序号 A处的电
流IA/A B处的电
流IB/A C处的电
流IC/A
1
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练习:
结合电路图,尝试着写出下图中I、I1、I2的电流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 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一、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二、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本节课将实验探究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笔记录,动口讨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提高了课堂效率,得到了发展。13.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1.物理观念:
(1)知道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知道电路的组成,认识通路、开路和短路,会连接简单的电路。
(3)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会画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科学思维:
(1)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规律的方法。
(2)学习画电路图,了解电路图是一种电学模型,并学会建构模型。
(3)用对比的方法初步建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知识框架。
3.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电路的组成。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开关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控制作用。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电路的连接,树立学生安全操作的意识,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2)能联系生活中的串联和并联电路,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串联和并联,电路图。
教学难点:根据实物图或电路图判别用电器的连接方式。
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灯泡两个,导线若干、示教板(插件)、教学用软件(初中电学实验室)等。
一、情景引入
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电路和跟电有关的精彩画面。对电路知识的学习,我们从最简单的电路入手。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电路
1.活动1:怎样使一个小灯泡发光?
明确任务:让灯泡亮起来,并用开关控制灯泡。
注意事项:
①切不可用导线直接把电池两端连接在一起;
②连接电路时,先断开开关,待连接完毕、检查无误后再合上开关;
③接线方法介绍。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电路连好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连接的电路。
2.引导学生观察电路,思考各元件的作用,共同总结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指出各元件的作用。
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
电源:供电。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导线:连接电路,形成电流的路径。
3.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探究点二:通路、开路和短路
1.结合学生连接的电路介绍通路和开路。
2.短路。
(1)用一根导线,在发光的小灯泡两端迅速试触,观察到的现象:灯泡熄灭。
(2)分析小灯泡熄灭的原因。
(3)短路及其危害:
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做短路。
展示家庭电路因短路而引燃导线绝缘皮的图片。
强调:做实验时,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电时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探究点三:电路图
简单的电路,我们可以很容易看清它的连接情况。但是一些复杂的电路(如电视机的线路板,出示实物),我们很难掌握它的连接情况。为此我们使用专门的符号代替元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电路的连接情况。
引入:你能不能用简便明了的方法,把刚才连接的电路画下来?
1.阅读课本P54有关内容,了解几种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以及画电路图的基本方法。
2.尝试画出课本P52活动1中所连电路的电路图。
3.结合学生画的电路图强调注意事项:
(1)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
(2)连接线要画得横平竖直;
(3)电路图要简洁、整齐、美观。
练习:画出如图所示电路的电路图。
探究点四:串联与并联
设问:上面电路中连接有两个小灯泡,是怎样连接的?能同时发光吗?还有其他连接方法吗?
1.课本P55活动2: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
提出要求:
(1)一定让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
(2)想出其他连接方式;
(3)把连接成功的电路,用电路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实验完毕,画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让两位同学上台,演示自己所连电路,并把电路图画在黑板上。
2.强调:串联与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
3.讨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区别。
学生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可以补充、演示):
电路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连接方式 用电器顺次连接 用电器并列连接
有无分支 只有一条路径 至少两条支路
  4.探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
(1)在串联电路中,把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作用是否改变?
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2)在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又如何呢?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5.演示: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特点。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不能独立工作,并联电路中可以独立工作。
13.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一、电路
二、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图
四、串联与并联
本节课,我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从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或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课堂上学生动手及讨论的气氛也特别浓,连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学生此刻也按捺不住地动手操作。这节课学生在轻松、自主、交流中学习,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收获也是可想而知的。物理现象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教师平时要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现象涉及哪些物理知识,并及时地反馈到课堂上来。我想只有对学生补充这样的资源,物理课程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13.5 电压与电压的测量
1.物理观念: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及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了解常见的一些电压值。
(3)认识电压表,了解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2.科学思维:
利用类比方法引入电压概念,明确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设备。通过实物观察和动手实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3.科学探究:
阅读电压表的使用说明,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练习使用电压表,并能清晰解释电压表使用的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电压的学习,体会类比方法的运用,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培养学生爱护仪表、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实验探究,打破学生对电的神秘印象,增强实践能力,感受学物理的愉悦,从而树立足够的学好物理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电压,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
教学难点:电压的概念。
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导线若干、示教板(插件)、演示电压表等。
一、情景引入
利用电路板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
问题1:灯泡为什么会发光?
问题2:是什么原因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电源与电压
1.演示:如图所示,用两个去掉底部的饮料瓶和导管连接一个“水路”。当两瓶中的水面相平时,水管中没有水流;抬高其中一个饮料瓶,当两瓶中的水面有高度差时,水管中形成水流。
2.思考:水管中形成水流的原因是什么?
