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热机1.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内燃机及其类型。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的能量转化及汽油机与柴油机的异同点。1.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及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类比的科学研究方法。2.能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利用热机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模型对比,探究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归纳相关结论的能力。通过对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了解内燃机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教学难点: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多媒体等。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图片。汽车奔驰,舰船劈波斩浪,飞机凌空穿去,火箭冲破云霄,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大展神威吗?探究点一:内燃机提出问题:什么是热机?什么是内燃机?最常用的内燃机有哪几种?教师演示:如图所示在一个试管中装一些水,用软木塞塞紧。对试管加热使水沸腾,观察看到的现象。讨论交流:对试管加热使水沸腾,看到软木塞被弹出,软木塞具有了机械能。试管口处有“白雾”出现。实验结论:水蒸气对软木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5,找出热机的概念、内燃机的概念及内燃机的种类。归纳总结:将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发动机称为热机。常见的热机有蒸汽机、喷气发动机、内燃机等。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做内燃机。内燃机中最常见的是汽油机和柴油机。探究点二:汽油机1.汽油机的构造提出问题:汽油机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教师演示:展示汽油机的模型,播放“汽油机的构造”动画,引导学生认识汽油机的构造。如图所示.归纳总结:汽油机主要由气缸、火花塞、进气道、进气阀、排气道、排气阀、活塞、连杆和曲轴组成。2.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提出问题:什么是一个冲程?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几个冲程?汽油机的各个冲程是如何工作的?教师演示:演示“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并播放“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动画,引导学生认识汽油机的工作过程。讨论交流:从进气阀和排气阀的开关、活塞的运动情况、曲轴转动等方面分析。归纳总结:内燃机工作时,活塞在气缸内做一次单向运动叫做一个冲程。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引导学生列表分析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教师强调:区分四个冲程的方法:一看气阀开与关,二看活塞运动方向;单开进门为吸气,单开排门为排气;两门都关需看活塞,活塞上行为压缩,活塞下行为做功。3.能量转化讨论交流:分析各冲程中的能量转化。归纳总结: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汽油机各冲程中,除做功冲程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外,其余三个冲程都靠消耗机械能来完成。教师强调: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两次,对外做功一次,曲轴转动两圈。探究点三:柴油机提出问题: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叫什么,它又是如何工作的?教师演示:展示柴油机的模型,同时课件展示柴油机的构造及其工作工程。归纳总结: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叫柴油机。结构如图所示:一个工作循环也包括: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探究点四: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提出问题:汽油机与柴油机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讨论交流:从结构、工作过程、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总结:相同点:(1)都是燃料在气缸内燃烧;(2)都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3)都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构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两周,对外做功一次;(4)启动时,都是靠外力先使曲轴转动起来。不同点:教师强调:实际应用中,柴油机的效率高,功率较大,但比较笨重,常用在拖拉机、坦克、轮船上等;汽油机比较灵巧,常用在小汽车、飞机上。第三节 热机本节课利用模型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讲解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使学生理解其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体会到内燃机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甄别、判断、比较能力。第四节 跨学科: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1.知道燃料的热值及其定义,了解热值及其影响因素。2.知道热机的效率及定义,并能提出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与措施。3.能简述使用热机产生的排放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分析热机燃料的能量走向,建立能量模型。尝试探究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与燃料种类是否有关,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热机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时认识到使用热机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热值、热量以及热机效率的计算。教学难点:深入了解热机效率、环境保护与热机发展的平衡。多媒体等。无论是烧菜做饭,还是奔驰的汽车与火车,乃至直入苍穹的火箭等都离不开燃料。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的那天起,人类利用的能量绝大部分还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那么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少用来做了有用功?燃料的燃烧对环境又会造成哪些影响呢?探究点一:燃料的热值教师引导:木柴取暖、煤气烧饭、锅炉中煤炭燃烧、内燃机车、飞机、轮船等,引出常见的燃料。多媒体展示:一个四口之家使用某种燃料时的月消耗量。使用不同燃料,消耗量是不同的。1.热值的概念、单位提出问题:木柴、煤炭、液化石油气在燃烧时都会释放热量,但它们释放热量的能力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那又如何来表示它们这种能力的大小呢?讨论交流:由日常生活经验获悉,燃烧质量相等的上述不同燃料,它们在燃烧程度相同时,释放出的热量不相同。归纳总结:热值表示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能力。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与所用燃料的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用q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热值的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热值的单位是J/m3。 