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散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梳理文章脉络。2.学习平中见奇的叙事方法,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3.品味“以小见大”的手法,感受平常琐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4.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理解爱与责任的伦理之美。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分析文中人物特点,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2.感受文中蕴含在平凡琐事中的丰富情感,学习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难点:平中见奇的叙事方法和“小中见大”表现手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散步是世界上最高级的浪漫。”有人说,小时候搞不懂爸爸妈妈为什么那么爱散步,现在才发现,要是每晚能和家人一起在家附近的公园走走,是件太幸福的事。有空的时候,你会和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一起散步吗?二.走近作者1.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等,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2.写作背景《散步》写于1985年,写作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的动机。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事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创作了此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任务一:朗读课文,读懂作者情感。1.听读课文并体会感情,积累字词信服 分歧(qí) 取决 一霎(shà) 两全 粼粼(lín) 各得其所思考:本文与《秋天的怀念》的感情基调一样吗?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表格,体会本文的感情。感情基调《散步》 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有些语句有含蓄未言的深意。《秋天的怀念》 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2.理清思路(1)思考: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交代了事件、地点、人物。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上。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2)请你以“散步”为中心画出思维导图。①“我”带母亲、妻子、儿子散步。————————→交代背景②—⑤母亲不愿意出来,“我”提议,她才同意。⑥—⑦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母亲迁就了儿子。 叙述过程⑧“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任务二:研读课文,感受家庭温暖。1.探究题目(1)文章以《散步》为题,有何妙处?①点明了主要事件。本文虽是写三代人的故事,但以散步为题更能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②以小见大。通过日常琐事流淌出温暖的亲情,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2)拓展思维下面是小语为文章另拟的题目,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为什么?A.《三代人》 B.《妈妈和儿子》 C.《暖暖的亲情》 D.《生命的延续》学生思考并回答:示例1:我认为《三代人》比较好,因为文章主要写母亲、我、妻子和儿子三代人不同的思想碰撞。示例2:我认为《儿子和母亲》比较好,因为文章在第⑤段、第⑧段写到了“妈妈和儿子”。示例3:我认为《暖暖的亲情》比较好,因为文章主要通过写散步来展现亲情的温暖。示例4:我认为《生命的延续》比较好,因为文章既写了自然生命的勃勃生机,又写了三代人之间的生命的延续。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拟出哪些题目呢?生回答:《幸福一家人》、《美好的春日》、《责任》……2.品味描写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明确:(1)第一处是第④段——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赏析:这几句写出了初春田野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祥和、欢乐气氛,为散步这一行为设置了一个美好而幸福的背景。(2)第二处是第⑦段——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赏析:这几句景物描写,勾画出一幅典型的田园风景,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走小路的原因,体现母亲充分理解疼爱孙子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情怀。任务三:读懂意蕴,弘扬中华孝道。假如我们要拍摄《散步》的小视频,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语句,设计情境,写出画外音。提示:【】——动作,()——心理。“画外音”对该情境表达的意蕴的解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