水管两端存在压力差或压强差。
3.类比水流介绍电流的形成。
4.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干电池、蓄电池。
新型电源: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
5.电压大小及单位。
(1)实验:利用不同节数的干电池串联给同一小灯泡供电,小灯泡的亮度不同。
由此说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小灯泡发光越亮。
(2)电压的单位:伏特,符号是V。
(3)生活中常见的电压值。
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________;一节蓄电池的电压:________;家庭生活用电的电压:________;对人体安全的电压: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电压的测量
活动1:教师拿出几节不同的干电池让学生观察,干电池上的电压值已被磨掉,看不清楚。
设问:大家对电压和电池已有所了解,能否确定这几节干电池的电压?此时展示材料:出示几种电表,让学生分辨。
总结:表盘上标有“A”的是电流表,表盘上标有“V”的是电压表。
活动2:学生根据提供的电压表,仔细观察,小组交流、讨论从电压表能获取哪些信息?
总结: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量程分别是0~3 V和0~15 V,对应的分度值分别是0.1 V和0.5 V。
活动3:出示课件,根据学生从电压表所获取的信息,自己分析出所展示的电压表的示数。
总结:读电压表的示数时,首先看接入的量程,然后再看指针所在的位置,根据分度值的大小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活动4: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出桌面上的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值。小组之间先交流讨论如何连接电压表?选择哪一个量程?接线柱如何连接?
教师活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偏差和错误,引导学生类比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对于其他问题,教师注意参与学生们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见解新颖的同学注意让他在全班同学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结(用课件展示):①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并联;②红接线柱(“+”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线柱)接负极;③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④不知道被测电压大小时要选择大量程。
用口诀来帮助记忆:“二要、一不、二看清”。“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13.5 电压与电压的测量
一、电源与电压
1.探究电压产生的原因
2.电压单位
3.常见电压值
二、电压的测量
1.认识电压表
2.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3.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这节课所讲的电压是电学中又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我们用水流作类比讲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要知道电压的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另外,还要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电压值。在复习电流表使用的过程中引进电压表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3.3 电流与电流的测量
1.物理观念:
(1)知道电流的形成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2)知道电流值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电流的符号及单位,了解生活中一些用电器的工作电流。
(3)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4)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2.科学思维: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对比,对电流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电流表说明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反思的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练习使用电流表,让学生体验电路连接的过程,学会正确使用说明书逐步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培养和教育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电流的单位及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难点:电流表的读数。
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导线若干、示教板(插件)、演示电流表等。
一、情景引入
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电流”一词,那么什么是电流?怎样才能知道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认识电流
1.与水流类比,介绍什么是电流。
2.电流是有方向的。
(1)实验演示:
将指针居中的演示电流表、小灯泡、电池、开关连成一个电路。
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方向;将电池的正、负极调换,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再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方向。启发学生认识到电流是有方向的。
(2)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3)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①结合串联电路的实物图,分析说明电流的方向和路径。
②让学生在电路图上独立画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并具体说明电流的路径。
③画一并联电路,让学生找出电池的正、负极,标出电流的方向。
3.电流强弱。
演示课本P59活动1。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认识到电流是有强弱的。
4.电流的符号和单位。
阅读课本P60,熟悉电流的符号和单位。练习电流单位的换算。
探究点二:电流的测量
1.对照实验台上的实物,阅读课本P61“实验室用电流表使用说明(节选)”,认识电流表,并完成课本P61-62填空。
2.了解电流表的接线柱、刻度盘和使用方法。
3.电流表的接法与读数。
(1)“会读”。
读数的方法:
一看量程,二看分度值,三读数。
利用自制的表盘模型训练读数。
(2)“会接”。
①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
②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量程;
④严禁将电流表与电源并联。
4.练习使用电流表,分别用电流表的不同量程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练习读数,并比较两次测量结果,认识到合理选择量程的必要性。
提醒:
(1)在不超过最大测量值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小的量程测量,对于同一个电流表来说,量程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
(2)在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用最大的量程试触,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量程。
13.3 电流与电流的测量
一、认识电流
1.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强弱
3.电流的符号和单位
二、电流的测量
1.认识电流表
2.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3.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通过与水流的类比使学生认识电流,了解电流是有方向、有强弱的。通过对一些家用电器电流值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电流强弱的含义;通过阅读电流表的使用说明,让学生了解使用说明的作用,为他们在生活中能根据使用说明操作家用电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