2.热值表教师展示:课本P51常见燃料的热值表。提出问题:观察热值表,你有哪些发现?哪种燃料的热值最大?是多少?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干木柴的热值是多少?5 kg的干木柴用掉一半,剩余木柴的热值是多少?讨论交流: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归纳总结: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在热值表中,氢的热值最大,该热值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 kg的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108 J。干木柴的热值是1.2×107 J/kg,5 kg的干木柴用掉一半,剩余干木柴的热值仍是1.2×107 J/kg。教师强调:热值实际上就是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热量的本领。它的大小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均无关。探究点二:热量的计算提出问题:质量为m 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多少焦的热量?怎么计算?讨论交流:根据干木柴的热值的物理意义分析。归纳总结:热量的计算公式:Q=qm。如果是气体释放热量时,则释放热量的公式是Q=qV,其中体积的单位是m3,热值的单位是J/m3。教师强调: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其中质量的单位是kg,热值的单位是J/kg,释放热量的单位是J;燃料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本领,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无关,与这种燃料的热值有关。探究点三:热机效率教师讲解:实际上热机工作时,并不能将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全部用来对外做有用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工作的过程中损耗掉了。教师展示:课本P51图14-23“热机燃料的能量走向示意图”。交流总结:由图可知,真正能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提出问题:什么是热机效率?写成公式是怎样的?热机的效率能否达到100%?为什么?怎样提高热机效率?教师引导:引导学生由机械效率的定义得出热机效率的定义。引导学生讨论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归纳总结:热机运转中,做有用功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用η表示(即η=)。热机的效率不能达到100%,因为热机中可用于做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的一部分。提高热机的效率的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各种能量损失。具体措施为:(1)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煤粉、鼓风);(2)减小机械摩擦(选用优良润滑油);(3)尽量简化机械传动部分(三角旋转式发动机)。探究点四:环境保护提出问题:燃料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教师演示:多媒体展示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有关图片和生活场景。归纳总结: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危害:(1)燃料燃烧排放的烟尘,使空气变得混浊,影响动植物生长;(2)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如过多的CO2引起地球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SO2会形成酸雨,危害植物、危害庄稼,破坏生态平衡,还会腐蚀建筑物……改善环境,从我做起:(1)改进燃烧设备时加装消烟除尘装置;(2)集中供热;(3)改用气体燃料,普及煤气和天然气;(4)充分开发利用污染少和无污染的新能源。第四节 跨学科: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从日常生活中的燃料使用引入热值及其计算,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燃料的热值是不同的。而对于热机的效率,从汽车的工作情况入手,结合机械效率,认识到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有用的机械能。既要使学生了解燃料内能的利用对人类社会的促进,又要使其了解由于燃料的使用对大自然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从而使学生建立“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综合思想。第一节 内能及其改变1.知道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通过与机械能中的动能和势能做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体会类比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以及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1.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养成乐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科学态度。3.能结合所学,将内能、热量等概念与相关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教学重点:1.内能的概念。2.改变内能的途径。教学难点:1.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2.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多媒体、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硝化棉、铁架台、试管、水、木塞、酒精灯、铁丝等。多媒体展示图片:你见过流星雨吗?每年的11月6日至30日之间就会出现狮子座流星雨。一般来说,流星的数目大约为每小时10至15颗,但平均每33至34年狮子座流星雨会出现一次高峰期,流星数目可超过每小时数千颗。狮子座流星雨的母体彗星为“坦普尔——塔特尔”彗星。当彗星飞临近日点时,由于太阳光的照射,使得彗星母体上迸射出无数彗星尘粒或碎片。而这些流星坠落到地面就是一些陨石,难道这些石头也会发光吗?探究点一:内能教师展示:如图所示图片:(1)运动着的足球具有动能。(2)苹果和地球互相吸引具有势能。(3)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提出问题:什么是内能?内能的单位是什么?讨论交流: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所以运动的分子具有分子动能;相互吸引的苹果和地球及发生形变的弹簧具有势能,所以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分子势能。归纳总结:分子由于在不停地运动而具有分子动能,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且有空隙而具有分子势能。物体所有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国际单位是焦耳,用符号J表示。教师强调: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具有的能量,而不是指单个分子具有的能量。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即内能不可能为零。机械能可能为零。探究点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提出问题: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北极的冰山有内能吗?温度相同的一小杯水和一大桶水,它们的内能是否相同?讨论交流:(1)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快→分子动能大→内能大;温度低→扩散慢→分子运动慢→分子动能小→内能小。(2)质量越大分子数量越多,分子的相互作用力越大,内能越大。归纳总结:内能的大小与温度和质量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任何温度下的物体都具有内能。知识拓展:物体温度变化时,内部分子运动的速度大小也发生变化,所以分子的动能发生变化,内能也会变化。