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电路、电流和电压 全章教案(共5份打包)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一章 电路、电流和电压 全章教案(共5份打包)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资源简介

第三节 电荷
1.物理观念: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带电物体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5)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静电的应用和防护的实例及其原理。
2.科学思维:
(1)通过认真观察,理解电荷的存在。
(2)通过实验和分析推理,理解电荷的概念,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学会微观物理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
(3)建立原子结构的模型,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和物体带电的实质。
(2)学会通过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关心生产生活、自然环境中常见的电现象。
(2)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习电学、探究电学知识的兴趣。
(3)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1.教学重点:
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2.教学难点:
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毛皮、丝绸布、塑料梳子(或塑料尺子)、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气球、细线等。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引发学生思考,如:
秋冬时节,天气干燥,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会发现头发随着梳子飘动,为什么?
运输油料的车辆,车厢后面总是拖着一根金属链条,为什么?
电是什么?与前面所学的电路中的电能有没有什么关系?学习本节内容将对这些知识有初步了解。
  知识点一 摩擦起电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毛皮(可用头发)摩擦塑料梳子、尺子吸引纸屑。
观察靠近梳子(尺子)的纸屑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塑料梳子(尺子)摩擦前后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给“摩擦起电”下定义。
教师小结并给出摩擦起电的定义及带“电”性。
1.带“电”性: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有了电荷,或叫带了电。
2.由于摩擦而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3.带电体具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也是判定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之一。
  知识点二 两种电荷
思考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是否一样?
实验演示1:将两个吹足气的气球分别在干燥的皮肤上或用干布摩擦几下,然后将悬线提起,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观察与分析:原本自然垂落贴在一起的两个气球,经摩擦带电后彼此排斥,撑开了一段距离。这说明物体带电后存在相互作用。
实验演示2:
1.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相互靠近。
2.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相互靠近。
3.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学生观察到:
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互相排斥。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互相吸引。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1.大量实验表明,带电体如果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一定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如果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就一定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2.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
3.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拓展延伸:(原子结构和摩擦起电的本质)
1.物质的组成: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2.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等量负电荷的核外电子组成的。
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得失。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知识点三 验电器
问题: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展示与观察:出示验电器,了解其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和绝缘垫。
实验演示: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讨论与分析:为什么它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电荷经金属杆转移到验电器两金属箔上,两金属箔因为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知识点四 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1.静电现象的应用。
(1)原理:带电微粒在异种电荷的吸引下定向运动。
(2)举例:静电除尘,给尘埃带上电荷,让它飞向某一个方向;静电喷涂,给喷出的雾状油漆带电,让它飞向带有异种电荷的待喷涂物件上;静电复印与激光打印,先按要复印或打印的图形或字迹使硒鼓相应的区域带电,墨粉经过这些区域时就会被吸附,经碾轧后墨粉固定在纸张上,等等。
2.静电现象的防护。
(1)原理:带电物体的尖端会出现放电现象。
(2)举例:油罐车尾部的铁链是将摩擦产生的电荷转移到大地,以免放电出现火花而引起危险;雷电与避雷针的设置,等等。
(3)当雷电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证自身安全?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给出合理建议。
第三节 电荷
电荷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了现象教学的作用,设计了一系列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必要的物理图景。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相应的结论。从中也使学生初步认识了通过大量宏观现象的分析、推理来对微观世界进行判断的方法。第十一章 电路、电流和电压
第一节 认识电路
1.物理观念:
(1)知道电路的组成,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知道并能够识别通路、断路、短路三种电路状态,知道短路的危害。
(3)知道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科学思维:
(1)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规律的方法。
(2)学习画电路图,了解电路图是一种电学模型,并学会建构模型。
3.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认识电路,了解电源和用电器中能量的转化。
(2)通过观察实验电路,规范作图,培养读图和作图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电路的连接,树立安全操作的意识,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知道电的应用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教学重点:
电路的组成及作用、电路的三种状态、电路图的画法。
2.教学难点:
对通路的理解和掌握,电路图的正确画法。
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等。
类比引入。飞机在空中飞行,火车在铁轨上行驶,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那么,用电器在工作时“电的流动”有没有自己的道路呢?
  知识点一 认识电路的组成
教师提问:什么是电路?
1.请每一小组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同组员一起动手组装电路,并使它们能正常工作。(提示: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先断开)
2.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归纳出简单电路的基本组成。
学生讨论后回答: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3.指导学生看教材P40~41的图11.1-2、11.1-3、11.1-4,认识电源的实质,认识常见开关的类型,并说出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教师演示实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作用。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等都是电源。
(2)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如电铃、电风扇、电视机等。
(3)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有单刀单掷开关、单刀双掷开关等。
(4)导线:传送电能。
  知识点二 演示通路、断路和短路
1.按教材P42图11.1-5的实验装置演示断路和短路。
(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此时电路是闭合的。
(2)断路:断开的电路,也叫开路。
此时电路不闭合。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在一起的电路称为电源被短路,用导线把某一用电器的两个接线柱连接在一起的电路称为用电器被短路。电源短路时电路中电流很大,可能会损坏电源,并使导线绝缘皮燃烧,连接电路时必须避免电源短路。
2.播放由于短路引起火灾的影音课件。
  知识点三 讲解电路图
1.介绍什么是电路图,引导学生看教材P43表11.1-1,认识常见电学元件的符号。学生动手画常见电学元件符号,以小组为单位,看谁画得更规范。
2.引导学生看教材,强调画电路图的注意事项。小组讨论、交流画电路图时应注意的问题。
3.给出电路实物,引导学生画电路图。
4.给出电路图,引导学生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图。
第一节 认识电路
电路
本课内容呈阶梯状分布,逐步递进,使学生在由浅到深的活动中逐渐认识简单电路,了解简单电路,学生从一个人动手做实验,到两个人合作动手实验,到四人合作动手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共同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在实验中发挥了小组的合作精神。第四节 电流及其测量
第1课时 电流 电流表
1.物理观念:
(1)知道自由电荷的概念。知道电流是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引起的,知道人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知道电流的单位及符号,了解生活中一些用电器的工作电流。
(3)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4)认识电流表的量程,能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2.科学思维:
(1)体会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的概念。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对比,对电流形成感性认识。
(3)通过阅读电流表说明书,培养自主学习、反思的能力。
3.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电路中电流方向的规律。
(2)通过实验练习使用电流表,体验电路连接的过程,学会正确使用说明书,逐步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动手能力,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培养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1.教学重点:
(1)电流的单位及换算。
(2)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正确连接电路,包括实物接线和读数。
2.教学难点:
(1)电流概念的建立。
(2)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验电器、电源、小灯泡、导线、开关、电流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等。
演示实验: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
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张开,最后两个验电器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基本相同。
讨论与分析: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为什么会减小?B的金属箔为什么会张开?B所带的电荷是如何得到的?
  知识点一 电流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58~59内容,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自由电子、自由电荷?
2.什么是电流?
3.什么是电流的方向?