另外物体状态、体积变化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弱也会改变,分子势能发生变化,从而使物体的内能变化。探究点三: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提出问题: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其内能就可能发生变化,那么,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1.做功探究活动:压缩气体做功。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在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硝化棉燃烧起来。交流讨论:向下压活塞时,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的空气,对筒内空气做了功,硝化棉燃烧表明筒内空气的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实验结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探究活动:气体对外做功。实验器材:铁架台、试管、水、木塞、酒精灯。实验方案:如图所示,给试管内的水加热,观察塞子和试管口的现象。实验现象:塞子冲出的同时,试管口有“白雾”出现。讨论交流: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实验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归纳总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师强调: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机械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温度升高;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物体温度降低。2.热传递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36图14-3、图14-4、图14-5。探究活动:点燃酒精灯,将铁丝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让一名同学手握铁丝的另一端,一会就觉得发烫。实验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师讲解: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形式。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能量从高温物体转移至低温物体。热传递的最终结果是两物体温度相同。归纳总结:改变内能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知识拓展: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探究点四:热量提出问题:什么叫热量?它的符号是什么?单位是什么?它与内能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引导:阅读课本P36“热量”部分内容。归纳总结: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热量,通常用字母Q表示,常用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内能的改变是用热量来量度的。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教师强调:“热传递”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不能用“含有”“具有”等静态的词语来描述;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直到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因此在理解热量概念时要注意,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第一节 内能及其改变内能概念的理解比较抽象,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应对比动能及势能的概念加以理解,只要明白了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就迎刃而解了。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及计算1.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并能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利用比热容的公式推理得出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1.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根据吸、放热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了解比热容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服务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比热容的应用与计算。教学难点: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等。复习导入:1.什么是比热容?单位是什么?2.干泥土的比热容约为0.84×103 J/(kg·℃),其物理意义是什么?探究点一: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提出问题:通过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我们知道水是常见物质中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它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1.利用水的比热容大来调节气候探究活动:“朝穿皮袄午披纱,怀抱火炉吃西瓜”是沙漠地区早晚气温反差较大的写照,你能说出是什么道理吗?交流总结:沙漠地区多砂石,而砂石的比热容较小。夜间砂石散热,温度降低较多,因而早晨气温较低。午间在阳光的照射下砂石吸热,温度上升很快,气温迅速上升。这样就出现了早、午气温差别较大的情形。探究活动:如图所示,据有关专家预测,长江三峡水电站蓄水后,将对大坝上游流域的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夏天将比原来下降2 ℃左右,而冬天将比原来升高2 ℃左右,请你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纳总结:水库的建立导致蓄水量的增加,而水的比热容大,在同样受冷受热时温度变化较小,从而使夏天的温度不会上升得比过去高,冬天的温度不会下降得比过去低,使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因而水库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2.利用水的比热容大来冷却或取暖探究活动:如图,人们选择用水给发动机冷却,这是为什么?归纳总结: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热(或放热)很多,用水作冷却剂效果好。探究活动:如图,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因吗?教师讲解: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苗的时候,为了防止霜冻,夜晚降温时,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放出一定热量时,温度降低得少,对秧苗起了保温作用。归纳总结: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而自身的温度却变化不多,有利于调节气候;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热(或放热)较多,有利于用水作冷却剂。探究点二:热量的计算教师引导:回顾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推导。交流讨论:根据物质比热容的定义可以计算出物体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归纳总结:Q吸=cm(t2-t1),Q放=cm(t1-t2)。教师讲解:投影例题,明确题意,分析解题思路,进行解法示例。[例] 电热水壶中装有质量为2 kg、温度为20 ℃的水。通电后将水加热到100 ℃,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解:由题意可得,水的质量m=2 kg,水的初温度t1=20 ℃,水的末温度t2=100 ℃,水的比热容c=4.2×103 J/(kg·℃)。