4.什么是电流的强度?怎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学生看书总结:
1.自由电子:金属原子中离原子核较远的一些电子容易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在整个金属中自由移动,这类电子叫作自由电子。
自由电荷:可以自由运动的电荷。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就是自由电子。
2.电流: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
3.电流的方向:(1)人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2)在闭合电路中,由于电源的作用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闭合电路中的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过用电器,流向电源的负极。(类比水流的形成)
4.电流强度:表示电流的大小。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符号为I。
电流的基本单位:安培,简称安,用符号A表示;常用单位有毫安(mA)和微安(μA),换算关系是1 A=103 mA;1 mA=103 μA。
  知识点二 电流表
观察与思考:观察两个电路中小灯泡L的发光强弱会发现,同一个小灯泡,当接入两节串联的电池组成的电路时发出的光比接入一节电池的电路中要亮。这说明两次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
电路中的电流如何测量其大小?教师出示电流表实物,介绍电流表的符号和外观,主要介绍表盘和接线柱,说明如何将电流表接入电路中。
1.认识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电流大小的仪器。
接线柱、刻度盘(量程与分度值)、调零旋钮、指针。
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2.练习使用电流表。
(1)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P60~61的图11.4-5、11.4-6、11.4-7,总结电流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调零。
②必须将电流表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必须让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③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
④必须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
⑤读数时,视线要与表盘垂直。
⑥试触法,为避免电流过大损坏电流表,在不能事先估算电流的情况下,要先选用大量程,迅速地闭合和断开开关,看看在开关闭合的瞬间指针的偏转是否在最大测量值之内。
(2)组织学生练习接入电流表不同量程,然后读数。总结读数方法:
①明确所选电流表的量程。
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
③根据指针位置读出示数。
第四节 电流及其测量
第1课时 电流 电流表
电流及其测量
在此次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物观察认识电流表,学会使用电流表,让学生动手、动脑,这样学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探究。
第2课时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1.物理观念:
(1)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2)学会用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数据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强化科学推理能力。
3.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电路的连接、电流表的使用。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树立用实验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2)培养合作精神、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1.教学重点:
(1)用电流表测出流过各导体的电流。
(2)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2.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电流规律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过程的指导。
电源、导线、开关、电流表、小彩灯、多媒体课件等。
出示一串小彩灯,接通电源使其发光,问小彩灯是如何连接的?
课件播放家庭照明电路中用电器工作情况。问家用电器是如何连接的?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路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你知道它们的电流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知识点一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提出问题:出示两灯串联的电路图甲,问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请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猜想。
猜想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依据是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路。
猜想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不相等,靠近电源正极的电流大。依据是电流通过灯泡时灯泡发光,要消耗一些电能,所以电流通过灯泡后会减小。
设计方案:要想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找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关系,你能设计出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关系的实验方案吗?
为避免实验设计出现不必要的偏差,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电池组、一个开关、两个灯泡、一个电流表、5根导线。
2.需要测量哪些位置的电流?
需要测量图甲中A、B、C、D四处的电流。
利用电流表分别测出A、B、C、D四处的电流大小。(如图乙)
3.怎样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为了验证结论的普遍性,可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或改变电源电压进行多次实验来探究规律。
4.你能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吗?
序号) \s\do5(A处电流 IA/A B处电流 IB/A C处电流 IC/A D处电流 ID/A
1
2
3
思考,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回答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听取学生的讨论交流过程,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引导,然后让小组代表发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最佳方案。
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论: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A=IB=IC=ID。
  知识点二 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设计实验:在图中利用电流表分别测出a、b、c、d四处的电流大小(注意位置的不同)。
进行实验:
1.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2.将电流表接入电路中a位置,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3.断开开关,再分别将电流表接入b、c、d位置,测出电流的大小,记录数据。
4.用规格不同的小灯泡,再做两次实验。
记录数据:(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序号 a处电流 Ia/A b处电流 Ib/A c处电流 Ic/A d处电流 Id/A
1
2
3
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c=Id=Ia+Ib。
第2课时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1.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IA=IB=IC=ID。
2.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c=Id=Ia+Ib。