由公式Q吸=cm(t2-t1)可计算水吸收的热量Q吸=4.2×103 J/(kg·℃)×2 kg×(100 ℃-20 ℃)=6.72×105 J。所以,水吸收的热量为6.72×105 J。教师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升高了”和“升高到”的区别。如物体的温度由20 ℃升高到60 ℃,温度变化量为40 ℃;物体的温度由20 ℃升高了60 ℃,则物体的末温度为80 ℃,温度变化量为60 ℃。知识拓展:公式适用于物态不发生变化时物体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计算,如果过程中存在着物态变化,则不能使用。第二节 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及计算在推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后,及时进行知识的巩固是必不可少的。选择例题时,既要注意训练的梯度,又要注意到解题步骤的合理性。尤其要注意“升高了”和“升高到”的区分。第二节 物质的比热容第1课时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的公式和单位。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比热容的大小关系。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吸、放热情况,建立比热容的概念。2.了解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通过科学探究,体会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实验过程中的应用,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发现总结物理规律。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公式。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理解、实验探究。多媒体、烧杯、酒精灯(或电加热器)、天平、秒表、温度计、搅拌器等。多媒体展示图片:在同一天内,同一纬度的某一沿海地区和某沙漠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情况。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海边和沙漠的温度变化不一样?探究点一: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演示:(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2)将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加热,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讨论交流: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可能与物体的种类、物体的质量以及物体升高的温度等有关。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或电加热器)、天平、秒表、温度计、搅拌器等。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取相同质量的两种液体(如水和食用油)放入两个相同的容器中,用同样的热源分别对它们进行加热,比较它们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探究活动:分组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方案:(1)吸收相同的热量,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的高。(2)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大的水吸收的热量多。归纳总结:物质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教师强调:(1)当热源相同时,两液体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加热时间越长的液体从热源吸收的热量越多。(2)在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时,所要控制的因素有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加热的热源相同。探究点二:比热容教师引导:水和食用油谁的吸热能力强?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1.比热容的概念提出问题:什么是比热容?交流总结:比热容的大小等于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温度的乘积之比。比热容用字母c表示。教师强调: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是1 kg的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2.比热容的定义式提出问题:比热容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交流总结: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为c=。其中Q表示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Δt表示物体的温度变化。研究表明,温度降低1 ℃所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当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都能使用上面的公式计算比热容。3.比热容的单位提出问题: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归纳总结:比热容的单位由热量、质量、温度的单位组合而成,是一个复合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4.比热容表教师引导:阅读课本P41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的内容,分析比较哪种物质的比热容最大?提出问题:物质的比热容有什么特点?水的比热容是多大?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交流讨论: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水和冰是同种物质,但其比热容不相同,煤油和冰比热容相同,但不是同种物质。归纳总结:(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3)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的比热容大;(4)水的比热容最大。c水=4.2×103 J/(kg·℃),表示1 kg的水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教师强调: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而与物质的质量、温度的高低、吸热的多少无关。第二节 物质的比热容第1课时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生活经验,如同样的日照条件,海边和沙漠的温度不同,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吸热后温度变化可能不同。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做好实验是关键,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相反如果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也不相同。根据实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根据定义还可以写出比热容的计算式,根据计算式得出比热容的单位。通过阅读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与密度、熔点等相似,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等因素无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第一节 内能及其改变.docx 3第三节 热机.docx 4第四节 跨学科.docx 1第1课时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docx 2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及计算.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