在教学中,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让学生分析现象,合理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电流规律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和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根据提出的问题,猜想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然后交流意见,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接着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质疑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同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协作能力。第二节 电路的连接
1.物理观念:
(1)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会判断用电器是串联还是并联。
(2)会画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科学思维:
(1)用对比的方法初步建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知识框架。
(2)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例,发展观察及思维的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开关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控制作用。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逐步克服连接电路时容易出现的困难,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能联系生活中的串联和并联电路,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1.教学重点:
会画串联和并联电路图及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动手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分析归纳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2.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或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或根据要求或实物图画电路图。
每组干电池2节、开关3个、导线若干、灯泡2个等。
教师:展示两个小灯泡,问大家能让这两个小灯泡亮起来吗?画出电路图,并连接电路。
学生分组完成上述问题的探究。
  知识点一 认识串、并联电路
1.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电源、两只灯泡、导线若干、开关若干)设计一个使两只灯泡同时亮的电路。明确设计的要求,小组讨论设计的思路,共同设计电路并画电路图。
2.实物投影:投影学生设计出的各种电路图。
3.引导学生观察设计出的各种电路图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思考、分析、判断各个电路图是否合理,并归纳出满足要求的电路图只有两种:
归纳总结:两只灯泡的连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把电路中的用电器依次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方式称为串联,按照这种方式连接起来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另一种方式是把电路中的用电器并列地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这种连接方式称为并联,按照这种方式连接起来的电路称为并联电路。
  知识点二 含开关的串、并联电路
1.组织学生连接串、并联电路。
2.实验探究:
教师:在你连接的电路中,想要探究什么问题?
学生:开关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改变开关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其作用还一样吗?
教师:试着去掉其中一个元件,有什么影响?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质疑、再探究。指导学生对两种电路进行区别,并得出结论。
3.结论一:
(1)在串联电路中,一只开关可控制所有用电器工作,且与开关的位置无关。
(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开关可以控制所有用电器,而支路上的开关只能控制所在支路上的用电器。
4.结论二:
(1)在串联电路中,只要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不通了。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2)在并联电路中,一个用电器不通了,其余用电器仍然工作。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展示串、并联电路区别的表格,学生整理并完成。
  知识点三 物理与生活
教师:串联电路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串联电路的应用:节日小彩灯。
教师:并联电路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并联电路的应用:家庭电路。
第二节 电路的连接
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操作、尝试阅读,积极讨论,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独立探索,逐步认识串、并联电路,发现两种电路的不同之处,运用对比的方法初步建立串、并联电路知识框架。
在教学中,要避免教师按“照方抓药”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要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育理念。
这节课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个别学生还存在惰性心理、依赖心理;个别学生动手操作不认真,毛手毛脚;个别学生画电路图不够规范合理等;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究活动,需要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时间不足。第五节 电压及其测量
第1课时 电压 电压表
1.物理观念: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及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了解一些常见的电压值。
(3)认识电压表,了解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并会将电压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4)认识电压表的量程,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2.科学思维:
(1)利用类比法引入电压概念,明确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通过实物观察和动手实验,提升认知能力。
3.科学探究:
阅读电压表的使用说明,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练习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解释电压表使用的相关问题,提升实验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电压的学习,体会类比法的运用,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培养爱护仪表、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实验探究,打破对电的神秘印象,增强实践能力,感受学物理带来的愉悦,从而树立足够的学习物理的信心。
1.教学重点:
(1)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2)电压表的正确使用及读数。
2.教学难点:
(1)会连接含有电压表的电路。
(2)能判断出电压表的测量对象。
电源、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电压表、多媒体课件等。
自然界的现象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动物也有发电的本领,像电鳐(如图),简直可以说是“水中的发电机”。上网搜索并播放关于电鳐的视频,同时让学生思考:电鳐是怎样捕食的?它有什么秘密武器?从视频和学生的激动氛围中导入新课。
  知识点一 电压
(展示如图所示的课件)类比水流的形成,得到电流的形成原因——电压。
讨论与分析:电源就是把从电源正极经导线和用电器流向电源负极的正电荷再从电源内部移动到电源正极,从而在电路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压,这样就能形成持续的电流。
归纳总结: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知识讲解:
1.电压:电压是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的原因。符号为U。
2.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
基本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
常用单位及换算:1 kV=103 V;1 V=103 mV;1 mV=103 μV。
拓展:(课件展示)物理学家伏特的介绍。
3.一些常见的电压值见教材P66表11.5-1,了解一些常见电压的大小。介绍有趣的海洋生物电鳐(课件展示)。
  知识点二 电压表
电路中的电压如何测量其大小?
观察:出示电压表实物。
1.认识电压表:测量电路中两点间电压大小的仪表。
接线柱、刻度盘(量程与分度值)、调零旋钮、指针。
电压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2.练习使用电压表。
(1)电压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调零。
②电压表应该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必须让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③电压表可以直接测电源电压。
④必须正确选择合适的量程。
⑤读数时视线要与表盘垂直。
⑥试触法,为避免电压过大损坏电压表,在不能事先估算电压的情况下,要先选用大量程,迅速地闭合和断开开关,看看在开关闭合的瞬间指针的偏转是否在最大测量值之内。
(2)电压表的读数:
①明确所选电压表的量程。
②确定电压表的分度值。
③根据指针位置读出示数。
第五节 电压及其测量
第1课时 电压 电压表
电压及其测量
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领悟到学习方法的点拨比知识的讲解更重要。如:(1)利用类比法学习电压,同时讲明电压与电流、电源的关系,使电压的概念问题迎刃而解。(2)利用对比法学习电压表的使用,引导学生先回顾电流表的使用,然后小组讨论找出使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针对“为什么电压表要并联”,通过实验进行演示,加深理解,效果明显,学生感兴趣。(3)电压表测量对象的识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生利用“去源法”进行识别,一个复杂的问题顿时变得简洁明了。
第2课时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1.物理观念:
(1)学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串、并联电路,并会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2)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2.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培养科学论证的思维。
3.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电路的连接、电压表的使用。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2)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3)培养分组协作的精神。
1.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2)正确使用电压表和正确连接电路,并对实验数据分析总结。
2.教学难点:
(1)按要求设计电路图和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2)实验过程的指导。
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电压表、多媒体课件等。
复习引入:(1)如何正确使用电压表?(2)串联电路的电流有什么特点?(3)并联电路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提出问题:那么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有什么特点呢?
  知识点一 电池的电压
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压表测电池两端电压?电池串联后总电压有什么变化?
实验器材:新的1号干电池三节,5号、7号电池各一节,电压表一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方案:(1)连接如图所示的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1节1号电池、1节5号电池、1节7号电池的电压,并记录。(2)用电压表测出2节1号干电池串联的电压,并记录。(3)用电压表测出3节1号干电池串联的电压,并记录。
实验结论:新的干电池的电压都是1.5 V。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干电池的电压之和。
  知识点二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设计实验:在图中利用电压表分别测出L1两端电压、L2两端电压和电路总电压大小。
进行实验:
1.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2.将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测出电压U1,记录数据。
3.断开开关,再依次将电压表并联接在L2和电源两端,测出电压的大小,记录数据。
4.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再做两次实验。
记录数据:(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序号 L1两端电压 U1/V L2两端电压 U2/V 电源电压 U/V
1
2
3
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论:在串联电路中,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
  知识点三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设计实验:在图中利用电压表分别测出L1两端电压、L2两端电压和电路总电压的大小(注意位置的不同)。
进行实验:
1.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2.将电压表并联在L1的两端,测量L1两端的电压,记录数据。
3.断开开关,再分别将电压表并联在L2和电源两端,测出电压大小,记录数据。
4.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再做两次实验。
序号 L1两端电压 U1/V L2两端电压 U2/V 电源电压 U/V
1
2
3
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与电路的总电压也相等。即U=U1=U2。
第2课时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师在这节课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实验前的引导和实验中的适时指导。在探究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后,及时巩固是必不可少的,尤其让学生明确电压相等的两个用电器可能串联,也可能并联。对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可进行表格式的列表比较,更便于学生掌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